□ 科普時報記者 項 錚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勵了三位科學家關於C肝病毒的研究,這些研究為人類戰勝C肝打下了重要基礎。隨著科技的進步,C肝已經成為可治癒的慢性病毒性疾病。然而,目前我國仍有大量C肝病毒攜帶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後果。專家指出,做到早篩查、及時給予治療是目前防控C肝的最重要手段。
研究奠定了C肝防治基礎
清華大學附屬長庚醫院副院長魏來教授告訴科普時報記者,三位諾獎獲獎者為C肝病毒的防控奠定了根本基礎。
獲獎的三位科學家中,第一位獲獎科學家哈維·奧爾特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這是經血液途徑傳播的肝炎,這一發現對疾病預防有重要意義。第二位獲獎者麥可·霍頓的貢獻是將其命名為C肝,並構建了C肝病毒(HCV)的克隆,確定了C肝病毒的基因序列。第三位獲獎者查爾斯·賴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C肝病毒體外培養系統。
知道了病毒的傳播途徑,切斷不安全輸血、血液透析等,就可防止C肝病毒傳播;而構建C肝病毒克隆,可以據此研發出C肝抗體,幫助臨床診斷、篩查C肝;有了體外培養系統,可以篩選有效藥物,開展藥物研發。正是這些科學家的研究與發現,極大促進了C肝的預防、診斷、治療,使C肝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治癒的慢性病毒性疾病。
國產治療藥已上市
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所長助理饒慧瑛告訴記者,C肝病毒是RNA病毒,易變異,至今沒有上市的C肝疫苗。
歷史上,我國使用幹擾素治療C肝,不僅治療時間長,且治癒率低副作用大,後來臨床上採用幹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
2013年,美國吉利德公司治療C肝病毒的藥物上市,被稱作藥物界的「重磅炸彈」。之後,很多藥企投入研發C肝藥物的行列,並不斷改善提升藥物的療效。2019年,吉利德、默沙東上市的3款直接作用於抗病毒(DAA)藥物治療方案已經納入我國醫保。魏來告訴記者,目前凱因公司研發的國產治療C型肝炎泛基因型藥物也已上市,希望國產藥也能早日進入醫保。
C肝篩查至關重要
「C肝病毒很奇怪,不僅危害肝臟,而且可能影響腦血管、心臟、腎臟等系統和器官,是一種會導致全身多系統的疾病。特別是C肝病毒作為導致肝癌的生物學因素,如不治療,30%的慢性肝炎患者有可能發展成為肝硬化和肝癌。」 魏來教授介紹,阻斷傳播途徑,在高危因素人群中進行篩查是目前防治C肝的重要手段。
1991年,我國研製成功第一代C型肝炎抗體檢測方法。1993年被批准用於獻血人員的篩查。1994年,我國開始建立C肝篩查機制,使得血製品、輸血等有可能感染C肝的途徑大大減少,我國C肝感染率大幅下降。
我國疾控中心每年報告C肝感染者約20萬人。目前大約有C肝感染者1000萬人。魏來教授介紹,C肝疾病負擔較重。感染20年後,10%~15%的慢性C肝患者會發展為肝硬化,發生肝硬化後10年的生存率約為80%,如果出現失代償,10年的生存率僅為25%。肝癌診斷後的第1年,死亡率可能性為33%。
由於C肝隱匿性強,臨床表現不明顯,很多病人沒有症狀不知道自己已被感染,等他們有了症狀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經到了較為嚴重的階段。「我們需要對高危人群眾進行C肝篩查」,魏來教授呼籲,C肝高危人群主動到醫療機構篩查。
2014年,由魏來教授牽頭編寫、國家衛健委發布的《C肝病毒感染篩查和管理標準》,明確了C肝篩查高危人群和篩查標準。其中提到,1996年前接受輸血和器官移植的患者、長期血液透析的患者、與他人共用注射器者、母親是C肝患者的新生兒、介入治療、在消毒不嚴的場所進行紋身美容者等,最好都要篩查C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