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王朝的統治者敗退草原之後,居然還能延續270多年?

2020-12-05 明軍把總說歷史

兩三個月前寫過一篇關於北元和明朝的文章,也發在了B站,沒想到這幾天居然引起了討論,於是呢我把那篇文章底下的評論(主要是和我持相反觀點的人)看了又整理了一下。

一、明朝在蔑稱北元為韃靼前後都有北伐,而明朝的北伐顯然是統一戰爭,而不是擴張侵略戰爭。

二、北元除了極少數情況外,確實是由黃金家族汗統的繼續,窩闊臺系和阿里不哥系上位也是少數情況,中興北元蒙古的達延汗之後確實是世祖和順帝後人,而且元代傳國玉璽明朝一直沒搶到,不管可汗誰坐,哪怕也先一個綽羅斯家族的也以元代傳國玉璽為法理依據

三、 清代是在1636年建立,也是以元代傳國玉璽為法理依據,同時加冕皇帝和蒙古可汗,北元蒙古的中華法統並沒有消亡,而出現了傳承,1636-1644入關前,清朝確實是一個繼承了北元蒙古法統,還沒繼承明朝法統的正統北朝

四、俺答之后土默特萬戶雖然受到明朝冊封,但只是一臣二主而已,這種情況在外藩並不少見,在歐洲封建時期則更多,不過相比明朝,察哈爾汗庭才是土默特的主要效忠對象,封貢之後俺答還是要以土默特萬戶的身份參加庫裡勒臺大會,送質子到汗庭,這點明朝完全比不過的。

五、女真人不能簡單的認為是明朝臣屬,北元從也先到扎薩克圖汗對女真不斷用兵,使得許多女真也陷入了一臣二主的情況,努爾哈赤壯大,外部勢力最先武裝幹涉的不是明朝而是科爾沁蒙古。

元代傳國玉璽單拿出來可能只是塊破石頭,但在這裡是北元蒙古延續元朝法統的象徵,後金國主只是可汗,但在收服北元蒙古後,繼承北元蒙古的法統加冕稱帝,清以元代傳國玉璽作為稱帝依據則是其稱帝是以北元蒙古法統為基礎的一個證據而已。

元朝皇帝。

當然沒有列完,但是他想表達的意思都是在這幾點裡面了。總結一下,就是這些人認為:元朝在1368年敗退草原之後,他的法統一直持續到了1636年。

元朝皇帝。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明朝和蒙古的關係。明朝的北伐是一場什麼性質的戰爭?捕魚兒海戰役自不用說,那確實是一場徹底消滅舊政權的戰爭,那之後的北伐呢?

明軍。

朱棣在第一次北伐韃靼時所頒布的詔書是這麼說

朕受天命,承太祖高皇帝洪基,統馭萬方,撫輯庶類,凡四夷僻遠,靡不從化。獨北虜殘孽,處於荒裔,肆逞兇暴,屢遣使申諭,輒拘留殺之。乃者其人鈔邊,邊將獲之,再遣使護還,使者復被拘殺。恩既數背德,豈可懷?況豺狼野心貪悍猾賊,虐噬其眾,引領溪蘇,稽於天道則其運已絕驗於人事,則彼眾皆離。朕今親率六師往徵之,肅振武威用彰天討,且朕必勝之道有五:以大擊小、以順取逆、以治攻亂、以逸代勞、以悅吊怨。鮮不殘滅蕩除有罪,掃清沙漠,撫綏顛連將疆場,義安人民無轉輸之苦,將士無戰鬥之虞可以解甲,而高枕矣!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至少在這封詔書上,朱棣給韃靼(也就是所謂的北元)定的罪狀是「獨北虜殘孽,處於荒裔,肆逞兇暴,屢遣使申諭,輒拘留殺之。乃者其人鈔邊,邊將獲之,再遣使護還,使者復被拘殺。恩既數背德,豈可懷?」這段話很明顯是在指責韃靼人不斷的侵擾明朝的邊境,並且捕殺明朝使者「數背德」,而且韃靼自身統治混亂,所以明朝要「肅振武威用彰天討」。很明顯這些話裡面並沒有有關所謂「法統」的論述,所以,這場針對於韃靼的北伐更像是一場「滌蕩漠北的討伐戰」其戰略目標是徹底消除蒙古邊患,和什麼統一戰爭是八竿子打不著的。

朱棣。

那咱們再來對比一下朱元璋的北伐詔書,由於篇幅有限,咱們只摘錄一些和本文相關的內容

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屨倒置之嘆。...... 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中間省略了一大截,就是朱元璋指責元朝統治者的罪孽,比如朝政混亂之類的,而且請注意,之前他還說了一句「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有人之前說這是朱元璋承認元朝是正統的鐵證,雖然我並不這麼認為,但是在這篇文章不討論這個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這個詔書概括起來,就是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雖然沒聽說過胡人來治理中國的,但是元朝最終還是取代了宋朝,這大概是天命吧?然後細數了元朝統治者內部的混亂與無能,最終得出結論:這大概就應了那句'胡人無百年之運吧?'」

南宋亡國之君。

對比這兩封詔書,很明顯這兩封詔書都指責了被討伐一方的罪行,但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的那一封更多的是在指責韃靼(北元)對於明朝所犯下的罪孽,而吳元年(公元1367年)的這一封,把指責的側重點放在了元朝自身。

朱元璋在洪武二年曾經給元順帝寫過信,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未幾,邊將來報,君率殘兵留連開平,朕思君前日宗社奠安,國用富實,尚不能削平群盜,今以孤兵自隨,遠寄沙漠,若欲效漢之匈奴,唐之突厥出沒,不常以為邊患,是君之計不審也。

意思就是說,您兵強馬壯的時候尚且打不掉那些起義軍,現在被我轟出了中原,現在如果想效仿匈奴或者突厥成為大明的邊患,那是您思慮不夠周全啊。

元末農民起義。
忽必烈皇帝畫像。

這句話也可以這麼理解,您現在和匈奴和突厥的處境是一樣的,希望您不要效仿他們。所以明朝統治者對於被轟出中原的蒙元貴族,也就是之後的韃靼部(蒙古本部)的定位是很清楚的,和突厥、匈奴無異。而嘉靖年間將忽必烈以及元代名臣的牌位撤去也不是什麼「嘉靖清楚蒙古和北元的關係」而只是「夷夏之論」(也就是所謂的胡漢之爭)由於愈演愈烈的蒙古邊患而越來越被明朝政府重視了而已,和蒙元中華法統之存續並無關係,這種趨勢在土木堡之戰後就愈加明顯

嘉靖皇帝。

綜合來說,至少在明人的角度來看,元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法統已經結束了,也就是說遠遁塞外的蒙古勢力,明人並不認為他們是元朝之延續,也就是說元朝並未能在遠遁塞外之後,還一直延續到1636年,而且必須指出的是,這一爭論實際上也是中原本位論和邊疆視角的另一種鬥爭形式而已。

相關焦點

  • 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 與這一變動密切相關
    對於歐洲的王朝來說,他們的朝代很少更迭,可以千年不換,為何中國的王朝基本上都很難存在三百多年,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王朝頻繁更迭的背後,通常被總結為土地兼併、吏治崩壞、官逼民反、外敵入侵、帝王荒淫等原因,但現代科學家發現,歷代王朝更迭的背後,幾乎都存在一個共性,還真有一個「天命」的原因。
  • 鳥類也曾制霸草原——恐鶴王朝的興衰
    在南美洲恐鶴滅絕之後,一直延續到1.5萬年前才滅絕。古生物學家Luis Chiappe在2007年描述了最大的一種恐鶴:Kelenken,以巴塔哥尼亞的原住民切韋勒切人(Tehuelche people)的鳥名命名。
  • 為什麼南宋王朝會選擇偏安政策?難道僅僅是因為統治者軟弱嗎?
    燕雲十六州自從公元938年劃入遼朝版圖之後,中原王朝北部地區便少了天然的防禦屏障。北宋時期,包括比較銳意進取之君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在內,都時時不忘收復燕雲地區。可惜的是趙匡胤在北伐遼朝年間『壯年早逝』,之後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又失敗,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始終處於夢想之中。
  • 西方人很疑惑,中國幾千年的王朝史,為何到現在沒有保留王室?
    況且還是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中國為什麼可以推翻得如此乾乾淨淨?西方人對於中國不保留王室更是感到疑惑。歷史變革之路在古代時期,雖然中國與西方世界的接觸並不大。秦漢時期與中原民族戰鬥的匈奴也無非是離我們最近的草原人(今蒙古與內蒙古)。
  • 現代科學證明,中國王朝興衰的背後,還真與的「天命」有關
    01關於王朝更迭的原因,古人早已深度研究這一問題,最廣為人知的是「天命說」與「五德說」。所謂「天命說」,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自然也包括王朝的命運。
  • 為何農耕漢王朝無法真正統治草原,看懂草原的統治邏輯就明白了
    就在漢武帝大獲全勝之後沒幾年,匈奴就捲土重來。漢武帝不得不重新組織昂貴的軍隊,又和匈奴發生了好幾次大戰。這幾場戰爭漢軍基本上沒有佔到便宜,幾次因為找不到敵人無功而返,還有兩次主力被徹底全殲,甚至統帥都投降了匈奴。
  • 伴隨蒙元王朝始終的「質子政策」是怎樣的?折射出一段興衰榮辱
    (1)方面一:蒙古汗國內部的徵取質子在"草原之鷹"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出於加強控制權的考量,特地在1206年下旨,明確要求實施質子制度,要求貴族官員們必須送自家子弟成為質子,充當一種宿衛,服侍蒙古大汗的職位。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大一統」觀念不僅為其後出現的秦漢等中原農耕王朝所繼承和發展,同時也為源出於邊疆的尤其是北部草原地區的遊牧族群所承襲並得到更大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出現在中華大地上的眾多政權沒有一個簡稱為「中國」,而「中國」卻成了清代之後多民族國家的簡稱,而中華文明也在頻繁的政權輪替中不僅沒有毀滅而且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 從薩克森看德國︱雙城記:王朝之間的競爭
    被併入薩克森王室之後,這裡一開始屬於法蘭克尼亞地區西邊的維爾茨堡教區管轄。但到11世紀初,皇帝亨利二世想要在法蘭克尼亞地區的東邊建立一個新的教區,以分擔不斷膨脹的維爾茨堡教區的職能,並且推動法蘭克尼亞東部的基督教化。於是,1008年,在與維爾茨堡主教和教皇協商之後,亨利二世命令在班貝格建造大教堂,1012年完工。
  • 印度被伊斯蘭統治了六百多年,為何沒有伊斯蘭化?這三點是關鍵
    但是印度被伊斯蘭統治了600多年,為何卻沒有伊斯蘭化呢?主要原因有三點。從印度歷史來看,印度有兩個王朝是伊斯蘭王朝,分別是德裡蘇丹國時期,還有莫臥兒王朝時期。而德裡蘇丹國後是莫臥兒王朝,莫臥兒王朝,從1526年到1857年,領土範圍包括印度大部分區域,統治時間也超過300年。莫臥兒王朝也是實行伊斯蘭教,其統治者來自於中亞突厥化的蒙古人,信封伊斯蘭教,在統治期間也是不斷的推行伊斯蘭教。
  • 【古印度列國志】普西亞布蒂王朝
    普西亞布蒂王朝 普西亞布蒂王朝(印地語:पुष्यभूतिराजवंश,IAST:Puṣyabhūti-vaṃśa),也稱伐彈那王朝,為6至7世紀印度北部的一個王朝。其疆域在最後一位統治者曷利沙伐彈那治理下達到頂峰,佔據了印度北部及西北許多土地,向東延伸至迦摩縷波,向南拓展至了訥爾默達河。
  • 歷代王朝中,為何只有清朝不立太子,看完發現清朝統治者真聰明
    太子作為儲君,是皇帝的接班人,在封建王朝來說地位非常重要。一般來說,皇帝親政之後,都會設立太子。即使自己不想立太子,大臣們也會催皇帝立的,畢竟關係到國家的未來。所以歷朝歷代都會對立太子非常重視。不過也並不是所有的王朝都是有太子的,有些王朝就沒有太子,比如清朝。清朝是所有的封建王朝中唯一不立太子的王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這是清朝的前身。
  • 草原狼,鐵木真!
    這年,定居在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完顏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各部,不再接受遼朝契丹人的統治。阿骨打在會寧(黑龍江阿城)稱帝,建立起了金朝。阿骨打也就成了金太祖。北宋王朝宣告滅亡,只能偏安東南一隅重新建立了南宋。此時的金朝,鼎盛一時。02可是,金國建立後不到100年,就因為內部的腐敗日漸衰敗。在它的北部又崛起一個強大的蒙古族。
  • 古代統治者為何管控食鹽買賣?鹽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稅源持久穩定了,國家才會 國庫充盈、有足夠的資金用來興建水利、供養軍隊、賑災濟民…… 鹽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參與人體內酸鹼平衡的調節、維持細胞壁內外的滲透壓,還能夠維持肌肉和神經的正常興奮性。
  • 華夷之辨:為何清是我國正統王朝 而日本侵華則是外族入侵
    這其中的毫便是代之今天的東北地區。而時間到了隋唐之時,中原王朝東北部,出現了強大無比的高句麗。但是高句麗只是屬於割據政權,因此隋唐幾代帝王都想將它嗎滅亡。因為東北自古在我們眼中,一直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到了唐朝,殲滅高句麗之後在東北設立了靺鞨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等。
  • BBC紀錄片《王朝》引億人點讚
    看點一 黑猩猩的權謀大戰《王朝》依然是由BBC出品,拍攝團隊歷時四年分五集講述了最有名且最瀕危的五種動物的王國家族。除了上述西非的黑猩猩,還有南極洲極地荒野的企鵝、肯亞馬賽馬拉大草原的獅子、非洲辛巴威贊比西河洪泛平原的雜色狼以及印度班達迦叢林的老虎。
  • 【古印度列國志】德裡蘇丹國(一):奴隸王朝
    德裡蘇丹國(一):奴隸王朝 德裡蘇丹國(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48—1215年)於1175年後佔領和徵服納爾默達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之後的德裡總督於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蘭王朝。
  • 四兩撥千斤:歐洲最大的王朝
    歐洲歷史上統治範圍最廣和最長的王朝是哈布斯堡王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代沿襲,曾統治過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控制公國1438年至1918年的480年間,哈布斯堡王朝在中世紀達到頂峰
  • 武則天不是首位女性統治者,在她之前,還有兩位女性成為皇帝
    而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胡承華,他本來就是一個平民,但是因為姑姑的原因,所以成為了當時統治者的妃子,當時的統治者為了避免出現一些變故,設立了相應的制度:如果確立了統治者的接班人,那麼就需要將接班人的母親賜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防止出現後宮亂政的局面,當時統治者的嬪妃都害怕因為這一點而最終被賜死,所以在懷有子嗣的時候,都會想盡辦法偷偷打掉。
  • 明朝統治者打爛了一副好牌,即使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火槍也無濟於事
    1368年,乞丐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大明王朝,中國歷史又一次回到了中原統治者的手中,開始了所謂的正統王朝統治之列,但是,歷史真的會如朱氏皇帝們預想的那樣,一帆風順,延綿萬古呢?也許他們還未看清王朝統治自身存在的絕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