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穩穩地送走了一屆畢業生,這個學期我接手了一個新班。剛接手時前任班主任和周圍同事就規勸我,這個班的問題學生很多,千萬要留心班裡的幾個刺頭,否則他們會蹬著鼻子上臉,增加管理班級的難度。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後,我又開始了班主任生涯。
果然不出所料,開學第一天他們就已經按捺不住了:上課時,有不聽講的、亂說話的、做小動作的;下課後,這些學生又跟我玩起了「捉迷藏」,我蹲守在教室裡整整一個課間卻看不到他們的蹤影。上課時,我不斷強調課上和課間紀律,可是收效甚微,這些孩子的反應基本上就是不擺我」。我感覺自己的班主任威嚴遇到了各種挑戰,一股怒氣壓在心底。
終於有一天,我的這股怒氣得到了釋放。那是一個課間,班幹部急匆匆來到辦公室告訴我有兩個同學打架了,我放下正在批閱的作業直奔「案發現場」。此時,兩個學生正糾纏在一起,一股子誰也不讓誰、誰也不想吃虧的模樣。直到我在一旁大聲呵斥,他們才鬆開手,可是口中仍然振振有詞,絲毫沒有把我這位班主任老師放在眼裡。兩位同學被我大聲訓斥了一番,老實了些許,吹鬍子瞪眼地回到了班裡,但是我依然感受得到他們誰也不服氣。此後,兩個學生收斂了許多,我本以為這樣多訓斥他們幾次,班級紀律就會好許多,可是接下來班裡的幾次「小戰爭」和「小風波」讓我徹底推翻了原有的想法。如果你接手的班級,孩子們膽小怕事又老實聽話,那麼恭喜你,你使出所謂的師道威嚴那一套,就會讓孩子們聽而信之。可是我當下遇到的這「一隊人馬」,如果對他們只是一味地使用師道威嚴,一味地批評訓斥,那麼不僅不會讓他們有任何實質性的轉變,而且還會讓他們的心離我越來越遠。
之後,又發生了一次打架風波。有了此前的教訓,我試著改變之前的呼三喝四、歇斯底裡式的處理方式,平心靜氣地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讓一個孩子先敘述事情的起因、經過,然後又讓另一位同學說了一遍。我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氣衝衝而且情緒激動的兩位同學,因為要顧著把事情說清楚,一進門時的那股血氣方剛已經減弱了很多。在他們說的過程中,我絲毫沒有打斷他們,而是很認真地傾聽。
不一會兒,兩個孩子都說完了,我也基本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我沒有衝著他們發火,更沒有訓斥,而是讓他們再加以補充。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兩位學生心中的怒氣、怨氣已經通過傾訴的方式發洩得差不多了直到兩位學生像火山停止了噴發,都已經冷靜下來了,我才開口。畢竟打架這樣的事情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如果有一方能夠冷靜處理,願意退一步,那麼這場班級「大戰」就不會爆發。我先讓他們各自說了說學校的課間紀律要求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兩位學生雖然都對答如流,但語氣中又夾雜著一絲心虛,看來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都違反了課間紀律。趁熱打鐵,我又各給了他們三分鐘來思考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每個人必須說出三條以上,兩位學生就像對待期末考試一樣認真起來。
不一會兒,兩個孩子就列出了自己的若干條「罪狀」,並且唯唯諾諾地說了起來,沒有了開始時那種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氣勢,彼此都敗下陣來,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一個孩子說:「我下課後不該和同學胡打亂鬧,應該整理一下書本。」另一個說:「我不該先動手,遇到事應該先告訴老師。」事情處理到這裡,我已經達到了目的,兩個孩子不再有怨言,不再怒目相對,也不再紅著臉看著老師,看著彼此。
這一次小小的轉變啟發了我:遇到問題一定要平心靜氣,冷靜處理。一方面是讓自己冷靜,另一方面是要讓當事人冷靜。只有彼此都冷靜下來,才能正確處理眼前的問題。而冷靜下來之後,作為老師,我們不要一味地批評指責,講大道理,而是要讓他們自己去反思。因為只有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才會在下次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明白自己該怎麼做。從此以後,教室裡、辦公室裡少了許多我大聲訓斥學生的聲音,多的是談心式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我也從位高高在上的班主任變成了一位傾聽者。班裡的整體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打架的少了,課間亂跑的少了,課間時我蹲守在教室的次數也減少了……我感到同學們的心在逐漸向我靠近。
總之,不管是伺機行動、點石成金還是平心靜氣,都源自我們對學生的愛源自我們的細心觀察以及心與心的溝通。要讓學生們由衷地相信,我們打心底裡期待著他們一點一滴的變化,我們會為他們的絲毫改變而感到無比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