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埃解析度讓科學家更好地觀察蛋白質

2020-06-08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英國和德國科學家藉助冷凍電鏡獲得了迄今最清晰的蛋白質圖像,並首次識別出了其中的單個原子,進一步夯實了該技術在繪製蛋白質3D形狀圖譜中的主導工具地位。這項「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有望使科學家以前所未有的清晰程度探測蛋白質的工作原理,從而催生副作用更少且更好的藥物。

最新技術得到的原子級圖片的解析度為1.2埃(1埃米=10-10米),可清楚顯示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這對於理解酶如何工作,發現能抑制其活性的藥物特別有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結構生物學家約翰·魯賓斯坦說:「『原子解析度』是一個真正的裡程碑。」

X-射線晶體衍射曾是研究蛋白質的主要手段,但其樣品製備過程較長,且並不適用所有蛋白分子。冷凍電鏡(cryo-EM)是「後起之秀」,也被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它通過向瞬間冰凍的樣品發射電子,可以高解析度給蛋白質結構成像。冷凍電鏡已有數十年歷史,隨著技術進步,其解析度不斷提高。

為進一步提高冷凍電鏡的解析度,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霍爾格·斯塔克團隊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紹思·施黑洛斯團隊分別研究了一種名為去鐵蛋白的蛋白質,此前該蛋白結構的解析度紀錄為1.54埃。

在最新研究中,斯塔克小組得到了解析度為1.25埃的圖像,英國團隊獲得的解析度為1.2埃的結構也非常完整。他們表示,可以分辨出蛋白質和周圍水分子中的單個氫原子。斯塔克認為,再對該技術進行改進,可使解析度達到1埃。

這兩個團隊還在一種名為GABAA受體的蛋白上測試了他們的最新技術。GABAA受體是全身麻醉、焦慮藥物等的靶標。

施黑洛斯說,這些突破有望鞏固冷凍電鏡作為大多數結構研究首選工具的地位。而斯塔克認為,X-射線晶體衍射仍有其獨特魅力,「每種技術都有自己的優劣」。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水平
    結構生物學的一項基本原則是,一旦研究人員可以直接足夠詳細地觀察大分子,就應該有可能了解其三維結構如何賦予其生物學功能。許多科學進步都依賴於儘可能詳細地直接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且越來越致力於可視化對人類疾病具有關鍵作用的生物成分的原子結構。核磁共振光譜,X射線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是目前使用的三種主要結構生物學技術。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圖片來源:PAUL EMSLEY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科學網—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據《科學》報導,現在,科學家們第一次將冷凍電鏡的解析度提高到原子水平,以精確定位各種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其解析度可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 「看到這種程度的細節太不可思議了,它十分美麗。」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冷凍電鏡技術專家Melanie Ohi說。
  • 低溫電子顯微鏡終於打破了原子解析度的障礙
    或者,您可以凍結蛋白質的副本並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較低解析度的方法,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現在,科學家們首次將cryo-EM的解析度提高到了原子水平,從而使他們可以精確定位各種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其解析度可以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 「這真是太神奇了,」密西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低溫電磁學專家梅拉妮·奧希說。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 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深度學習】從冷凍電鏡電子密度圖識別蛋白質二級結構
    ,但在2016至2018年期間上傳到電子顯微鏡資料庫(EMDB)的大分子結構中,有超過50%的結構的解析度是在5到10埃甚至更低,這些中等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EMmap)很難用於結構的從頭模建,比如對於蛋白質,5-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只能看到部分的二級結構,而難以知曉完整的主鏈。
  • 藏文科普 | 觀察生物蛋白質,就靠這個黑科技
    從1662年起,胡克擔任英國皇家學會的實驗室主任職務,他的主要任務是在皇家學會的會議上準備幾個實驗,供會員們觀察、討論、分析、猜想。這個職位起初是無償的,後來隨著胡克出色的工作逐漸變成了帶薪職位,於是他就成為了第一個「職業」科學家。胡克在這個位置上幹了40年,一直到1703年去世。胡克是一位極具天賦的儀器製造家。
  • 冷凍電鏡的解析度革命
    Amunts等人利用冷凍電鏡獲得線粒體核糖體大亞基3.2埃的解析度結構,還有最近利用冷凍電鏡獲取的其他一些高解析度結構,這些成就預示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獲取近原子解析度的大分子結構將不再是X射線晶體學和核磁共振的特權。
  • 基於冷凍電鏡的新技術MicroED解析1.4埃晶體結構
    日前,科學家們使用尖端技術MicroED(micro-electron diffraction)解析了Alpha-突觸核蛋白的毒性核心,獲得了解析度超高的晶體結構。程亦凡博士在九月九日的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探討了這一重大進展在結構生物學中的意義。  程亦凡博士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副教授,他原本是物理學博士,後來改用物理學方法研究生物問題。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中的蛋白質質控途徑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中的蛋白質質控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50:50 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V.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RNA剪接是真核生物從DNA到蛋白質信息傳遞中心法則的關鍵一環。其主要執行者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分子機器——剪接體。通過剪接反應,前體信使RNA中數量、長度不等的內含子被剔除,剩下的外顯子按照特異順序連接起來從而形成成熟的信使RNA(mRNA),進一步在核糖體的催化下被翻譯成蛋白質。
  • 浙大冷凍電鏡中心首次解析蛋白質原子解析度結構—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認為,這與大腦中一種叫GABA(g-氨基丁酸)的神經遞質有關,它們負責在神經系統中「踩剎車」,對調節大腦的興奮性至關重要。 浙江大學科學家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第一次對人腦中的「剎車」——GABAA受體進行原子解析度的解析,得到了一種處於開放狀態的GABAA受體三維結構。該成果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
  • Nature 報導冷凍電鏡解析度首次提升到原子水平|學霸晚報
    在吸入稀釋劑量的新冠病毒後,試驗參與者將被密切監測,科學家和醫生將能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以及新冠疫苗的效果。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傳染病系「人體挑戰」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克裡斯・丘(Chris Chiu)博士解釋說:「通過人體挑戰研究,以獨特的方式增進對新冠肺炎的了解,並加速許多潛在的新冠肺炎治療方法以及疫苗的開發進度」。
  • 饒子和院士:中國蛋白質晶體學研究40年
    這是線粒體呼吸鏈研究領域中一個裡程碑式的發現,也是《細胞》25年來首次完整地刊登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原創性研究成果。饒子和院士是該項目的負責人,他將這一成功喻為我國基礎研究一隻「報春鳥」。        華人科學家在世界生命科學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科學家找到研究蛋白質運動的方法
    蛋白質需要移動才能發揮作用,但科學家對這種速度低於納秒的蛋白質運動仍然知之甚少。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蛋白質有時移動過緩,以至於科學家用來觀察的一些關鍵技術無法捕捉到蛋白質的運動。但其實這些蛋白質移動得非常快,在納秒到微秒級。在近日這項研究之前,研究人員只能觀察到超過1納秒的蛋白質運動。  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改變了這一現狀。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Nature發文 蛋白質機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重大...
    精細原子結構,局部解析度最高達到2.5埃。論文解決了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1)蛋白酶體如何進行泛素識別和去泛素化;(2)底物如何與ATPase馬達結合;(3)底物轉運如何啟動;(4)ATPase馬達如何將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進而實現底物解摺疊的協同動力學機制。
  • 用突變基因,解碼蛋白質結構
    在用這些突變基因培養細菌並分離出蛋白質後,Sun的團隊通過觀察哪些突變體與其天然靶點——人免疫球蛋白G抗體結合得最緊密,從而確定了GB1胺基酸的重要性。Marks和Lehner的團隊意識到,他們可以將單突變體和雙突變體的數據結合分析,以確定哪些胺基酸的相互作用最強,從而最可能在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中相鄰。
  • 顯微鏡解析度破紀錄,兩位中國學者《Nature》刊文|獨家...
    而為了看到這些細微的結構,科學家也在不斷努力。從 16 世紀的光學顯微鏡發明以來,400 年後的 20 世紀初,電子顯微鏡的發明突破了光學顯微鏡固有的衍射極限(大約 200 納米),能夠輕易的分辨出單個原子。但對於亞原子尺度的世界,這個解析度還遠遠不夠。
  • 大有用處,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
    太棒啦,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科學家合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它在高溫下非常小且穩定。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光化學與光生物科學》上,這種蛋白質具有螢光顯微鏡的前景,這項技術被用於癌症、傳染病和器官發育等方面的研究。螢光顯微鏡是研究活體組織的一種方法,它依賴於誘導發光。在特定波長雷射照射下,一些蛋白質會發出不同波長的光。這種誘導的「輝光」可以用一種特殊的顯微鏡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