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與重構——「新史學」視域下的區域美術史研究

2021-01-10 美術研究

【編者按】與過去相比,當代美術史研究在方法論上顯然更為深入。美術史的撰寫離不開敘事方式、史學觀、文獻梳理、圖像分析等諸要素的參與,圖像、文獻是可見的,但隱藏在文獻圖像背後的,則是不可見的史學觀念和敘事結構。不同的美術史家在面對這些要素時,採用的方式、方法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那麼,如何構建自己的史學觀和方法論?就這個問題,本期「學術月刊」邀請了四位從事美術史論研究的專家,從美術史的圖像研究、區域美術史研究、美術史的方法論、傳統畫論的方法等幾個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社會大變革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在需要理論、需要思想,且一定能產生理論、產生思想的時代,社會大變革呼喚新文科;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往往體現了本民族的思維能力和精神品格,同時蘊含著方法論的光芒。

長期以來,國內藝術史學科與其他人文學科少有交集,涇渭分明、壁壘森嚴,在「新文科」背景下更應相互參照、取長補短。以歷史學為例,其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有極大的改變,尤其是自1980年代的「新文化史」和「微觀史學」運動所產生的影響,甚至已經波及到美術史研究的領域。為此,就以下幾個方面來談這種「由內而外」的變化。

概念

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區域史可以指華北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歷史等。在這裡,區域史側重福建以及周邊地區的古代政體、社會、經濟、文化的歷史。

歷史研究的對象是那些往昔發生的事件、事務、事象,學者們通過文獻考證或實地考察藉以解釋歷史。歷史學被認為是一門關乎時間的學問,或者說它是在時間長河中觀察人類及其生活的流變。有學者進而指出:「在或穩定或變動的情況下,人們如何經歷時間,當我們思索過去的時候我們又如何『形塑』它」(司徒琳、萬志英:《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第1頁)。由此,一方面,史學家關注相對的變與不變的時期人們是怎樣度過他們的一生;另一方面,史學家們在觀察歷史演進時,又如何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那個客觀的時間流程。終歸史書是由人撰寫的,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待歷史,怎麼去理解歷史。

【明】文徵明滸溪草堂紙本設色26.7cm×142.5cm遼寧省博物院藏

三種史學方法論

西方歷史學的發展,兩個時期的史學變革值得關注:第一個時期是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歷史學,被置於一個新奇的、強制性的框架內進行討論。人們發現歷史研究總是伴隨著自然科學和新興社會科學的發展而發展。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的同時,德國《歷史雜誌》創立,兩者有著內在必然聯繫的事件,標誌著具有「知識系統化」的開始,比如提供了一個更職業化的交流場域,這個模式被各地模仿、移植。此後,大學設立歷史學教席以及把一些重要城市變成歷史研究重鎮,這些行動演變為一場學術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運動。在此期間,德國的學會確立了絕對的領導地位。

客觀上,此時的史家們面臨著兩難困境:是遵循各種歷史學傳統模式(結論、憲政敘事、關於新興的民主與自由的各種陳述)訴說主題;還是直面趨勢,重新思考並革新:重現對語言的教育,吸納接受新觀念,以及吸收新環境文化(異域文化)。強調史料考證的訓練以科學方法從描述偶然性躍升到發現規律性。此時,以蘭克學派為代表的學術觀念更能說明問題,明確史學家的三個任務:「發現事實,學會表達,尋找事件的邏輯聯繫,支配這些事件的諸法則」(麥可·本特利:《科學轉向:發布非理論化真理的歷史學家們》)。

同樣,他們還發現,「一門科學歷史學的真正目標是處於時間和空間中的人,現世的人」。繼而,首次把「經濟學」帶入歷史學研究,避開了傳統史學中歸納方法的無序性,而展現一種關於人的行為的模式,給這門科學的結論添加某些接近確定性的東西(薩拉·富特主編:《史學理論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8頁)。蘭克學派理論直到20世紀初期由梁啓超介紹到國內,其理論對後世產生影響。

第二個時期是194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產生許多歷史學派。但是獲得最大的成功,或者說影響重大的當屬法國的年鑑學派。該學派因1929年創辦了《年鑑》雜誌而得名,顯然,它形成於「二戰」之前,但其影響則是1940年代末才顯現。代表性人物有馬克·布洛赫和呂西安·費福爾這兩位早期奠基人。而讓年鑑學派產生巨大影響的則是費爾南多·布羅代爾、肖尼夫婦和莫拉澤,包括後面的馬克斯·韋伯等人。布羅代爾及同仁,繼承了前輩關於歷史研究的「綜合性」理論,即「通過研究環境與制度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觀察某種複合性社會構造,包括生活費用、社會習俗以及各種心理和地理要素等客觀條件的產物」(約瑟夫·滕德勒:《年鑑學派:實在論,方法與時間的各種變數》)。他認為:今日歷史學的成就要求對長時段中活動著的各種隱蔽進程有所意識,因為那些由各種有形的歷史所構成的模式與趨勢是依據著他們自己的邏輯在運作著,並決定著人類生活的各種事件。各種短時段和特殊事件由此不應該再冒稱是歷史學家們據以進行他們那些詮釋的基礎;相反,長時段提供了所有歷史分析對象都適用的那種模板。年鑑學派歷史學家們著眼於那些變化之最為緩慢卻作為運擎的歷次地質學及地理學演化;在人口規模及增長、經濟周期及社會風尚演變方面趨勢性的、中速的突變;以及局限於短暫時期內不斷變化的政治事件。即把一種對各社會形態的多視角探查與一種對全部文明的詳盡核查整合在一起。

布羅代爾將歷史演進劃分為長時段變化、中時段變化和短時段變化,即由地質、地理演化為長時段變化;人口規模及增長、經濟周期及社會風尚演變為中時段變化;政治事件為短時段變化的觀點影響了包括許倬雲先生在內的歷史學家。

由年鑑學派發展出來的「新史學」,即微觀史學理論對歷史研究提供的參照和啟示是顯而易見的。各種關注特定區域的政治、軍事、宗族、宗教、社區等研究庶民草根蔚然成風。既強調對綜合的、整體性的研究觀念廣為認同,又因歷史研究涉及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人類學和自然科學的跨學科方法被廣泛運用,宏觀敘事與微觀體察相結合成為一種趨勢。

然而,在傳統史學裡雖然都視經濟因素為歷史考察的範略。近來,將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運用於歷史研究顯得更普遍。它發端於1960年代的歐洲,後來在美國形成體系。它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借鑑計量、統計的方法進行歷史研究。1970年代,新英國社會史研究代表性人物勞倫斯·斯通,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或生態學、人口學的方法建立歷史研究的模式——計量史學方法。他斷定:社會史的使命依然是把思想及文化史的那些令人激動的進展緊密束縛在社會經濟的和政治的基礎上。「他也確實地將計量史學的方法用於論證各種定量的、人口學的和社會科學的方法,比以往更清晰、更精確、更全面地將個體經驗與宏大社會進程成功地連結在一起」(布賴恩·劉易斯:《社會史:一種新型的歷史》)。到了1990年代,美國的社會學家們將計量史學的方法應用得爐火純青。事實上,稍早的人類學家已將物質文化中的各種物件清單以列表的方式呈現出來,進而他們還將官方寺院與民間祠廟進行分列,以考證時間和空間上的宗教與民間信仰的分布和營建。還有相當多的藝術史家,將計量史學方法用於藝術史研究。

國人的目光

回到中國學術史,國內對西方學術理論的介紹和闡釋,同樣是兩個關鍵的時期:一是20世紀初,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最先接觸到西方史學理論,將其介紹到國內,並結合對中國歷史加以闡釋;二是198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國門初開,學界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渴求,大批的西方史學理論被介紹、被推薦。至1990年代,學術界熱議方法論,幾近時髦、方興未艾。冷靜分析,似有許多話題不可迴避。

1902年梁啓超的《新史學》無疑是當時最具前瞻性的史學宣言,可以說20世紀中國史學的諸多命題大多能從文中找到端倪。梁先生說:「二曰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雖泰西良史,亦豈能不置重於人物哉?雖然,善為史者,以人物為歷史之材料,不聞以歷史為人物之畫像;以人物為時代之代表,不聞以時代為人物之附屬。中國之史,則本紀、列傳,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亂堆錯落。質而言之,則合無數之墓志銘而成者耳。夫所貴乎史者,貴其能敘一群人相交涉相競爭相團結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養生息同體進化之狀,使後之讀者愛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今史家多於卿魚,而未聞有一人之眼光有見及此者。此我國民之群力群智群德所以永不發生,而群體終不成立也」(梁啓超:《新史學》,《飲冰室文集》之九,中華書局,1936年,第三頁)。梁啓超對舊史家只寫帝王將相而不寫國民歷史之責備,針對傳統史學四大弊病提出「國家」「國民」「群」和「社會」的形成與衍化,這幾個主要概念為後世史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史學觀成為主流的敘述方式,在這種觀念下,自然要進行階級的劃分。另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學觀的調查研究,記錄和保留了不少平民的口述史料,這些調查報告直到今天還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

進入1980年代,中國史學界積極介紹西方自「二戰後」的新史學潮流,那種宏觀站位、微觀著手的研究視角給中國科學界注入一縷新風,人們發現,歷史研究也能從自下而上的角度進行。

近30年來,國內各出版社紛紛組成力量介紹西方文論:格致人文讀本、鳳凰文庫、博雅擷英、開放的藝術史等。大量的西方史學研究成果呈於中國讀者面前,各種史學研究方法論被學人所熟知,就連向來被忽視的近鄰日本的學術成果也開始被推介。拋開了陳見,知識共享。

靜心想來,百餘年前梁啓超曾經大聲疾呼,開風氣之先的期許,正在得到不同背景和學術關懷的史家們的積極回應和實踐。史學界不一定能夠準確地回答「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新史學」如此宏旨的胸懷,但卻逐漸找到「我希望用什麼方法回答什麼問題」(程美寶:《走出地方史:社會文化史研究的視野》,中華書局,2019年,第二頁)。

區域歷史過程

區域史研究就是一種對區域社會的「結構過程」的研究,也是一種對社會—文化結構的「空間過程」的研究。前者強調的是某個社會—文化複合體的形成過程,後者強調的是某個空間或者區域的形成過程。簡言之,當結構被改造為結構過程時,人類學變為歷史人類學;而當空間被改造為「空間過程」的時候,地理學也相應地轉變為歷史地理學,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人類學和歷史地理學都可以成為區域社會史研究的方法論(趙世瑜,《在空間中理解時間:從區域社會史到歷史人類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1頁)。

但無論是結構過程還是空間過程,在其中扮演能動角色並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人,人及其活動不僅是歷史的主體,也是歷史研究的主體。

就像劉志偉教授在其《在歷史中尋找中國》中談到的,「我們所追求的歷史學與傳統歷史學的分歧,其實不在於是研究國家還是研究民間,也不在於是研究精英還是研究下層民眾,而是在於是國家的歷史還是人的歷史,分歧就在這裡……我們的歷史分析以人作為邏輯出發點,那麼在人的行為之上,有或強或弱的國家權力存在,有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形成不同的文化結構,還有不同形式的法律制度等等東西,都要進入我們的視野,從而得到由人的能動性去解釋歷史活動和歷史過程」(劉志偉、孫歌:《在歷史中尋找中國——關於區域史研究認識論的對話》,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第25頁)。如此各種不同的空間或者區域,都不過是階段性研究的單位,不同空間或區域的歷史過程會儘可能地揭示出歷史演變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並提示我們給出多樣而複雜的歷史解釋。

同中求異與易代差序

後現代的特徵之一就是「地方性」——求異,不管是異中趨同,還是異中見異、異中求異,都是對抗文明進步對文明多樣性的毀滅。地方性知識的尋求是後現代意識共生的……有人總結現代性對今天社會科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復旦大學葛兆光指出幾個面向:其一,地方性讓位於全球性的普世性。其二,功利的計算取代了感情與神聖的崇拜。其三,政治與社會單位不再是宗族、家庭,而是個人。其四,人和人的關係不由出身、階層,而是由現實的選擇。其五,人定勝天取代天人合一。

以歷時的、變化的角度理解區域歷史,日本學者濱下武志說,「地方」或「區域」不一定與「國家」具有階序關係,時間隨不同的空間有著不同的呈現。許倬雲則認為:中國文化,若作為一個文化圈,則在每一個時代,都可超越政治或低於定義的「中國」。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出現過這種現象:即改朝換代之際,同時出現了多個時間標識;或是易代時期的「失序」和「朝秦暮楚」。古代社會,不同的人們在相同的物理時間中經歷了不同的「文化時間」,他們或飽經戰亂而流離失所,或遇災害共克時艱,或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或忙碌、或快樂、或閒散,經歷世事、繁衍生息。

換言之,當人們在相同的物理時間中經歷不同的「文化空間」時,意味著他們已處在一個不同意義上的空間之中。這個不同意義上的空間,與上述對時間的定義一樣,同樣包括物理空間,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文化空間。於是,我們就可以說,區域的概念不能限於各種物理區劃,空間亦面向流變的行政區劃、族群遷徙、語言狀態和生產生活等。

代際更替作為時序概念,往往被史學家所重視。郭沫若從「易代時期」的第三種力量——農民起義所評價;至於「民族革命」和「階級革命」的解釋顯然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新近的一些西方漢學家提出的看法值得注意:史景遷等人的《從明到清》一書,明確指出了跨越明清的長期連續性,是客觀存在的。而魏斐德在《中華帝國晚期的衝突與控制》一書中提到:「社會史家開始逐漸認識到,從16世紀中葉到20世紀30年代整個時期構成連貫的整體。學者們不再把清代看成過去歷史的翻版,也不認為1644年與1911年是異常重要的界標。」如此看來,「易代」或「鼎革」就一定被看成是一個歷史上的分水嶺或轉折點。如:北宋時,泉州、漳州二郡直至977年方歸入宋朝,雖然早在18年前省內各州已易宋代,而泉、漳兩州仍按閩國舊制運行,實為「宋依唐制」在福建的具體呈現。

清代福建,與南明政權有關的案例時有發生:一是明朝在北京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其中南明隆武政權短暫地設都城於福州;清初,「靖江王朱亨嘉(石濤之父)及家人由廣西被押送到榕城入獄,並死於獄中」。二是清順治年間,鄭成功的軍隊在潮州一帶,與南明、清、各種地方武裝混戰,他們之間不斷改換身份,構成了較長時期「不清不明」的局面。三是清康熙年間,時任福建水師提督的施琅,在1683年打敗鄭氏軍隊攻克臺灣,並屯兵治理臺灣。施琅在臺期間,發現臺灣社會各個方面沿續明代制度,百姓尊崇鄭成功,稱其「開臺祖」,為此,採取了相對寬鬆的政策,於是,康熙年間的臺灣地區民間沿用明朝習俗。「不明不清」成為這個時期區域社會的現實。

古之中國,王朝易代在遠離中央集權之地,常有「失序」之狀態。「清承明制」一語,為治清史者熟知,通常意指清朝的許多制度承自明朝,並以此來論證明清時期的連續性和清作為明朝繼承者的合法性。綜上所述,清初的許多史實並非由清的入主中原所導致,而具有更長期的淵源。無論是「不唐不宋」「不明不清」還是「不清不明」,表明易代時期,區域社會「朝秦暮楚」或自立為王等現象,意味著沒有一個超強的權威對各地行使統一的政令。因此各種勢力乘機攫取自身利益,或試圖打破原有的均衡和差序格局。這種易代失序,甚至不僅是一種政治立場表現,更是一種集體心態顯現。

區域美術史研究的意義

錢鍾書在其《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中提到:「畫派分南北和畫家是南人、北人的疑問,不難回答。某一區域的專稱引申而為某一屬性的通稱,是語言裡的慣常現象。譬如漢魏的『齊氣』、六朝的『楚子』、宋的『胡言』、明的『蘇意』;『齊氣』『楚子』不限於『齊人』『楚人』,蘇州以外的人也常有『蘇意』,漢族並非不許或不會『胡說』『胡鬧』。」楊萬裡說:「詩『江西』也,非人皆江西也。」家鉉翁說:「奮乎齊魯汴洛之間者,固中州人物也。亦有生於西方、奮於遐外,而道學文章為世所宗,功化德業被於海內,雖謂之中州人物可也。」更是文學流派名稱的好例子。拘泥著地圖、郡縣誌,太死心眼了。

由此可見,某個被認為是屬於某地域畫派的畫家,並不僅限於與地緣有關係的畫家,同樣也包含在此活動的異域人,那麼,該地域的人文地理特色,便自覺或不自覺地與該畫派產生關聯。如明清時期江南書畫及文人趣味研究,因其特殊的區位優勢,一方面是商業發達,推動藝術品收藏的風氣;另一方面是畫派林立,畫家群體活躍,著書立說、刊刻版印等,極大地推動了本地區的藝術發展。此時之江南即是當時的藝術主流。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區域美術史可能是整體美術史的主流。例如「抗戰時期大後方的美術史」研究,雖然戰時南京美術界亦有重要的力量,同時期北平、上海可能亦相當活躍,但相比較此時的西南:重慶、成都、貴陽、昆明,顯然,「大後方」美術更鮮活、更準確地反映了戰時美術的形式與內涵。

區域美術研究不因其以「本地」或地方而顯「偏於一隅」,有失「代表性」。事實上,其漠視了區域歷史進程與中國歷史重要轉變環節的內在關聯,並忽略了地方社會各階層人物在本地舞臺上所發揮的主觀能動性;何況明清時期南方世族對朝廷的影響等,區域研究實際上與國家作為行政管治、禮儀秩序和意識形態的機器與地方社會的組織和個人活動關係的意義。區域史研究不僅是對主流歷史的豐富與補充,在特定的時期,可能代表著國家的意志,體現出的就不單單是局部的,更是整體的。區域研究的特點在於:本地之事,本地攸關;本地之事、物備受關注;關注不囿於本地,議題與中國歷史重要問題互相映照,跨越本地。

誠如梁啓超在百餘年前的呼籲:要擺脫「帝王將相」的歷史敘事,回到「群體之歷史」或「國民之歷史」,區域史研究從了解民間社會的視角出發,是對以國家為中心所營造的中心論或以士大夫、富紳、文人形成的主流歷史的補充和豐富,然而在特定時空中顯現的特質,本身就是那個時代國家與群體意識的表徵。它已將區域的歷史敘述,納入國家話語的體系,表明其所謂的「中國性」,區域即是整體。而以今日的觀念,則思考怎樣將當地人的觀點,置於相對宏觀的歷史視野中去理解。族群社會及其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本土經驗,應被認為是審視同一歷史整體的不同視角,這就是區域史研究的價值所在。

按漢學家魏斐德的話說:世界史織入了地方事件,地方事件織出了世界史,而中國也改變了。換言之:中國美術史織入了地方事件,地方事件織出了中國美術史,而重構了中國美術史。■

(作者李豫閩系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相關焦點

  • 美術史研究三題議
    就這個問題,本期「學術月刊」邀請了四位從事美術史論研究的專家,從美術史的圖像研究、區域美術史研究、美術史的方法論、傳統畫論的方法等幾個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美術史研究三題議 鄭工 帶著溫度的近距離美術史敘事——20世紀中國美術史寫作與研究方法論三題 于洋 敘事與重構——「新史學」視域下的區域美術史研究
  • 朱治軍:社會史範式對課程史研究的重構
    原題:社會史範式對西方課程史研究的重構  作者簡介:朱治軍,河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在社會史範式的影響和克裡伯德、古德森等人的推動下,西方課程史在研究視域、研究路徑和功能定位等方面實現了積極的重構:從關注過往學校教什麼、如何教等技術性問題轉向探討特定歷史脈絡中課程知識及權力被分配、建構和爭奪的過程;從拒絕基於原始材料之外的歷史書寫意圖轉向運用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工具詮釋課程變遷的社會意涵;從如實描述和再現課程領域的全部記憶轉向把課程史作為一種「理智工具」,藉此批判性地審思課程改革中的問題並檢視和修正社會科學理論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伴隨著當今認知科學研究實證化、解釋化的發展浪潮影響,認知人類學不僅在實驗方面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而且在認知敘事研究的解釋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受人類學家格爾茲「文化深描理論」的影響,認知人類學十分重視敘事研究方法在文化解釋問題上的重要作用。他們在文化認知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敘事思維方式、過程等主要關鍵問題。強調文化提供給我們這一解釋工具使得事物變得普通平常而且易於理解。
  • 《十八洞啟航》:精準扶貧視域下的鄉村敘事範本
    劉知英在精準扶貧視域下,報告文學作品《十八洞啟航》既秉持求真寫實的基本態度,全景式地呈現出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脫貧歷程,更從村志、民族志的維度,橫向剖析了鄉村變革中農民的精神變遷史,深度還原中國鄉村社會的沒落與振興。
  • 通訊: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臺北11月20日電 題: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位於臺北南港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上周末起將休館半年進行內部裝修,計劃於明年7月擇吉重開。記者趕往參訪心儀已久的「新史學」大師。
  • 美術研究丨畫畫「痕跡」是產生懸念的根源,它會引發人的研究興趣
    【編者按】與過去相比,當代美術史研究在方法論上顯然更為深入。美術史的撰寫離不開敘事方式、史學觀、文獻梳理、圖像分析等諸要素的參與,圖像、文獻是可見的,但隱藏在文獻圖像背後的,則是不可見的史學觀念和敘事結構。不同的美術史家在面對這些要素時,採用的方式、方法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那麼,如何構建自己的史學觀和方法論?
  • 電子遊戲的敘事研究
    緊接著,神話學家約瑟夫·坎伯又在此基礎上發現了敘事中的「牛頓定律」,他在其巨作《千面英雄》中描述了關於英雄旅程的基本敘事模式: 「英雄從日常的世界勇敢地進入超自然的神奇區域
  • 海洋史視域下的大洋洲研究-光明日報-光明網
    毋庸置疑,大洋洲史研究離不開對海洋環境與文化的重視,反之它也為海洋史研究提供了新穎豐富的議題,成為太平洋史研究跨越有形地理邊界、文化藩籬以及學科門戶的試驗區。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變化並不意味著學界可以擯棄傳統的國別與區域史研究範式。只是它提醒新一代學人,若要深入理解包括大洋洲在內的世界史傳統敘事的邊緣地帶,尤其需要採用海洋史等研究新視角。對此,湯加學者豪歐法的觀點犀利,引發共鳴。首先,他強調大洋洲不是「海洋中的島嶼」,而應是「島嶼的海洋」。西方列強將大洋洲群島劃分為十數塊殖民地並以此建立現代民族國家,根本是強行臆造。
  • 電影《黃大年》:主旋律敘事的美學升級
    主旋律敘事的美學升級■傅逸塵 成孝湜傅逸塵:長春電影製片廠推出的電影《黃大年》,作為一部向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獻禮之作,表現的是時代楷模、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感人事跡,是標準的主旋律敘事。在你眼中,新時代的英雄敘事應該具有怎樣的面相?成孝湜:英雄性和英雄敘事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毋庸諱言,當下有很多影視作品迷失了英雄的氣質。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影視劇中,為了迎合或套用「小鮮肉」的概念,原本具有陽剛之氣和崇高感的英雄形象被相貌精緻、氣質孱弱的中性化人物所替換,這也間接導致了青少年中流行的審美倒置。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必然會影響到國家的文化安全。
  • 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分析
    課程視域下研學旅行與教育掛鈎卻又因課程化過度和課程化不足而阻礙了研學旅行發揮教育價值。教育存在論揭示研學旅行以質料多樣、可供選擇、可供體驗而具有教育性。教育存在論視域下研學旅行的教育性指:參與研學旅行的主體生成自己的價值性意義和事實性意義,教育發生,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得以展現。給教師和學生放權,讓學生體驗、生成、自評與互評,教師為督導,能夠讓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充分發揮,促使其成為教育的新增長點。
  •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筵蘭良平社會語言學視角的敘事研究從結構主義過渡到敘事的多維研究,直至最近頗有影響的小故事研究,經歷了從追求普遍性到特殊性、從敘事文本到敘事實踐的發展路徑。社會語言學視角的敘事研究從結構主義過渡到敘事的多維研究,直至最近頗有影響的小故事研究,經歷了從追求普遍性到特殊性、從敘事文本到敘事實踐的發展路徑。
  • 一文讀懂敘事治療
    不幸的是,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模式在為人的研究開啟一扇新的大門的同時,也使對人的研究迷失了方向。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進行了批判,其中建構主義是後現代思潮中的主要流派。在建構主義流派的影響下,心理治療完全被看作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比如說,建構主義對「現實」的理解,就影響了敘事治療的世界觀。2.建構主義認為,人們對任何一個事物的看法其實是沒有統一標準的。
  • 場景視域下微信小程序用戶使用意願研究
    基於此背景下,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以下簡稱小程序)應運而生。 小程序是一種無需下載和安裝就可使用的應用程式,既連接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實現了多場景之間的融合,也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與用戶的行為方式[1]。小程序作為一種工具,提供適配精細化的場景服務是它運行的基本原理。它通過人性化操作、便捷化使用釋放了手機內存,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享受更多的場景服務。
  • 解讀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
    且「忠實」主要用於檢驗譯文結果,而「求真」用來說明譯者行為,兼及評價譯者行為下譯文的質量。  周領順論述過翻譯和翻譯活動性質之別。基本層/翻譯內/翻譯性質:翻譯是語碼(意義符號)的轉換和意義的再現;高級層/翻譯內外/翻譯活動性質:譯者以語碼轉換和意義再現為基礎併兼顧各要素的目的性活動。
  • 攝影—人類學研究:歷史敘事與未來想像
    在早期的人類學家看來,攝影對以田野調查為研究手段的人類學來說是一種可替代紙筆的、更快捷的新型記錄工具。在這一語境下,人類學家對攝影的要求是其客觀性和穩定性,他們不會想看到作為插圖、證據、記錄、檔案存在的攝影圖像有任何意料之外的品質。
  • 方法·視域·材料:歷史比較法與百年方音演變研究
    從研究視域來看,該方法既可運用於宏觀尺度的上古漢語構擬,又可運用於中觀尺度的中古《切韻》《廣韻》音系的探討,還可運用於微觀尺度的近現代方音歷史演化對比,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百年方音演變研究將成為大勢所趨明清以降,隨著來華傳教士的增多,出現了很多雙語字詞典和方言詞典,例如19世紀的《上海方言詞彙集》《寧波方言字語彙解》《西蜀方言》《英粵詞典》《客英詞典》等。
  • 阮清越的難民敘事:對美國主流話語的反撥
    現實中,這是美國在軍事和政治上的一次慘敗,使不計其數的越南人淪為流離失所的難民;但與此同時,在話語的層面上,在以好萊塢拍攝的《現代啟示錄》為代表的媒介所重構的、對這場戰爭的集體記憶中,美國作為戰敗國卻又成了拯救越南人的英雄,成了越戰敘事的主宰者和越戰記憶的主導者。至於那些逃離故土越南難民的生活境遇則被主流話語的鏡頭和書寫排斥在外,無人問津。
  • 北大論壇聚焦《千裡江山圖》③:爭議折射出的美術史研究困境
    同時,也探討了此畫折射出的中國早期美術史研究困境。筆者的研究建立 在文獻互證的基礎上,但由於古代文獻的大量散佚與缺失,古畫流傳過程中可能 出現的改裝、重裱、補色等現象,使研究的結論無法還原歷史的真實,從而引發 筆者對於早期中國美術史研究困境的思考。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從口耳相傳到報紙、廣播、電視的出現,再到網絡傳播乃至移動互聯的蓬勃發展,介質的迭代消除了傳播的時空障礙,消解了傳播權力的界限,重構了傳播全要素和全過程,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最廣泛的連接。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信息由傳播學意義中的價值概念回歸到經典資訊理論中的屬性概念,傳播由線性關係回歸到網絡拓撲關係,媒介由信息傳遞介質回歸到樸素的關係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