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核酸分子及其構造作用研究迎來新高潮—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RNA:從軟麵條到香餑餑
核糖核酸分子及其構造作用研究迎來新高潮

 

當Philip Bevilacqua決定研究一個活體植物細胞中所有核糖核酸(RNA)分子的形態時,他面臨兩個問題:首先,自從中學時代起,他就沒有研究過與植物相關的生物學;其次,生物化學家傾向於檢測單個RNA分子,因為處理一個細胞內的眾多RNA分子是個更加棘手的挑戰。

Bevilacqua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帕克分校RNA化學家,他並沒有被這個難題嚇退。他知道,RNA分子是細胞生物學的重要調節器,它們的結構可能會透露其工作機制的重要秘密。為此,他重新參加了本科生課程學習植物解剖學,同時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家Sarah Assmann合作,研究一種可以大規模處理RNA的技術。

2013年11月,Bevilacqua和Assmann的團隊成為首個描述單個活體細胞中成千上萬RNA的科學團隊,並且揭示了真正意義上的野生擬南芥(又稱阿拉伯芥)各種不同的「雕塑花園」。1個月後,舊金山加州大學的一個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酵母和人類細胞的比較研究。該團隊研究的RNA結構數量是「史無前例」的,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RNA生物學家Alain Laederach說。

過去幾年,科學家對RNA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轉變。從前,多數RNA被認為是像「軟麵條」一樣的乏味物質,其主要作用是在重要的分子——如脫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質——之間傳遞信息。現在,生物學家已經認識到,RNA還發揮著許多其他重要的基礎功能:它們幫助蛋白合成,控制基因活動,並修飾其他RNA。此外,還有研究顯示,至少有85%的人類基因組經歷基因轉錄後成為RNA,而事實的確如此。

紛雜的結構

然而,一直以來卻存在一個難解的謎題,即RNA紛繁複雜的結構。和形成可預測雙螺旋結構的DNA不同,RNA由單纖維鏈條組成,而且會摺疊成各種精妙的迴路、凸起、假結以及「發卡」狀的三維結構。這些結構會以不同的形式翻轉和扭曲,它們被認為是RNA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然而對於其具體工作機制目前尚不了解。「這就是丟失了的了解RNA如何運轉的那塊拼圖。」生物物理學家、酵母和人類RNA研究成果領頭人Jonathan Weissman說。

過去幾年,研究人員逐漸在這一研究領域站穩腳跟。Bevilacqua、Weissman以及其他研究人員已經發明出各種技術,可窺探到細胞內大量RNA的配置概況。研究人員還發現,當RNA在人工條件下摺疊時,這些分子和自然觀察中看到的完全不同。這項工作正在幫助科學家破譯控制RNA結構的一些密碼,相關研究或有助於了解人類基因變異和疾病,甚至是改良農作物。

「相關研究會觸及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例如生物如何演化、這些分子機制如何影響人類外表和人體功能等。」Laederach,「作為一名生物學家,這樣的研究讓人興奮。」

對於RNA結構的最佳描述是UNC生化學家KevinWeeks提出的「RNA巖石」:在進化過程中,序列或結構發生細微改變的分子。它們包括轉移RNA和核蛋白體RNA(兩種RNA均參與蛋白質合成)以及酶性核酸(或稱核酶)。「但是在RNA的世界中,這些可能都算是異常值。」Weeks說。

RNA的世界就像未被探索過的流沙地帶。「我們對絕大多數RNA的結構都不了解。」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化學家Robert Spitale說。當它們從其DNA模板製備完成之後,RNA分子通常表現為由核苷酸組成的線性結構。它們會迅速發生摺疊,互補的核苷酸會相互結對。然後,它們會進一步扭曲成複雜的三維結構,從而和蛋白質以及其他RNA發生反應,並根據不同的任務改變自身的結構形狀。

大多數探測RNA結構的技術都在利用核苷酸的反應活性,或者利用核苷酸對一些酶的敏感性:那些結成對的RNA區域和那些維持單鏈結構的區域會表現出不同反應活性。接下來,科學家會利用電腦程式輔助模擬分子的整體結構。但是這些實驗極為艱苦費力,因為研究人員每次只能監測一個分子的一小部分。

複雜的機理

然而,隨著RNA結構平行分析技術(PARS)(由史丹福大學遺傳學家Howard Chang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計算生物學家Eran Segal研發)的到來,這一局面已經在5年前發生了轉變。這種技術利用一種酶切斷單鏈條RNA,並利用另一種酶切割雙鏈RNA。研究人員分別用兩種酶處理一種RNA樣本,從而製造出兩個切斷的RNA的信息文庫;他們隨後對兩種RNA進行了測序和分析,以了解哪種核苷酸可以結對,並且即便RNA結構發生上千種變化依然可以立即結對。

Chang和Segal首先把PARS技術用於剛剛萌芽的釀酒酵母,以了解3000多種信使RNA的結構,這些RNA掌握著構建蛋白質的密碼。儘管這些RNA的結構稀奇古怪,科學家還是發現了解碼RNA結構的一個線索:編碼蛋白質的RNA區域普遍比那些非編碼區的旁側序列擁有更多結對RNA,而且這些RNA的結構也更加複雜。Chang表示,這樣的模式有一定合理性,因為非編碼區經常和調節蛋白質發生相互作用,所以需要處於一個更加開放、可及的定位。

去年,緊隨這項研究之後,一項由研究生Yue Wan主導的研究聚焦了人類信使RNA。研究人員檢查了採集自一對父母與其孩子血液細胞系中2萬多個信使RNA的結構。研究發現,不負責編碼蛋白質的RNA區域約有1900個單核苷酸變異,這些RNA的結構也發生了改變。現在的問題是,這些變化是否會影響RNA的功能,或者這些變異最多只是一些背景噪音。

至少有一些證據表明這些變異很重要。今年5月,Laederach和團隊報告了非編碼區信使RNA變異和一種叫作成視網膜細胞瘤(或遺傳性眼癌)的罕見病存在關聯。在健康人群中,這種信使RNA會同時以3種結構存在,但是在罹患該疾病的2名病人中,核苷酸變異迫使分子僅能以一種方式存在。Laederach認為,類似的信使RNA摺疊變異即便是一種普遍的發生機制,也可能是人類一些常見特徵如身高變異的根源。

然而,PARS技術也有一個主要缺陷,這種技術採用的酶很難輕易滲入細胞膜,因為科學家必須從細胞中提取RNA,而這樣做會擾亂其自然結構。從原理上講,結對可以確保RNA反彈至它們在試管中重新摺疊時的形狀。但事實上,這種技術會除去與RNA結合的蛋白質,這一過程會嚴重改變RNA的分子結構。

研究新出路

為了得到活體RNA結構,很多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硫酸二甲酯(DMS),這種化學物質可以滲透至細胞內部,在那裡它可以和4種RNA的核苷酸中的2種——腺嘌呤和胞嘧啶——發生反應,但其前提條件是核苷酸必須處於不結對的狀態。研究人員隨後把RNA轉化為DNA,並對其進行了測序。研究發現,任何在DMS作用下發生改變的核苷酸都會阻止RNA轉化為DNA,因此,科學家可以事先利用DNA縮短的片段分辨沒有結對的核苷酸。

很多科學家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摺疊在一個細胞中的RNA,因為他們認為互作蛋白會讓細胞內的RNA結構處於穩定狀態。但是,Weissman和團隊的發現與此相反。現在他們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細胞中的信使RNA在主動生成蛋白質——而更鬆散的分子對於細胞的蛋白合成機制來說更易於獲得。

然而,DMS方法也有缺陷,該方法僅能揭示出可以結對的2種核苷酸。為了獲得細胞內每個RNA分子的結對信息,Chang和Spitale採用了一種叫作SHAPE的結構探測技術。該技術可以讓他們推斷小鼠胚胎幹細胞中的19000多種RNA分子結構,相關研究成果於今年年初發表。研究人員表示,對信使RNA進行常見的化學改性,就可以解開這種分子的結構特徵。他們還探測到一些獨特的結構「籤名」——這些特徵可預測蛋白質在哪裡與RNA結合,從而控制RNA的形狀。

一些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採用這種技術。Assmann和Bevilacqua正在利用大米探測RNA的結構,並計劃用其他重要農作物開展同樣的實驗。他們希望可以找到操控RNA形狀的方法,從而提高作物耐受性和產量。

與此同時,Rouskin正試圖研究果蠅的RNA,以便進一步了解這些分子結構如何影響胚胎發育。「現在,我們終於有了一種研究工具。」她說,「我們也終於可以就以前那些甚至不敢想像的問題發問了。」(馮麗妃)

《中國科學報》 (2015-08-03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副研究員張兆軍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
  • 我科學家研究環形核糖核酸取得新進展
    人民網上海9月19日電(記者姜泓冰)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9月18日發表中國科學家在環形核糖核酸(RNA)研究方面的創新性成果。 這一最新成果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楊力課題組和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課題組合作取得。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
  • 研究發現一種小核糖核酸與Ⅱ型糖尿病有關
    新華網倫敦2月6日電(記者 劉石磊)英國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刊登報告說,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小核糖核酸與胰島素耐受性相關,該發現或為開發Ⅱ型糖尿病新療法提供思路。
  • 核酸「七爪魚」 腫瘤新剋星—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 「基於這項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我們通過改變『七爪魚』核酸序列,理論上能夠實現根據需要設計治療不同類型腫瘤的藥物。」丁寶全告訴《中國科學報》。 「諾獎」研究「新番」 基因是人體內帶有遺傳信息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能夠通過信使RNA,指導蛋白質合成。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9月25日,該重要研究進展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追求。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
  • 新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輝課題組解析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BAF高頻突變致癌機制的理解起到重要推動作用1月31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重要研究成果。 作為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載體,染色質結構高度緻密,這種緻密結構有利於機體更加有效地儲存遺傳物質,同時也對基本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設置了屏障。為了更好地調控染色質狀態,真核細胞也發展出一系列調控機制,染色質重塑就是染色質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方式的一種。
  • 科學家研究板塊構造變化對海洋含氧量影響—新聞—科學網
    羅根明說,「普林斯頓大學的Sigman課題組一直在開發利用有孔蟲殼體作為氮同位素研究的重要載體,並取得了大量成果。」 小蟲子的「史記」 Kast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有孔蟲,這些小小的單細胞動物記錄了海洋百萬年的歷史。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海軍告訴《中國科學報》,有孔蟲是一種具殼的海洋原生動物,殼體包裹著細胞質團。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新聞—科學網
    所謂高級結構,是指三級及以上的結構。「過去,可能很多人認為RNA僅僅是由A/U/C/G四種鹼基所組成的線性序列,它的外觀是像義大利麵一樣的條狀分子。」薛願超說。 事實上,RNA在細胞內通過A-U、C-G或G-U配對先形成二級結構,進而在RNA結合蛋白的協助下摺疊成複雜的三級結構。
  • 科學家梳理油酸與炎症因子相關性循徵研究—新聞—科學網
    目前研究認為,補充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橄欖油與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有相關性。據已有的Meta分析,地中海飲食模式及其中的橄欖油降低了C反應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油酸是地中海飲食模式和橄欖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佔70%以上),也是膳食脂肪和血漿甘油三酯中的主要脂肪酸。諸多臨床試驗研究了油酸對炎症因子的影響,但這些研究的結果相互矛盾。
  • 專家聚焦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發展—新聞—科學網
    12月13日,首次「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實驗站用戶專題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固體表面上功能分子體系組裝構造的動態過程及其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功能分子在固體表面上的可控組裝及其物性研究,一直是納米器件量子調控的重要研究內容。目前,分子在表面自組裝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設計分子結構,調製分子-基底以及分子-分子間相互作用,從而得到所需的功能特性。其中,分子在表面動態過程中的表徵一直是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特別是對於結構較為複雜的大分子複雜體系,目前尚無對於整個動態體系進行全面描述的方法。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些多糖中,有許多是氧乙醯化的,它通過指示兩個分子是否可以交聯來定義植物細胞壁的結構和機械強度。儘管多糖氧乙醯化在植物細胞壁發育中具有重要意義,但對這一過程的具體機制知之甚少。 木聚糖的氧乙醯化是植物細胞壁中半纖維素的一種主要形成方式,它影響木聚糖和其他細胞壁聚合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細胞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