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登嶽的作品《合唱》。圖片由連登嶽提供
慶陽網訊(見習記者 米靜 實習生 唐曉慶) 在慶陽攝影圈裡,他們是一對「神仙眷侶」,愛自駕遊,更愛攝影,兩個人、十一年、近百種鳥類、上萬張照片……他們用相機定格鳥兒們戀愛、育幼、捕食等珍貴瞬間,用照片宣傳生態理念,傳遞正能量。他們就是連登嶽、郭喜愛夫婦,雖已年過花甲,拍攝的勁頭卻絲毫不輸年輕人,稱得上是慶陽拍攝鳥種類最多的攝影師。他們的作品多次獲獎,其中《合唱》等3幅作品入選「『紅色勝地魅力慶陽』全國攝影大展」,兩人共有54幅攝影作品被《慶陽市志》收錄。
一忙就是半夜 卻樂在其中
1985年,慶陽市地區教研室創辦《教研通訊》雜誌(後改名為《慶陽教育》),連登嶽作為主辦人之一,長期擔任編輯、副主編,由於工作需要,加上素來喜愛攝影,連登嶽攢了3個月的工資,買了一臺東方牌相機,從此便開始了自己的攝影生涯。
在那個年代,照相機絕對算得上是「奢侈品」,而且使用得都是膠片相機,連登嶽專門搭建了暗房,方便自己衝洗照片,由於一個人忙不過來,妻子郭喜愛便成為了他最得力的助手。配置顯影液和定影液、漂洗、挑選、印相片……兩人經常一忙就是半夜,雖然辛苦卻樂在其中。
在連登嶽的影響下,郭喜愛也逐漸喜歡上攝影。夫婦倆一得空,便背起行囊,跋山涉水,攝影採風。平日裡,兩人的話題也總是離不開攝影:欣賞優秀攝影作品、探討攝影技巧、研究相機功能、啟發創作靈感。後來,隨著數位相機的逐漸普及,電腦閱片快捷又快捷,加上老倆口雙雙退休,賦閒在家,因此對攝影這個喜好更加痴迷。
因為攝影,連登嶽、郭喜愛夫婦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感情更加深厚。外出採風時,連登嶽駕車,郭喜愛找拍攝點,兩人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無需言語,一個眼神便能懂得對方的意思。相互切磋之中,老倆口的攝影技術也在不斷進步。
提及誰拍的更好,連登嶽笑著說:「各有千秋吧,我們兩個人的視角也不太一樣,她的女性視角更細膩一些,有時候她能發現很多我沒發現的東西!」
「人生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我喜歡攝影,剛好你也是。我們同時愛上攝影,向著共同的夢想,一路求索,不失為一件幸福而浪漫的事。」郭喜愛說。
連登嶽夫婦探討圖片構圖。見習記者米靜 攝
挑戰高難度 開啟追鳥之旅
2010年,連登嶽路過自家小區鍋爐房時,看到電線上站著一隻小鳥,立馬拿起相機抓拍。初次拍鳥令他很是興奮,從此「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開啟了「追鳥」之旅。
「鳥是大自然的精靈,相較於風景和人物,拍攝成本較低,更具新鮮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呈現出來的效果大不一樣,而且拍鳥的難度更高,更具挑戰。」連登嶽說。
自此,連登嶽便和妻子郭喜愛一起,隔三差五就開著車,背著相機、鏡頭、三腳架等加起來有20公斤的裝備去拍鳥,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在西峰區內拍攝,此外,合水的太白、大山門水庫、寧縣的湘樂川以及鎮原境內,也是常去之地。
鳥類是很敏銳的生物,拍攝鳥類的過程充滿艱辛和挑戰,拍攝之前要了解鳥類生活習性、分布情況,地理常識和氣象知識,還要學習相應的戶外生存技能。
在連登嶽、郭喜愛夫婦眼中,拍鳥永遠在路上,為了拍好鳥、拍到不同種類的鳥,除了購置好的攝影器材外,他們經常一個地方要去好幾次,翻山越嶺是家常便飯,為了不驚擾鳥,他們經常趴在土坑裡、雪地裡,一趴就是十幾分鐘乃至幾個小時。
2019年10月,連登嶽、郭喜愛兩人來到鎮原縣方山鄉攝影採風,剛好遇到街道鋪設下水管道,交通閉塞,等候一個多小時仍不能通行。飯館老闆告訴他們,後山有小道可以繞行,於是兩人開著車,上山至塬,繞過幾座山頭,再下坡,重新回到街道。
本來一公裡的路程愣是走了八公裡,費時、費油不說,更費人,夫婦倆都覺得「這一趟可虧大了」。然而,驚喜就在這時候悄然降臨,他們遇到了一群山雞,看到人並不立刻飛走,只是稍微走遠一些,便又低頭覓食,這在平常是很難見到的。兩人驚喜之餘,立刻拿出相機拍攝,記錄下這珍貴的畫面。
連登嶽在拍攝風景。圖片由連登嶽提供
從拍鳥到懂鳥 收穫點點滴滴
「這只是黃腹山雀,俗稱『愛情鳥』,屬於中國獨有的珍稀鳥類,這是我拍到的第7種山雀類小鳥;這只是橙斑翅柳鶯,只有一寸多長;這只是紅嘴藍鵲,是咱們慶陽境內最漂亮的中型鳥之一……」提起鳥,連登嶽立刻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他的朋友圈也宛如鳥類知識大全,幾乎全都是鳥的照片,每幅照片下還配有鳥兒習性、特徵的說明。
「剛開始時,經常會出現拍到了鳥,但不知道是什麼種類的情況,經過這麼多年的積累,現在如果讓我們給大家上一堂鳥類基礎知識課,還是能夠勝任的。而且鳥兒的很多行為很值得我們學習,認真觀察你會收穫很多。」連登嶽說。
2019年4月,連登嶽和郭喜愛在北湖拍到一隻鶺鴒,回家打開電腦挑選圖片時,才發現是一隻殘疾鳥,沒有了左腳。但這隻小鳥行走如常,奔跑如飛,從它的行動根本看不出其身體有任何不適。他們給這幅照片起名為《鳥堅強》。「失去一隻腳,卻能同大自然進行著不懈的鬥爭,通過鍛鍊,恢復生活常態,以樂觀向上的精神,日復一日,頑強的生存下去,不可謂不堅強。這種頑強的生命力,令人敬佩。」郭喜愛說。
後來,夫婦倆還拍到了一對白喉長尾山雀,經過觀察,兩人發現這對山雀為了育雛,大概每半小時外出尋找昆蟲一次。連登嶽大概計算了一下,從山雀孵化出來到長大,總共需要外出覓食300次。而且隨著小鳥的長大,食量會持續猛增,覓食的次數還會增加。
「這期間,雄鳥、雌鳥需要克服種種困難,躲避天敵的威脅,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小鳥長成以後,老鳥還要『扶上馬,送一程』,教給它種種生活技巧,然後放其闖蕩世界。這與我們人類教養兒女一般無二, 為人父母,皆屬不易呀。」連登嶽說。
連登嶽、郭喜愛在電腦前挑選照片。見習記者米靜 攝
同在藍天下 人鳥共家園
十幾年的攝影生涯,讓連登嶽對鳥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現在的他和妻子郭喜愛一起成為了鳥類保護者,用照片傳遞著愛鳥、護鳥的生態理念。
連登嶽和郭喜愛夫婦一致認為自己是「記錄者」,而不是「創造者」。為了拍鳥而破壞原有自然景觀的行為,在他們這裡是絕對不允許的。「我們可以通過耐心等待或者調整自己的拍攝角度換取構圖,不能為了拍攝某個場景,刻意砍掉一些樹枝、摘取部分植物遮擋,這是對鳥兒的尊重。」郭喜愛說。
每個拍鳥愛好者都喜愛拍攝大鳥給雛鳥餵食的場景,剛開始時,連登嶽和郭喜愛也躍躍欲試。2011年,兩人在董志鎮一片小樹林中拍鳥時,發現一隻北紅尾鴝每隔幾分鐘便飛回一處牆壁上的洞中,一會兒又飛出來,經驗告訴他們,這是大鳥在給洞中的雛鳥餵食。兩人連忙湊近,架起相機,拍到了鳥窩中嗷嗷待哺的雛鳥,但當他們想要進一步拍餵食場景時,被驚動的大鳥飛撲下來攻擊他們,連登嶽第一次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怒髮衝冠」,只見大鳥的羽毛全都豎了起來,儼然一副誓死護仔的氣勢。
看到這樣的場景,連登嶽和郭喜愛兩人心中很不是滋味,雖無惡意,但仍使鳥兒受到了驚嚇,從此之後,兩人再也沒有拍攝過雛鳥,拍大鳥時,也是小心翼翼,生怕驚擾到它們。
「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天下再也沒有傷害小鳥的事情發生,任何地方都成為小鳥自由自在生活的天堂,鳥兒的歌聲在大自然歡快地傳唱,這是我們拍鳥愛好者的共同心願,我們也將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繼續努力。」連登嶽說。
責任編輯: 吳樹權
【來源:掌中慶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