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人生囚徒:過了30歲一定要學會這個原則,避免焦慮

2020-11-29 伍七七呀

我是伍七七,關注我,為你分享好書呀~

《哈佛商業評論》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做「職場囚徒」,這一類人既不會正面宣傳公司的形象,又不會努力工作,而且還打定主意繼續留在公司。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充滿幹勁,想要在職場中大幹一場,一定要在30歲之前買車買房。

但30歲以後,車貸、房貸、孩子、父母各種壓力與日俱增,而職場晉升放緩,精力和學習能力明顯下降,還有新來的員工像一樣虎視眈眈。

不敢輕易辭職,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拼命,甚至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身邊的人似乎都過的挺好,內心很是焦慮,這就是人生的囚徒。

為什麼會焦慮?

1,焦慮是一種天性

我們的大腦由三個部分組成:

大腦核區,掌管生理功能;大腦邊緣系統,掌控我們的情緒;大腦皮質,用來思考。

大腦邊緣系統是所有哺乳動物都具有的分區,這裡產生的情緒是最原始的,焦慮就是來自這裡。它沒有經過任何理性分析,是大腦用來實現自我保護和生存的一種手段。

焦慮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產生的一種本能反應。

拿破崙說「能控制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這說明了情緒控制的艱難,可能是我們一生都要追尋的目標。

2,不正確的習慣會讓焦慮擴大

有一次我出差去南京,第二天早上8點的會議,我到酒店已經三點多了,按理我應該趕緊洗漱睡覺的,但是我躺床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手機一回復消息,一遍一遍刷著沒有更新的信息。

事實上在此之前我已經連續一個星期睡眠不超過5小時了,那段時間工作變化,一大堆問題等著我處理,人也很焦慮。

但是,我處理焦慮的方式就是玩手機,看娛樂視頻解壓。

這樣真的能緩解我的焦慮嗎?並不能,我只是暫時忘記了那些令人焦慮的事情,事實上它還是存在,一天不解決,它就存在一天,拖著不解決只會越滾越大,到最後不得不處理的時候,已經讓我焦慮到不行。

你有沒有這樣經歷?

原本忙碌了一天,我們應該放空大腦讓自己得到休息,但大部分人選擇的方式是「玩手機」「打遊戲」「看新聞接受更多消息」,大腦一顆不得閒,焦慮也絲毫沒有緩解。

3,是誰在加速我們的負面感受

小張和小王在同一個項目組,基礎工資也差不多。昨天小張領了2000塊獎金,特別開心,想著下班帶女朋友去看電影慶祝一下。

這時候小王笑眯眯的過來,給大家說「兄弟們下班以後聚聚啊,我請客。」小張一問,原來小王這個月得了8000塊獎金。

如果你是小張會不會感覺懷裡的獎金瞬間不香了。

因為小張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外在參照物,讓自己的情緒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響。

這些情緒是外部因素給我們的,快餐文化讓我們不再滿足於等待。

我們不再滿足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不知不覺,我們就掉入了焦慮陷阱,成為了人生囚徒。

一定要學會的意義準則

「意義博士」亞歷克斯.佩塔克斯提出了一個OPA意義準則,可以幫助我們探尋生命的深層意義,從根源緩解焦慮。

O: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P:對從事工作要有崇高的目標

A:用積極的態度擁抱生活

我們平時不可避免要和他人打交道,不自覺地產生一些焦慮:

比如對於一個出身農村地孩子而言,父母收入和社會地位都很低,他們面對未來就會有更多焦慮;對於工薪族而言,身邊同事升職加薪也會讓自己焦慮。

亞里斯多德說「人本質上是社會動物」。

我們渴望交流,渴望有歸屬感。

1,「O「是我們要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建立一種有效的聯繫。

前段時間跟朋友聊天的時候彼此還在感慨「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交往的朋友越來越少。」

今年是我最難熬的一年,有段時間甚至不想跟人聊天,但是有一個朋友說「你說過的,越難受越不想要安慰,因為安慰越難受。」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讓我難受的想哭,原來有人這麼把我放心上。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需要別人給出實際的幫助,只是需要一個情緒的出口,與人交往就是我們緩解焦慮的一大幫助。

2,「P」是關於目標,很多人都認為工作是痛苦的、產生焦慮的;生活是幸福愉快的,試圖將兩者分開。

實際上,工作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水平,而我們的幸福生活也離不開辛勞的工作支撐,兩者是不可能分開的。

與其強迫自己分離,還不如在工作上建立合理的目標,讓自己有序的前進,當然前提是要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範圍,才能不那麼焦慮。

3,「A」是關於態度,也就是我們的心態。

有一個老婆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草帽,二兒子賣雨鞋,下雨老婆婆擔心大兒子的草帽賣不出去,晴天擔心二兒子的雨鞋賣不出去,就這樣啊,老婆婆整天都是愁眉苦臉。

後來有人告訴她,你應該開心啊!下雨的時候二兒子的雨鞋可以賣出去,天晴的時候大兒子的草帽可以賣出去。老婆婆一聽,果然啊!從此她每天都笑眯眯的,特別開心。

遇到瓶頸的時候,上進心就是我們最大的焦慮。

不妨轉換一下心態:焦慮是因為我們想要更好的生活,難受是因為我們正在走上坡路啊

未來充滿希望,真好。

結語:

高三的時候覺得高考大概是人生中最難熬的日子;

實習的時候每天五點起床,九點下班,覺得那是最難熬的日子;

結婚以後車子孩子房子一起壓下來,覺得這是最難熬的日子;

創業的時候遭遇合伙人背叛,一身負債,覺得這是最難熬的日子了吧。

也就是這些難熬的日子,成就了越來越優秀的你。

他們終將過去。

你要記住呀,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而是那條取經的路

相關焦點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病態焦慮」?你需要學會識別和感知
    這個時代,似乎有太多讓我們焦慮的事情了:薪資不高,焦慮;年齡越來越大,焦慮;孩子上學,焦慮;甚至過個節日,都會焦慮。但資深心理諮詢師董如峰老師告訴我們:人人都有焦慮,也無法徹底解決。但它不是壞事,它是來幫你解決問題的。
  • 《天道》小人物的悲哀,囚徒困境,命運和天道沒有束縛我們
    相比較葉曉明和劉冰,葉曉明知道自己在漩渦之中,他不願意和行業龍頭交惡情有可原,但是他就是太聰明了,很多東西看清楚了,不想著解決,而是逃離,逃避,甚至保證自己既得利益,這是客觀實際,也是人性本能。但劉冰的可憐之處,不僅是願賭不服輸,還把所有歸結於前者的欺騙,以及信息不對稱造成自己戰略決策失誤,他要清楚,所有決定都是他自己做的,而不是丁元英這個大哥讓他做的。
  • 叔本華:所謂輝煌的人生,不過是欲望的囚徒
    所謂輝煌的人生 不過是欲望的囚徒 叔本華 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
  • 來自黴黴的30條人生建議:30歲是人生最有趣的階段
    今年年底,黴黴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就將年滿30歲,她17歲出道,算起來人生將近有一半的時間在聚光燈下度過。舞臺上光鮮亮麗的她生活中是什麼樣子呢?常在在聚光燈下的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呢?近日,黴黴在一次專訪中表示,30歲是一個很有趣的年齡,自己會在這個年齡更多地與人們分享自己的發現。
  • 蔡康永談人生:為什麼要做沒用的事?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父親買來動不動就摔破的瓷器水晶,不小心摔了,又再買;母親請裁縫製作一件又一件旗袍;把麻將推倒又砌好……從來沒人問過「這又什麼用」?長大後,蔡康永卻時常被朋友問起「有什麼用」,發現原來這麼多人,是伴隨這個問題長大的,才明白過去自己是多麼幸運。
  • 男人30歲之前,最好的活法,是明白的幾個道理
    30歲之後男人就進入了而立之年,也就是大家眼中的將近中年,這個時候的你就不能再以一無所有的姿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真是如此,大家就會覺得你特別失敗。就算你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但你自己的人生也確實跟美好無緣,要家庭沒家庭,要事業沒事業,這個時候的你會覺得,你前小半輩子都虛度光陰了。
  • 運用NLP「理解層次貫通法」,從困惑中突破:職場學會與焦慮共存
    網友:30歲前一定要年薪百萬,40歲前要給後代留下祖產,否則人到中年兜裡沒錢,真是要多悲慘有多悲慘。於是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剛踏入社會,青年危機就迎面而來,你必須要為愛情事業家庭買單,你並不平靜,你開始焦慮了。
  • 致25歲-35歲的你:別再焦慮了!3步教你減輕危機感,重建生活自信
    25-35歲的你,是否多次跳槽,仍摸不清自己到底擅長做什麼?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以上種種困惑,那就是人生危機感。蔣雯麗在《圓桌派》時,就提到:我在十幾歲到三十歲之前,因為是個雙子座,我就很糾結,感覺到兩個自己在打架。我不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活著,老是問自己一些很深刻的問題,但是又不能解決。因為你在三十歲之前,要解決人生太多的問題,工作、婚姻,所有的東西,全部要在這個階段把它解決。
  • 家長「不準」的口頭禪,要不要破?爬樓梯實驗:教你做不焦慮家長
    孩子2、3歲,非常愛說「不要不要」;一天到晚纏著你問問題;不配合你為他們穿衣服;不肯安分地坐在小椅子上;踮著腳夠高處的物品;自己不肯走路非要你抱著,急於施展新能力的他們非常難對付。2、3歲的孩子,能有多頑皮?|「不要不要」的口頭禪怎麼破家長口裡的「不準」、「不行」,也會隨著孩子的「不要不要」的增加而增多。
  • 星光側影 | 朱婧汐:學會與自己相處,比學會與這個世界相處更重要
    初舞臺上,一條重達8公斤的綠色褲子、一曲賽博朋克風格的表演,讓她全身散發著神秘的光,在這個表演之後,網友用「AI姐姐」稱呼著她,有更多的人開始想去認識朱婧汐這個人,想去認識賽博朋克文化。「蘿莉塔」風格的小裙子主持節目,「我不是排斥某種形象,我只是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設計成某一種人設,我還是希望遵循自己的心,去做一些有創造力的事情。
  • 讀《思維的囚徒》
    生活要我做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該做什麼?你有選擇去做的自由,而不是無須選擇。人生不是職業,而是一項使命。弗蘭克爾堅信,我們生活的每一刻都有意義,即使是生活的最後時刻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找到意義。他還強調,我們不是非得遭受痛苦才能找到或者體會意義。本書共十三章。
  • 一報還一報——如何正確破解夫妻情侶之間的「囚徒困境」?
    那麼現在請你思考一下,兩名囚徒會採取哪一種博弈形式呢?顯然,選擇守口如瓶都不坦白是兩名囚徒的最優選擇策略,兩人被判的最輕(1年)。但是,這個策略經得起考驗嗎?畢竟,你要知道兩人是被隔離審訊的。其中囚徒A可能會想,如果我單方選擇背叛,那麼我將被立即釋放,這誘惑太大。而且,就算我守口如瓶死不招供,可萬一那小子背叛了呢?那麼我反而會被重判15年,這風險代價太大。
  • 不想焦慮,就要做一個積極的人,學會與不確定共舞
    現在,很多人焦慮就是因為覺得自己處在不確定中,總想要一切都穩定下來,要那種不變的安全感。就在剛剛我聽到了一句話說:你要想真的做一個聰明人,你就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我覺得這句話太牛了。你要學做一個聰明人,你要學會保持不確定性!你知道我們每天擔憂的事兒主要是什麼嗎?就是怎麼樣能夠讓所有的事情都能確定,按照我們的想法、我們的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按部就班的一個一個的確定下來。
  • 人類在任何時候都享有自由的意志,卻總是甘願成為《思維的囚徒》
    「當代人所面臨的威脅是生活沒有意義,或者可以稱其為『空虛的生活』」——維克多.弗蘭克爾很多人迫於生存,做著不喜歡的工作,與討厭的人交往;好像總是在妥協,感覺夢想永遠無法實現……生存的壓力使人焦慮、不安、煩躁和空虛。這是當代大多數人的狀態,像宿命,又好像被困在了無形的牢籠之中,無法掙脫。
  • 當焦慮、恐懼、羞恥感不請自來時:《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因此,我們沒必要為焦慮的狀態感到苦惱,也不必唯恐避之不及,它也許讓你點心跳加速,讓你覺得有點不舒服,但是不必擔心,只要你學會正確地對待焦慮,它就不會對你產生危害,反而能夠讓你變得上進,讓你頭腦清醒,意識清晰。從另一個有趣的角度看,焦慮還可以加深你對當下正在做的事情的印象,豐富你的人生體驗。如果你採取了錯誤的態度,那麼焦慮就顯得有害無益了。
  • 美女學霸22歲名校碩士畢業:人生黃金期怎麼努力?
    :人生黃金期要怎麼努力?視頻上傳後,五天內被分享了60萬次,TED國際公開課點擊排名第一,被《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譽為「最實用派」的人生規劃。她用自身的經歷與研究告訴年輕人:20歲不把握光陰,就是在讓30歲後的自己陷入中年危機。
  • 心得總結:認知提升八個原則
    按照每年10本的閱讀量,二十歲開始堅持,百歲人生的節奏計算,人生也不過區區800本書可讀,少的可憐,我們又為何不去精挑細選呢?三、每年深度學習一位大師的思想人類文明的結晶有三:大師、經典著作、經典學科的頂級理論。因此,除了讀書外,我們還要讀懂大師,學會一些定理的理論。所以學習的第三件至關重要的原則就是:每年深度學習一位大師。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看完此書後,演員陳坤說,「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了生命。」01人生充滿各種誘惑,看清真相才能活出自在哲學認為,人生有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其中,「我是誰」最為重要。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各種誘惑不斷,當我們遊走在名利場時,很容易忘記初心,迷失自我。
  • 生活在城市,我們如何面對焦慮
    當然,都市的焦慮其實在「從前」時代也有,難以避免。面對焦慮,一是要坦然面對,對於自己的焦慮有更多的認識,具有反思的能力;二是要有超越的方式,從更加正面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焦慮難以避免,但能夠直面焦慮、超越焦慮而不為其所困是非常重要的。  沈湘平:焦慮始終存在,當代人尤其是當代城市人的焦慮不過是更加凸顯罷了。
  • 評電影《囚徒》:失去孩子的父母成了心靈的囚徒
    做出這樣禽獸舉動的人,無論他或者她有怎樣的隱情心路,無論這個人自己是否也是個可憐的人,他必須為他的作惡付出代價,人人得而誅之。  《囚徒》展示和探討的一切,服從於這樣一個預設的前提。在美好而溫馨的節日裡,家長們驚覺兩家的小姑娘已經有一會兒沒露面了,原本孩子說是要去找丟失的哨子,等全家總動員到處去找她們時,兩個孩子人間蒸發。那是像天使一樣美好的兩個小姑娘,6歲和8歲,人事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