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造細胞有望成為高效藥物傳遞載體;孟加拉國遇史上最嚴重疫情...

2020-12-04 科技日報

【今日封面】

當地時間2019年7月29日,黎巴嫩Qalamun,一隻大水母在水中遊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純科技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發布一項新研究說,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人造細胞能夠模仿天然細胞,感知環境中的化學變化並產生反應,而且這種人造細胞對化學變化產生反應的過程比天然細胞簡單很多,讓研究人員更容易實現相關的調控。如果未來發展成熟,這項技術可廣泛用於生物技術等領域。

●德國一專業協會通過分析超過2000起嚴重摩託車交通事故,於30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成果表明一般的摩託車防護服在時速超過25公裡的情況下,就無法保證駕駛人免受傷害。

消息站

7月27日,擁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大型太陽能驅動「墨子Ⅱ型」長航時飛機在天空翱翔。新華社發(上海奧科賽飛機有限公司供圖) 

●上海奧科賽飛機有限公司30日發布消息,歷時近兩年研發,擁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大型太陽能驅動「墨子Ⅱ型」長航時飛機,27日在浙江德清莫幹山通航機場成功首飛。和I代相比,這款飛機的光電轉換效能、飛行時間等,都有了大幅提升,已接近商業化應用。目前,「墨子Ⅱ型」正和移動運營商、5G、蜂窩設備商等合作,布局低空數位化產業。

●日前,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秦嶺金絲猴研究團隊在秦嶺地區,將無人機和熱成像技術結合成功應用到了野生川金絲猴分布和種群規模的調查工作中。無人機技術能夠克服地形和視野的限制,熱成像技術可通過動物與環境的溫度差異發現動物個體。研究團隊在調查區域目前已採集到了三群川金絲猴野生種群的熱成像視頻,獲得了這些種群準確的分布位置及種群規模。

看天下

●俄羅斯國防部30日消息,莫斯科時間30日8時56分(北京時間30日13時56分)軍民兩用通信衛星「子午線」搭乘「聯盟-2.1a」型運載火箭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該衛星主要用於為途經北方海路區域的飛機、艦船提供與地面站點間的通信聯絡,以及擴展俄西伯利亞和遠東北部的衛星通信。

●當地時間7月30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發布的照片展示了一個在加拿大落基山脈Kootenay國家公園出土的完整的海洋生物Cambroraster falcatus化石。據悉,這種海洋生物大約生活在5.06億年前。

大觀園

圖片來源:ICPHOTO

●當地時間2019年7月30日,孟加拉達卡,一名登革熱病人躺在病床上。目前,孟加拉國正在遭遇史上最嚴重疫情,一位孟加拉國衛生部的高級官員30日表示,該國在過去24小時內,有超過1000人被診斷出患有登革熱,其中大多數為兒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7月30日,位於中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的偏遠島嶼佩裡琉,一隻寄居蟹利用廢棄的錫罐作為它的「家」。據悉,寄居蟹為了保護它們柔軟的身體,它們的一生會經常性地更換自己的殼。據介紹,這種甲殼類生物越來越傾向於用廢棄垃圾作為自己的「家」,而不是真正的貝殼。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陳小柒、張爽(實習)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新型人造細胞有望成為高效藥物傳遞載體
    新華社倫敦7月3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發布一項新研究說,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人造細胞能夠模仿天然細胞,感知環境中的化學變化並產生反應,如果未來發展成熟,這項技術可廣泛用於生物技術等領域。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完成了這項實驗,相關結果已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 金斯瑞解讀 | 新型人工「智能細胞」有望在細胞水平上靶向疾病
    於是科學家們另闢蹊徑,踏上了「人造細胞」的漫漫徵程。近二十年來,製造出具有生命特徵的「人造細胞」已經成為熱門研究。 人造細胞的本質是利用高分子半透膜將具有生物活性物質(酶、輔酶或胺基酸等)包裹起來,模擬人體細胞的各種功能。人工細胞作為自然活細胞的替代品,在研究生命起源與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潛力無限。
  • 863計劃課題「新型高效農業生物藥物載體與新製劑創製」取得重要成果
    生物農藥、生物獸藥、動物疫苗等農業生物藥物因具有高效、安全和環保等優點,在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應用上獲得了迅速的發展。而目前我國農業生物藥物製品存在著成本高、持效性短、穩定性差、有效利用率低等特點,致使其大規模的推廣應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優化新型藥物載體材料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穩領銜中法合作團隊發明了一種快速、溫和的方法,顯著改善環糊精金屬有機骨架(CD-MOFs)在水中的穩定性
  • 上海生科院發明一種高效安全的新型RNAi載體
    RNAi在真核生物進化中高度保守,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基因功能的研究,並可開發成為小核酸藥物直接用於疾病治療,近期已有幾十種siRNA藥物進入一期或二期臨床試驗,有望成為續小分子化合物和蛋白質(抗體)藥物後的另一類新型的藥物,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 「超人紅細胞」有望繞過人體免疫系統 隱形藥物載體
    「超人紅細胞」有望繞過人體免疫系統 隱形藥物載體2020-01-17 17:26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從根本設計上來看,人體免疫系統會積極搜尋和破壞非內源性的化合物,因此藥物顆粒的功效常常受到限制。對於那些想要精確給送、又擔心被免疫系統給攔截的藥物,這項技術能夠極大地改善其療效。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
    鐵蛋白藥物載體能識別並結合細胞表面上一種叫做轉鐵蛋白受體(TfR1)的膜蛋白,經過TfR1的介導,進入腫瘤細胞,富集到溶酶體並釋放自身攜帶的化療藥物。腫瘤細胞由於生長增殖過於旺盛,對鐵離子的需求遠大於正常細胞。因此腫瘤細胞表面的TfR1表達量常常遠高於普通細胞。只有當TfR1表達量高於一個閾值時,鐵蛋白才會進入細胞。
  • 研究揭示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與傳統的給藥方式相比,將藥物分子搭載到納米藥物載體上可以實現藥物的高效精確傳遞和可控釋放。近年來,這種新型的給藥方式在改善藥物口服吸收和腫瘤治療中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然而,與簡單的體外實驗環境相比,納米藥物載體在到達靶組織和靶細胞之前需要克服生物體內的多重生理病理屏障,如:酶屏障、黏液屏障、細胞間質屏障、細胞屏障以及胞內轉運屏障等。因此,為實現療效最大化,設計和製備能夠克服多重生理屏障並且具備高效的細胞攝入量的新型遞送載體成為納米藥物從實驗室轉向臨床應用的一個重要挑戰。
  • 天津大學探索新型納米藥物 有望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福音
    日前,天津大學常津教授團隊探索研發新型納米藥物,有望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工程技術國際權威期刊《先進科學》。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它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老年痴呆症」。全球有將近 4000 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素有「生物飛彈」之稱的腫瘤靶向治療,核心目的在於精確狙擊癌細胞,同時避免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而能把藥物精準遞送到癌細胞的載體,就像「飛彈」的制導系統和動力裝置。人類對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對生物體更安全友好的靶向藥物載體,有著永無止境的追求。
  • 南京醫科大學研製成功新型抗癌藥物載體
    原標題:南京醫科大學研製成功新型抗癌藥物載體  日前,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技術系姚俊博士,利用味精的原料——穀氨酸,為抗癌藥物打造了一輛「好車」。這輛車既能運藥,又能精確打擊癌細胞,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該發明叫作「γ-聚穀氨酸納米藥物載體」,目前已獲國家專利。
  • Ange Chem Int Ed: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基於鉑的納米顆粒 有望高效...
    2019年2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相比當前藥物而言,利用鉑納米顆粒(platinum nanoparticles)有望高效殺死肝癌細胞。
  • 核酸藥物新型納米載體問世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的樊春海與黃慶課題組合作發展了兩種新型的納米載運體系。
  • ...課題組MRC:簡易高效構築氧化還原敏感的共價有機框架納米給藥載體
    本站訊(通訊員 李莎)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建華副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簡易、高效、低成本製備富含二硫鍵的共價有機框架納米給藥載體的新方法,構築基元簡單易得,所製備納米載體不僅能高效負載阿黴素,還能智能感應腫瘤細胞內的特異性氧化還原微環境,從而發生解體並快速釋放藥物。
  • 世界首例人造無核紅細胞誕生 獻血有望成為歷史
    世界首例人造無核紅細胞誕生 獻血有望成為歷史 2008年08月22日 14:11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獻血將成為歷史?
  • 對正常細胞零損傷 新型納米武器精準打擊癌細胞
    近日,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趙燕軍、王徵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細胞鐵死亡機理的新型納米藥物載體,其具有選擇性、廣譜性等特點,有望在對正常細胞「零損傷」的前提下,高效消滅實體腫瘤細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納米研究》(ACS Nano)雜誌上,為人類戰勝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能夠顯著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藥物的利用率和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2)提高難溶性藥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3)將藥物分子靶向遞送至特定的細胞或器官;(4)可遞送細胞難以攝取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核酸、蛋白質)至細胞內的活性部位。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血小板能將免疫治療藥物導向癌細胞
    原標題:血小板能將免疫治療藥物導向癌細胞   科技日報北京1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23日在線發表的一項重要醫學進展稱,幫助傷口血液凝結的血小板,可用於將抗癌藥物輸送至手術移除後的腫瘤位置。
  • 癌症早期預警治療有望由高分子納米藥物實現
    央廣網合肥12月8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周慧)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多功能「診療一體化」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將生物體成像、藥物輸運與控制釋放等功能一體化集成,使癌症的早期預警和幹預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刊載在《診斷治療學》和《大分子》雜誌上。
  • 新型高分子納米藥物或可早期預警治療癌症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周慧)合肥工業大學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多功能「診療一體化」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將生物體成像、藥物輸運與控制釋放等功能一體化集成,使癌症的早期預警和幹預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刊載在《診斷治療學》和《大分子》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