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如何尋找中國命題

2021-02-25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認為平時沒什麼人會認出自己的科幻作家劉慈欣,在2日和3日舉行的2019中國科幻大會上,成了那顆最閃亮的星。讀者為了他,從全國各地,來到位於北京西南角的園博園。

劉慈欣

科幻市集裡有個書攤,賣科幻小說。科技日報記者在那裡站了五分鐘,他們賣出了《三體》周邊書籤4枚,周邊摺扇兩把,《三體》三冊書一套,以及劉慈欣短篇小說集若干。

從海南來的高三學生梁志豪到科幻大會上來領「水滴獎」。他花8個月做了一部特效短片,拿到了鼓勵獎。到北京後,琢磨著要省錢,他在大興機場睡了一晚上。「真冷,凍死了。」但他就是想來。科幻大會有影視專題,他得去看看。「我的夢想是當科幻導演。」

這裡是2019中國科幻大會。人人都在聊,中國科幻似乎到了黃金時代。

劉慈欣說,他的成功有時代因素。

「我現在寫的東西,放到二三十年前,就是沒人看。」別人提《流浪地球》,他連說電影的成功和自己無關。「20年前《流浪地球》發表時,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現在,借著電影的東風,它又火了。

科幻的「火」,是踩在了時代的節點上。

劉慈欣用了一個詞,未來感——中國正處在一個有未來感的時代。

未來事務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在科幻大會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他的觀察來看,任何一個正在世界版圖上崛起的、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水平的國家,都會成為科幻大國。

「因為你還不是第一,你永遠想著的是,我要去未來,我要追趕。」李兆欣說,「所以,從很長一段時間來看,我國科幻一定是熱的。」

在中科院寧波工業技術研究院先進位造所研究員張文武看來,我們所處的時代,呼喚 「昂揚前瞻」的文化。「國家發展了,民眾對自己的國家、文明有自信了,有發自內心的自豪感了。」張文武說,我國的航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力學和人工智慧等科技都在快速發展,有些甚至已經引領世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迷上科學,迷上科幻,一點都不奇怪。」張文武說,人民想吃大餐了。

作為舶來品的科幻文學,對國人來說,其實也是一種全新的文學形式。「它關注的不再是你身邊的一畝三分地,不再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它關注的是人、自然和宇宙。」劉慈欣說,這種思維方式對民眾來說,也是新鮮的。他並不指望科幻思維能對社會產生多大影響,只希望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被更多人認知到。

21世紀以來的美國科幻,已經發生轉向。

劉慈欣說,更多科幻作家把目光投向人類自身面臨的問題,比如種族問題、性別歧視、技術對人的異化等——它漸漸往回收。「我們應該對這種變化趨勢有清醒的態度和清醒的認知,中國自己的科幻應該有自己的發展軌跡。」

中國的科幻,需不需要刻意去尋找屬於中國的命題?

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說,這並不用特意強調。

「這麼濃厚的文化,這麼悠久的傳統,你生活在中國,中國的東西就不可避免地滲透到你的作品中。」王晉康表示,想讓作品不帶有中國特色,都辦不到。

如果說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那就是不要刻意模仿。「好多人寫科幻,一定不用中國名字;甚至有人覺得,科幻電影出現中國人都不像科幻電影。把這種心態去掉就行了。」

李兆欣也有同感。「只要踏實回到生活環境裡面取材,你寫出來的百分之百是中國命題。」他說,一個寫作者,如果不能從自己身邊取材,這不單是有沒有中國性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看的問題。「如果寫了一個故事,裡面都是外國人的名字、外國人的場景、外國人的思維方式,探討外國人關心的主題,中國人怎麼愛看?」

而且,對科幻作品來說,它呈現的更多是共性。

劉慈欣說,在中國酒泉和美國佛羅裡達看火箭發射,看到的是共性;在中國合肥和歐洲看核聚變實驗,看到的仍然是共性。「科幻的精神實質和現實主義文學不一樣。後者看到的是差異:種族之間的差異,文明之間的差異。而科幻關注的是人類的共同點,差異在我們這裡並不重要。」

劉慈欣強調,科幻文學最珍貴的一點,就是在這種文學類型裡,人類是作為整體存在的。「我們也必須在科幻文學中反映那種全人類共同關注和面對的挑戰,這才能使我們的科幻文學贏得世界的共鳴。」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嶽靚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幻迎來黃金時代
    2019中國科幻大會日前在京舉行,科學家、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和不少熱愛科幻、從事科幻的人們聚在一起,詮釋他們關於中國科幻的時代命題。  本土科幻生根發芽  雨果獎的兩度殊榮,讓中國科幻作家蜚聲國際,令科幻讀者振奮不已。北京、深圳、成都各地科幻盛典繁榮開展,大咖雲集、論壇爭鳴……人們歡呼,「中國科幻的春天已經到來」。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中國古代的敘事想像力科幻小說是人類通過自身能力跟自然之間建立獨特關係的文學,這一類型在中國有著深居的文化土壤。《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美】詹姆斯·岡恩 著。在古代神話滋養這個民族的同時,先秦哲學家對宇宙萬物的思考,也給人和自然關係的命題增添了形上學的色彩。宏偉遼闊的《莊子》中的「鯤鵬展翅」和「莊周夢蝶」,是否可以算作中國早期的《星艦迷航》和《黑客帝國》呢?
  • 劉慈欣作品漫畫版出版,如何理解「中國科幻新浪潮」?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劉亞光1斷裂與復興:中國科幻的歷史與新的浪潮新京報:科幻文學雖然擁有許多的粉絲,但在中國它作為一個學術研究的領域似乎並不那麼熱門,還在起步之中,科幻作家飛氘就曾經在一次研討會上將科幻比作中國文學中一支「寂寞的伏兵」。你是如何開始關注科幻研究的?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的理論演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命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命題的邏輯延伸和具體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經歷了問題醞釀、確立方向、內容突破、命題提出和理論成熟等歷史階段。
  • 《流浪地球》:中國電影「科幻元年」是如何開啟的?
    電影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太陽即將毀滅之時,人類同心協力拯救地球的故事:地球即將「墜入」木星,宇宙危機四伏,流浪地球時代中的人們只能挺身而出共同戰鬥,既為了拯救地球,也為了人類尋找新的家園。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工程師王晉康給10歲兒子講故事,講的是,老一輩自然人如何放棄執著,將世界交給腦後植入晶片的「新智人」。從此人的地位由其植入智能決定,就連激情都經過精密計算。「就像我們的祖先從樹上下來之後就失去了尾巴……我們將沿著造物主劃定之路,不可逆轉地前進,不管是走向天堂還是地獄。」
  • 中國科幻《食人蟲》,看完不得不吐槽
    又將如何反抗?今日我給大家帶來了精彩恐怖電影《食人蟲》。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對蛋白質需求供不應求,一位瘋狂的科學家在海上研究超級昆蟲時導致繁殖失控並被昆蟲逃走,為了報復人類,超級昆蟲殺死了科學家,並沿著大海尋找人類復仇。在另一邊,一群俊男靚女如火似茶的在舉行,然而他們並不知道死亡近在眼前。
  • 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想像力翅膀要依託現實
    原標題: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包括劉慈欣的在一片「科幻熱」中,科幻文學應以何種方式表達中國經驗,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又如何走出國門與世界對話?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到中國科幻文學自身的發展,更與我們如何認知、理解今天這個時代息息相關。
  • 韓松:科幻作品是如何構建世界觀的?
    如何構建世界觀?這需要融合個人想法、團隊智囊、大數據、理性與非理性衝動、必然與偶然、運氣與機會等元素。 從創作的角度講,構建科幻世界觀有兩條原則:未來性原則與假定性原則。未來性原則是用未來學的觀點來看待世界。而假定性原則是WHAT IF,其本質上就是「思想實驗」。
  • 中國科幻巨作《三體》是怎麼封神的?
    《三體》是憑什麼可以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的科幻文學提升到世界水平?首先《三體》不是無根之木,《三體》中所有故事的內在邏輯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依託。在《三體2》中三體艦隊殺向太陽系,在巨大的外部威脅下,整個人類的變化以及面對威脅的反應,你都可以在近代中國史中找到影子。
  •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電影之東亞啟示錄
    《流浪地球》成為了春節檔的黑馬,已經被成功冠上了首部中國科幻巨製的頭銜,同時影片的完成度和質量也引發大量觀眾的討論和行業內的熱議。值得肯定的是這部影片在視覺化方面營造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奇觀化,但是如果從敘事性來說的話支撐性顯然不足,並且由於影片刪減的一些原因導致其中的人物刻畫過於扁平化。
  • 2020中國科幻大會開幕 中國科幻電影將進入怎樣的發展新階段?
    央廣網北京11月2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1月1日到2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召開。在昨天(1日)的開幕式上,大會宣布成立中國科協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辦公室,作為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的日常辦事機構。一系列促進中國科幻產業發展的相關舉措也陸續發布。
  • 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
    姜振宇說,他其實是希望找到「究竟有沒有所謂中國科幻的傳統」的答案。通過文本分析,他發現中國科幻作家通過不斷發展、更新對科幻小說與現實之間關係的理解,確實含有一些獨特的文學和思想傳統。在這百餘年的發展歷程當中,中國科幻見證、影響甚至推動了「科學」、「幻想」、「現實」和「現代化」等觀念的演變。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儘管科幻小說在晚清曾怒放一時,但它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幾乎為人們視而不見——美國衛斯理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宋明煒說,之後僅在冷戰時期的香港、1970到80年代的臺灣,以及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大陸,科幻小說才有過短暫的繁榮期。2010年起,中國科幻小說新浪潮開始吸引文學批評界的注意。
  •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後,次年在哪裡?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滿一年的檔口,這種討論同樣可視為,對由疫情導致的隔絕、衝突、失序、個體隱私於大數據捕獲之下無處遁形、人們依靠網際網路勉力維持虛擬連接,而科技在這一年中對人類社會無差別掃蕩所引發的恐慌心境現狀最真實的寫照——「賽博朋克2077」在當下尋找到了確切的現實支點。
  •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祝地球好運,祝中國科幻好運
    「《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的裡程碑,從此中國科幻崛起,中國科幻元年啟程...」 等等的華麗詞彙,在此大聰就不多複述了。毫無疑問,今年開年春節檔熱度持續升溫的《流浪地球》,包裹著國人太多的期望。但無論如何解構,大聰依然認為《流浪地球》是今年,乃至中國電影發展以來,國產電影工業水準的又一個新臺階,即使這部電影能看出偶爾的彎路和試錯,但我依然希望影片大賣,這樣可以讓中國科幻有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
  • 比肩《三體》,網文《我真沒想當救世主啊》奪得中國科幻銀河獎!
    近日,閱文杯·第3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以下簡稱銀河獎)公布了「最佳網絡文學獎」作品為起點籤約作家「火中物」的《千年回溯》(又名《我真沒想當救世主啊》) 獲獎理由:作品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世界觀,人類一次次悲壯地反抗,直面存亡的終極命題,演繹出了古典式的悲壯和熱血,完美地將科幻的硬核和網文的敘事相結合,呈現出一部難得的網絡科幻佳作。
  • 《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方笑一,揭秘千古名詩《登黃鶴樓》為何...
    楚天都市報10月26日訊(記者舒均 李輝 通訊員王紅念 江萌)10月26日上午,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央視 《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暨現場學術顧問方笑一做客「黃鶴大講堂」,帶來一場《古詩詞與天下名樓》品評錦繡詩詞的講座,受到江城上百名古詩詞愛好者的熱捧。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聊點科技【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繼《三體》《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還能不能更加「解渴」?這是科幻領域在「十四五」期間要作答的一張考卷。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看來,目前在科幻作品內容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沒有大的差異,同樣關注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等新變化,但我們需要一些有特色的、不同的作品,這才是科幻創新的本質。 該如何破題?
  • 科幻成都①|《科幻世界》姚海軍:成都是「中國科幻的延安」
    當時,《科幻世界》之外的中國科幻仍一片昏暗,《星雲》為全國的科幻作者、編輯、讀者和研究者之間搭建了一個難得的交流平臺,間接促進了中國科幻圈的形成。雜誌從早期的手刻蠟紙、油印,到鉛字、數碼,排版的升級也見證了中國科幻從低谷爬出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