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陸遊
所有的功夫必須要親自去嘗試尋求真諦,才能夠有所收穫。
今天寫帖子也是因為這樣一類問題,就是有什麼辦法可以在不用刷大量題目的情況下,確保孩子每個題目都能夠有自己的一套答題的模型,幫助他們儘可能快速有效地找到突破口呢?
在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已經提到過,數學課程應該注重學生的模型思想。」模型思想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基本途徑。建立和求解模型的過程包括: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達等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
那麼基於此,我們來看看這類問題,我們究竟怎麼才能夠很好地建立模型,幫助學生找到等量關係式是重點。
從上面兩個題目,我著手的設計思路是首先讓孩子搞清楚這個實際問題的核心是什麼?成本+利潤=售價,這個基本模型是所有孩子要清楚和明白的。當然在實際過程中人們都希望自己賺的錢越多越好,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打折,促銷,當然還會有耗損之類的,所以不是所有的老闆都能夠賺錢。那麼怎麼才能夠保證自己未來既能夠賺到錢也能夠讓大家得到好處這是一個做老闆的基本素質,現在我們就一起用老闆思維開啟這個內容的分析。
一、文本解讀,情景帶入:
首先,我們看甲、乙兩種服裝,這兩種服裝的成本分別是多少不知道,但是總成本知道,那麼我們假設其中一種成本為x元 ,另一種是(600-x)元;
接下來,這兩種之間除了成本知道表示以外,利潤和售價怎麼表示呢?有沒有辦法讓我借用一個工具來清晰咱們的思路呢?列個表格試試看;
別急,一下子列表格肯定不適應,我們再讀讀題目中,哪些題目的意思我們能夠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地方找出來,按照50%的利潤定價?說說看,是不是就是在原來成本的基礎上,變成了1.5倍賣出去。這個咱們怎麼表示呢?x (1+50%)這表示的是標價,啥是標價,能告訴我嗎?就是商場中那些標註的原價商品,嘿嘿,就是沒打折的價格,打完折之後的售價我們叫做實際售價,多少錢呢?哈哈哈,x(1+50%)90%,這就是實際售價。
現在我們搞清楚了,一個東西賣出去,想賺錢,成本+利潤=售價*折扣(實際售價),這模型我們清楚了,列個表格出來,我們是不是會更加清晰。
二、建立表格,填充相關數量關係:
三、優化調整,求解方程。
這個思路和步驟相對來說,大家不需要很多的基礎,爸爸媽媽本身在旁邊起到一個輔助性作用就可以大大降低孩子在學習上的理解難度。這些問題本身不複雜,主要孩子不能理解的根本是沒有代入感,加上這些題目做得太多,訓練的量多了之後,他自己都找不到自己究竟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隨著家長的素質越來越高,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除了學習知識本身,更加要注重孩子們學習這些知識中內在聯繫時思維模型的構成,因為各人的天賦不同,我也只是針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做個簡單梳理而已。
分享出去,一鍵三連關注我,專注於陪孩子成長的數學老師教書匠老王,兩個娃的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