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易科技
11月14日消息據《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近日發表的報告中指出,2017年人類的碳排放量有可能激增2%,背後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國煤炭消費量的增長。過往的三年中,全球保持了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碳排放量大體平穩的良好態勢。今年的排放量變化將終結這一進程。
「全球碳計劃」( Global Carbon Project)組織的研究人員在於德國波恩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上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各國代表在會上商討落實巴黎氣候協定的具體措施,該協定希望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至2℃之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凸顯了會議將要面臨的挑戰。如果最新的分析被證明是正確的,那麼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17年達到創紀錄的410億噸。
「我們對排放量的增長並不特別驚訝,不過增長的幅度著實讓我們吃驚。」UEA氣候科學家科琳娜·勒凱雷(Corinne Le Quéré)說道。她同時也是本次碳排放研究的參與人員之一,他們的研究報告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等多份期刊上。勒凱雷關心的是2017年的排放增長究竟只是短期現象還是預示著長期的惡化。「如果2018年排放量也和2017年一樣多,那我會特別沮喪。」她說。
2014年至2016年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背後有多個原因,其中包括: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碳排放國的經濟增長放緩;美國的主要能源需求從煤炭轉為天然氣;還有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範圍的增長。許多氣候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都希望看到碳排放增長的停頓,這代表著所用能源種類的轉變,希望溫室氣體就此達到峰值,然後逐年下降。
最新的分析預測,美國和歐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7年將繼續下降——雖然降幅略低於往年——降幅分別為0.4%和0.2%。印度的碳排放也將放緩,同往年平均6%的增幅相比,印度今年的排放量僅上升2%。
然而中國的圖景卻大不相同。中國碳排放量佔到全球碳排放總量的近26%。研究預計2017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長3.5%,達到105億噸。「全球碳計劃」指出,排放增長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境內工廠生產的增加以及水力發電的減少。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政治學家大衛·維克多(David Victor)認為,研究凸顯了溫室氣體排放趨勢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中國、印度以及其它一些國內經濟正在經歷快速增長和轉變的國家。維克多不認為政府行動——無論是國內或是國際層面上——導致了最新的排放水平。他表示,儘管今年的排放量預計會出出現增長,但長遠來看,中國仍將實現2030年的減排目標。
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氣候政策研究員格倫·彼得斯(Glen Peters)同樣參與了本次研究,他表示,對2017年全球碳排放量的預測加強了這樣的觀念,即在解決氣候問題的路上,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基本上是說我們目前還不安全。」彼得斯說。「我們不能安於現狀。」
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為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