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愚民和鄉愿:傳統文化的另外10張面孔

2021-01-20 徐老遊123

孫娟的書房 前天

編者薦語:

你知道孔融讓梨的孔融長大怎麼樣了?他發明了人肉乾,專門給曹操的軍隊當軍糧用。所以,小心那些會「讓梨」的人,他們沒有仁愛,只有圓滑。圓滑背後,是自私冷血。

以下文章來源於大生的精舍 ,作者大生劉蟾

大生的精舍

「中國傳統文化」,這六個字,非常有魔力,簡直像「六字真言」一樣,只要說出來,很多人就像中了魔咒一樣,會瞬間變身無腦粉,雙膝酸軟、雙眼發直,不由自主跪在面前。

中國傳統文化,確實有非常優秀的內容。但是,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傳統文化一樣,它有優點,就也有弊端。我們不能提及「中國傳統文化」,就覺得有了天然的「合理性」,懷疑和反思都不敢有。

所以,很早就想寫一篇文章,說一下我們的「傳統文化」——除了仁義禮智信、除了經史子集、除了錚錚風骨,其實還有更多的東西,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視了:

比如吃人的傳統、反智的傳統,愚民、功利實用、輕視文化、毀書、趨炎附勢、以奸治善、官本位和潛規則的「傳統」……

在某種程度上,傳統文化這些「另外的面孔」,才是更需要我們去面對和正視的。

我們要弘揚的,應該是「優秀傳統文化」,本文所說的這「十個傳統」,還是儘早的丟棄他們吧。

割肉互啖

【一】傳統一:吃人的傳統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是「傳統」?

一般來說:世代相傳的,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我們可以稱之為「傳統」。也就是說,這個現象,在歷史上出現比較早,而且一直延續了下來。

那麼,「吃人」——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一個「傳統」。

魯迅的《狂人日記》裡說,翻開歷史上每一頁,上面寫的都是「吃人」。魯迅先生說的「吃人」是比喻。但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吃人」的傳統,就是其字面含義,實實在在的「吃人」!

上古時期祭祀、戰爭,吃人肉很常見,我們不多說,這是未進入文明狀態的時候。商紂剜心吃之類的,我們也不說了。我們往下說。

《左傳·宣公十五年》:宋國發生饑荒,易子而食;《史記·趙世家傳》載,智伯圍兵晉陽城兩年,城內人吃人、易子而食;長平之戰,秦軍困趙軍日久,趙軍「陰相殺之、人食人」。《呂氏春秋》裡記載了一個故事:齊國有兩個勇士,一個住城東、一個住城西。有一天偶然相見,就一起喝酒。然後沒有下酒菜,就把自己的肉割下來給對方吃,最後都死了。這雖然是個諷刺的故事,但是可以看出,當時吃人肉現象的存在。

漢代也充滿了吃人的記載。

楚漢相爭,關中人食人。漢武帝時期,兩次大規模的人吃人事件;新莽時期,山東人吃人。東漢建國初年,就好幾起人吃人:劉秀稱帝時,薊縣人吃人;劉秀徵彭寵,城中糧盡,人相食;《後漢書·光武紀》載:「建武二年(公元26)十二月,三輔大飢,人相食,城廓皆空,白骨蔽野。」漢朝末年,軍閥混戰、災難遍地,人吃人現象更為普遍。漢靈帝時期,「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後漢書·靈帝紀》);漢獻帝時期,長安城也發生了大規模的人吃人。

漢末三國,袁紹圍困臧洪,城中糧盡。臧洪把自己小妾殺了給將士們分食。結果大得人心:將士鹹流涕,無能仰視者(《三國志·魏書·臧洪傳》)。

魏晉南北朝,人吃人的事,就更是多得數不過來!

盛世隋唐,總該沒有人吃人了吧?實際遠非如此。

隋末大亂,軍閥朱粲可謂吃人魔王。當時襄陽、鄧州大災荒,百姓相食成風。朱粲乘亂起兵,常捕捉民間幼兒蒸熟吃肉。他曾說:「世上最美的食物就是人肉,只要國中有人,就不用擔心軍糧。」婦女兒童體弱者,多被他殺來當軍糧。黃巢起義,因軍中缺糧而殺吃人肉;唐末軍閥秦宗權更是恐怖,把人殺死用鹽醃起來食用,故而他行軍不帶糧食,只帶鹽。

宋代元明清,都有人吃人的記載。

北宋靖康元年,人肉醃來曬成肉乾充飢;南宋朝高宗紹興三年(1133),杭州人吃人,同時還有了稱呼:瘦的男女叫「饒把火」;女孩子叫「下羹羊」,小朋友叫「和骨爛」,這些被吃的人,統一被稱做「兩腳羊」。元末駐守淮右的官軍缺糧,捕人為食,他們把人肉稱作「想肉」——所謂「想肉」,就是說人肉吃了之後美味無窮,使人想念。明朝萬曆大饑荒,人吃人。清朝一直有人吃人的慘劇發生。

同治年間,安徽、江蘇人吃人。有個劇作家叫餘治,也是有名的大善人,一開始聽說江南人吃人還不敢相信,因為他覺得江南民風斯文,不會做出這種事。後來看到,十分難過,還作了一副《江南鐵淚圖》募捐,其中就有人吃人的悲慘描摹。

如果私下吃人肉也就算了,但是公然在市場上售賣人肉——這就是某種普遍問題了。

唐末朱溫圍困鳳翔城,城裡公開賣人肉,狗肉每斤五百錢,人肉只需一百錢;明代萬曆山東大饑荒,一個少壯男屍不過十五千,而一鬥米要數十千錢,人肉比一鬥米、一隻豬還便宜;清同治年間,江南吃人成風,皖南人肉30文一斤(後漲價到120文一斤),江蘇句容、溧陽、溧水等處,則是80文一斤。

人肉如此便宜,可想而知,在當時,吃人肉是多麼普遍的一件事!

清朝有本書,叫《聖諭像解》,其中有個《烹奴招飲》的故事,讚揚一個舉子柳仲塗殺惡僕煮來吃肉的故事。《聖諭像解》類似官方頒布發的白皮書、課堂教材,是宣講道德教化的,裡面褒揚的,都是道德模範。可見在當時的認知中,只要殺的是「惡僕」,哪怕煮來吃也是沒問題的。

吃人肉的傳統,是在太過久遠,就連《四大名著》裡,每本都有吃人肉的記載——小說雖然不是現實,但是卻是現實的某種反映。所以,在我們的傳統中,很多時候,是不把吃人當什麼大事兒的。兵荒馬亂的時候吃人為果腹,而盛世的時候,吃人又是某種榮耀的象徵。比如北宋仁宗時期,儂智高的母親愛吃人肉,儂智高為了孝順母親,每頓飯都要殺死一名小兒供她食用。

看修仙小說的朋友,可能會熟悉,在中藥、修仙的記載裡,有一味神秘的藥,據說藥效比人參靈芝還要厲害,名字叫「紫河車」。而「紫河車」,其實就是人的胎盤。能把人胎盤當做藥來吃,那進一步,吃小孩、吃童子做藥引,也就不足為奇了。

《聖諭像解》裡的「烹奴招飲」

【2】傳統二:功利、實用的傳統

無論是災年還是盛世,吃人如此普遍。整天提心弔膽的活著、種種的災難逼迫,讓我們自古就有了另一個傳統——功利、實用的傳統!

各種哲思、文學、藝術、音樂……都抵不過三個字:「有用嗎」?

這裡有一個特別常見的誤解:通常提到傳統的功利、實用,我們會說,說中國文化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

其實錯了。

功利≠功利主義,實用≠實用主義。為什麼這麼說呢?

請注意,但凡叫做「主義」——那就是哲學思辨,就是一種相對「無用的」思辨和學術。而中國有很強的「實用」傳統,但不是學術思辨、沒有理論構架,僅僅是一種短視的經驗感覺。

所以,功利主義,是密爾、邊沁的倫理價值學說,強調的是追求幸福,如何獲得「最大效用」;實用主義,是西方的一個學術流派,比如杜威、胡適就是代表,實用主義的另一個名字,叫「人本主義「——以人,作為經驗和萬物的尺度。換句話說:功利主義,反對的正那種「短視的功利」;實用主義,反對的也正是那種「什麼都看能不能拿來用」的局限判斷。

而在中國功利、實用的傳統中,恰恰是不會有這些理論構架的。並且,不僅沒有理論構架,還要對那些「無用的、思辨的、純粹的」學問,嗤之以鼻。

所以我們常用的判斷標準是:

「啥?你學哲學?你思考?你這玩意兒,有用嗎?能吃不?能穿不?能讓我多掙錢不?能讓我當官不?能考上大學不?能加薪不?你讀這個專業嗎,能找到工作不?……都是很短視的經驗判斷。

所以在傳統中,讀書也是充滿了功利的心態,是為了實用的——為了科舉、作八股!到了今天也是一樣。我們重視技術,重視實用的學科,但是社會並不鼓勵去搞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比如基礎物理、基礎數學、哲學、藝術等等。很多時候,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學一點圍棋鋼琴之類,目的更多的,不是讓孩子培養審美,而是為了「考試加分」、「比別人家孩子強」。

當然,也有很多古代大儒,反對讀書科舉做官寫八股,這已經很好了——但是,他們也還是沒能跳出「實用「的坑。他們認為,讀書不是為了考功名,而是為了「立言立德「,為了」文以載道」,讀書要「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要教化百姓,要救民救國……這還是一種「實用」。

只是這種「實用「,比起赤裸裸的讀書為了考取功名做官,已經好太多了。

讀書,更多是為考取功名

【3】傳統三:不尊重文化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實用、功利,不注重玄遠哲思、不重視那些「無用」的文化。有人會反駁:

你說的不對,你看中國傳統有那麼多「無用」的文化遺產。書法、繪畫、音樂、思想家、學者……這些不就那些「無用的文化」麼?

沒錯,即便我們在傳統文化中,有那麼多的文化遺產——但是,這些從來不是主流。讀書再多、學問再好,也不如有權有錢。倘若思想觀點和權力、金錢發成衝突的時候,人們普遍首先選的,還是是權力和金錢!

所以 ,即便中國有那麼多的藝術家、文學家、思想家……卻非常可悲的是,他們都是皇帝、權貴豢養的寵物、奴才,是為皇權所服務的。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蓄之,流俗之所輕也 。」可謂一語中的,在統治者看來,文化藝術都是為自己、為權力服務的;文人學者藝術家,本質和宮中的俳優,是一樣的。所以東方朔剛進宮的時候,是和宮中的侏儒一樣被對待的。

元代把人分為十等,所謂「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讀書人被排在第九等,所以有個稱呼「臭老九」就這麼來的。

這個情況在歷史上,偶有改善。比如在宋代的某些時候。但是一直是主流傳統。一直到清朝,更為嚴重。民國初年許指嚴撰寫的《南巡秘記補編》,記載了個小故事:有一次,紀曉嵐想為一個官員求情。乾隆得知後勃然大怒,劈頭蓋臉罵道:「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全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儘管這個故事有可能略顯誇張,但是輕視文化,確實是我們的一個傳統。直到今天,依然如是,網絡上對知識分子的汙名化,正如火如荼。

中國的文人、學者、藝術家,一開始就是被皇權豢養的——當然,這個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世界歷史都是這樣。但是在西方,知識文化逐漸獲得尊重,在權力之外有獨立的評價體系。但是被豢養、不能獨立的傳統,在中國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好比今天,即便很多藝術家能獨立生存,但是思想上還是渴望被「豢養」——不少人還都要以加入官方協會、官方為榮,好像只有進入協會,才算一種「肯定」。很多人如果沒入展、不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不被官方「許可、承認、封賜」,他們都不敢承認自己是書法家。

因為在傳統中,被皇權豢養、進入體制內被豢養,才是正統的、最高的榮譽。

電視劇中的紀曉嵐和乾隆,其樂融融,但那只是美好的想像

【4】傳統四:毀書禁言的傳統

不尊重知識,必然不尊重知識人,當然不會尊重知識的載體——書籍。所以,一方面,中國歷來有藏書的傳統,同時,也有毀書禁言的傳統。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但凡改朝換代、兵燹火劫,必然會毀掉大量的書籍、文化載體。秦始皇焚書禁書、項羽焚書、王莽之亂毀書、董卓之亂毀書……一直到太平天國,都在大量燒書、毀書。

但凡有動蕩,必定先去毀書。因為「書籍」是最「沒用」的東西。

這些毀書禁書,都是很明顯的。同時,還有不明顯的——「以修書為名的毀書」:

《四庫全書》是清代最大規模的官方修書。但是,《四庫全書》收書不過3400多種,而焚毀的書竟然也有3000多種。並且,在那種環境下,民間畏懼而私自毀掉的書籍,又不知有多少!

至今大多數都在讚嘆《四庫全書》保留了那麼多的古籍。但是,我想做一個比喻來分析一下這個事。

有人把你推到河裡,再把你救上來。我們誠然要感謝他的救命之恩,但是卻不想想,到底是誰把自己推到河裡的?

還有私人毀書的例子,更是多的不行。還有禁言的傳統,我也就不多說了……

四庫全書,收的書多,毀的書更多

【5】傳統五:趨炎附勢的傳統

皇權不尊重讀書人,同時,中國的知識人,由於缺乏獨立於權力之外的價值評判系統,往往也不容易自尊自愛——當然,這要求有點高了,對待歷史人物,應該抱有「歷史之同情」。不過,我們還是要把這個傳統說一下。

傳統中,儘管有「逆命而利君謂之忠」的理想,但是現實中,往往都是「從命而利君」順承。所以,我們一方面有正直、直言進諫的傳統,但是同樣有乖巧順承、阿諛奉承、拍馬溜須、舔痣吮癰的傳統。

「舔痣吮癰」,是兩個故事。「舔痣」出自《莊子》。說秦王身上長了膿瘡,下令求醫:能用舌頭舔這些膿瘡的,給他賞車一乘;能來給他舐痔瘡的,賞車五輛舔的地方越噁心,收到的賞賜就越大。「吮癰」出自《史記》。漢文帝曾得膿瘡,鄧通常為他吸吮膿瘡。

舔痣吮癰,就比喻人以喪失尊嚴為代價,去獲得權力青睞。中國歷來有這個傳統。從古至今都大有人在。很多還是大知識分子、大儒。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主動調整自己的姿勢,去迎就皇權的淫威。

早一點的,比如叔孫通。憑藉花言巧語、奉承順應,侍奉秦朝、項梁、楚懷王、項羽,最後又投靠劉邦。他知道劉邦不喜歡儒生,就換成短衣、打扮成楚人的樣子,迎合劉邦。後來,他延續秦代威儀,幫劉邦制定了禮儀,讓劉邦享受到了當皇帝的威嚴,因此獲得巨大成功。人稱叔孫通是「漢家儒宗」,「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清朝初年,湯斌、李光地,一個助清擒獲明朝將領,一個出賣朋友鑽營奉承。但是他們兩個,湯斌是清朝第一個被諡為「文正」的理學名臣;李光地號稱一代完人、清朝儒宗。他們都是調整姿勢,迎和取媚的典型,當然無疑都獲得了世俗意義上巨大的「成功」。

麻煩的是,讀書人通常都能言善辯,他們可以從各個角度,給自己的行為找出圓滿的理由。陶宗儀的《輟耕錄》記載了一個故事:

元代建國,招攬南宋儒生。有個大儒許衡,就立刻應召赴京。別人問他:你怎麼不稍微矜持一下呢?詔令才下了一次,你就急忙應徵,是不是太急了?許衡回答:「不如此,則道不顯」;

另外一個人劉因,卻始終辭官不應。別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不如此,則道不尊」。

到底應該「顯道」,還是應該「尊道」?如果拋棄某種堅定的信念,從他們自己的角度,都似乎有十足的理由。所以,一件事無論你怎麼做,都可以有合理的解釋。因此,我們的傳統中,就充滿了矛盾的箴言:

忠臣不事二主vs良禽擇木而棲;冤冤相報何時了vs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vs落難的鳳凰不如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vs百無一用是書生……

各種說法都有,完全沒有清晰、可以依據的信念準則。如果一件事比較簡單還好,碰到稍微複雜一點的問題,我們就首鼠兩端、左右為難了。

所以,到了這種情況,又應該怎麼辦呢?

功利、實用的傳統,就跳了出來:管他什麼道德信念,怎麼對我有用、怎麼能快速見效,就怎麼來!

「漢家儒宗」叔孫通

【6】傳統六:反智的傳統

伴隨以上種種傳統,必然導致另一個現象——反智的傳統。

燒書、毀書、不尊重知識,和反智是一體兩面的親兄弟。因為如果一個人愛惜書,那麼,他至少還是想學習的、知道自己有可能不足的;但是當大家都沒有書、都不讀書,卻還要為自己燒書找合理性的時候,就會詆毀知識、反對邏輯、不尊重理性——這就是反智。

反智的觀點,直到今天,比比皆是。我隨手舉幾個常見的說法、常見的例子,就可見一斑:

「你用一句話給我講明白最複雜的道理;

「不要有分別心啦,要平常心、要無分別,哪裡有對錯啊?

「學再多,不如行動做一個!知行不合一,還不如「不知而行」,哪怕做一件小事,也比你讀再多書有用……

「醫生哪裡懂?百度明明說的是xxx;博士懂個屁,啥都不會;

「你太講邏輯了、你那是西方那一套,中國文化根本沒有邏輯;

「你太理性了,難道在你生活裡和你媳婦也這麼理性嗎?

「我只說我認為的就可以了,憑什麼要我論證?我就喜歡想到哪裡說到哪……論證啊、推理啊、證據啊、定義啊,你累不累啊?

「只有中國傳統文化才是好的。如果不讀線裝書、不認識繁體字,你就沒文化;

「你心中有啥,眼中的世界就是啥;

當然,還有陰謀論,還有沒有半點政治學常識,卻可以縱論天下大事、如同自己是個諸葛亮一樣,把天下局勢分析的頭頭是道……

實在太多了。「反智傳統」實在太過深入人心。這個傳統,絕對被我們完美無缺的繼承了下來!

至今還有很多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7】傳統七:愚民、弱民的傳統

前面說了很多看起來不那麼好的「傳統」,可是,在我們的文化中,為什麼會有這些「傳統」並揮之不去呢?

社會學的觀念告訴我們,如果一個社會現象普遍存在,那就一定不是某個人、幾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遊戲規則、系統的問題。所以,我們繼續追問:造成這些糟糕現象的原因,就會發現另一個傳統——愚民、弱民的傳統。

愚民、弱民,是所謂「帝王術」中最重要的內容。把這些東西論述的最為系統、最為赤裸裸、最為明白的,是法家的兩本典籍——《商君書》和《韓非子》。

法家和今天的法制不一樣。法家的所有目的,是為了讓君王獲得權力、獲得更大的權力。在他們的觀念中,「君王=國家」,「君王強大」就是「國家強大」,所以,他們所有的理論,都是圍繞著「如何為了讓君王獲得權力」而來。

第一步,他們把國、民對立起來。

《商君書》說: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一個國家的任務,是什麼?是弱民!他們不是為了讓老百姓富足強盛,居然是弱民!我們沒有聽錯,這是法家思想的根本。

那麼,如何「來達成弱民的目的」呢?《商君書》提供的大戰略是:所幹的事、所作的政策,一定要和老百姓對著幹、讓他們不喜歡。這樣,他們才會變弱。如果你的政策,老百姓都喜歡,那他們就會變強——他們強了,君王你就弱了。

《商君書》說:「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

《商君書》裡,充滿了這種論述。讀來令人不寒而慄。為了達到「強君、弱民」的目的,商君書具體提出五種辦法。這就是後人總結的,著名的「馭民五術」——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壹民:就是統一思想,不能讓老百姓有別的想法,就是愚民;

弱民:就是讓老百姓孱弱,沒有力量;

疲民:給老百姓製造困難,讓他們疲於奔命,為生存奔走,無暇顧及他事、更不用說提升思考等等;

辱民:踐踏老百姓的尊嚴,讓他們沒有自信和自尊;並且教唆他們,讓他們相互檢舉揭發,整天生活於恐懼氛圍;

貧民:不讓他們富裕,但是也不讓他們餓死,讓他們始終掙扎在生存的邊緣。

通過這五個方法,就可以實現「強國(君)、弱民」的效果。

那麼我們想想,在這樣的環境下,老百姓哪裡有時間和閒暇、以及能力,去學習、去思考、去獲得智慧,思考一些超越現實的東西呢?長此以往,大家能不變的愚昧、反智無知麼?

《商君書》的作者商鞅

【8】傳統八:以奸治善,誣陷、舉報的傳統

對於老百姓而言,君王的命令要下達,還要仰仗官僚體系。所以,相對於老百姓而言,國君和官吏的利益是一致的;

可是對於國君而言,還要防著官吏,不能讓他們對自己有半點威脅。

所以,法家利用「法術勢」,不僅要統御老百姓,還要監管各級官員。於是,商君書的另一個指導綱領就出來了——以善治奸。

《商君書》說的很明白: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

我們以前看歷史書,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那麼壞的人,皇帝為啥不罷免他?為什麼小人能當權來誣陷好人呢?

後來了解了法家思想,就明白了。在法家的思想規則下,小人得勢、忠良被辱,是事所必然,因為它一開始的設定,就是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遊戲規則啊!

為什麼?因為,在君王看來,你如果是忠誠正直、不怕死不愛錢、不貪汙不受賄……那你對我的權力而言,是個威脅啊!我沒有你的把柄,我不敢信任你!所以,在這種觀念下,古代常見的一種政治智慧就是:自汙名節以求自保。

王翦、蕭何這一類的,功勞太大,君王擔心他們有二心、開始懷疑他們。於是他們故意做一些壞事,表現自己是個庸俗的人:或者買地貪汙、或者好美色霸佔民女,或者求封賞求賞賜。君王一看:原來你這人一身毛病,沒什麼大志向,那我就放心了。

李朝歷代都有無數「自汙保身「的大臣,有的甚至不惜裝瘋賣傻、裝病吃屎、甚至吃自己兒子的肉……然後才能躲過一劫。想想,也真是不容易。所以,一方面,人們要做壞事以便「入夥」,另一方面,又在琢磨,如何不要做太多壞事,還能做一點點好事。

故而,我們所津津樂道的「政治智慧」,基本都是在討論——如何能在同流合汙的同時,還能做一點點好事、實事。比如我們津津樂道的戚繼光的「政治智慧」:一方面貪汙軍餉,送禮給上面,以便能撥下來更多的軍餉,然後再養兵打仗。

這的確是很高明的政治智慧。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預設的前提就是錯?好比,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在大糞中挑揀玉米粒呢?

不僅如此,為了對付這些「忠誠的人」,還要配套有非常發達的告密、陷害、網織罪名的傳統。歷代史書都有《酷吏傳》,這些酷吏,大多數都是構陷的高手。

可是,當個小人、當個酷吏就可以安全無憂了麼?不!別忘了,奸臣之間,也會互相構陷。武周時候的周興、來俊臣,網羅罪名的本事非常大。但是後來,周興也被別人檢舉揭發,武則天密使來俊臣負責「審問」。來俊臣便設宴招待周興,假意求教:「如何能讓一個人招供?」

周興就給支了一個非常惡毒的辦法:在大火上架起大翁,燒的通紅,不愁裡面的人不招!來俊臣照辦,然後說:「你的方法太好了,請你自己鑽進這個大甕來吧!」這就是「請君入甕」的來歷。

酷吏構陷忠良,酷吏之間,也互相檢舉。所以在這種環境下,除了君王一人,其餘的所有人,莫不人人自危。

這種文化到了極端,就是人人都惡,必須作惡,不惡活不下來!就好像梁山泊的「投名狀」一樣,你想入夥?行!你先幹點壞事再說。哪怕你不想幹壞事,你也得做出幹壞事的樣子!否則,第一個先滅掉你!

秦暉教授把這個叫「偽惡」。為善不能,必須裝作「為惡」。對一個社會而言,偽惡,遠比偽善要恐怖的多!

請君入甕

【9】、傳統九:官本位的傳統

在這種環境下,要想生存,就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依附權力。並且,誰能擁有更大的權力,誰就能生存的更好。如何依附權力呢?那就是進體制、考科舉、當官,或者當官僚的家奴、門客,或者服務官僚。

此外,這種權力關係,在古代會滲透到方方面面。因為權力系統是一個複雜而高效的運行機器,發動機、汽油、工具機……甚至螺絲釘,都是權力機器上的一個環節。於是,即便官僚體系之外的一切社會人,都會一方面遭遇權力的打壓,另一方面,也都會多少嘗到權力的甜頭。

於是,權力的細胞滲透到角角落落,即便沒有組織權力,也要追求文化權力——父權、夫權,家長權力、宗族權力,老師權力、公司權力……點點滴滴、點點滴滴。追逐權力,幾乎成為我們生活的全部意義。

有人說,中國是官本位社會,一切都是奔著當官、權力去的。這話一點沒錯。

因為在這裡,一切的一切,都是權力,只有擁有權力、依附權力,才能生存下去。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官本位傳統」。

所以,中國從來第一考慮的要義,就是「權力關係」、「社會關係」,就是「為人處世」。而「不得罪人」,就成為為人處世第一原則。故而,服從權力、服從上級,不得罪親戚,不得罪朋友,不得罪陌生人——因為你不知道他們背後有什麼的權力關係,他們又會不會用這個權力來說對付你!

那麼,還可能說真話、辯是非麼?當然不可能!

易中天總結中國人是「不問是非,只問親疏;不問對錯,先看立場」,這正是官本位傳統的典型體現。

於是,「求真」「諍言」的精神缺位,代之以「鄉愿」式的泥鰍老好人。你從他們口中,聽不到任何褒貶、清晰意見,說的話永遠都是模稜兩可、沒有明確的喜怒哀樂。

或者是把門一關,一頭扎到古書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或者煉丹養生、參禪念佛。。

當然,他們這種「讀聖賢書」,其實是一種逃避;他們學佛學道,也是某種偽裝。佛教思想的批判性、犀利觀點、邏輯,他們自然是不願意學習的——因為那對生存而言,只有害無益。於是順帶著,佛教在中國也喪失了在印度時候的那種邏輯縝密、怒目金剛、批判外道的思辨特性,更多,剩下的是「笑眯眯的寬容」和「不問是非的迷信」。

所謂「 其上者申韓,在下必佛老」(王夫之)。這是必然的。

鄉愿,德之賊也!

【10】傳統十:潛規則的傳統

儘管我們也有無數的先哲前賢,也有無數的君子義士,但是在這種遊戲規則下,他們始終不是主流。

然而,人都是有基本分辨能力的。老百姓、統治者也都知道,和平、愛人、忠誠、善良……這些是好的價值。所以從秦代以後,我們形成了一個「儒表法裡」的傳統。表面上大家都要講「仁義禮智信」,實際上用的都是「愚民弱民、以奸治善」的手段!

我們都知道,那些正向的道德價值很好;但是在追逐權力的路上,所作的種種的事情,就都和我們口中所喊的道德,背道而馳了。

於是,我們的文化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統」——表面一套、實際一套,我們稱之為「潛規則」:

我們推崇——仁愛;實際為了權力,可以殘忍殺害;

推崇義氣——為了權力,可以出賣;

推崇禮儀——實際上,權力才是禮儀的核心,誰有錢有權,誰才是座上賓;

推崇智慧——實際上,權力執掌者的水平,就是這個權力體系的智慧上限;

推崇誠信——實際上,陰奉陽違、欺上瞞下,最推崇的卻是欺詐;

推崇有恥君子——現實中,卻是厚黑學當道;

推崇孝悌——實際上,從帝王將相到尋常百姓,權力越集中的地方,就越容易有父子相害、手足相殘;

我們講夫婦人倫——實際上,佔有財產和美色,正是權力的體現,所以,歧視女性,才是我們真正的「潛規則」。

大家都知道這不對,但是都不說,都默默的按照這個「心照不宣」的做。

這類「潛規則」的學問,十分流行,也是悲哀

【11】 尾聲

我們以「吃人」為開始,那麼再以「吃人」做結束。

再講一個吃人的故事。這是一個讓我內心五味雜陳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在某種暴力結構的前提下,再優良的道德觀,也會淪為莫名荒唐的悲劇。

清朝順治年間,南明李定國揮軍攻打新會(今廣東江門內),兩軍對戰了八個多月,最後城中糧食耗盡。

清軍守將做了一個決定:讓城內百姓,每家每戶貢獻出一人,作為「人肉口糧」。在這場有組織有紀律的吃人過程中,湧現了許多忠烈婦女,為自己的丈夫和家人自願犧牲。

《新會縣誌》記載,有個姓莫的媳婦與婆婆相依為命,守將要吃她婆婆,她卻請求用自己來換。守將稱讚她:真是一位孝順的好媳婦!然後就把她煮的吃了;

又有一個姓李的婦女,守將要吃他丈夫。她哭著哀求:丈夫還沒有兒子,如果殺了他,就絕了後,那我活著又有何用?請吃我吧!」守將也答應了,便放了丈夫,烹食了李氏,然後把她的骸骨交給她的丈夫帶回家安葬。

還有一位姓梁的書生將被烹食,他的十歲女兒請求代替,守將被感動了,便把他們父女一同釋放。

這樣吃人持續了幾個月一直到戰爭結束,守軍吃掉的百姓已經超過一萬多人。戰爭結束之後,一人遇見守將,便淚流滿面跪在地上。守將奇怪的問他為何跪拜?那人說:「我的父母、妻子都安葬在你的肚子裡,他們沒有墳墓。我便只能朝你跪拜以祭奠哀思」。

然而,到了當年十二月,圍城被解之後,剩餘的百姓因自覺「安全」了,所以也沒什麼人再痛恨、批判這件吃自己親人的事了。

寫下你的留言

相關焦點

  • 傳統糖水文化改良的代表:五條人糖水鋪
    很好吃2019年5月,和家人在北外灘地標白玉蘭廣場吃完點都德,發現樓下有家五條人,走過路過不能錯過,趕緊和家人去品嘗畢業後覺得中式糖水、甜品應該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於是拉上另外四個兄弟吃遍兩廣大街小巷的糖水店,終於在順德找到了一位老師傅,在延續百年世家經典口味的同時,又對糖水進行改良,滿足更多人的喜好,五個人當機立斷拜師學藝,打造專屬五條人的味道。
  • 諾貝爾獎預測名單現4張華人面孔 2人出身香港(圖)
    諾貝爾獎預測名單現4張華人面孔 2人出身香港(圖) Four Chinese Americans on list of Nobel Prize predictions
  • 8人團隊中7張中國面孔
    值得一提的是,獲獎的8人團隊中,有7張中國面孔。他們分別是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賈偉樂和林霖、北京應用物理和計算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涵、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默涵及其研究生路登輝,普林斯頓大學張林峰博士以及該校教授鄂維南、羅伯託·卡爾。
  • TCCAsia2019亞太區最美/帥100張面孔榜單公布 第一名花落誰家
    歷時兩個多月,各家之間激烈角逐,TCCAsia(微博號:@TCCAsia)「亞太區最美/帥100張面孔榜單」終於迎來結果公布之日,亞太區最帥100張面孔前十名(名字按照排名先後順序一次公布)分別是:肖戰(中國)、吳世勳(韓國)、山下智久(日本)、王嘉爾(中國香港)、鄧倫(中國)田柾國(韓國)、金泰亨(韓國)、迪瑪希(哈薩克斯坦)
  • 傳統文化裡「羊」是吉祥的象徵
    羊為什麼會被稱作「白石道人」?因為在神話傳說中,東晉的皇初平把滿山的白石頭,變成了千萬隻羊。2.傳統文化裡羊代表什麼?在古人心目中,「羊」是吉祥的象徵。羊被視為吉祥的象徵淵源極早。《墨子·明鬼下》雲:「有恐後世子孫不能敬莙以取羊。」這裡的「羊」字就是「祥」的意思。3.南京人怎麼吃羊肉?
  • 生活在北極的黃種人,面孔神似中國人,孩子老婆大家「共有」
    生活在北極的黃種人,面孔神似中國人,丈夫打獵讓妻子招待客人隨著我國旅遊業和交通業的不斷發展,中國遊客的身影也是遍布了世界各地。各種稀奇古怪的旅遊景點都被中國遊客給開發出來了,很多中國遊客都在世界各地參觀遊玩了當地的原始部落,都非常的感興趣。
  • 戈登·貝爾獎出爐:8人團隊7張中國面孔
    他們分別是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賈偉樂和林霖、北京應用物理和計算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涵、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默涵及其研究生路登輝、普林斯頓大學張林峰博士以及該校教授鄂維南、羅伯託·卡爾。
  • 徐堅:全球化浪潮下拯救傳統文化、知識和記憶
    我想語言和文化實際上都有一個特徵,這是人類學中大家所確認的理論假設,兩種語言或者兩種文化的持有者,只要發生接觸,語言一定發生變異,或者是一種語言完全融入另外一種語言,或者是一個方面完全採用另外一方的語言,或者是合成一種新的語言。
  • 社交媒體時代「科普」圖鑑:千萬張面孔,千萬種可能
    社交媒體時代做科普的1000張面孔 中科院物理所 不會運營的科學家不是好作者 你可能不愛做實驗,但你也許會愛看別人做實驗。
  • 探索器拍到外星人面孔?從火星傳回的這張照片,科學家不相信
    文/丁簡探索器拍到外星人面孔?從火星傳回的這張照片,讓科學家不敢相信科學家對宇宙中很多星球進行探索時,探索最多的就是火星和月球了。人類研究出的各種探索器在月球和火星上進行探索,從這些探索器所傳回的信息中,科學家得到了很多重要信息,據說探索器在火星上進行探索期間,科學家發現火星傳回的一照片裡,好像有外星人的面孔,這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在以前科學家就表示火星上有高級文明的存在,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的人臉雕刻就是證據,大家都知道,地球和火星在宇宙中,算是相似度比較高的兩顆行星了。
  • 民以食為天,從中國飲食中「吃」出來的隱喻和文化
    中國這種在飲食方面形成的獨特文化,又創造出大量與生活相關的"吃"的隱喻和俗語,詞語簡單卻意蘊深刻。而這些隱喻和俗語反過來又豐富了飲食文化,從而讓傳承上千年的飲食文化更加光輝燦爛。1.如其不拒葷腥,不嫌葷素,用料不分南北,調味不拘東西,來者不拒,一律都可以入鍋,表示"兼濟天下"或"容納天地";葷素雜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道滲透,又體現了一種"中和之美"和"五行之說",金木水火土,皆在其中;火鍋置於桌子正中,一群人繞桌而坐,體現了團團圓圓,和和氣氣。另外,對於國人來說,"吃"已經不僅僅表示填飽肚皮了。
  • 不信科學信謊言,反智主義盛行,美國精英教育下的新「愚民」效果
    一切社會文化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教育的問題。 美國人的高等教育並不差,基礎教育的普及率,其實也很高。然而就是在如此發達的教育制度下,卻衍生了反智主義的思潮,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可以想見,這套教育制度會把多少人阻攔在真正的名校之外。 另一方面,也是從事教育的人,自覺不自覺的把讀書的美國孩子,區別對待的產物。如果說教育費用的高企是阻攔美國白人和黑人平民進入大學明顯的壁壘的話,那麼別忘了美國是個移民國家,還有大量的亞洲移民存在。
  • 開學季各國獨特校園文化:美國旅遊 日本「搶人」 英國傳統
    每一所大學都是一個文化傳播場所,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其中既有相同的元素,也一定會有不同之處。校園文化因傳統、地域以及社會環境的不同而豐富多彩。對獨特校園文化的追求和培育,總會讓一些學校走在前面。本報記者採寫的這幾所大學的新生入校活動,就讓我們由此看到了不同國家不同大學的校園文化。
  • 善讀「論語」-前言1:儒家文化是實現文明的障礙嗎?
    《論語》不僅構造了中國的文化基因,也深刻地影響了東亞諸國,並因而形成了以中華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論語》早在2100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傳入朝鮮,傳入日本也已1600多年,至今仍在日韓兩國具有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自西風東漸後,儒家文化便不斷遭受各種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備受世人誤解。一些人認為,儒家要為肆虐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負責。
  • 告科學愚民:中醫為何不可能獲得「炸藥獎」
    文 | 王世保某位科學愚民說道:「中醫是超科學這位心智被蒙蔽了的科學愚民充滿了對中醫的曲解和排斥,其實中醫既不是超科學也不是超自然,它承載的是天道和人類生命體變化的自然規律,而科學恰是基於機械還原論對自然的異化和破壞,是反自然的邏輯知識。所以破壞自然秩序、違背生命之道的科學是不可能去將遵循自然規律的中醫解釋清楚。
  • 國風回潮,遊戲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年輕化和國際化
    這期間,國風遊戲歷經產品從單機、網遊、頁遊到手遊的演變,融合了具有高度包容性與延展性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現代審美以及時尚和科技等元素的國風遊戲,讓國內外玩家們感受到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之餘,更持續不斷為他們帶來耳目一新、備感驚喜的體驗。 毫無疑問,國風遊戲在傳遞、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餘,促進了傳統文化藝術年輕化和國際化傳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效應。
  • 北極冰原上的黃種人部落,面孔酷似中國人,妻子屬於部落「共有」
    北極冰原上的黃種人部落,面孔酷似中國人,妻子屬於部落「共有」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收入有而是不斷的提高了。但是高收入的同時也是加大了人們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所以大家在滿足了小康生活之後,人們開始逐漸的用口袋裡多餘的閒錢來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也為了環境較高的生活壓力。旅遊成了大家的第一選擇,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能看到中國遊客的身影,中國遊客的名聲也是在國外非常響亮。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地方獨特的風土人情,所以世界那麼大真的應該去看看。今天霞影給大家說說一個非常冷門的旅遊景點,那就是北極。
  •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傳統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文化人的實踐系統,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活動。我國有著以文化人的優良傳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要素,內容、方法、載體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關鍵點,也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內核實質的必然路徑。
  • 韓國人:傳統文化
    十二生肖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和民俗,它以傳統文化中的十二地支為基礎,分別與十二種動物形象搭配,根據人們出生的時間確定動物守護神,形成了獨特的生肖文化。但說到十二生肖的起源,國際考古界至今沒有定論,因為世界有至少有20多個國家存在生肖文化。
  • 魚翅消費是愚昧有害的傳統文化
    明朝太監劉若愚所做《明宮史》中所說的鯊魚筋就是今天的魚翅,這是中國人吃魚翅最早的確切記載。清末出版的《汪穰卿筆記》記載道:「魚翅自明以來始為珍品,宴客無之則客以為慢。」由此可見,在清代魚翅已經從帝王御膳走向了民間宴席。  魚翅消費是中國傳統文化確實當之無愧,好的傳統應該發揚,壞的傳統則必須要摒棄,比如具有悠久歷史的纏足和納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