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等關於細胞凋亡和自噬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3月26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歐光朔研究組等在《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Autophagy genes function sequentially to promote apoptotic cell corpse degradation in the engulfing cell的論文,報導了自體吞噬基因在吞噬細胞中發揮作用,促進凋亡細胞的降解。

凋亡細胞的清除是細胞死亡的最終環節,其異常會導致炎症和自身免疫紊亂。細胞自體吞噬作用是指胞內囊泡包裹胞質中的內含物運送到溶酶體中進行清除的過程。前人研究表明,自體吞噬基因在細胞凋亡過程中發揮功能,促進凋亡細胞產生被吞噬細胞識別所需的信號。

這項新的研究以線蟲Q神經前體細胞發育產生的凋亡細胞為模型,發現自體吞噬基因atg-18和epg-5並不在凋亡細胞中起作用,而是在吞噬細胞中發揮功能;自體吞噬蛋白在吞噬細胞中被招募到凋亡細胞表面,調控內涵體和溶酶體與凋亡Q細胞的融合,促進凋亡Q細胞的降解。該發現拓展了人們在自體吞噬基因調控細胞凋亡方面的認識。

為了研究自體吞噬蛋白和其他蛋白被招募到凋亡細胞上的時序關係,歐光朔研究組改造了一種藍色螢光蛋白(TagBFP),使之適用與線蟲,與GFP和mCherry共同使用,實現了在線蟲中的三色螢光活體時序成像。

本論文由歐光朔研究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曉晨研究組、美國UCSF/HHMI的Ron Vale研究組合作完成。歐光朔、王曉晨和Ron Vale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自體吞噬蛋白從吞噬細胞中被招募到凋亡細胞表面

相關焦點

  • 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自噬及凋亡研究獲新突破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20日對外透露,該院眼科專家在「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自噬及凋亡」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 J Cell Bio:王曉晨等揭示細胞自噬基因在凋亡細胞降解過程中的新功能
    cell,」的文章,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細胞自噬基因在凋亡細胞降解過程中的新功能。高等動物中凋亡細胞清除缺陷可導致炎症、免疫紊亂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因此,研究凋亡細胞清除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細胞自噬與凋亡細胞清除是兩個均高度依賴於溶酶體降解功能的生物學過程。吞噬細胞中細胞自噬缺陷是否會影響凋亡細胞清除?
  • Autophagy:細胞自噬在細胞凋亡中的清除作用
    細胞凋亡發生後,凋亡細胞必須被迅速清除,凋亡細胞的清除缺陷會導致炎症反應和自身免疫疾病。凋亡細胞首先被吞噬細胞吞噬並形成吞噬小體,吞噬小體經歷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最終與溶酶體融合併被降解。細胞自噬是細胞中另一類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可以降解細胞中受損的細胞器和錯誤摺疊的蛋白,以維持細胞與機體的穩態。
  • 細胞凋亡和自噬研究獲進展
    中美學者日前在《細胞生物學期刊》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自體吞噬基因在吞噬細胞中發揮作用,促進凋亡細胞的降解。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自噬活性在生殖腺細胞凋亡中的作用
    11月3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課題組在Autophag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utophagy activity contributes to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論文。文中報導了細胞自噬活性在生殖腺細胞凋亡中的作用。
  • 生物物理所等在細胞凋亡吞噬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6月15日,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實驗室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王曉晨實驗室的合作研究成果——Structural Study of TTR-52 Reveals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s of a Bridging Molecule
  • 細胞壞死、凋亡、壞死性凋亡、焦亡與自噬
    Figure 1: 細胞壞死與細胞凋亡。(圖片來源:網絡)▌細胞凋亡細胞壞死性凋亡它具有典型的壞死樣形態:細胞膜被破壞,細胞、細胞器腫脹,乃至崩解;而核內染色質無明顯的形態改變;壞死性凋亡與凋亡和自噬有明顯的區別,三者可以通過光、電鏡觀察和PI染色得到明確的區分。其次, 壞死性凋亡會引起顯著的炎症反應,表現為大量的炎症細胞浸潤和激活。
  • 細胞凋亡、自噬和壞死之間的獨立性與相關性
    對細胞死亡途徑相互聯繫的新認識可能為癌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浙江理工大學付彩雲課題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發表了題為「細胞凋亡、自噬和壞死之間的獨立性與相關性」的研究論文,其中回顧了不同類型細胞死亡之間機制和聯繫的最新研究。
  • JCB:歐光朔研究組在細胞凋亡和自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自體吞噬蛋白從吞噬細胞中被招募到凋亡細胞表面3月26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歐光朔研究組在《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Autophagygenes function sequentially to promote apoptotic cell corpse degradation in the engulfing cell的論文,報導了自體吞噬基因在吞噬細胞中發揮作用,促進凋亡細胞的降解。
  • Genes & Devel:王曉晨等細胞凋亡研究取得進展
    2012年6月15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曉晨實驗室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迎方實驗室合作在《Genes & Development》雜誌上發表題為「Structural Study of TTR-52 Reveals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s of a Bridging Molecule in Apoptotic Cell Engulfment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2014年11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自噬(autophagy)是繼凋亡(apoptosis)之後,生命科學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近年來,自噬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成為許多科學家和各種研究基金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的與自噬相關的項目接近300個。
  • NCB: 細胞周期調控因子p27kip1在芝蘭缺乏條件下介導細胞凋亡/自噬
    細胞周期調控因子p27kip1在調節細胞周期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高表達導致細胞周期停滯,低表達或不表達導致細胞凋亡。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以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p27kip1第198位蘇氨酸(Thr-198)的磷酸化會增強其穩定性,在營養匱乏的環境中進行自噬(產能細胞器的分解代謝)和繼續細胞增殖。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細胞自噬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細胞因子IL-6曾被發現與β細胞自噬存在關聯,但是在β細胞抗氧化應答情況下的作用還沒有得到研究。最近來自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IL-6能夠將細胞自噬和抗氧化應答聯繫在一起影響β細胞存活。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動物模型和培養的人胰島以及小鼠β細胞來研究IL-6如何影響抗氧化應答。
  • Plos One: EV71感染誘導細胞自噬以及凋亡的相互調控關係
    2013年3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院生物學研究所,趙振東教授課題組於2月20日在Plos One上在線發表了名為The Interplays between Autophagy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Enterovirus 71的研究論文。
  • 細胞自噬與腫瘤關係研究獲進展
    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9月30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袁鈞英教授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袁鈞英教授是著名的華人科學家,與施一公,饒毅等齊名。她一直從事細胞死亡的相關研究,2005年發現了一種細胞非調亡性的程序性死亡,英文稱為necroptosis,是國際權威之一。
  • 南大專家:細胞自噬是把"雙刃劍" 要合理駕馭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大隅良典通過利用常見的酵母進行一系列實驗後,發現了對細胞自噬機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因。基於這一研究成果,他隨後又闡明了自噬機制的原理,並證明人類細胞也擁有相同的自噬機制。   評選委員會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於人類更好地了解細胞如何實現自身的循環利用。
  •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團隊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細胞凋亡(程序性細胞死亡)與人的生長、發育、衰老以及死亡息息相關。臨床數據表明細胞凋亡的異常會導致嚴重病變,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等。因此揭示細胞凋亡的分子機理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這一基本生命過程的了解,還可以對開發新型抗癌、預防老年痴呆的藥物提供重要線索。
  • 細胞凋亡研究取得新進展
    程序性細胞死亡(細胞凋亡)對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組織和器官的動態穩定十分重要。細胞凋亡過程可分為細胞凋亡的特異性激活、執行,凋亡細胞的吞噬和降解等階段。其中凋亡細胞的吞噬和降解過程是整個細胞凋亡程序的必要環節。
  • 自噬凋亡,相愛相殺
    這次要講的文獻題目是「抗-miRNA-30b通過增強細胞自噬抑制TNF-α誘導的細胞凋亡和軟骨降解」Fig.1(C、D)20ng/ml TNF-α處理,WB檢測細胞凋亡指標caspase 3和caspase 9的表達量上調。
  • 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大隅良典的發現有助了解細胞如何自行循環回收,研究人類身體如何適應飢餓和對感染作出反應,他的發現對研究癌症和包括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重大幫助。 阻止細胞損傷凋亡 細胞自噬,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並回收利用的基本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