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國時期興起的回教為例,馬鴻逵就能理清民族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直到今日,個別人對於宗教的觀念還是有些誤解,甚至是曲解到不是由心而發的信仰,而是失去了理智所有的思想都被宗教所操控,這樣的教徒完全是脫離了自我,也完全拋下了底線,竟然還忘了本。這樣的現象曾經在民國時期出現過,好在這不是所有人的通病,只發生在個別沒想通過的人身上,可是那些有意識的人們也是先對宗教產生了疑惑,而至於能否解開這也是需要引導以及自己的造化。
中國的少數民族有很多,其中佔人數較多的就有回族,這個民族也是國家特有的,在歷史的記載當中,回族人民中也出過不少傑出人士,這些人對於社會的發展與改造都做出一定的效果,可是這個民族到了民國時期遇上了個瓶頸,他們因為回教的興起,而常被議論和誤導。
在這個時期,人們迷惑到開始考慮到這個民族是否真正算為中國的,甚至還要討論到這一民族是怎麼產生的,到底是由哪些地方的人構成,針對於這些疑惑,在這一領域有所學問且感興趣的人都參與其中,但其實在概念上還是有些混亂。可以這麼說在當時的回族就是與伊斯蘭教拉上關係的,只要是信仰這一宗教的中國人,他們就屬於中國的回族。
人們還在糾結於這一民族的起源以及所屬國家之時,有兩人對此的立場是很確定的,先是白崇禧,他就很不贊成一種說法,那便是阿拉伯民族就是回族人,如果贊成這一點,就要贊成所有信仰此教教的教徒都歸屬於阿拉伯民族,那麼豈不是要因為宗教而換了自己的祖國,他就以自家姓氏的祖宗為例,他是屬於元代時期的一位官員的後人,他就不會忘了自己的本在哪裡。
所以在他看來,回民是純正的中國人,即使祖先有過阿拉伯的血統,但經歷了長時間的分離,回民早已逐漸脫離了阿拉伯民族,最主要的是經過時間的沉澱,回民在語言習俗以及文化上,早就已經很明顯地融入了中國中,因此白崇禧只會自稱為信仰回教的中國人,在他看來,宗教是個人的意識,而每個國家有著自己的民族,三者間的概念獨立的,但一個人只能歸屬於一個國家的某個民族的某個宗教信徒,而不能從宗教出發,來改變自己原來的國家以及民族。
前文說過有兩人的立場非常明確,還有一人便是馬鴻逵,雖說他有很多地方不讓大家看好,但是在這三者的觀念上,他是個明確態度的人。身為軍閥的司令,他對於國家的歸屬感還是很強烈的,尤其是到了國家遇上危機的抗戰時期,他更加明確地知道誰是敵對方。從他的觀念出發,宗教可以無國界,但是每個人一出生就已確定了自己的祖國,而且這個是無法後天改變的,更加不能因為信仰而發生改變,那麼民族就更不用說了,即使信了其他國家民族的教,也不能改變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而只要確立了自己的祖國,那麼同是一個祖國的人民就更加應該以國為中心,所以當初日本人想要用民族問題來誤導中國人,讓中國人找不到歸屬感而給中國製造混亂,還好馬鴻逵沒有從了他們的道,他先是不明確合作以友好對待,到後來反侵略號聲吹響,他也投入到抗日當中,其實他等待這個時機也很久了,因為他家族的很多人正是因為八國侵襲而犧牲,他這一次終於可以將國與家的仇恨一塊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