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間為啥會冷戰?不只是鬧脾氣,還有囚徒困境作祟

2020-12-05 顏格輿社會

三天前,好朋友和她的妻子大吵了一架,起因只是一件小事。吵架後,朋友到我家暫避風頭,儘管朋友已經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但一連三天,他都沒給妻子打過一通電話,發過一條微信,他的妻子亦是如此,搞得就像兩人已經離婚了一樣。

這種吵完架後一言不發,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冷戰。據某項非官方抽樣統計數據顯示,在100對夫妻中,有70%以上的夫妻每個月會有兩次及以上的吵架;而這些吵架的夫妻中,有80%以上的夫妻會在吵架後陷入冷戰狀態。

為什麼在吵架後會產生冷戰呢?大多數人都認為爭吵的雙方往往會長時間生氣,認死理,所以不願意主動求和而陷入冷戰。然而,利己是人的天性,除了情感因素外,雙方進行的利益博弈也是冷戰形成的重要推動力,經濟學上把這種博弈稱為囚徒困境。

什麼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這一理論是由阿爾伯特·塔克在1950年提出的,當時為了讓公眾更容易理解這個理論,塔克就舉了一個關於囚徒的例子來解釋,囚徒困境理論也就此得名。囚徒困境的核心思想是:當在某種特定情形下,處於這種情形中的人(2人及以上)通過合作能夠使整個群體中獲得最大的利益,但每個個體往往會從個人角度出發,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最終出現雙輸的局面。

以現實生活中的事情舉例,大概可以表述為這樣:某人家裡有一隻貴重的花瓶被打碎了,犯錯的是他的兒子和女兒。為了讓他們主動承認,這位父親就把兩個孩子帶到兩間屋子,由自己和妻子分別進行詢問。

在詢問之前,爸爸定下規則:如果兩個人都不承認,就每人洗2天的碗;如果一人承認而一人不承認,則承認的人可以不用被罰,不承認的人被罰洗一個周的碗;如果兩個人都承認,則兩個人都洗4天的碗。

如果把兩人看作整體,都選擇不承認無疑是集體最佳的抉擇。但人往往都會把個人利益置於第一位,所以兩兄妹都選擇承認,希望自己可以免於受罰。但結果恰恰相反,兩個人都要洗4天碗,反而造成雙輸的局面。

囚徒困境如何導致冷戰?

從此前的舉例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囚徒困境生效的一個前提是決策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在夫妻爭吵之時,大多數人都在想方設法反駁對方的觀點,說是一棒子打死也不為過;即便是在爭吵過後的一個短時間裡,雙方也只是滿腦子的生氣。在這種情況,儘管他們進行了溝通,但相互的指責並沒有使雙方的想法得到傳遞,在爭吵完畢進行決策時,雙方就處於隱性信息不對稱狀態。

此時,雙方面臨著四種決策:一,都不主動溝通,即冷戰;二,女方先主動溝通,男方後被動溝通;三,男方先主動溝通,女方後被動溝通;四,雙方同時主動溝通。每一種決策都會帶來不一樣的心理成本和心理收益,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對樂於冷戰的人而言,面子、家庭地位比夫妻關係和諧重要,所以可以將4種決策的成本與收益進行一個不精確的量化:

(1)如果男方或女方主動溝通,主動溝通的一方會認為自己付出掉面子、降低家庭地位、受委屈的成本,獲得的收益則是避免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對衝之下收益應當為負,大致定為-5 。而保持冷漠或被動接受溝通的一方則不用付出代價就可以坐享優越感,同時還能避免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收益假定為5 。

(2)如果雙方同時主動溝通,則收益消弭兩人之間的矛盾,成本是雙方都會掉一些面子,都無法享受到優越感,由於兩方付出了同樣的成本,從正常人的心理來看,此時的成本可以看作0,總收益略小於被動接受溝通時,大致可以定為3 。

(3)如果雙方都不主動溝通,則都不會認為自己付出掉面子、降低家庭地位、受委屈的成本,但同樣不會獲得消弭雙方矛盾的收益。這種決策的總收益大致可以定在-1~1之間。

由於幾乎所有人的性格裡都會存在逐利的一面,在面對4個決策時,夫妻雙方或多或少都會考慮自己的得失。女方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因此選擇不主動溝通,等男方先開口,但男方同樣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也不先開口,結果雙方大概率會選擇第一種決策:都不主動溝通,於是冷戰就開始了。

如何從囚徒困境角度解決冷戰問題

在囚徒困境中,夫妻雙方最終形成都不主動溝通的決策,這種決策顯然帶來的雙輸局面;而如果雙方都主動溝通的決策,帶來的整體收益更為可觀,決策者都應當向這種決策靠近。那麼,從囚徒困境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如何將夫妻二人從冷戰的泥潭中拉出呢?

一個出發點是解決夫妻進行決策時的信息不對稱難題,具體來說有兩種方法:

①尋找第三方傳遞信息。大多數夫妻在爭吵一段時間後就會明白自己的對錯,但由於不好拉下面子去講,導致兩人不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無法達成信息交流。而第三方傳遞信息則能夠大幅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雙方向整體的最優決策靠近,即都主動溝通。一般來說,最好的第三方是孩子、雙方父母,次之是雙方的姐妹好友。

②第三方主動傳遞虛構信息。現在很多網絡視頻都出現這樣的情節:夫妻兩人吵架後陷入冷戰,母親偷偷跑到男方或女方臉上吻一下,很快兩個人就和好了,其實這就是一種第三方傳遞虛構信息。常見的第三方傳遞虛構信息還有這些:母親告訴兒媳婦,兒子知道錯了;母親送一支口紅給兒媳婦,說是兒子送的等等,這種方式的風險就是有可能被識破,導致更大的尷尬。

另一個出發點是從心理成本和心理收益的角度出發進行勸解,具體也可以分為兩種:

①自發的心理調節。在夫妻雙方爭吵後,夫妻二人主動反思自己的錯誤,不斷自我暗示:家庭和諧比所謂的面子、嘴硬更重要。通過暗示,降低主動溝通的心理成本,提升主動溝通的心理收益,如此一來,即便是在決策時夫妻兩人依舊會考慮利益,但由於主動溝通的心理總收益提高,兩人都會選擇主動進行溝通。但一般來說,如果自己都能調節,就不至於吵架吵到打冷戰的地步,這就註定了自我心理調節只能說少數人使用的。

母親進行勸解

②外力推動心理調節。外力推動的心理調節可以是一些情感相關的視頻、書籍、文章,通過閱讀的感悟來降低主動溝通的成本,提升心理總收益。更有效的外力是第三方,此處的第三方主動性更強,重點落在「勸」字上,通過第三方對兩人的勸解,尤其是以親身經歷、所見所聞為論據進行勸解,以達到降成本和提收益的效果,推動雙方選擇主動溝通,這是對大眾更實用的方法。

事實上,很多情感上的問題並不單純的只是由情緒導致,正如一句古話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情感問題實質上也涉及到關聯方之間的利益博弈,如果通過經濟學的一些理論和思想來看待情感問題,或許會給意想不到的啟發,給我們更不一樣的解決方法。

PS:圖片源於網絡,侵權聯刪

相關焦點

  • 一報還一報——如何正確破解夫妻情侶之間的「囚徒困境」?
    對了,原則和底線就好比是內褲,是一定要護住的,而不是像很多人就只是嘴上說說的。Part 5:再看夫妻之間的「囚徒困境」要想破解夫妻之間的「囚徒困境」,還得讓我們回到具體現實中,來了解一下夫妻之間博弈的細節。
  • 夫妻之間,也有走不出的「囚徒困境」
    作者:艾尚圖片:網絡 「囚徒困境」理論,最初常被用來提審犯人,用來考驗在未知情況下,兩個同犯對彼此的信任度。夫妻間,同樣存在「囚徒困境」。紙上全是手寫的露骨肉嘛的情話,她尋思了一遍,這會是出自誰的手筆,最後鎖定在店裡幫忙的遠房外甥女,可是這樣的私密信,為何會出現在他們夫婦床上?一件毛衣,經不住線頭的開裂,順勢拉扯,牽一髮而毀全部,線頭那邊,牽扯出了一段隱秘的不倫之戀。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中美關係陷入囚徒困境,一旦積怨開始,就沒完沒了了
    無可爭議的是,中美關係陷入了囚徒困境。為何會這樣子呢?水哥此前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為什麼中美合作會那麼難》,此時此刻,重發於此,以饗諸位。山雨已來,大勢難擋。「合作」語出《國語·晉語三》:「殺之利。逐之,恐構諸侯;以歸,則國家多慝;復之,則君臣合作,恐為君憂。不若殺之。」按照字面的理解,指共同創作;共同從事;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達到共同目的;聯合作戰或操作。
  • 有了黑幫大哥,還有什麼「囚徒困境」
    可想而知的是,諸大詞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齟齬,這便又為政治學家提供了搭積木似的快樂,在追尋諸大詞間「不具歧視性和排斥性的差異」中,引領著政治學滑向語義學的懷抱。然而我們都知道,只在語言和語義中的輾轉騰挪,終究是不頂事兒。大問題、核心問題,終究還是「在人間的」。近二三十年,因博弈論的跨界運用,政治學得以再度「降臨人間」。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囚徒甲當然也很清楚做一個堅守盟約的人很可能被囚徒乙利用,所以他為什麼要堅持盟約呢?反過來,如果乙是堅守盟約者,推理也一樣。結果是,兩個囚徒之間不可能達成穩定的盟約。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個人理性衝突和集體理性衝突的經典情形。
  • 漢和資本:投資中的「囚徒困境」
    來源:雪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中的一個經典例子,從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到企業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競爭中,都可以看到「囚徒困境」的存在。那麼在權益投資中,也存在「囚徒困境」。今天我們就試著探討「囚徒困境」在權益類投資中的體現,並尋找應對這一困境的辦法。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 技術湃︱中美貿易爭端屬於囚徒困境嗎
    上述模型在博弈論中叫做「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模型裡,雙方的出發點不是傷害對方,而是自利,由於自利而可能導致對方受傷害。如果一方舉報對方,而對方不報復,那是最賺的,可以當場釋放;如果雙方合作,結果次之,拘個一周就回家了;如果雙方對抗,結果再次之,坐一年牢;如果被對方舉報而不報復,結果最慘:坐兩年牢。
  • 小米和華為的囚徒困境
    先是榮耀3C 4G版直降199元以799元發售,槍口對準紅米NOTE 4G 版,而後紅米NOTE 4G版699元開售,直擊799元的榮耀3C.價格上的針鋒相對,公關上的諷刺嘲弄,可以說小米和華為相繼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
  • 工業信息化之下的人類社會儼然已進入「囚徒困境」模式
    人類雖然最具智慧,但是很多時候每個人的最優選擇卻反倒會危害群體利益,進而將人類社會發展拖入所謂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警察告訴每個人: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兩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十年。
  • 囚徒困境的困境究竟在哪?
    不知道手機前面的各位有沒有聽說過囚徒困境,這是一個很經典很有代表性的博弈論模型,甚至由此能產生很多關於生活中事例的思考,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囚徒困境。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八年。
  • 管理團隊,你不可不知的「囚徒困境」!(領導者必讀)
    管理團隊,你不可不知的「囚徒困境」!(領導者必讀)兩個共同犯罪的罪犯被分開審訊,假如它們不互相揭發的話,那麼,因為證據不足,都只會被判刑一年;假如有一人揭發同夥,那麼他自己就可以被無罪釋放,同夥則會入獄十年;假如這兩個囚犯互相揭發,因為證據確鑿,兩個人就都會被判入獄八年。
  • 你我皆是深陷在囚徒困境中,怎麼逃出去?
    這樣的策略下,對方得不到一點便宜,當然,自己也贏不了。我覺得不應該這樣子,但是具體該如何做,拿不出更有利的說服,只是覺得對方的隊長是自己特別熟悉的人,素來有誠信和說服力,能統一內部意見,不過,這只是自己的認為,保證不了對方隊伍中有更影響力的人出來改變共識。結果,第四輪投票結束,A組真的選了【黑】,到了第五輪,完全出乎意料的,還是選【黑】,A組完全遵守雙方達成的協議。
  • 從不吵,只冷戰的夫妻:等不吵了,冷戰麻木了,夫妻就成了陌路人
    在《幸福的婚姻》末日四騎士中,冷戰在婚姻問題中出現得較晚,只有當消極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或者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時,冷戰就會佔據婚姻的主導。而冷戰中的分居,是婚姻破裂最危險的信號,當兩人的感情慢慢變淡,可有可無時,夫妻就成了陌路人。
  • 哲學難題:囚徒困境與紐科姆問題
    囚徒困境一個犯罪團夥的兩名成員西蒙和彼得因涉嫌從事武裝搶劫而被捕。警方沒有足夠的證據向搶劫中的任何一人行刑。但如果他們都保持沉默,他們每人只會服一年。上述問題被稱為「囚徒困境」,可以應用到現實世界的很多方面,包括博弈論,經濟學,氣候變化,體育和社會/政治問題。
  • 囚徒的困境-博弈論
    《囚徒的困境》是2011年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威廉姆·龐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該書揭露了戰後令人毛骨悚然的一些政府間的爾虞我詐,是一本關於博弈論及其在冷戰和核軍備競賽中的作用的出色的社會歷史教科書。
  • 「傑有所思:27」博奕論與管理之:囚徒困境
    而不是雙方都選擇對雙方最有利的都不招供。為什麼呢?無論站在哪一方他都會想:無論對方招不招供,我選擇招供都對我最有利!A這樣想,B也會這樣想。囚徒困境是典型的不合作博弈,前提是人人做事的出發點都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就是基本人性,我們在一個陌生社會裡,和陌生人相處的基本思維也是這樣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是啊,不能保證這件事對自己有利,首先要可能避免對自己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