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新的移動星群

2020-11-24 騰訊網

近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網站上發布消息,博士生梁熙龍、趙景昆研究員等人利用LAMOST DR5 與 Gaia DR2的恆星數據,在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了一個新的移動星群,該發現為研究恆星如何在銀河系旋臂上聚集、如何觸發星雲坍塌、如何催生新恆星等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觀測證據。

太陽附近的星雲(來源:R. Hurt)

所謂移動星群(moving group),是指有著相似年齡、相似金屬豐度和相似運動屬性(如徑向速度和自行)的一群恆星。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首先,我們發現恆星普遍存在「組團」的現象,要麼組成星團(cluster),要麼組成星協(association),「散兵遊勇」少之又少。星團是由十幾顆至上百萬顆恆星組成的有著較強力學關係的集團,結構鬆散、外形不規則、恆星數相對較少的是疏散星團,結構緻密、中心集聚度高、外形呈現圓形或橢圓形的叫做球狀星團。需要特別指出一點,星團是由恆星組成的集團,是星系的組成部分,星系團(galaxy cluster)是由星系組成的集團,兩者在規模上可謂千差萬別。星協則是在空間上恆星密度比星團還要稀疏得多的集團。在同一星團或星協中的恆星成員,我們認為它們都具有相同的起源。上世紀6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奧林·埃根(OlinJ.Eggen)提出,隨著時間流逝,部分恆星成員有可能脫離星團或星協,成為移動星群。它們本來就擁有相似的性質,相同的出生,所以也是成協的,只不過現在自立門戶,開始遷徙了。

我國LAMOST(「郭守敬」望遠鏡)已經發布DR8數據,圖為DR1~DR7數據匯總。(來源:LAMOST)

臨近太陽的移動星群是研究的重點,它們對我們可能有著潛在的影響,可能與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星」有關係,如:昴星團、畢星團、天狼星、武仙座大星團等。為此,天文學家在10多年前就編制了臨近移動星群表。不過近幾年不斷有新的臨近移動星群被發現。研究人員從LAMOST第五批數據中經過機器學習挑選出符合要求的657,561顆恆星(光譜數據),隨後結合「蓋亞」衛星第二批數據(位置數據),從空間上、性質上的相關性確定了這個移動星群的存在。本次新發現的移動星群位於獵戶座大星雲附近,總共包含了206 顆成員星,其中74 顆是主序前恆星(指核心核聚變尚未被點燃的原恆星),其餘為 G,K 巨星,分布在100秒差距(約326光年)的範圍中。這些成員星G、K巨星的溫度分布在4700K-5400K之間,主序前恆星的溫度在4200K-4500K之間。

新發現移動星群的空間位置與速度分布。圖中藍點表示成員星中的主序前恆星,紅點表示G、K 巨星。黑點代表獵戶座星雲中的恆星,綠點表示前人發現的獵戶座 X年輕恆星移動星群(Orion X moving group)。左上角子圖中的黑色弧線表示本地旋臂(Local arm)的中心位置。(Liang et al. 2020)

為什麼一個移動星群中出現了兩種差異顯著的星群呢?進一步分析表明,該移動星群中的主序前恆星可能形成於獵戶星雲中,而G,K 巨星卻與獵戶座星雲中的恆星處於不同的演化序列,按照星協理論,它們應該不是誕生於獵戶座星雲的。看來有兩波星群恰巧在此邂逅。研究人員推測,成員星中的主序前恆星是來自獵戶座星雲這個著名的恆星形成區,它們正向外擴散,但還未形成真正的恆星。而G、K 巨星則可能是「外來流動人口」,是跟隨旋臂密度波的峰值來到這裡的,顯著正隨著密度波峰值的離去而逐漸散開。

密度波理論示意(來源:Pearly Aqua)

密度波(density wave)是1964年由美籍華裔天體物理學家林家翹(Chia-Chiao Lin)和徐遐生(Frank shu)在荷蘭天文學家林德布拉德(Bertil Lindblad)工作的基礎上提出的解釋星系旋臂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旋渦星系的旋臂並不是永遠由同一批物質組成,恆星會進入旋臂稍作停留再離開,會向另一條旋臂移動。我們可以把旋臂(密度波波峰)位置類比為高架上的紅色擁堵節點,當由於車流量過高時,有限的車道上會出現擁堵狀況,後車在通過擁堵節點時只能緩慢行駛,耗費大量時間,當通過擁堵節點後,車輛又能提速了。當恆星運動到密度波波峰處,速度會降低,而這會導致更多的恆星在此處堆積,恆星的密集又造成更強的引力場,使得這種狀況得以延續,於是就形成了旋臂。同時,星際氣體進入旋臂時受到擠壓,從而觸發恆星形成。這個理論解釋了旋渦星系旋臂為什麼能保持穩定而不會越纏越緊,也解釋了為什麼明亮的年輕恆星會集中分布在旋臂上,但並未徹底解決旋臂起源的問題,也沒解決漩渦星系會生長出幾條旋臂的問題。(最新研究終於確定了銀河系擁有4條旋臂,詳情請見:速來圍觀!我們的銀河系原來如此美麗!(內含深度解析))

密度波理論所解釋的恆星在旋臂上的遷徙(來源:MATC)

現在看,本項研究中發現的新的移動星群可能與本地臂(Local arm)的密度波有關,加之恰好又在恆星誕生區,老恆星與準恆星存在著某種互動,因此我們可以順著這個思路繼續下去,探索密度波是如何影響旋臂上的恆星形成區的。

參考資料:

[1]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在銀河系本地旋臂附近發現了新的移動星群

(http://www.bao.ac.cn/xwzx/kydt/202005/t20200507_5573981.html)

[2] C. R. O'Dell, W. J. Henney, N. P. Abel, G. J. Ferland, and S. J. Arthur.The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Structure Of The Inner OrionNebula (2020)

(DOI: 10.1088/0004-6256/137/1/367)

[3] 李競, 餘恆, 崔辰州. 中英天文學名詞. 2015

打 賞 通 道

訂 閱 通 道

相關焦點

  • 銀河系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新移動星群 包含206顆成員星
    銀河系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新移動星群 包含206顆成員星 中國新聞網 | 2020-05-09 11:09:20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博士生梁熙龍、趙景昆研究員等近期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
  • 中國科學家在『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新的移動星群,對銀河系的形成...
    > 我國科研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與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一個新的移動星群
  • 我國科學家在銀河系發現新的移動星群
    據國家天文臺報導,我國科研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與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附近發現一個新的移動星群,共包含206顆成員星,其中74顆是主序前恆星,也就是中心氫尚未點燃的原恆星,其餘為G型星和K型星。
  • 我國科學家在銀河系發現新移動星群
    繼中科院在銀河系發現兩處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之後,相距還不到幾天時間裡,我國科學家又在天文學方面取得巨大成果,科學家們又在銀河系發現了新移動星群。什麼是移動星系群?移動星群是具有相似空間速度的恆星集合,當這些恆星集團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時,由於受銀河系中心引力場影響的原因,恆星集團的成員星在空間上通常會形成一個拉伸結構,組成這個結構的成員星具有相近的空間速度,這個恆星集團就被稱為「移動星群」據國家天文臺報導,科研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與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一個新的移動星群,根據觀測研究發現,該移動星群共包含206
  • 中國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發現新移動星群!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博士生梁熙龍、趙景昆研究員等近期利用郭守敬望遠鏡與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同源恆星數據,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一個新的移動星群,共包含206顆成員星。該成果5月初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天文學報》上。
  • 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獵戶座移動星群,有206顆恆星集合,正不斷擴散
    不過在銀河系中也有一些恆星,並沒有跟隨銀河系的運行總趨勢而運行,它們有獨特的起源、形成和運行過程,這樣的恆星通常被稱為「移動星群」或者「星協」,它們是一種或者幾種恆星的集合,2020年5月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對外宣稱該臺博士生梁熙龍、趙景昆研究員等近期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全稱為「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與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
  • 我國科研團隊在銀河系發現新的移動星群:一共206顆 G型星和K型星
    據國家天文臺報導,我國科研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與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附近發現一個新的移動星群,共包含206顆成員星,其中74顆是主序前恆星,也就是中心氫尚未點燃的原恆星,其餘為G型星和K型星。
  • 中國科學家再取重大成就,銀河系發現新移動星群,轟動整個航天界
    根據環球網報導,中國科學家再次取得了重大成就,在銀河系發現新移動星群,這一發現轟動了整個航天屆,使得整個航天界都沸騰了。我國天文研究團隊利用郭守敬天文望遠鏡和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在獵戶座星雲附近看到了新的移動星群,由206顆成員星組成,74顆是主旭前恆星,其餘的都是G型和K型星體,而這些星體與獵戶座的恆星存在一定序列差異,也就是表示它們並非是獵戶座所衍生,根據專家觀察,這個移動星群目前還在向外擴散,但G型和K型星體卻在逐漸分散,而分散的原因是受懸臂密度波的影響,推測星雲的坍塌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原理,這一發現可以說是對銀河系有了新的認知
  • 獵戶座星雲附近將孕育出新的生命?科學家疑似發現他們的蹤跡
    在所有的氫氣燃燒殆盡後,氦原子也會發生一系列的反應,從而形成鈹、氧、鐵等物質,它們在恆星不斷消亡的過程中再次合成新的物質,於是死亡變成了新生。科學家們認為,獵戶座星雲是下一個有望孕育出生命的「恆星保育中心」,這也是人們在尋找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時,往往在恆星附近篩選的原因之一。未來我們有望在獵戶座星雲附近找到關鍵的線索,為相關言論提供更加有力的證據。
  • 科學家發現獵戶座星雲74顆原恆星 已對人類解密銀河系有重大意義
    近期,我國天文學界頻頻傳出好消息,我國天文科學家近期發現,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了一個新的移動星群,共包含了206顆的成員星,其中74顆是主序前恆星,也就是中心氫尚未點燃的原恆星,該發現對於理解銀河系的形成,結構和演化具有重大的科學指導意義。那麼什麼是星雲?
  • 獵戶座星雲的年齡和命運
    獵戶座星雲是由恆星,行星,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年輕星團。科學家認為它是年輕的,因為它有明亮的巨型恆星的高密度。像這樣的大而明亮的恆星很年輕,會灼熱,會更快地燃燒燃料,並更快地死亡。因此,由於這些恆星是如此之大且明亮,並且尚未死亡,因此該星團必須是新的。獵戶座星雲年輕的另一個線索是,它們的恆星靠得很近,而年齡較大的星團的恆星將相距更遠。
  • 最新發現!科學家在研究恆星起源的時候發現了有趣的一幕
    而就在近日,從NASA的紅外天文學平流層觀測站(SOFIA)的最新研究出來的數據中發現,在距離地球1500光年、直徑約16光年的巨大獵戶座大星雲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有一顆正在孕育中的新星的恆星風正在阻止更多的新恆星在它附近形成。
  • 獵戶的腰帶正在被鑲上新的鑽石
    ESO獵戶座是夜空中最容易識別的星座之一古代中國稱獵戶座群星為「參宿」,「參」有「三」的意思,暗指獵戶座的腰帶三星。古埃及尊其為眾星之神撒赫、冥王奧裡西斯和女神索普德特、生命女神愛西斯。古希臘人在天空中看到了一位勇敢的獵人,正高舉利劍,準備出擊。而現代天文學告訴我們,獵戶座的神奇和迷人其來有自。這張照片展示的,就是獵戶座中心區域的一個反射星雲,名為NGC 2023。
  • 你好,冬季象徵的獵戶座
    如果你在長袖的季節裡才看到獵戶座升起,那你的生活十分美好。而我在過去的一個星期裡,經受著水星、英仙座流星雨,以及清晨的彗星這三重誘惑始終無法成眠,因此在黎明時分目睹了「獵人」的「一條腿」邁出東方地平線時的景象。通常,獵戶座對於北半球的天文觀測者而言是一個與牙齒打顫和刺骨寒風聯繫在一起的星座,但它會在我們最需要它的炎炎夏日重返我們的視野。
  • 獵戶座是冬夜星空中最美麗的星座!獵戶座星雲裡的變星是怎麼回事
    在1985年發表的變星總表中刊載了獵戶座星雲T星協(包含許多金牛座T型變星的年輕星群)的697顆變星,其中的多顆變星已被命名。現在我們僅把集中在星雲中心區域的獵戶座四邊形及其近鄰的變星介紹給讀者。獵戶變星並不局限於獵戶星座,在與亮星雲或暗星雲有聯繫的天空裡都可以找到。獵戶變星還包括像金牛座T型星這樣的變星(INT型)。金牛T星可以通過它們光譜裡的某些特徵加以辨認,但它們構成光變的機制大體相同,即大氣中的激烈活動,以及被附近運動的氣體和塵埃雲所食。一些獵戶變星由於自旋也出現周期性的光變。
  • 獵戶座腰帶三星的真相
    提供:Sergi Verdugo Martínez NASA/APOD北半球冬季夜空的主宰者是獵戶。它是一個巨大的星座,同時擁有許多明亮的恆星——如構成獵戶肩部的參宿四,腰帶下方的參宿七,及其腰帶三星——即使對於剛入門的追星族來說,也很容易辨識。那是些什麼樣的恆星構成了獵戶的腰帶?
  • 獵戶座一等恆星——參宿四到底發生了什麼?
    自從天文學家們注意到紅巨星獵戶座一等星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黯淡後,社交媒體和新聞提要上關於這件事的討論無處不在。是的,這顆恆星正處於他生命的末端,而且它的結局很可能是爆炸性的。但是獵戶座一等星會變成超新星嗎?回答是複雜的。簡單說,應該不會。
  • 希臘神話裡,獵戶座的由來
    當我們的目光遊蕩於浩瀚的星海,會發現有一些星群異常之明亮,這類星星往往成為觀測星空、指示空間、時間的嚮導。獵戶座Orion就是這樣一個星群。按照希臘神話,獵戶座的起源是這樣的:當初泰坦神阿特拉斯被判勞改,要終生背負蒼天,他的七個女兒迅速被宙斯波塞冬等神瓜分,宙斯搞定了三個,波塞冬推倒了一雙。其中阿爾庫俄涅為波塞冬生下一子,名叫許裡俄斯,長大後娶女仙克羅尼亞為妻,但一直沒生出個兒子,這事漸漸的就成了一塊心病。   這天宙斯、波塞冬和赫爾墨斯來凡間遊玩,波塞冬想起了這個兒子,於是順道過來看看。
  • ...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發現距地球最近的黑洞,2019中國高被引學者出爐
    他們發現,這些新冠病毒共享的同一祖先來自2019年年底,這個時間段正好可能是新冠病毒跳躍到人類宿主的時間。其中61個是最新發現的與易患Ⅱ型糖尿病有關聯的位點。之前在歐洲人後裔中進行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並沒有涉及到這些基因。北京時間2020年5月6日晚23時,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發現迄今為止距地球最近的黑洞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距太陽系僅1000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