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完全實現零碳排放量 升溫幅度不超過1.5°C以應對全球暖化

2020-12-06 前瞻網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周日晚間發布了一份權威報告。報告指出,如果要將地球變暖限制在只比工業革命前溫度僅上升1.5°C(2.7華氏度),我們就需要社會各界快速、長遠和前所未有的變革,致力於到2050年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實現零碳排放量。

環境科學家Debra Roberts是IPCC發布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其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未來幾年可能是我們歷史上最關鍵的時期」。

自19世紀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已上升1°C,為12萬年以來最熱的時期。

2015年,絕大部分全球各國領導人在巴黎會面,討論如何減輕全球變暖帶來的破壞性後果,籤署《巴黎協定》。幾乎各國一致認為,應盡最大的努力以在本世紀末將地球變暖限制在溫度上升1.5°C以內。這樣做可以避免歷史性降雨事件、大旱和巨型冰蓋融化的災難性影響。美國是唯一一個反對該協議的國家,美國總統川普去年宣布退出協議,稱在技術層面上無法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在2020年之前無法宣布加入該協議。

但是,根據這份最新報告,IPCC發現為了將溫度上升控制在1.5°C左右,未來十年的碳排放量必須大幅減少到相當於2010年的45%。而這種轉變前所未有。

技術不是唯一的限制因素,政治才是主因。我們知道如何在不燃燒化石燃料的情況下創造能源的方法,但是這要求工業化程度高和工業化程度快的國家在未來幾年內必須開始大幅度改變其能源生產。

IPCC的主要科學家Jim Skea在一份聲明中說:「在化學和物理層面,可以將升溫限制在1.5°C內,但這樣做需要全球前所未有的變化」。而減排目標更加宏大:IPCC認為到2050年淨碳排放量必須絕對降至零。

但是,即使目標並未達成,研究人員(如美國宇航局氣候科學家Gavin Schmidt)強調說,這場對抗全球氣候變暖的戰鬥還是有可能勝利。任何重大的碳減排仍有助於我們未來的事業,也許會產生巨大的幫助。

即便如此,地球升溫如果超過1.5°C將會帶來嚴重影響。以下是新報告用最先進科技預測到未來地球變暖可能出現的現象:

極端高溫天氣增加

極端高溫天氣增加是地球變暖的直接影響之一。由於地球變暖,氣溫攀升,可能會導致熱浪現象頻發。

在升溫超過2°C時,全球主要人口中心(包括北美、地中海和大片亞洲)將出現極端變暖。報告稱,「而將升溫限制在1.5°C內而不是2°C內,可能會避免大約4.2億人經常暴露在極端熱浪中,並且避免大約6500萬人暴露在異常極端熱浪中。」而熱浪與任何其他類型的自然災害相比,導致人類死亡的可能性更高。

北極無冰覆蓋

北極海洋通常在夏季被厚厚的海冰覆蓋,而在升溫超過2°C時更可能是完全無冰狀態。這將導致氣溫進一步上升,因為冰面光滑可以將太陽光反射回太空,如果海洋是無冰狀態,那太陽光就會直射海洋並且被吸收。IPCC報告稱,「夏季北極海冰無冰的概率在升溫2°C內時明顯高於1.5°C內。」

如果我們只能做到升溫2°C內,那到時十年後就可能會出現北極無冰海洋現象。如果控制升溫在1.5°C內,那北極無冰海洋現象可能只會在一個世紀後出現。

巨大冰蓋融化

報告指出,本世紀末升溫2°C,海平面上升將比升溫1.5°C高出約10釐米。但是麻煩隨後而來,這種變暖可能引發地球主要冰蓋的崩塌,例如覆蓋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冰蓋。報告得出結論,如果冰蓋崩塌,海平面將會上升數米。

即使升溫在1.5到2°C間,IPCC研究人員也發現,冰蓋是中度不穩定,處於有可能融化的狀態。

珊瑚災難

地球上的珊瑚礁佔地廣闊,多種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珊瑚礁幾乎沒有時間適應海洋的劇烈變化,特別是變暖和酸化。

儲存在地球上的90%以上的熱量最終聚集在海洋中,經證明持續不斷的海洋熱浪會危害大片珊瑚礁。而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大約達到8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並且逐漸被海洋吸收,增加了水的酸度。這大大損害了珊瑚礁。

如果溫度上升1.5°C,珊瑚就會遭受重創,全球損失達70%。報告總結說,溫度上升2°C意味著大約99%的珊瑚將會從地球上消失。

暴雨災難

氣溫每升高1°C(1.8華氏度),空氣可以多容納7%的水。這意味著未來更多的降雨天氣,特別是在大風暴期間。

報告指出,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C內會減少幾個地區強降水事件增加的風險,包括東北美洲、中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地。颶風會因為強風暴與降雨量增加,「預計將增加強度」。

窮人變得更窮

報告表示:「氣候變化預計將會使窮人變得更窮,同時並增加貧困人口的總數。」

隨著氣溫上升,預計依賴農業的社區(包括養殖牲畜的社區)都將受到重創。報告指出:「預計全球變暖1.5°C(相對於上升2°C)將減少氣候對某些地區作物產量和營養含量的影響」。這包括亞洲、非洲和南美洲。

並非世界上每個地區都會受到所有上述的影響。但是氣溫上升超過1.5°C,那麼地球的大多數地區都可能受到重大影響。例如,加利福尼亞將經歷更多嚴重乾旱和極端洪水的交替,而且該地區已經開始經歷。

IPCC致力於減少這些影響,即通過到2050年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然而,目前將升溫保持在1.5°C以下是第一個關鍵步驟。IPCC周日晚表示:「我們正處於十字路口,從現在到2030年之間的所作所為至關重要」。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全國人大代表張雷:我對中國2050實現零碳目標充滿信心
    編輯 | 風電頭條 圖南全國人大代表、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昨天晚上,全國人大代表、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在線上媒體交流中表示,《能源法》應該為正在發生的「能源革命」設定一個總體目標,最關鍵的總體目標是為中國實現零碳設立時間表,為應對全球氣候危機作出表率。
  • 寰宇一家航空聯盟成員承諾到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
    民航資源網2020年9月15日消息:寰宇一家航空聯盟的成員航空公司承諾到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成為全球首家為致力於實現碳平衡而共同努力的航空聯盟。IAG航空集團(英國航空公司和伊比利亞航空公司的母公司)是全球首家承諾到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的航空集團。日本航空和澳洲航空也制定了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的目標,芬蘭航空計劃在2045年實現碳平衡目標。
  • 全球減碳成效不高,暖化2°C目標難如登天
    雖然世界各國完成共識要讓全球暖化限制在2°C甚至1.5°C以內,但聯合國碳排放差距報告的結果顯示成績不僅差強人意,甚至可以說離目標非常遙遠。聯合國報告顯示,2018年人為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553億噸二氧化碳,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的排放量。
  • 雀巢承諾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
    作為聯合國「企業1.5°C溫控目標」承諾的首批籤署企業之一,雀巢公司發布了詳細的行動計劃和時間表。雀巢正積極採取行動,在公司業務增長的同時,致力於到2030年實現碳排放量減半,併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  雀巢的行動將著力於扶持農戶和供應商以推動再生農業發展,同時在未來10年內種植數億棵樹,並在2025年實現100%使用可再生電力。此外,雀巢還在不斷打造更多的「碳中和」品牌。
  • 離全面零碳還有多遠?人大代表:2050年或實現零碳目標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離全面零碳還有多遠?人大代表們這樣說我國關於碳排放的減排規劃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多位兩會代表表示,對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佔比50%以上感到樂觀,其中更有代表展望2050年我國可以實現零碳目標。
  • ...大學報告:2050年要基本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全部溫室氣體減排...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研究報告指出,到2050年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的深度減排路徑,需要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要並有可能降低到20億噸左右,與世界屆時人均排放1噸-1.5噸的平均水平相當,將比2030年前二氧化碳峰值排放量減排約80%。
  • 清華大學報告:2050年要基本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全部溫室氣體...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研究報告指出,到2050年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的深度減排路徑,需要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要並有可能降低到20億噸左右,與世界屆時人均排放1噸-1.5噸的平均水平相當,將比2030年前二氧化碳峰值排放量減排約80%。
  • 全球暖化 臺灣發燒
    臺灣人的「碳」息 就以造成地球暖化的「禍首」溫室氣體為例,從一九九○到二○○四年,臺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倍速成長一一一%,是全球成長值的四倍速度,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十二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 地震、海嘯機率大增 此外,國際地質學家還擔憂,全球暖化引起的冰河融化、海面上升,會釋放地殼裡被壓抑的能量,引發劇烈地質變化,提高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發生的機率。戈爾就統計,從一九九三年至二○○六年,短短十二年之間,全球的大地震次數已增加了超過三倍。
  • 研究:為達減排目標,2050年我國需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圖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程婷 圖「到2050年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的深度減排路徑,需要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要並有可能降低到20億噸左右,與世界屆時人均排放1-1.5噸的平均水平相當,將比2030年前二氧化碳峰值排放量減排約80%。」
  • 氣候行動追蹤組織: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或被控制在2.1℃內
    據BBC12月1日報導,氣候行動追蹤組織研究了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新氣候承諾,以及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的碳排放計劃,得出了《巴黎協定》的目標正在「接近實現」的結論。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可能被控制在2.1℃以內。
  • 全球海洋暖化加速 海水升溫威脅海洋生態系統
    中新網1月1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科學家警告,全球海洋暖化的速度比先前所想的快上許多,顯示氣候暖化狀況真的很糟糕,因為多出來的熱能幾乎全由海水吸收。發表在《科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目前海洋升溫的速度比聯合國委員會5年前估計的至少快上了40%。研究同時指出,海洋溫度已經連續數年刷新紀錄。資料圖片:全球海洋暖化加速,海水升溫威脅海洋生態系統。
  • 日本宣布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採取措施應對全球變暖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報導,日本政府近日表示,將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下一代」太陽能電池或能在日本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在他執政後的首場施政演講中宣布了上述目標,他對日本國會議員表示:「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積極採取措施應對全球變暖,這將變革我們的工業結構、經濟和社會情況,並帶來重大增長。」  日本是世界上第五大碳排放國,日本此前的目標是到2050年將排放量減少80%,向英國和歐盟看齊,氣候分析師們將日本此前的這一承諾評為「嚴重不足」。
  • 在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上,中國新能源企業行動起來了,力度驚人!
    美國專家們在跨黨派的政策研究所"氣候與安全中心"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即使升溫幅度偏低,未來30年,世界每個地區都將面臨國家和全球安全的嚴重風險。更高的變暖水平則將為整個21世紀,帶來災難性的、可能不可逆轉的全球安全風險"。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網站上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氣溫上升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所有傳染病的總和。
  • 北極的冰在2050年之前會在夏天完全消失嗎
    數百萬年來,北極一直有個不間斷的儀式,那就是在冬季,極地的零下溫度會凍結當地的水,使北極海冰不斷膨脹。到了夏季,冰堆會退縮,因為溫暖的溫度造成冬季形成的冰解凍,使它們退回海洋。在人為的氣候變遷時代,這永恆不變的循環被打亂了。
  • 臺媒:全球暖化最快速 臺北2050年被淹沒
    臺媒:全球暖化最快速 臺北2050年被淹沒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5日 13:18 來源:   臺海網1月25日訊 如果大禹治水是第一次暖化、唐朝滅亡起於全球氣候第二次暖化,那麼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將是第三次的暖化危機。
  • 應對全球變暖,靠新技術更靠新觀念
    2020-09-02 09:26:06 來源:科技日報《巴黎協定》已經形成近5年,其「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能否實現?當全球變暖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哪些技術和方法可以減緩氣候變化?
  • 淨零碳的曲折歷程,2050年建築能否實現真正的「淨零碳排放」?
    淨零碳建築——一個「現代化」的設計概念。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對淨零碳建築的定義為: 高效節能的建築所有的能耗都由現場,或者場地外的可再生能源提供,以實現每年的淨零碳排放。自此,人類在實現淨零碳建築的道路上邁開了很大一步。
  • ...原創首發:儘快推行糧食系統優化策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該研究指出即使化石燃料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僅全球糧食系統排放的溫室氣體就會使全球升溫幅度超過 1.5℃,甚至超過 2℃。如果我們想要實現這一《巴黎協定》的核心目標,就需要儘快對全球糧食系統做出重大調整。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各國政府籤訂《巴黎協定》;其核心目標是將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 全球糧食系統通過多種途徑向大氣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其總量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30%:如開墾土地和砍伐森林會釋放二氧化碳(CO2)和一氧化二氮(N2O),生產和使用化肥和農用化學品會產生CO2、N2O以及甲烷(CH4),水稻田和牲畜的糞便均會釋放
  • 全球氣溫或提前升高1.5℃ 國際組織警告:全世界都會遭殃
    《巴黎協定》是2015年12月12日多國在法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年4月22日在美國紐約籤署的氣候變化協定,該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安排。《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
  • 報告稱三大溫室氣體排放量逾80萬年最高水平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1月3日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日發表共40頁的全球暖化報告稱,當前3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是逾80萬年來最高水平,他們警告,若按照當前趨勢發展,全球溫度在2100年將比工業時代前增加最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