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的愛源自我們的細心觀察,以及心與心的溝通

2020-12-06 左剛說育兒

安安穩穩地送走了一屆畢業生,這個學期我接手了一個新班。剛接手時前任班主任和周圍同事就規勸我,這個班的問題學生很多,千萬要留心班裡的幾個刺頭,否則他們會蹬著鼻子上臉,增加管理班級的難度。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後,我又開始了班主任生涯。

果然不出所料,開學第一天他們就已經按捺不住了:上課時,有不聽講的、亂說話的、做小動作的;下課後,這些學生又跟我玩起了「捉迷藏」,我蹲守在教室裡整整一個課間卻看不到他們的蹤影。上課時,我不斷強調課上和課間紀律,可是收效甚微,這些孩子的反應基本上就是不擺我」。我感覺自己的班主任威嚴遇到了各種挑戰,一股怒氣壓在心底。

終於有一天,我的這股怒氣得到了釋放。那是一個課間,班幹部急匆匆來到辦公室告訴我有兩個同學打架了,我放下正在批閱的作業直奔「案發現場」。此時,兩個學生正糾纏在一起,一股子誰也不讓誰、誰也不想吃虧的模樣。直到我在一旁大聲呵斥,他們才鬆開手,可是口中仍然振振有詞,絲毫沒有把我這位班主任老師放在眼裡。兩位同學被我大聲訓斥了一番,老實了些許,吹鬍子瞪眼地回到了班裡,但是我依然感受得到他們誰也不服氣。此後,兩個學生收斂了許多,我本以為這樣多訓斥他們幾次,班級紀律就會好許多,可是接下來班裡的幾次「小戰爭」和「小風波」讓我徹底推翻了原有的想法。如果你接手的班級,孩子們膽小怕事又老實聽話,那麼恭喜你,你使出所謂的師道威嚴那一套,就會讓孩子們聽而信之。可是我當下遇到的這「一隊人馬」,如果對他們只是一味地使用師道威嚴,一味地批評訓斥,那麼不僅不會讓他們有任何實質性的轉變,而且還會讓他們的心離我越來越遠。

之後,又發生了一次打架風波。有了此前的教訓,我試著改變之前的呼三喝四、歇斯底裡式的處理方式,平心靜氣地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讓一個孩子先敘述事情的起因、經過,然後又讓另一位同學說了一遍。我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氣衝衝而且情緒激動的兩位同學,因為要顧著把事情說清楚,一進門時的那股血氣方剛已經減弱了很多。在他們說的過程中,我絲毫沒有打斷他們,而是很認真地傾聽。

不一會兒,兩個孩子都說完了,我也基本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我沒有衝著他們發火,更沒有訓斥,而是讓他們再加以補充。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兩位學生心中的怒氣、怨氣已經通過傾訴的方式發洩得差不多了直到兩位學生像火山停止了噴發,都已經冷靜下來了,我才開口。畢竟打架這樣的事情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如果有一方能夠冷靜處理,願意退一步,那麼這場班級「大戰」就不會爆發。我先讓他們各自說了說學校的課間紀律要求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兩位學生雖然都對答如流,但語氣中又夾雜著一絲心虛,看來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都違反了課間紀律。趁熱打鐵,我又各給了他們三分鐘來思考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每個人必須說出三條以上,兩位學生就像對待期末考試一樣認真起來。

不一會兒,兩個孩子就列出了自己的若干條「罪狀」,並且唯唯諾諾地說了起來,沒有了開始時那種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氣勢,彼此都敗下陣來,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一個孩子說:「我下課後不該和同學胡打亂鬧,應該整理一下書本。」另一個說:「我不該先動手,遇到事應該先告訴老師。」事情處理到這裡,我已經達到了目的,兩個孩子不再有怨言,不再怒目相對,也不再紅著臉看著老師,看著彼此。

這一次小小的轉變啟發了我:遇到問題一定要平心靜氣,冷靜處理。一方面是讓自己冷靜,另一方面是要讓當事人冷靜。只有彼此都冷靜下來,才能正確處理眼前的問題。而冷靜下來之後,作為老師,我們不要一味地批評指責,講大道理,而是要讓他們自己去反思。因為只有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才會在下次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明白自己該怎麼做。從此以後,教室裡、辦公室裡少了許多我大聲訓斥學生的聲音,多的是談心式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我也從位高高在上的班主任變成了一位傾聽者。班裡的整體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打架的少了,課間亂跑的少了,課間時我蹲守在教室的次數也減少了……我感到同學們的心在逐漸向我靠近。

總之,不管是伺機行動、點石成金還是平心靜氣,都源自我們對學生的愛源自我們的細心觀察以及心與心的溝通。要讓學生們由衷地相信,我們打心底裡期待著他們一點一滴的變化,我們會為他們的絲毫改變而感到無比驕傲。

相關焦點

  • 藍光地產:服務是心與心的溝通,打造最綠色舒心的高品質服務是我們...
    其實,任何行業的服務過程,其實就是心與心的交流,價值的傳遞。當前社會大節奏的加快,很多地產的服務也變得功利化,比如大量記錄客戶資源戶,然後進行數據分析、客戶研究等等嘗試,其實收穫效果甚微。因為每個人,每一位業主都不是一個商業符號,大家都是活生生的個性主體,服務需要心與心的溝通,業主才能真正感受到企業的用心。
  •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重要的是心與心的溝通
    在人類交往中,除鋼鐵或石頭所建橋梁之外,更重要的是心與心的溝通與聯繫。今天我站在這裡,能夠代表世界各孔子學院發言,我感到莫大的榮耀,感謝中國為各國搭建理解之橋所做出的努力,我也想與諸位探討,孔子學院在未來如何發揮作用,造福各國人民。
  • 大眾心理學專著《夠得著的幸福》首發,架起心與心溝通的橋梁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夕聰女士發表了詩情溫婉的致辭,她說:「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健康,可以這樣說,當我們擁有一個良好心態、健康的心理,就可以避免很多的健康問題,就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現場氣氛熱烈,精彩紛呈,獨特的開場朗誦、合唱、情景劇表演、情景劇等多種藝術表達的方式,呈現了一場別具一格的新書發布會。
  • 寫文章要細心觀察
    偉大的作家魯迅很重視觀察,他曾經指出:「作者的社會閱歷不深,觀察不夠,那也是無法製造出偉大的藝術品來的」。「對於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魯迅這樣強調觀察,的確是他長期創作的經驗總結。從此也可以看出,要想寫好文章,非重視觀察不可。
  • 追隨本心探究自然奧秘,細心觀察發現「達爾文鴕」
    但是,達爾文童年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他9歲那年被送進了公立學校,但是對學校裡的拉丁文和希臘文完全沒有興趣,他晚年在回憶錄裡寫道:「對我而言,作為一種教育手段,那所學校整個就是一片空白。」雖然達爾文對學校的課程沒有興趣,但是更廣大的沒有圍牆的學校卻讓他陶醉其中。他在大自然裡釣魚、收集礦物和鳥蛋,和哥哥在花園的棚子裡做化學實驗,騎馬、打獵。
  • 教育的基礎源自信任,對於普惠式教育,我們唯有信任!
    這個定理認為:「在觀察和思考和分析問題時,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我」排除在外。 對這一邏輯簡單科普就是:任何形式理論都能夠解釋它可以解釋的一切,但絕不能解釋自身,作為自身的「我」被該形式理論自動排除在外。所有的問題都源自社會,教育也不例外,當源自社會的教育參與者卻將「我」排除在外,信任的基礎自然難以維繫。
  • 指導學生對事物有效的觀察方法 ——作文教學
    教師指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有效的觀察,能有效地提高教學特別是作文質量。因為觀察是智慧的源泉。寫作離不開觀察。同樣,小學生作文也離不開觀察。可以說,觀察是小學生作文的基本要素。因此,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要講究方法, 只有講究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幾種有效的觀察方法。
  • 我愛學生,學生愛我,就非常高興
    他們像園丁一樣,不計個人得失,把全部的愛都灑在三尺講臺,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人才。他們功不可沒,利及千秋。《論語》中有句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是對他們最好的讚譽。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孩子們光明的未來。
  • 《田野觀察》第二期|田野期間的語言觀察和有效溝通 ——有關我在南非的田野
    若問我田野期間印象最深的歷練和感悟是什麼,語言觀察和有效溝通絕對首當其中。就文化差異而言,得益於長期海外求學的背景,對我的影響其實並不明顯。儘管那種所謂的「環境衝擊」(environmental shock)鮮少發現,但依舊有些田野糗事可以與大家分享。比如,我在開普敦大學的一次「問路」經歷。我所進行訪學交流的機構是南非的開普敦大學,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好的綜合性大學。
  • [圖文]用愛與智慧守望學生成長
    擔任班主任以來,她堅持用愛與智慧守望學生成長。她堅持全天候關注學生,從晨查一直到寄宿生就寢,課間和上課也要經常進行不經意的查看,一天十多個小時圍著學生轉。細心觀察班上情況,及時發現,及早處置。二是體現在「勤」。她堅持每天找一二個學生談心,全面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堅持每年有計劃地對所有學生家庭進行家訪,全面了解學生情況。三是體現在「真」。每逢下雨天,她總要細心地指導學生預備一套衣服鞋襪。
  • 用愛聆聽花開的聲音——讀《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有感
    書中師生之間的濃濃之情、名仕專家的智慧之情,讓我感慨萬千……感動於名師的細膩柔情,感動於名師的智慧真情,感動於師生之間溝通的真誠。就像書中所說,「教育無處不藝術,藝術無時不愛心。」 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名言就是「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顆赤子童心。「教育離不開愛心。」我覺得愛就是要保持一顆赤子的童心。
  • 風是我們的情,燃起了愛
    聽風輕吟,看風卷珠簾,是我和你心與心的香染,我用心體驗著零碎的文字拼湊零碎的心情。我要趁著自己雙手還能擁抱,趁著呼吸還鏗鏘有力,寫下我們相遇驚世的愛情。揣著一份對你的思念,吟唱著與你的愛情,這是盛大的愛的贈予。人生因為有了你的情,我心生掛念。願你在遙遠的江南,你享受真摯細膩的情感,對你說一句:我放下過生死,放下過萬物,卻從未放下過你。
  • 《非暴力溝通》終告訴我們的是探索人們背後的需求
    本周我們一起讀《非暴力溝通》,雖然我們之前已經知道了很多關於他的刻板印象。什麼是非暴力?什麼是更好的溝通?一、回顧與總結我在學習心理學,想從非暴力交流中得到一些啟示。讓我們簡要總結一下周共享的框架在第一節中,我們了解了非暴力傳播的四個要素,以及傳播的異化。在第二部分,我們研究了非暴力交際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要求。在第三部分中,我們著重介紹了聽力的方法和意義。在第四節中,我們學習了如何使用非暴力交流來愛自己和表達我們的憤怒。
  • 這位老師寫給學生的寒假信,被家長保留了五年|一封來信
    對於這個特殊的假期,你對班裡的學生有哪些叮囑呢?有一位老師曾給班級學生寫的寒假信,被有心的家長保留了5年!今天,我們就來拆開這封真心、溫暖的信吧!時光走過了五個年頭,有心的家長還保留著當年寒假我寫給學生的信。寒意襲來,卻被這一真誠溫暖!好的教育需要家校的真心合作與交流!又是假期臨近,希望每個學生假期有序、充實、快樂!
  • 二年級數學上冊最新期末卷分享,試題太簡單,細心小朋友可考滿分
    試卷分享一這一份試題共有七大題,分別是認真思考,仔細填空;注意審題,細心計算;判斷題,對的在括號裡打「√」,錯的打「x」;連一連,畫一畫;選擇題,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裡;看圖列式,每小題3分,共6分;解決問題,細心審題
  • 父母和孩子溝通難?運用「溝通視窗」:讓娃主動放大「公開象限」
    而是想要去了解雙方之間的思想以及想法,首先就要進行一定的溝通交流,想法都是通過溝通交流的基礎上獲得的,若是沒有進行溝通交流,怎麼才能夠去了解對方的思想以及想法,都是要通過溝通交流過程中的語言以及點點滴滴,從而去了解到雙方之間的想法。因此溝通交流是了解雙方想法的唯一途徑,若是沒有進行溝通交流,是不能夠能夠去了解到對方的想法。
  • 燕京理工學院:見屏如面,愛不隔離
    見屏如面,看到了家長對學生的殷切期望;見屏如面,讓學生和家長感受到來自學校和老師暖暖的關愛;見屏如面,縮短了距離,加深了感情。家校溝通,讓關愛有溫度,讓管理有方向,讓學生在燕京理工學院遇見更好的自己。(圖:雲家訪)老師們連線正在備戰考研學生和學生家長,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大家好,今天共讀的是《非暴力溝通》第二部分,就是原書的第3-6章節,昨天我們初步了解了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那麼今天就來具體了解一下。一、區分觀察和評價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在觀察中,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區分什麼是客觀事實,而我們常做的就會在表述時加入自己的評論。尤其是帶有批評性質的評論,會讓對方有牴觸心理,進而產生反駁。
  • 《非暴力溝通》解讀:放下主觀評斷,客觀描述事實,讓愛融入生活
    說到主觀評斷和描述事實,《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在溝通過程中,要注重區分觀察和評論。那麼什麼是觀察,什麼評論,如何區分二者?什麼是觀察和評論?我們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詮釋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直接表達你對事情的詮釋,那麼在溝通過程中,就會忽視事情的原貌,造成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誤會。因此,我們有必要給對方描述清楚事實是什麼。2.我們需要跳出自我,觀察自己和他人的事實。
  • 如果你是一名新老師,上課學生老愛講話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最有效?
    新學期各個學校一般都會有很多新老師上崗,部分學生,尤其是班裡面一些本來就比較調皮的學生是有「欺生」的現象,對於新老師,他們不是去接受新的管理模式,而是想辦法試探這個新老師是不是能夠管得住他們,所以新老師新接手一個班,總會有那麼些學生不僅不收斂,反而會比在其他課堂上更愛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