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獎的RNA幹擾技術啥時候才能惠及普通民眾?

2020-11-26 網易科技

(原標題:諾貝爾獎舊愛「RNA幹擾技術「,成兮敗兮)

10月5日Alnylam公司宣布放棄新藥revusiran,將2006年諾貝爾獎「RNA幹擾技術「再推至風口浪尖。

在過去的十一長假裡,人們對諾貝爾獲獎者們津津樂道,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和解釋細胞自噬機理而獲得生理學獎。一時間對細胞自噬討論非凡,其或能突破治療治療帕金森、糖尿病等難症,讓人們似乎看到了美好未來。

但某項發現獲得諾貝爾獎,卻並不意味著美好前景。從科學發現到實際應用,尚有一段漫長艱難的旅程,RNA幹擾技術就是最好的例子。

RNAi原理示意圖:紫色為正義RNA段,藍色為反義RNA段,綠色為目標信使RNA,dsRNA觸發了高效的基因沉默機制並極大降低了靶mRNA水平,達到幹擾目的。

RNA幹擾於1998年首次被發現並命名,是指雙鏈RNA在細胞內特異性誘導與之同源的mRNA降解或抑制翻譯,使得相應基因表達關閉,從而到達幹擾目的。而僅8年之後,47歲的Andrew Z. Fire和45歲的Craig C. Mello由於在RNA幹擾及基因沉默現象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得2006年諾貝爾醫學獎。

RNA幹擾技術為何能獲得如此殊榮,這是因為如果我們可以按照某種方式關閉某些非必需或者致病基因,那麼我們就可以避免這些基因的表達,從而根除這些與基因有關的疑難雜症。就好像我們手裡有一個遙控器,摁下這個按鈕,對應RNA就去幹擾基因,扼殺致病基因於搖籃。

十年過去了,當初佔盡風頭的RNA幹擾技術如今卻少被提及。與其相關的新聞則是一系列藥物開發的失敗,眾多投資企業的放棄等等。

而最新消息是10月5日,Alnylam劍橋製藥公司稱公司開發的用於治療遺傳性ATTR澱粉樣蛋白病變新藥revusiran臨床III期研究因安全問題而停止。受此影響,公司股價暴跌,一天之內損失近30億美元。而本就在險境中求生存的RNA幹擾療法再受重創。

ATTR澱粉樣蛋白病尚未治療方法,而且患者通常在診斷五年內死亡。新藥revusiran算是Alnylam公司最成熟藥物之一了,曾被寄予厚望,卻依舊無法通過臨床測試。而損失的並不僅僅是這種藥物開發,投資銀行尼達姆公司的分析員Alan Carr擔心的是「我們如此震驚的並不是某一種藥物的成敗,而是也許其他藥物也存在安全問題。」

但Alnylam的總裁John Maraganore則迅速回應並強調「revusiran這一藥物的停用並不會影響我們公司對RNA幹擾技術的研究。「

實際上,Maraganore的聽眾是那些已經對RNA幹擾生物公司產生了懷疑的投資者們。過去四年內對該領域的投資熱火朝天,但從去年就已經開始降溫。

那麼revusiran這種藥物究竟有什麼安全問題呢?一開始的問題是某些受試者稱自己出現神經疼痛現象。而隨後對此的調查卻表明,神經疼痛可能不是由治療引起的。但是實驗組的死亡人數卻比對照安慰劑組要多。雖然尚不清楚為何會出現如此奇怪的現象,可能是受試者本身的個體差異。但出於安全考慮,Alnylam公司還是停止了這一藥物的研究。而就在9月28日,Alnylam公司還因為在某種藥物的早期測試中發現,其導致了肝酶活性提高而放棄了該藥物;因為肝酶活性提高意味著肝臟中毒。

雖然研發部副經理Akshay Vaishnaw對公司共800多名受試者的安全資料庫數據分析認為,Alnylam公司研發的藥物並沒有太多的安全問題。

而Carr還提到revusiran的失利或許是因為其使用在體內穩定RNA的方法是一種較為落後的方法,所以RNA用量較大,較為頻繁。而Alnylam公司的其他新藥並非如此。現在人們就在期待另一個在明年公布數據,也是研究後期的新藥patisiran。該藥是治療另一種ATTR澱粉樣蛋白病變。除此以外,還有其他一些新藥即將進入早期測試。

Carr表示「我覺得我們(對revusiran失敗)反應過激。但我可不代表大多數看法。「

從一項新的科學發現到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其中的艱難失敗,不是外人所能輕易領會的。

所以我們對新發現報以熱情,對其應用也要守以耐心和支持。從諾貝爾獎的光環到平常人手中的藥物,是需要時間的。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真_NT5228

相關焦點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在此之前,1993年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菲利普·夏普(Phillip Sharp)曾表示,基於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有四個關鍵的發現者:夏彭蒂耶、徹奇、杜德納和張鋒。所以,諾獎最多頒給三人的規則顯然就是個問題。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會對我們的未來產生什麼影響?
    序言如果有一項技術可以使治癒疾病的夢想變成現實,你願意嘗試?小鯨覺得肯定有很多人會嘗試的!而且這種技術現在已經出現了。2020年的諾獎化學獎被授予了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卡彭蒂耶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安妮·道德納,她們因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而獲此殊榮。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中國潛在的諾獎科學家們在幹啥?不是忙著在報銷排隊,就是忙著在討好領導,希望多拿幾個項目,又或者是在想如何多拼湊幾篇論文完成任務。這樣的機制,難以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很正常。這樣的機制,未來也別指望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因為「會做人」才能獲得更多利益,只有傻子才去較真。
  • 2020,諾獎將至
    而這兩點,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驗證。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近日很多自媒體在介紹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把楊振寧算在其中,這樣我國就有3個獲諾獎的了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國際合作從未停止,尤其是在物理學領域,哪怕是在國際情況低迷的時候,也從來都沒有停止。當下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加需要,更不能夠停止。」謝爾登·格拉肖說。這位諾獎得主表示,即便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科學家還是會去拜訪蘇聯的科學家,蘇聯也會派遣科學家去參與很多國際會議,雙方配合開展科研的項目。
  • 斯諾登獲諾貝爾提名引熱議 諾獎標準發生變異?【2】
    原標題:斯諾登獲諾貝爾提名 他讓世界更和平(圖)   美國悖論   時間退回到2009年10月9日,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美國總統歐巴馬,並表示這是為了表彰他為加強「國際外交和人民之間合作」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民主及人權的價值」的強化。
  • 對話「諾獎」得主:國際合作改變世界
    就在在本屆「諾獎」頒布之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連續幾天的時間,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獲得者及中國知名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諸多公眾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其中許多觀點引人深思。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 熱點 | 對話「諾獎」得主:國際合作改變世界
    就在在本屆「諾獎」頒布之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連續幾天的時間,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獲得者及中國知名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諸多公眾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其中許多觀點引人深思。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Johns Hopkins負責實驗誠實性的工作人員向Leonid Schneider,也是這些疑問的提出者,得到的回覆是,要經過一個內部詢問才能開展後續的正常調查,最終結果還需要後續關注。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霍金的離世讓他錯過了2020年諾獎?其實他離諾獎還差一點
    ,那麼霍金如果活著,他也應該會獲得這次諾獎,讓其人生更加完美,畢竟霍金生前還沒有獲諾獎的經歷,所以很多人為霍金感到惋惜。也是這次獲得諾獎的原因。那麼為啥這個諾獎現在才發呢?因為同樣的,你沒有看到黑洞真真切切的存在,只是利用周圍恆星的運動間接的判斷了黑洞的存在。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
  • 中國3大黑科技,是中國諾獎搖籃,正在悄悄向諾獎發起衝刺
    並且相比高能對撞機,這個中微子探測器是能夠快速變現的,因為在2012年的時候,這個探測器就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震蕩模式,這可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幾十年做夢都想要精確測量的值。而在此後,這個成果也入選了《科學》雜誌2012年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獎。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我當場請教馬丁·裡斯,為何相對論的理論研究,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都未獲頒諾獎。他也百思不解。那一學期,我正在聽裡斯的宇宙學課。他是霍金的師弟,時任劍橋天文所所長,深孚眾望。但劍橋的人物太多了,群星燦爛,當時大家也就認為他是一位名教授,而且,他那時也還沒有三一學院院長和皇家學會會長那麼顯赫的頭銜。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還有多少窮人不得不死去,我們才能將這種行為稱之為「對人類犯罪」?諾獎得主們比綠色和平組織更可信面對百餘位諾獎得主對綠色和平及其「同盟者」的指責,不少反轉人士並不服氣。他們認為,諾獎得主來自各行各業,這些「跨行科學家」在轉基因領域並非權威,發表的言論不足為信。這種觀點不值一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