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公眾號發了一篇文章,說《人民日報》吐槽當下這種傳染病的名字太長,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有網友提出能否改名為「野味肺炎」? 一方面指出此次肺炎的源頭是「野味」,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警鐘長鳴。
我文章裡評論說「野味肺炎」有點像調侃,網友們叫叫還可以,國家層面定這個名字顯得不太嚴肅。另一個問題是,「野味」不太好翻,不利於外國朋友理解。
昨天就有人在文章下面給我留言了,說「野味」還是能翻譯的:
他說野味單詞是「game」,是「外文局」發布的。我搜了一下,確實有官方發布了「野味」的翻譯,但不是「外文局」,而是「國家移民管理局」。
國家移民管理局的官微幾天前發布了6種語言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提示》,我找到了中英對照版:
來看看最後一個部分:
「不要接觸、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即野味)。」
英文翻譯:Do not touch, buy or eat wild animals (gamey)
我們注意到了「野味」被翻譯為「gamey,我查了一下牛津詞典:
gamey 是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野味的那種腥味。其實這個定義其實已經給出了「野味」的常規英文說法:meat that has been hunted(通過打獵獲得的肉)。
gamey 的名詞形式是 game,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遊戲」。來看看 game 表示「野味」時的英文含義:
game: wild animals or birds that people hunt for sport or food
指人們為了運動或食物而打獵獲得的野生動物或鳥類。
沒想到吧,game 竟然還可以表示「獵物」以及「獵物的肉」,即「野味」。所以國家移民管理局的英文用詞有問題,不能用 gamey,應該用 game。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部電影《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標題中的 games 真是「遊戲」的意思嗎?
片中的幾個作為「貢品」的少男少女被權貴們放在一個可以監控的「角鬥場」內廝殺,直到剩下唯一的倖存者。
這些青少年既是彼此的「獵物」(games),更是監控器後面那些權貴們的「獵物」(games),所以電影名字中的 games 應該更想突出「獵物」這一層含義,所以讓我來翻譯的話,可以叫《飢餓獵場》。
所以,game 更多強調「獵物」,但也可以用來表示「獵物的肉」,即「野味」。
你知道嗎,咱們說的「野味」的拼音(ye wei),已經被維基百科收錄了,來看看定義:
「Ye wei or yewei (from Pinyin yěwèi) is a form of bush meat or game including exotic animals and wild animals in Chinese cuisine. It is also popular in countries such as Myanmar, Vietnam, and Thailand. Yewei is often sold at Chinese wet markets, and is becoming part of the restaurant culture in China.」
翻譯一下:「野味,在中國菜裡是一種叢林動物的肉(bush meat) 或獵物肉(game)的形式,包括外國的(exotic)動物或野生動物。野味在緬甸、越南、泰國也很受歡迎。野味在中國的菜市場(wet markets)可以買到,已經成為中國餐廳文化的組成部分。」
這段英文中有兩個關鍵詞:
1. bush meat:叢林動物的肉,比如蟒蛇、竹鼠、獾等,bush meat也可以表示「野味」。
2. wet market:字面意思是「溼貨市場」,其實就是中國的菜市場、農貿市場,
不知道大家逛過菜場沒有,特別是魚類區、海鮮區、或者是活禽區,那個環境髒兮兮、溼漉漉的、味道很重,想必有潔癖的人是不愛逛菜場的。
下面這個市場就是典型的「wet market」:
最後給大家總結一下:
「野味」的英語可以說:game、bush meat,或者說得更清楚一點:meat that has been hunted。
最後還想說,2003年的SARS 和這一次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國人已經兩次栽在「野味」上了,如果沒有那幾個吃野味的人,全國人民也不會跟著倒黴,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
希望國家儘早立法,禁止野味,打擊野生動物交易,切斷病毒從自然宿主到人的傳播途徑。
另外,吃貨們也要收斂一點,雞鴨鵝豬牛羊以及各種海鮮它不香嗎?中國八大菜系近萬種組合的菜餚不夠你吃嗎?
現在已經有「非典1.0」、「非典2.0」,真的不希望再出現「非典3.0」了!折騰不起了。
🎄🎄🎄🎄🎄🎄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加入我們免費學習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