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天問一號的背後,竟然還有這項通信技術的默默助力

2020-09-03 鮮棗課堂

7月23日,萬眾矚目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正式拉開了咱們國家火星探測活動的序幕。


掐指一算,現在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出發了1個多月,距離地球約1000萬公裡。


火星探測,是我國繼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後又一個重大空間探索項目,也是我國首次開展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意義極為深遠。


數千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浩瀚宇宙的了解不斷增加。


了解越多,好奇心就越重。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開啟了「瘋狂」的太空探索之旅。


阿波羅登月計劃,一度將這種「瘋狂」推向了高潮

時至今日,人類將關注焦點放在了火星上。作為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且距離較近的行星,火星已然成為太空旅行下一站的首選目標。


「火星救援」等太空電影的熱映,加上埃隆馬斯克大膽超前的「火星移民計劃」,讓人們對火星充滿了無限嚮往


然而,即便是這顆「距離較近」的火星,想要來一次「親密接觸」也並不容易。


火星最遠時距離地球4億公裡,是地月距離的1000倍。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0餘次探測任務,其中只有24次獲得成功。真正實現探測器成功著陸並釋放火星車巡視地表的國家,只有美國。


巨大的任務風險,高昂的資金投入,以及對技術實力的苛刻要求,讓絕大多數國家對火星探測項目望而卻步。而我們國家經過多年的技術經驗積累,已經具備向火星發起挑戰的條件。


這次我們發射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大約5個半月後抵達火星附近。屆時,它將實施近火制動和環繞火星,並擇機釋放著陸巡視器登陸火星。


也就是說,本次任務我們將一次性挑戰「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3個目標。


此時此刻的天問一號,正在太空中獨自翱翔。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孤零零的探測器,究竟是如何實現飛行導航的呢?


目前的外太空飛行器,因為技術成熟度的問題,普遍不具備深空自主導航能力。說白了,它們不能自己認路,必須依賴來自地球測控系統的全程導航、跟蹤與測定軌保障。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有分布全球的深空探測網


地面測控的主要方式,有地面無線電測距、測速,以及VLBI測角。


無線電測距,是通過測控站向深空探測器發射無線電波,測量反射回來的信號,從而測定距離。


無線電測速,則和常見的高速公路雷達測速原理類似,主要基於都卜勒頻移原理,分別測量測控站發射的無線電波和深空探測器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發射頻率變化,以此測算深空探測器相對於測控站的速度。


無線電測距測速原理


前面我們提到,火星距離地球最遠約4億公裡。因此,深空探測器反射回來的信號非常微弱。想要成功捕捉信號,必須加大天線口徑,增加發射功率,提升工作頻段,提高接收機靈敏度。


近十幾年來,我國分別建成了新疆喀什35米口徑深空站和黑龍江佳木斯66米口徑深空站,並在地球另一側建設了阿根廷35米口徑深空站,實現了對深空探測器的全天候測距和測速。


阿根廷深空站(圖片來自網絡)


無線電測速和測距,在視線方向上(也就是測控站和深空探測器的連線方向)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但深空探測器還有與視線垂直方向上的位置變化,尤其是探測器的地火轉移階段、近火制動階段等測控弧段,這就需要VLBI測角技術。


VLBI測角的VLBI,全名是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甚長基線幹涉)。它的技術原理有點複雜,大家只需要知道,通過四個不同位置的射電天文站臺,採用VLBI技術,就可以準確測量深空探測器的角度數據,測角精度能夠達到1.5度的百萬分之一。射電天文站臺之間的距離越遠,測量精度就越高。

Cosθ=ΔT*c/B,ΔT為不同站臺反射型號時延差值,c為光速,B為站臺距離基線。 VLBI測角原理


我們國家的VLBI測軌分系統,由上海佘山站、北京密雲站、烏魯木齊南山站、昆明鳳凰山站和上海天文臺VLBI數據處理中心共同組成。「四站一中心」分布於天南地北,充分利用了我國的國土縱深。


昆明鳳凰山站(圖片來源:中科院昆明天文臺)


為了準確地對深空探測器進行跟蹤監測,及時向深空探測器發出控制指令,各觀測站必須將觀測數據實時發送到數據處理中心,進行數據處理後,再上報到位於北京的航天測控中心。


VLBI測軌分系統的組成


以VLBI測軌分系統「四站一中心」之間的數據通信為例,這一看似簡單的任務,暗藏著對數據承載網絡的一系列挑戰:


1、數據傳輸速率必須要高:


「天問一號」探測器的VLBI數據速率為128Mbps,數據傳輸專線的帶寬要求不小於200Mbps。


2、數據傳輸過程必須要穩:


VLBI數據採集的頻率和採集字長恆定,也就是說,某站臺傳輸到數據處理中心的數據流始終是128Mbps,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為了保持穩定的傳輸,「天問一號」探測器的VLBI數據傳輸專線帶寬可用率,要求必須大於80%。


3、數據傳輸距離遠,必須要有確定性低時延:


VLBI測軌分系統的四站一中心基線長度從1100多千米到3200多千米不等,數據傳輸專線的實際鏈路距離更長。VLBI數據傳輸要求時延低且恆定,從原始數據觀測到測定軌數據發布,VLBI系統整體實時性指標要求不超過1分鐘。「天問一號」探測器的VLBI數據傳輸專線單向網絡時延不超過百毫秒,且時延抖動幅度應小於20毫秒。


4、數據傳輸必須足夠可靠:


VLBI數據傳輸可容忍的丟包率要求不大於0.01%,一旦丟包事件發生,其窗口恢復時間高達40分鐘!「天問一號」探測器的VLBI數據傳輸可靠性要求極高,需要採用兩個運營商的專用線路互為備份,主備網絡切換時間小於3秒。


5、數據傳輸項目的開通,必須快、必須靈活:


當深空探測項目結束後,VLBI測軌分系統的觀測活動也完成。歷次「嫦娥」探月工程中,月球探測器的VLBI數據傳輸專線往往在項目啟動前1-2個月開啟,在項目結束後關閉。儘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的項目周期遠長於歷次「嫦娥」工程,但VLBI數據傳輸專線的快速開通、靈活調整功能依然重要。


簡而言之,這個傳輸網絡必須滿足大帶寬、高穩定、高可靠、確定性低時延、快速開通的要求。符合這個要求的技術方案只有一種,那就是光專線


2007年的「嫦娥」探月計劃,運營商的光專線就已經應用於測控數據地面傳輸。


當時的「嫦娥一號」探測器VLBI測軌分系統,首先引入運營商SDH硬管道專線,帶寬是34Mbps


從「嫦娥二號」起,VLBI測軌分系統數據傳輸陸續啟用MSTP硬管道專線,支持乙太網接口直連,簡化接入設備組網,帶寬也升級到100Mbps以上。


近年來,運營商紛紛建設了覆蓋全國省會城市和重點城市的OTN政企專網。「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前,運營商首次將上海到昆明、上海到北京密雲射電天文站臺之間的光專線升級到OTN政企專網或OTN骨幹網絡,為VLBI數據傳輸提供了更可靠更便捷的服務。


「天問一號」VLBI測軌分系統數據傳輸專線組網

OTN,英文全稱是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傳送網。這是一種以波分復用技術為基礎、在光層組織網絡的新一代傳送網,它也是目前倡導的全光網絡的代表性技術。基於OTN技術的OTN專線,是SDH/MSTP等存量光專線的升級產品。

OTN設備

OTN具有硬管道帶寬獨享的傳統優勢,傳輸速率極高,可以輕鬆應對VLBI測軌分系統的需求。


OTN高品質專線還支持99.99%以上的超高可用率,時延也進一步降低,可以控制在每200公裡一毫秒左右。


OTN高品質專線還具備業務快速開通功能,在發射窗口啟動前一次上站即可開通,能夠大幅縮短調試時間。


從「天問一號」探測器7月23日發射到8月上旬,運營商的高品質光專線發揮穩定,保障了包括VLBI測軌分系統在內的深空探測網能夠正常工作。8月2日「天問一號」探測器首次軌道中途修正,也在高品質光專線的支撐下圓滿完成。


從「嫦娥」到「天問」,中國的深空探測項目正在穩步向前推進。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們國家類似的重大項目會越來越多。


這些關係到國計民生以及未來科技話語權的重大項目,離不開高性能ICT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及服務的支撐。以OTN專線為代表的高品質光專線,就是重要支撐之一。對廣大科研、政企用戶來說,它能夠解決很多實際需求,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在數位化浪潮下,F5G全光固定網絡,將和5G行動網路一起,拓寬聯接的邊界,為百行千業的數位化轉型賦能,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背後的那抹「藍」
    文 | 雲酒團隊(ID:YJTT2016)7月23日,全中國都在為「天問一號」喝彩。但作為酒業人,我們希望將掌聲送給「天問一號」背後的那抹「藍」——夢之藍。火星,中國來了!「發射!」、中繼通信段及科學探測段,飛行超過4億公裡,過五關斬六將,預計明年2月份最終抵達火星並開展科學探測任務。
  • 「天問一號」升空「洛陽創新」助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王雪娜 通訊員 張雲眾 劉攀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攻克兩項技術難關,青島製造助力「天問一號」
    節目中,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徐連龍介紹,在這一國家重大科研工程中,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麗雅」)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提供著陸傘繩連接技術,並提供特種彈性繩索,用於著陸器耐衝擊試驗。9月1日,記者在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採訪了負責這項技術的海麗雅技術中心主任徐連龍,聽他講講這背後的故事。
  • 「青島造」為「天問一號」核心環節助力
    8月29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1億公裡之際,CCTV《對話》欄目以「來自火星的一場約會」為主題,解讀了這項任務背後的故事。自鎖技術助力探測器「穩穩」著陸火星探測需要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其中,著陸環節是公開的技術難點。
  • 原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是這麼與地球通信聯繫的?
    咱們中國的天問一號今天也順利地發射成功啦!祝賀,祝賀!!!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少不了工程師們艱苦的技術攻關研究,深空探索設計的科學技術太多了,像天體引力學,火箭發射技術,太空飛行器通信技術等等。就拿太空飛行器通信技術來說,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的可靠通信就非常的重要,那麼天問一號探測器到達火星之後,如何與地球聯繫呢?
  • 南航元素助力「天問一號」問天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科研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將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是項目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而南航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 中國電信新疆公司通信保障助力「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來源:通信信息報本報訊(特約記者 孫燕 翟博純)近期,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北京天文臺密雲觀測站、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背後,你不知道的專利秘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助力我國航天發展!vivo X50 Pro記錄天問一號發射過程
    最近,我國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這標誌著我國邁出了自主探測火星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次突破。為了從多個角度直播火箭升空的全過程,vivo團隊在火箭發射臺附近架設了多臺vivo X50 Pro,完美記錄下了中國航天的歷史性時刻。
  • 連雲港兩名90後助力「天問一號」飛向火星
    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將一次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如果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任務的國家。「天問一號」順利升空的背後,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默默奉獻。
  • 我國首個火星任務發射成功,「天問一號」的意義及鮮為人知的背後
    就在剛剛,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載我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點火發射,成功的進入預定軌道,奔向火星,萬眾沸騰!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我國「天問一號」有哪些亮點呢?1、首次發射便要一次實現「繞落巡」,攜帶了火星軌道器及火星車。
  • 「天問一號」黑匣子僅重4公斤,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現代快報訊(記者 仲茜 阿里亞)中國 " 天問一號 " 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元素、江蘇力量。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項目總設計師孫澤洲是南航 1987 級校友,項目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也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此外,南航航天學院科研團隊承擔了 " 天問一號 " 探測器的信標科研工作,助力 " 天問一號 " 遠航火星。
  • 天問一號升空!我國火星探測,西安2所「神仙」高校,居功至偉
    這是2000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發出的《天問》,他好奇日月變換,星辰明暗之間的運行規律。2000多年後的2020年,我國將火星探測系列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這是對屈原「天問」的延續,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追求真理的堅韌和執著,對宇宙深空探索的文化傳承。
  • AMT帶你探秘「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背後的故事......
    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沖天而起承載著中國行星探測的夢想厲害了我的國「天問一號」重要設備均由央企研製!圖片來源:新華網厲害了我的畢竟AMT致力於成為一家中國人創辦的世界級諮詢服務企業助力中國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 「天問一號」即將著陸火星,如何實現深空通信?
    據2021年1月3日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截止目前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地球約1.3億公裡,距離火星830萬公裡。按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 走進航天新時代,與「天問一號」一起去火星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於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是我們邁向火星的第一步,也是14億國人航天夢的新一步!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夢之藍M6+與60位獲邀嘉賓在海南文昌見證了這一榮耀時刻。不僅如此,這次火星著陸點命名,由心懷夢想的你來決定!
  • 「天問一號」 西安貢獻了什麼?
    「天問一號」 西安貢獻了什麼?西安硬科技為「天問一號」製造「最強大腦」 此次,位於西安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第771研究所為「天問一號」設計了「最強大腦」,來適應火星探測的特殊任務。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厲害了我的國
    就在今天12時41分,我國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完全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厲害了,我的國!」全網用戶為之沸騰,什麼微博熱搜、搞笑段子都不在話下,更牛的還有土味情話!
  • 西安交大新型鎂鋰合金助力「天問一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應用了由西安交通大學柴東朗教授及團隊研製、與西安四方超輕材料有限公司歷經10餘年共同開發的世界上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  除「天問一號」的應用之外,柴東朗教授團隊研製的新型鎂鋰合金還在「浦江一號」衛星、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的高解析度微納衛星、「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三號」等太空飛行器上成功應用。
  • 厲害了!「天問一號」有三門峽元素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而此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應用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是河南省西交輕質合金新材料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柴東朗教授及團隊歷經10餘年研製開發的世界上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