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發展與中國統一

2021-01-08 求是網

  中國漢字產生很早,對中國早期歷史和文化記憶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漢字是世界上唯一還在作為官方文字使用的表意文字。漢字在使用和傳播上的特點,導致了歷史、文化記錄的向心性,這是中國統一的基礎。

  漢字的表意特性

  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即俗稱的象形文字,注重使用象形符號系統記錄語言。表意文字越發展,語音因素的加入就越多。例如,漢字中有相當一部分形音字,既包含形又包含音,所以也有學者把表意文字稱為意音文字。

  在造字方法上,漢字所針對的對象是外部世界。先是對外部世界進行細緻觀察,歸納出各種事物的典型特徵,然後摹畫,形成最基本文字,如(人)、(日)、(月)、(雨)、(山)、(水)、(木)等。然後以這些基本文字作為造字的基本要素,即偏旁和部首,通過偏旁和部首的組合再配以發音形成文字。例如「女」字,其基本含義為「婦人也」,即女性,以此為基礎加其他偏旁構成好、奶、媽、妹、妻、婦、姑、姆、妃、妾等諸多與女性相關的字。《說文·敘》說:「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由於每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都不一樣,所以當表示某一事物的文字造成後,要使這一文字在人數眾多的使用者群體內得到一致認同,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即新字推廣的時間成本很高。

  同時,由於每件事或物都需要有一個與之對應的文字,所以漢字的字數較多。據相關研究,類似漢字這樣的表意文字系統,至少要有兩千個以上的文字才能適應語言表達需要。事實上,漢字的字數遠超兩千個,僅《說文解字》就收錄了九千多個字。因為字數較多,漢字的學習和傳播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即漢字使用的時間成本很高。

  推廣和學習的時間成本高,頻繁的改動會引起混亂,這就要求漢字保持高度穩定性。漢字針對的是外部世界,是對每件事物的描繪,所以不同族群無法以語音為平臺學習和接受這種文字,學習者在接受文字本身的同時,必然會接受造字者的觀察理念和認知體系。

  漢字的上述特性,導致了其在學習、推廣和傳播中的一些特殊現象,最終影響了早期歷史與文化的面貌。

  早期文字記錄的特徵

  由於漢字的推廣成本高,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大範圍內的人群所接受和掌握,所以,在很長的時間內漢字只在小範圍內使用。也就是說,漢字長期為王朝的上層知識團體所壟斷,用其記錄的內容也主要是王朝關注的事務。這就使得中國早期文字記錄呈現出以下特徵:

  一是記錄內容以王朝貴族的主流觀念為主。這些觀念通過文字記錄下來,並得以流傳和不斷加強,逐漸形成官方觀念為主的學說體系。這一特徵在中國古代傳世文獻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對政治事件和說教的記錄佔有主體地位。如,六經與政治生活密切相關。《尚書》是政治人物、事件與文誥的集合,其中典、謨、訓、誥、命、誓等文體都是政治內容;《詩經》由反映民情的風、貴族生活的雅和宗教性的頌構成;《禮》《樂》主要是政治生活中遵守的規則和儀節;《易》是高層的佔卜書籍;《春秋》則是各國政治生活的記錄。

  二是社會與生活的多樣性被消解,記錄內容服從於記錄者的記錄需求和認知體系。由於記錄者是受過相同教育的王朝知識分子,其記錄也是根據王朝需要或職責要求,對記錄對象進行取捨,這就致使社會、歷史、文化各方面原本複雜的內容或被整合,或被忽略,最終納入同一體系當中。這一點,在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中都表現得很明顯,主要是官府文化典籍、法律文書、祭祀記錄等,缺乏對具體社會生活的記錄,其他文明中大量發現的財產情況、商貿記錄尤其少見。

  歷史文化的向心性

  文字長期為中央王朝獨自掌握的資源,而對早期歷史和文化的記錄主要由中央王朝完成,這就導致了歷史、文化記錄的向心性。也就是說,王朝周邊地區各部族,因為在歷史早期的長時段內沒有能力用文字記錄自身歷史與文化,其歷史和文化只在中央王朝的文字記錄得以保存。這使得各地、各族的史事,不可避免地帶上中央王朝的印記,甚至可能被整合納入同一體系當中。

  例如,從考古文化看,山東地區的東夷文化和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呈現很高的發展水平,並不落後於同時期中原地區的考古文化,但在文獻的記錄中卻得不到反映。也就是說,中原地區的自古即處於中心地位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文字特性造成的「假象」。

  由於漢字以世界為對象,每個字都有特定含義,構成部件也相對穩定,其他部族想引進和利用這種文字時,很難隨意改動。同時,要想準確理解每個字的含義,必須藉助文字的原文進行認知(字母文字則不一樣,外來者可以利用字母直接拼讀自己的語言,而不必藉助原有的文字環境)。也就是說,外來使用者,既需要基本保持原樣地引進文字,又需要引進文字構成的文本——典籍。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王朝的典籍和觀念,隨著文字的傳播而傳播開來。

  這種現象早在商周時期已十分明顯,周原甲骨明顯是從商王朝那裡學習來的。周人對商人文字的引入也必然伴隨相關典籍的引入。在《尚書》《逸周書》的相關記載中,周人對商人歷史和典籍非常熟悉,出現「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尚書·多士》),「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德秉哲。自成湯鹹至於帝乙,成王畏相」(《尚書·酒誥》)。《周易》也有多處提到商代史事,如「高宗伐鬼方」「帝乙歸妹」等。《清華簡·保訓》則提及殷人祖先上甲「假中於河」的典故。這說明周人對商人的典籍和史事非常清楚。

  上層文化的趨同

  從文化上而言,周人的祭祀禮儀、天命觀等都與商人有明顯的淵源關係。可以說,在實際的政治控制完成以前,已經建立起一個由文字和典籍為基礎的認同圈,可以視為早期的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之所以能夠建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文字與典籍的這種密不可分特性,使周邊部族在學習使用漢字時,不得不藉助和利用已有典籍。漢字文化圈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範圍不斷擴大的過程,先是由中原到周邊,然後由中國擴展到整個東亞。

  漢字還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歷史早期各地上層文化的趨同。一方面,文字的學習和使用成本高,所以文字的流傳局限於上層社會和相關機構;另一方面,文字與典籍密不可分,使中心文化和思想隨著文字而傳播,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各地上層社會和相關機構接受了其中的觀念。這就導致了歷史早期各地區、各部族上層文化的趨同,即使部族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其上層建築的文字、制度、觀念和表現方式卻十分相似。這在考古學上表現得十分明顯,很多遺址的陶器地方特色濃厚,但禮器卻與中心文化高度一致,即與上層文化趨同。這種上層文化的趨同,對各地文化的獨立性具有一種消解作用。

  由於漢字在使用和傳播方面的特點,使歷史的記錄和闡釋成為早期官方獨自掌握的能力,民間力量很難介入到歷史事件的記錄和史學的構建當中去。因此,中國在歷史早期,形成了官方主流學術和官方史學。同時,文字的傳播及其特性,對各地文化尤其是上層文化起到了一種消解作用,使不同地域、不同部族的歷史在文字記錄上呈現出相似性。

  兩種作用相疊加,使早期多元化和多中心化的狀況不斷改變,逐漸融合到統一的模式之中。中國歷史上很早即出現以人為中心的記錄模式、一體化的王帝譜系和統一的歷史觀念,這固然有政治、制度、族群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文字的作用是極為重要、不容低估的。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了解漢字,才能了解中國,它是中國人的驕傲,漢字的優勢是什麼?
    中國漢字背後蘊藏的秘密是:中國文化的強勢。無論少數民族入侵,還是融合,他們的文字早已被歷史擯棄,漢字卻延續至今,地位無可動搖。漢字的優勢第一、漢字是單音節字。只有這樣的文字才能創造出:「道、天、命、性、勢」這些大詞,這些大詞進一步引人深思,形成了一套中國特有的思想文化,這些文化作用在民間和政府,完成了文化的統一。
  •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如今,是因為人類發明了文字和語言。而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漢字功不可沒。今天給大家簡單講一下為什麼人類社會會出現文字,以及漢字從原始到今天的演變過程。首先原古時期,人們基於生活的需求,比如出去狩獵時的路線標識,或者為提醒某人某地有陷阱之類的需求,開始出現了簡單的在巖石或者樹幹上的刻畫線。
  • 漢字與文明:起源與發展
    漢字的起源太早了,早到還在人神共存的年代,古老的傳說就已流傳開來——倉頡造字鬼夜哭。文字的誕生足以感天動地,而文字的傳承與弘揚伴隨著文明的發展,歷盡滄海桑田。現存最古老的成體系漢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原始象形文字。
  • 任督二脈等中醫術語全球統一 對應漢字使用繁體
    [提要] 世界衛生組織昨日首次頒布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將中醫名詞進行了國際統一,3000多條中醫名詞都有了國際統一的英文名3000多條中醫名詞都有了國際統一的英文名。昨天,經過4年努力後,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首次頒布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將中醫名詞進行了國際統一。  記者從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通過中、韓、日等國家及地區專家4年來的持續努力,完成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術語國際標準的制定任務,向全球中醫標準化邁出重要一步。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
  • 國家高速公路網將統一編號 漢字名退出歷史舞臺
    「隨著國家高速路網逐漸成形,高速公路命名將陸續統一,」高發司介紹,國家去年出臺《國家高速公路網命名和編號規則》,將國家規劃的「7918」(即7條以北京為起點的放射高速公路、9條南北縱向高速公路、18條東西橫向高速公路)一共34條高速公路取消漢字命名方式,而使用統一編號。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書法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書法的實質是什麼?這些問題,並沒有絕對統一的概括。一般認為,中國書法是漢字書寫藝術或者漢字的藝術書寫,是漢字書寫的秩序化和美化行為,即以符合書寫規律的技巧,通過筆墨線條展現漢字方形結構和點線分布特點,藝術地安排漢字筆畫、結構和章法,表達認知對象的本質和美感,展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同任何藝術一樣,書法作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 全球大多文字已被字母化,為何只有中國漢字能一枝獨秀?看完秒懂
    導語:全球大多文字已被字母化,為何只有中國漢字能一枝獨秀?看完秒懂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跪舉火把虔誠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倉,古人象形聲意辨惡良……這是一首叫《生僻字》的歌曲歌詞,彰顯了漢字獨一無二的歷史和藝術。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漢字與漢字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漯河召開
    7月7日,以弘揚和傳播漢字文化為主旨的漢字與漢字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漯河市開幕,來自美、英、法、韓等10多個國家的120餘名專家學者聚集一堂,交流漢字研究成果,共商漢字教學問題。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獨特的影響力。
  • 中國有一個神奇的漢字,所有方言讀音都一樣,大多數人都讀錯了
    漢字的節奏感與優雅的文體永遠是美麗的。——柳田邦男從古至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的發展與磨合,才形成了現如今如此璀璨的中華文化。眾所周知,我們的中華文字從古時候的奴隸所出現的甲骨文,到古代封建王朝所出現的諸多字體,再到現如今我們的漢字。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2.行文的程式不統一。從左到右寫,或從右到左寫都有。讀起來困難。3.筆畫細而硬,而且多用方筆,圓筆少。因為是由鋼刀、石刀刻於龜甲獸骨上的影響,構成這一特性。二、 金文金文,指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指周朝青銅銘文。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從零起步到實現絕對反超,從產業斷代到奮起直追,《經濟日報》這短短的二十分鐘背後,卻是王選花費數十年書寫的一段關於中國漢字的故事。01第二次漢字危機「中國人用的漢字,能適應計算機時代的發展嗎?」2020年的當下,如果誰提出這樣的問題,那麼無疑會被廣大網友們視為譁眾取寵。
  • 公考備考:關於漢字字體演變的基本知識點
    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的文字,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取消了其他的六國文字,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5.隸書隸書一般認為是由篆書發展而來的,隸書開始創於秦朝,在東漢達到頂峰,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後世書法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字形多呈寬扁,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6.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傅軍攝/光明圖片誤區之二:「漢字落後論」就世界語言文字的發展而言,有兩個著名的「進化三段論」:一個是「語言發展進化論」,即世界上的語言沿著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的路徑進化;另一個是「文字發展進化論」,即世界上的文字沿著圖畫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路徑進化。
  • 漢字筆順 你寫對了嗎:專家詳解漢字筆順規則意義何在
    網絡熱傳的「國家規定的漢字筆順規則」中,「忄」先寫點和點,最後寫豎;「匕」先寫撇,後寫豎彎鉤;「萬」先寫橫,再寫橫折鉤,後寫撇;「母」字的最後三筆是點、橫、點;「火」先寫上面兩筆,即點和撇,再寫人字……「難道小時候老師教錯了嗎?」不少網友問。還有人質疑:「字寫對了不就行了?筆順次序有這麼重要嗎?」更有人提出:「語言文字的發展不應該是約定俗成嗎?
  • 伏羲氏的「八卦圖」,其實是漢字的鼻祖
    "漢字",作為每個中國人都會使用的工具,但它也是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的記錄者。因為它是記錄中國的思想、文化的工具,並且從它在中國的大地上誕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和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國聯繫在一起,它的變換,也是中國的變化的一部分,它作為載體和記錄者,在後世的我們可以從它的變化中,得以對歷史一窺究竟。
  • 有關漢字的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
    有關漢字的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 2012-11-26 16:5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在《漢字知識》中就漢字發展的歷史說明了這點,他指出「簡化字體」是從古至今都在做的事,尤其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簡體字的「易讀、易寫、易懂」有助於交流、傳播和學習,也更符合更方便我們使用。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