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基因聯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姓氏基因圖譜繪製計劃」

2021-01-11 界面新聞

1月17日,由水母基因和《中國國家地理》聯合打造的【生命圖志】「祖源+健康」個人基因組產品在北京隆重發布。該產品是雙方合作的「中國姓氏基因圖譜繪製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了3項祖源基因檢測、286項個人健康基因檢測和一年生命教練指導服務,屬於國內首創,售價為799元。用戶在家,利用網際網路和手機即可完成從樣本採集到查看報告的整個過程。

當天的發布會以「基因溯源·剎那萬年」為主題,現場展示了生命演化和人口遷徙的大事年表。研究表明,人類進化和遷徙路上的每一段足跡、每一個故事,都存儲在我們的染色體和線粒體之中,並代代相傳。歷史刻錄和追溯的關鍵,就在於我們體內有一小部分基因會隨著環境發生突變,這些被稱為遺傳標記的突變,是打開祖源暗箱的鑰匙。基因溯源就是利用基因組中代際相傳的共性,和發生突變後的特性,來鑑別每個時期的族群歸屬,從而找到祖先和失散的親人。

近幾年來,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和價格的降低,讓基因的熱度正在全球範圍內不斷被刷新。2018年伊始,英國就宣布將對50萬英國人的基因組進行測序解碼,以打造世界最大的健康資料庫。此外,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歐美人混血頻繁,用基因檢測來尋根問祖、尋找親戚,成為一股流行風潮。截至2017年,全球已經有140個國家的83萬人參與了美國的「基因地理工程」;而祖源DAN檢測試劑盒在美國市場的銷量更為可觀,總銷量已經超過600萬份。

水母基因首席科學家趙南博士指出,因為中國人混血的情況比較少,測出的民族成分往往都是90%以上的漢族,因此,在我國的祖源檢測上,不能照搬歐美的民族模式,應該根據我國國情和人口特點,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即姓氏文化和姓氏基因入手。

趙南博士解釋說,以父系姓氏為基礎的中國姓氏文化,與Y染色體的代際傳遞可謂「不謀而合」。通過檢測中國男性Y染色體上的標記這個父子相傳的遺傳標記,可以揭示某個姓氏的直接祖先。在此基礎上,再配合姓氏族群遷徙的歷史文化研究,建立起姓氏族譜資料庫,就可以追溯父姓家族的流轉變遷,幫助用戶認祖歸宗,找到血脈的歸屬。

在尋覓祖源的過程中,除了科學助力之外,也有著豐富生動的故事。如欲準確而生動地呈現這些故事,則需要有地理、氣候、考古、文化等多學科打通的深厚研究。

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李栓科看來,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是未來的趨勢。祖源歷史和家族故事對每個人都有重要意義,既能賦予一個人歸屬感、自信心和人生坐標,也能幫助讀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生命圖志】中的祖源追溯,將分為兩條路線:一條是史前社會,從智人走出非洲開始,到進入中國的祖先遷徙歷史;另一條是從我國姓氏出現之後,父姓宗族的遷徙歷史。後者即為當天啟動的「中國姓氏基因圖譜繪製計劃」。

對於用戶而言,他可以通過水母基因(微信公眾號、APP、京東商城)和《中國國家地理》的天貓官方旗艦店等任一網際網路渠道進行購買。此後,他會收到一個基因採集盒,在按說明採樣並寄回給水母基因後,大約3-4周,他就可以通過水母基因的APP,查看到自己的祖先從非洲到現在的遷徙路徑,以及個人的4個地區族系成分(南方漢族、北方漢族、西南地區、東南亞地區)。有趣的是,對於一些地域歧視論者,看到自己的地區族系成分,有可能會大大顛覆他們之前的刻板成見。

除了祖源基因檢測以外,【生命圖志】還包括了水母基因主打的286項個人健康基因檢測和一年生命教練指導服務。

事實上,286項檢測也涵蓋了目前基因檢測應用的6大主流方向,即個人特質、膳食營養、運動特質、疾病風險、遺傳病和藥物反應。對一個用戶而言,酒精代謝能力怎麼樣?是節食減肥有效還是運動減肥有效?未來會有哪些癌症風險?所有上述問題,都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揭示出來,並在APP中呈現結果。

而用戶如何把基因檢測與生活結合起來,才是水母基因產品設計理念所突出強調的:用戶買到手裡的,是採樣工具;在水母基因實驗室的,是檢測流程;而時刻陪伴用戶的,是手機APP裡的檢測報告和「生命教練「(LifeCoach)。

水母基因的醫學、遺傳學、運動學、營養學等領域專業人才,和系統後臺的機器人一起,組成一個健康管理團隊。他們是用戶手機裡貼身「生命教練」,為每一位用戶通俗生動地解讀基因檢測報告,推送專屬於他的專業精準的健康指導,量身定製簡便高效的健康生活方案。

水母基因CEO王小康先生表示,不同領域的跨界整合,能夠創造出全新的價值和商業機會。【生命圖志】是基因科技和人文實力的跨界合作,將為用戶帶來定製的健康服務和祖源故事,也會為近些年湧現的宗親會「尋根潮「提供最新的科技手段。

相關焦點

  • 中國啟動十萬人基因組計劃:繪製國人精細基因組圖譜
    中國啟動十萬人基因組計劃:繪製國人精細基因組圖譜 今天(12月28日),我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這是我國在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實施的首個重大國家計劃,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 基因研究院稱:個人繪製基因圖譜需近千萬元
    全球首個黃種人基因圖譜在第九屆高交會上揭開神秘面紗後,迅速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昨日,成功繪製出該圖譜的華大基因研究院再次傳出一條爆炸性消息:只要你花費999.9萬元人民幣,將可以收到一份你個人的基因組序列圖譜和詳細的相關分析報告。這筆錢的60%用來測繪出資者的基因圖譜,40%將捐助到中國基金健康事業。
  • 韓國人繪製出最連續人類基因圖譜,解讀基因的奧秘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和韓國基因測序公司Macrogen近日合作發表研究,完成了目前最連續的韓國人基因圖譜繪製。Jeong-Sun Seo教授的團隊綜合運用PacBio單分子測序技術、Bionano單分子光學圖譜等方法,填補了大量傳統測序中存在的基因序列缺口,成功繪製迄今最連續的人類基因組圖譜。
  • 繪製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
    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所等
  • 科學家今天聯合公布「正式版」人類基因圖譜
    中新網北京2月12日消息:被譽為繼人類登陸月球之後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人類基因圖譜」終於繪製完成,科學家今天將正式在華盛頓、倫敦、巴黎、柏林及東京等地同時公布有關資料,並在網際網路免費供人查閱。  科學家去年六月已完成人類基因圖譜草圖,並知道了九成以上鹼基對的位置信息,精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 中國腫瘤基因圖譜計劃暨胃癌課題啟動會在北京召開
    值此大會召開之際,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國家人類遺傳資源中心牽頭、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牽頭開展實施的中國腫瘤基因圖譜計劃胃癌子課題(以下簡稱「CGAC胃癌課題」)啟動會在北京香格裡拉酒店成功召開。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漁業功能實驗室」)陳松林研究員團隊、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中國啟動世界最大規模人類基因組計劃,將繪製國人精細基因組圖譜
    28日,我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是我國在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實施的首個重大國家計劃,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基因是DNA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斷,人類的生、老、病、死等都與基因有關。而基因組和基因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人類基因約有25000個,基因組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人體內這25000個基因的密碼解開,從而破譯人類的遺傳信息。此次基因組計劃,就是要繪製我們民族的基因圖譜。相關公司方面,據選股寶主題庫(xuangubao.cn)基因測序板塊顯示,艾德生物 主營腫瘤精準醫療分子診斷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並提供相關的檢測服務。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解鎖」體型最大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本月初消息,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石斑魚是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巖礁魚類,也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經濟魚類。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繪製基因圖譜 意義重大深遠
    成功繪製出腦瘤分布圖譜  近日,在利物浦舉辦的英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NCRI)會議上,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闡述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研究者發現了一種新型蛋白,該蛋白可以幫助清晰地繪製出腦瘤的邊緣圖譜,這樣研究人員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進行掃描來進行深度研究。
  • "千人基因組計劃"鎖定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
    由中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協作組日前在深圳、倫敦和華盛頓同時宣布啟動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該計劃最終將得到一張精度很高而且覆蓋整個人類基因組的遺傳變異圖譜,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快地精確鎖定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點。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續和發展,千人基因組計劃將成為基因組科學研究向臨床醫學邁進的重要轉折點。
  • 水生所聯合發布「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水生所聯合發布「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2020-01-03 水生生物研究所 【字體:  該計劃由水生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繪製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上海專家多項成果攻堅...
    今天一早,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傳來消息,該院乳腺外科於近期連續獲得三項研究突破: 繪製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探索國人乳腺癌精準治療靶點並在臨床上成功應用; 在有「最難治」乳腺癌之稱的三陰性乳腺癌研究領域,繼續完善「復旦分型」研究體系,首次提出基於代謝特徵的治療策略
  • 「千人基因組計劃」獲得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
    「千人基因組計劃」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英國桑格研究所等機構於2008年啟動,旨在繪製迄今最詳盡、最有醫學應用價值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現在報告的是該計劃第一階段的分析成果。
  • 基因表達圖譜繪製
    基因表達圖譜繪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3:04:43 德國亥姆霍茲協會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Nikolaus Rajewsky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Nir
  • 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在一次訪談中,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聯繫人楊煥明教授說:「人類基因組計劃應該說是1953年4月23號(應為25日)開始的。」1993年,英國的桑格研究中心在劍橋附近成立、1997年,法國國家基因組測序中心成立……1998年,也就是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前一年,中國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國家基因組中心。楊煥明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所長。
  • 科學家繪製基因圖譜揭秘大象「雜交史」
    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電(記者 周舟)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最新的研究報告說,通過繪製大象基因組圖譜,他們發現大象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複雜,曾存在廣泛的種間雜交。這項研究由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典等國的研究人員聯合展開,他們對現存和已滅絕的象類的14個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其中已滅絕的有美洲乳齒象、古稜齒象、哥倫比亞猛獁象和真猛獁象,現存的有亞洲象、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這項26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研究顯示,古稜齒象混合了古非洲象、真猛獁象和非洲森林象的基因。
  • 南林大教授10年研究 繪製我國首例林木基因圖譜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尹佟明,曾在著名的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工作多年。2009年,他選擇回到了自己的母校,開始致力於解開中國林木基因的密碼,並成功繪製出了楊樹基因圖譜,這也成為我國首例「林木基因圖譜」,在節能減排、生物質新能源開發等領域意義深遠。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成功繪製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