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Comput Biol:顛覆傳統!同一位點的突變竟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2020-11-30 生物谷

2018年9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一項由東芬蘭大學完成的最新研究,許多不同腫瘤中KRAS突變的影響差異巨大。KRAS蛋白上相同胺基酸的不同突變對蛋白功能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針對不同的KRAS突變的治療和藥物開發也許需要不同的方式。這項新研究於近日發表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


圖片來源: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人體內蛋白發生突變是導致癌症發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蛋白之一就是KRAS,它的突變在胰腺癌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KRAS蛋白12號胺基酸-甘氨酸發生突變可能將甘氨酸轉變為其他6種胺基酸,所有的這些突變都會使蛋白失活。這就會導致細胞生長失控,最終形成腫瘤組織。

過去研究認為由於這6種突變都發生在同一個位置,因此產生的效應應該是一樣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就像這項新研究發現的一樣,不同組織中發生的突變類型的頻率不同。這意味著不同的突變也許對蛋白質功能的影響不同。

研究人員在計算機模擬分子動力學方法的輔助下分析了不同的突變對蛋白質功能影響的差異。結果顯示不同的突變會對蛋白質的動力學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導致對蛋白功能的影響不同。這些差異也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不同的組織發生不同突變的概率不同。

這項研究是首個揭示相同位置的不同突變在KRAS蛋白分子水平功能上產生的效應不同的研究。KRAS蛋白質12號胺基酸甘氨酸的突變在直腸癌、肺癌、胰腺癌中很常見,尤其是在胰腺導管腺癌中最常見。而胰腺導管腺癌是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項發現加深了我們對不同突變的影響的認識。在未來,這將幫助我們開發和選擇靶向突變KRAS蛋白功能的新藥。(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Tatu Pantsar et al. Assessment of mutation probabilities of KRAS G12 missense mutants and their long-timescale dynamics by atomistic molecular simulations and Markov state modeling,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18). DOI: 10.1371/journal.pcbi.1006458

相關焦點

  • PLoS Biol:科學家識別出影響機體壽命的關鍵基因
    文章中,研究人員使用果蠅特殊的品系及其衍生出的雜交種群來研究在三種不同溫度下(18、25和28度)飼養的雄性和雌性果蠅的壽命變化。研究人員揭示了與果蠅壽命增加相關的基因和基因突變體,並在不同環境、雄性和雌性果蠅機體中確定這些基因和突變體是否相同,一種突變體會被引入種群中,而自然選擇法則表明,具有有利特徵的變異會存活下來並遺傳給後代,而具有有害影響的變異則不會。
  • 突變對蛋白功能影響預測
    基因突變對於基因功能的影響是多種多樣的。有的突變會改變蛋白的功能,這類改變蛋白功能的突變對於整個基因而言則更加重要一些。我們在腫瘤治療當中,有的藥物是基因蛋白功能起作用的。如果因為蛋白功能的改變其藥物可能就發揮不出原有的作用了。
  • DisGeNet:疾病相關的基因與突變位點資料庫
    DisGeNet是一個專門收錄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與突變位點信息的資料庫,對應的文章發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連結如下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45/D1/D833/2290909網址如下
  • 科學家建人造精子介導高效產生點突變小鼠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建立點突變小鼠模型,尤其是致病基因點突變的小鼠模型,對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疾病的致病機制至關重要,但是通過傳統的同源重組編輯胚胎幹細胞的方法耗時耗力。近年來,通過CRISPR-Cas9直接注射受精卵可以獲得到攜帶點突變的小鼠,但產生攜帶點突變小鼠的效率不高且存在個體基因型嵌合的現象。
  • 該技術只有在突變點位於某一限制性內切酶識別位點時才有效
    按上述原則選出的探針會增加成功的機會,選定後進行合成與標記,並摸索合適的雜交條件。方法是製備幾張點有特異靶DNA和不相關DNA的膜,各膜分別在不同溫度下與探針雜交,特異靶DNA雜交信號強而非特異DNA不產生任何雜交反應的就是最適雜交溫度。在進行點突變檢測雜交的反應時,洗膜條件和溫度物選擇往往更為重要。
  • UCLA:最先進DCNN已超越人類,識物方式與人腦不同
    ploscompbiol/article? 識別方式不同,使得AI擅於紋理識物,弱於輪廓 在第一個實驗中,訓練神經網絡將圖像整理分類,歸入1000個不同的類別。 然後呈現出只有輪廓的圖像:所有的局部信息都丟失了,只留下物體的輪廓。
  • J Cell Biol:基因突變如何誘發諸如帕金森等神經性疾病的發生?
    2019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個基因的突變與帕金森疾病直接相關,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基因突變是如何影響個體患上帕金森疾病的;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重點對一種誘發家族性帕金森疾病的基因突變進行研究,他們發現,該基因能夠編碼一種特殊蛋白
  • 基因測序解釋RAS基因突變位點對於轉移性結腸癌患者復發率和生存率...
    基因測序揭示RAS基因突變位點對於轉移性結腸癌患者復發率和生存率的影響在過去30年中的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更清楚地了解癌症基因突變及其在癌症發生發展當中的影響,對於評估癌症發展程度,轉移風險及疾病預後有著極其積極的作用。
  • 軍事專家:量子技術將引起戰爭基因突變,顛覆未來戰爭形態
    目前,量子技術已經在探測、通信、計算等領域初顯身手,它同樣可以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並有可能引起戰爭基因的重大突變,通過技術重組或與其他技術融合,對現代戰爭形態和制勝機理產生深遠影響。特性神奇量子技術是當前世界上最具顛覆性的前沿技術之一,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進行高新技術競爭的重要領域。
  • Nature重磅:打破傳統認知,沸石催化劑TS-1的活性位點終於確定了!
    該項工作不僅對TS-1沸石催化劑具有影響,而且對活性位點結構尚未完全確定的其他含金屬的沸石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epoxidation over dinuclear sites in titanium silicalite-1」為題,於2020年10月28日在《Nature》在線發表,一舉打破了人們40年來對沸石分子篩活性位點的認知。
  • PLoS Genet: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不會產生導致癌症的基因突變
    當人從胚胎長成小孩、成年人以及變老時,人體內的細胞產生許多微小的基因突變。大多數基因突變不會產生影響,但是一些突變能夠導致癌症。研究人員追蹤了這種捐獻的血細胞和由它產生的iPS細胞的基因變化歷程。 這些研究結果揭示出iPS細胞中產生的基因突變比他們在實驗室培養的血細胞少了10倍,而且在這些iPS細胞發生的基因突變中,沒有一種突變存在於已知導致癌症的基因中。 論文第一作者Foad Rouhani博士說,「在iPS細胞內發現的突變中,沒有一種突變是癌症驅動突變,或者存在於致癌基因中。我們並未發現阻止將iPS細胞用於治療醫學中的不利因素。」
  • Nature Genetics導讀:乳腺癌易感位點、結直腸癌的免疫微環境等
    在初始治療的HGSOC中,作者們發現免疫細胞排斥和炎症微環境在同一個體和同一腫瘤部位中共存,表明免疫細胞浸潤的普遍差異性。通過對腫瘤微環境中細胞組成、DNA拷貝數、突變和基因表達分析表明,免疫細胞排斥與初處理HGSOC中Myc靶基因擴增和經典Wnt信號表達增加有關。該工作證明晚期HGSOC的腫瘤免疫微環境具有內在的異質性,而化療可誘導局部免疫激活,提示化療可增強免疫排斥的HGSOC腫瘤的免疫原性。
  • 關於生物進化的新觀點,顛覆了傳統認知,進化論是「錯誤」的?
    回到前文的問題,為什麼現代科學家認為生物的進化是「突變」呢?其實達爾文的「漸進式」進化指的是生物的外表,而現代科學家的「突變式」進化指的是基因層面上的改變。其實在現代的遺傳學中,只要是基因的改變就被稱為「突變」,因此生物想要進化,基因的良性突變是第一步。因此,達爾文的漸進式進化也是正確的。
  • PLOS Biology|果蠅壽命期的相關的基因
    原文: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
  • 對同一事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會產生不同的聯想
    對同一事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會產生不同的聯想。例如,就蜘蛛結網這件人們常見的事來說,詩人想起的是:「雨裡蜘蛛還結網,想晴惟有暗中絲。」(李調元:《雨村詩話》)。詩句的雙關含義何等巧妙!物質分子形狀千姿百態,為了研究形態對功能的影響,近來更新興了一門形態化學,其中最有趣的是關於包接化合物的化學。所謂包接化合物就是一種分子在外面形成筒狀,把另一種分子包容在裡面。外面的分子叫做主體分子,裡面的分子叫做客體分子。包接現象經常可以看到。例如人們熟知,澱粉遇到碘就會變成藍色。這是因為澱粉是一種螺旋形分子,碘能鑽入這個螺旋形殼體中形成包接化合物。
  • 用PS 做出基因突變位點示意圖,每一步的細節都在這裡了!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如何用 PS 做出一張簡易的基因突變定位示意圖,順便講解 PS 幾種基本工具的使用。   先看樣片。通過對圖片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這張圖大體是有以下 6 種元素構成:(1)直線(2)帶箭頭的直線(3)斜線(4)圓點(5)白色中空區域(6)文字。
  • Nature:抗體多樣性產生的新機制
    人的免疫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分,即B淋巴細胞產生的能識別各種病原菌的中和抗體。由於病原菌多種多樣,所以中和抗體的種類也是成千上萬。形成這種抗體多樣性的機制目前認為通過兩步進行。 首先前體B細胞會將V,D,J基因片段進行隨機組合,產生轉錄單元編碼抗體的重鏈和輕鏈。這一過程由RAG1/2重組酶介導,並產生大量的特異性B細胞克隆。
  • 「PLOS子刊」AI融合基因組學研究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分子標記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導言:下一代測序(NGS)技術已經成為剖析各種人類疾病的分子和病理特徵的強大工具,然而,來自不同疾病階段的生物樣品的有限性是研究疾病進展和識別早期病理變化的主要障礙
  • 實現點突變小鼠高效製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勁松研究組和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袁文課題組,結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和半克隆技術,實現了點突變小鼠的高效製備
  • 【CGM在線沙龍預告】 當古人與現代人相遇:適應性基因滲入與有害突變對研究方法的影響
    雖然絕大多數通過基因滲入進入我們基因庫的遺傳變化是有害的,在某些現代人群中,少部分來自古人的基因突變對我們適應特定環境有不同程度的幫助。而另一方面,有近期研究表明一些與適應性無關的群體遺傳學機制也可以產生類似適應性基因滲入(adaptiveintrogression)的特徵。究竟這類與隱形有害突變有關的模仿機制是否會對現有研究方法產生影響?影響程度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