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古就對火星著迷,我國古代先賢稱其為熒惑星。在古埃及則把火星描述成「地平線上的荷魯斯」。在古羅馬神話中,它是戰神瑪爾斯。幾千年來,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從未停歇過。自從人類有了航天技術,對火星的探索就邁入了全新時代。
當時,正值美蘇冷戰。兩個超級大國已把戰場拉到了太空。火星理所當然成為了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1960年到1969年,十年間,蘇聯向火星發射了6個飛掠探測器,美國則發射了4個。
1960年,蘇聯首先提出探測火星的計劃。在航天部門日夜趕工下,於當年10月連續發射了兩個火星飛掠探測器——火星1A、火星1B。可是兩個探測器在發射階段就發生了爆炸。蘇聯不甘失敗,又相繼發射了幾個探測器,但都沒成功。真正完成人類首次飛掠火星的,還是美國的「水手4號」。該探測器於1965年7月14日從距離火星一萬公裡的高度,拍攝了21張「火星近照」。
隨著人們對火星探索的深入,只靠探測器飛掠火星,那驚鴻一瞥傳回的少量照片,再也無法加深人類對這顆星球的認知。環繞探測的方法應運而生,讓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火星的人造衛星,繞著火星轉圈,360度拍攝。
美國的「水手9號」,一個英雄探測器,在它的兄弟探測器「水手8號」因為發動機故障,發射失敗的困境下,勇挑重擔。不僅出色完成了研究火星氣候的分內工作,還替「兄弟」完成了繪製火星地圖的重任。1971年5月30日,「水手9號」發射升空,長途跋涉167天後,於當年11月14日成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環繞火星的探測器。
蘇聯也緊接著發射了好幾枚火星探測器,可是最後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其中最大的成果應該就是拍到了第一張火星彩色照片吧。
環繞火星的探測成功了,下一步就是實實在在地踏上火星的土地了。這一次拔得頭籌的是蘇聯。
「火星2號」於1971年5月19日發射進入太空,經過半年的飛行,於當年11月27日開始登陸火星。「火星2號」的著陸器以6千米/秒進入火星大氣,在最關鍵的時刻,減速傘未能打開。「火星2號」著陸器重重地砸在了火星地面,但它仍是第一個到達火星表面的人造物體。「火星3號」與「火星2號」是同胞兄弟,幾乎同時發射。「火星3號」於1971年12月2日順利地著陸在火星的土地上,可是卻遭遇了火星大沙暴。「火星3號」著陸器仍頑強地工作了20秒,隨後與地球控制人員失去聯繫。
火星著陸器雖然實現了人類踏上火星土地的宏願,可是僅僅就方圓幾米的探測範圍,著實讓研究人員著急。為了結束這種尷尬,史上最好的火星探測方式終於出現了,它就是——火星巡視車。
時間一晃來到了20世紀90年代。此時,地球上已沒有蘇聯這個紅色政權的國家了。但是,火星仍然是那顆充滿神秘的紅色星球。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它,人類那執著而又赤誠的探索再一次踏上徵程。
這一挑大梁的自然是美國。
1996年12月4日,「火星探路者號」發射升空。次年7月4日,在火星阿瑞斯平原成功著陸。它是第一輛在火星著陸的火星車。「火星探路者號」在工作2個多月後與地球控制人員失去了聯繫。
接下來登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勇氣號」和「機遇號」兩兄弟了。「勇氣號」於2003年6月10日升空,次年1月4日順利在火星謝夫撞擊坑著陸,一直工作到2011年5月份。「機遇號」於2003年7月8日升空,次年1月25日登陸火星,它一直堅持工作到今年2月份。
最後壓軸的就是「好奇號」火星巡視車了。它是第一輛採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車,其使命是探尋火星上的生命元素。此次任務總耗資高達26億美元。2011年11月26日「好奇號」發射升空,次年8月6日成功著陸在蓋爾撞擊坑,時至今日,「好奇號」仍然奮戰在火星。
由於受地球和火星運行軌道的影響,每26個月才出現一次探測窗口期。今年剛好就是窗口年,美國的全新火星車「毅力號」已整裝待發,上面竟還攜帶了一架小型火星直升機。什麼?印度早在2014年9月就成功環繞探測了火星,成為繼美國、前蘇聯、歐盟之後,第四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中國作為航天大國怎甘落後?
我們下次再聊。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