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所謂的養胃常識
實際上都是坑↓↓
誤區一: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飯後不宜馬上散步。此時胃部處於相對充盈的狀態,必須保證胃腸道有充足的血液供應,所以最好先休息半小時再出門,這樣才能保證胃腸道得到更多血液供應量,使胃內食物充分消化。散步也要掌握好速度,不能走得太急,以一分鐘90步,即一秒走1~2步為佳,時間以10~30分鐘為宜。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如飯後馬上散步,會增加腸胃蠕動,食物刺激胃壁,不利於胃黏膜修復,此類人群最好飯後1小時再去散步。胃下垂的患者最好飯後先平躺10~20分鐘,散步也儘量避免。
誤區二:胃病患者最好多喝粥
對於胃動力不足、身體較為虛弱的老人、術後胃腸功能尚未恢復的患者和胃酸分泌不足的萎縮性胃炎患者,粥不需要太多咀嚼,促進胃酸分泌,能夠減輕腸胃的負擔,對胃比較友好。但對胃酸分泌過多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喝粥反而會加重症狀。
喝粥也不利於控制血糖,因為粥經過長時間熬煮,含有的澱粉充分變性和糊化,非常容易消化吸收而進入血液中。即便不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劇烈波動也會增加胰島素抗性,長此以往並不利身體健康。
如果是粥的狂熱愛好者,建議添一些肉一起煮,或適當地添加粗糧如雜豆、燕麥、薯類,喝粥的時候應搭配其他食物,控制喝粥的量。
誤區三:胃病患者應多吃素食
蔬菜中最多的是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分為可溶性膳食纖維、不溶性膳食纖維。可溶性膳食纖維比較柔和,對胃腸刺激小,但不溶性膳食纖維對腸胃刺激較大,粗糙、不易消化。如果腸胃功能不好,儘量少吃那些筋多、富含不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而且補充膳食纖維並非多多益善,每天攝入膳食纖維超過75克,會引起胃腸脹氣,還會影響鈣、鐵、鎂等礦物質的吸收。
同時,素食中含有質量相對較低的蛋白質,也會加重胃的負擔。胃腸不適的人應該多進食魚類,少吃肉類,適當進食蔬菜水果,但不要進食酸度、甜度較高的水果。腹脹者要少吃產氣食物,如豆類、番薯、土豆、板慄等。
誤區四:胃不好應多喝薑糖水
生薑屬於刺激性食物,若胃病患者大量飲用生薑水會刺激胃黏膜,分泌過多胃酸,加重胃部的不適,引發胃痛等症狀。只有平時大便溏薄、進冷食、腹部受涼後腹痛甚至腹瀉的患者,即中醫所謂的胃寒患者,而又沒有明顯胃黏膜炎症、糜爛、潰瘍者,才可以適當飲用生薑紅糖水以起到暖胃的效果。
誤區五:胃病患者要少食多餐
食物一旦進入胃內,就會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促使胃酸以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對胃糜爛、潰瘍無益。正確做法是定時、定量,避免飢餓和飽餐,不要過分強調少食多餐,這樣才有利於胃糜爛、潰瘍的癒合。但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消化不良、胃下垂的患者就需要少食多餐。
誤區六:胃病患者禁辛辣刺激食物
胃病患者可以適量食用微辣食物。研究發現,低濃度的辣椒素會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釋放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是促使胃黏膜癒合的重要因子,有利於胃黏膜的修復,能夠阻擋有害物質對胃黏膜的損傷。
但是,高濃度的辣椒素可以刺激胃腸黏膜,尤其刺激糜爛、潰瘍面,反而不利於胃腸黏膜的癒合。而且高濃度的辣椒素會促進胃腸蠕動,易導致腹痛、腹瀉。
誤區七:胃不好的人不能喝茶
對於胃炎、糜爛、潰瘍的患者,醫生都會建議患者不要喝茶,特別是濃茶,因為茶多酚會刺激胃黏膜,尤其新的綠茶內茶多酚含量較高,對胃刺激更大。但是,並非所有的茶都不能喝,熟茶類如普洱茶、紅茶,對胃反而有一定幫助,可以適量飲用,但不能空腹喝茶,也不要喝濃茶。
誤區八:燒心胃熱患者喝冷飲
胃熱時喝冷飲,水分會稀釋胃液暫時緩解胃熱的症狀,但冷飲中的糖分會刺激胃酸分泌,而且喝冷飲會增加胃內壓力,更容易導致反流損害食管。寒冷食物也會誘發胃腸痙攣,使胃黏膜缺血,不利於胃黏膜的修復,甚至導致腹痛。正確做法是喝少量的溫開水,及時就醫。
誤區九:牛奶能養胃
不少人認為喝牛奶能夠中和胃酸,對消化道潰瘍有幫助。事實上,喝牛奶反而會促進胃酸分泌,比平時多30%,而胃酸過多是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患有食管炎、糜爛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胃病的患者都不宜喝牛奶。此外,國人乳糖酶缺乏者較多,牛奶中的乳糖容易引起腹脹、腹瀉。
誤區十:蘇打餅乾能養胃
蘇打餅乾添加了蘇打粉(鹼性),可以中和胃酸過多的情況,藉以緩解燒心、反酸等不良症狀。但是蘇打餅乾中和胃酸的效果和普通饅頭、麵包差不多,甚至還不如烤過的饅頭片、麵包片——烤制後形成的糊化層可以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起到保護胃黏膜作用。
現在市面上許多蘇打餅乾都加了油鹽糖,一定要注意看食品成分表,選擇低鈉低熱量的。很多酥脆的蘇打餅乾油脂含量在20%~30%,攝入多了不僅會增加腸胃負擔,還會導致肥胖。
作者|曹鳳波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編輯|方羊 周豔梅責編|張秀麗
來源|《人之初》雜誌
【來源:廣東衛生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