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 (英)卡爾·弗農 著 張曉寧 譯 江西人民出版社
@視覺中國
孩子上學,職場競爭,家庭關係……生活處處都有壓力,人難免焦慮。而刷屏的「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安逸自在的生活、別人事業上的成功……無一不在提醒著你的相形見絀,於是,愈發焦慮。有人說,這是一個「販賣焦慮」的時代,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如何才能不焦慮呢?
電影《黑客帝國》裡夢神給主人公尼奧兩個選擇:1.吃下藍藥丸,天真無知地生活著。一切都是假的,但你永遠不會知道真相。2.吃下紅藥丸,發現真相。真相有時可能很
難承受,但你至少不再生活在謊言中。
和尼奧一樣,卡爾·弗農選擇紅藥丸。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經驗幫助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克服焦慮症。他所著的《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榮登英國亞馬遜心理自助類銷量榜首。
文、圖(除署名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
表面穩心裡慌,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
卡爾·弗農,早期也是一個焦慮的人。他有很多焦慮的原因:父親去世、母親患病、早早輟學、經濟危機……過於強烈的自尊心迫使他一度獨自忍受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折磨,他擔心自己生病,擔心自己會死,不敢與人接觸,甚至沒法出門。還好他最終能解開封閉的內心,信任並接受別人的愛。
和很多人一樣,他表面上穩得很,心裡慌得不行。他嘗試了市面上的各種療法,包括轉移注意力法、催眠、藥物療法、心理諮詢……卻沒好起來,但他不放棄,通過不斷學習、分析病情,他融合各種療法的優勢,創造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提出了「DP規律」「焦慮再平衡理論」「代表療法」等獨家內容,最終給折磨了自己15年的焦慮症與抑鬱症畫上了句號。
他說:「許多人談及克服焦慮症和抑鬱症時會用『痊癒』一詞,但我喜歡用『新生』——仿佛鳳凰從灰燼中涅槃。『恢復』也不錯,因為這確實只是將早已擁有的東西拿回來罷了。」
獨創「焦慮再平衡」理念
高度焦慮和抑鬱當然會使人產生自我懷疑,認為新生是不可能的。但卡爾·弗農經歷並了解過這種感覺,「它用小小的、髒兮兮的爪子緊緊抓住你,讓你難以擺脫。這也是為什麼從一開始我就希望你記住,你想要的生活早已存在,儘管你可能需要認真回憶,追溯到好幾年前,但它確實存在。」這點很重要。要建立「你是回到你以前的生活」這個意識。焦慮症和抑鬱症不希望你知道這點,它們會盡力把你封鎖在它們所謂的「舒適區」內,讓你以為自己是安全的。
在本書中,卡爾·弗農分享了市面上的各種療法為什麼無法見效,中間到底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以及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讓生活重回正軌的。他獨創了「焦慮再平衡」理念,並且提供了一系列簡單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看待焦慮和抑鬱,輕輕鬆鬆地做到與焦慮和抑鬱和解。
本書榮登英國亞馬遜心理自助類銷量榜首。與語言繁冗、堆砌理論的「專家式」作品不同,本書文風口語化,力求幽默好懂,杜絕囉唆、絮叨和無意義的心靈雞湯,不羅列術語、不搞長篇大論,乾淨清爽、直擊要害。
卡爾·弗農幫助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克服焦慮症,影響力覆蓋全球。他的方法接地氣,或許,對你也有幫助呢。
精彩書摘:
什麼辦法能夠真正擺平焦慮?
我希望焦慮再平衡與其他方法迥然不同,因為長期以來其他方法都對我沒有幫助。我覺得需要在此檢視我曾用過的數種方法,講講在我看來什麼是好的——以及什麼不那麼好。
分散注意力法
分散注意力法建議:打開音樂或做些其他活動,讓你的腦子忘掉焦慮。
我:好的,我照做了,有片刻我的確不再焦慮了——非常感謝!但是等一下……我又開始感到焦慮了。我現在該做什麼?我該繼續分散注意力嗎?我還要這樣做多久?一天?一周?一輩子?
此刻,你或許可以看出,我並不太贊成這種療法。我只是表現得有禮貌罷了——事實上,我認為,這是我聽過的最糟糕的解決方法之一。如果任何人聲稱這是焦慮的長期療法,他要麼是想通過誤導他人來撈筆快錢,要麼就是在隨大流,沒意識到這種療法毫無效果。
當我的女兒摔倒並弄傷膝蓋時,分散注意力是很好的方法。為幫助她克服短暫的疼痛,我把她扶起來,假裝在找一隻貓(她喜歡貓),好讓她分心。這通常有效。短暫的疼痛一過去,她就全部忘記了——這就是我要表達的意思:短暫的疼痛會過去,但焦慮會一直停留。
焦慮深深根植於每個患者心中,無論我們怎樣試圖使自己分心,焦慮都一直在那兒。「分散注意力」這一說法本身就有誤導性——它隱含的意思是你將一直受到高度焦慮的折磨,你用盡全力也只能讓自己分心罷了。這不僅毫無鼓舞作用,也毫不正確。
……
多數方法都不能解決焦慮的根本原因,因此它們是無效的。你可以繼續不停地實施它們,期待產生不同結果,但最後結果都將一樣。所以我非常推崇心理諮詢等談話療法——它能幫你觸及問題根源並予以解決。如不這樣,你將很難前進。
心理諮詢/治療
我完全尊重心理醫生的工作,並向每個人推薦心理諮詢——但要遵照一條約定:找個好醫生!每一行業都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多年來我在心理諮詢這方面尋求了許多專業幫助,既遇到過好醫生,也遇到過壞醫生。
如果想要解決焦慮症和抑鬱症等問題,絕對關鍵的一點是要會溝通和分享。當你需要與某人進行一場不帶偏見的談話時,一個有經驗的心理醫生就很不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家人或密友可以傾訴,有時心理諮詢是唯一的選擇。有時,你也可能不想與關係最親密的人分享內心最深處的想法和感受,因此心理諮詢就是一個理想的選項——對方不帶偏見,不會隨意評價你。
我非常幸運,能夠找到一個好的心理醫生,幫助我理清思路,給我必要的安慰。我還從一些朋友和家人那裡獲得了支持,他們給了我堅韌的愛,陪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但是,這一切都還不能解決我內心深處的問題,對此我認為有兩個根本原因:
1.你不僅要解決心態問題,還要解決生活方式問題。
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問題需要在兩個層面上解決:心態和生活方式。心理諮詢可能對轉變心態有效,但對生活方式的作用不大。只有真正經歷著、呼吸著、感覺著、觸碰著某種生活的人,才能理解該做出何種改變。
2.缺乏真正的理解。
我想你肯定會同意,除非是親身經歷過嚴重焦慮症和抑鬱症,否則人很難真正對焦慮症和抑鬱症患者產生同理心。在解決問題時,沒有什麼可以真正取代個人體驗。如果你想走上新生之路,真正有用的信息只會來自早已實現新生的人。
如果你可以找到一個親身經歷過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心理醫生,你就很有希望好起來。這樣的人更可能理解,要實現改變,除了調整心態外,還必須調整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