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能決定的三件事:地理位置、國際關係、全球化浪潮

2020-12-04 華夏經緯網

    最近一段期間,為了臺灣前途由誰決定,兩岸又陷入了一番爭論。大陸認為是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決定,島內各黨派則認為是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我們認為,在討論臺灣地區的前途由誰決定之前,應該先了解臺灣所面臨的環境,至少有三件事是臺灣所不能決定的,而它們都對臺灣前途有關鍵性的影響。

   臺灣地區不能決定的第一件事是臺灣的地理位置。臺灣與大陸如此靠近,且不論兩岸文化、血緣的因素,單就地理位置而言,臺灣就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從安全的角度來考量,幾乎所有的國際關係教科書都認為,大陸不會容許臺灣獨立。臺灣與大陸如此接近,大陸最擔心的就是臺灣與其它國家結盟,有如一艘不沈的航空母艦,直接威脅大陸的安全。臺灣是一艘不沈的航空母艦,也是一艘不能移動的航空母艦,註定了臺灣的前途離不開大陸的安全考量。

  臺灣不能決定的第二件事是國際關係結構。國際政治,其實就是大國政治,小國所能發揮的角色相當有限。在亞太地區,過去美國是最主要的主導力量,現在大陸經濟與軍事實力快速崛起,已出現兩強抗衡的局面。近年來,歐巴馬屢屢提到再平衡的戰略,正是針對大陸崛起的策略調整。

   前幾個月,歐巴馬訪問亞洲國家時,對主要盟國皆提出了再保證的承認,尤其在釣魚島問題上,對日本更是堅定支持。雖說如此,仍然有不少人懷疑歐巴馬的再平衡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因為再平衡戰略需要資源,但美國投入亞太地區的預算仍然在減少。最近更有前美國國務院匿名官員撰文指出,美國的策略不應該是與中國大陸抗衡,而是把大陸納入既存的秩序中。今年三月,著名現實主義理論大師John Mearsheimer發表《向臺灣說再見》一文,指出在大陸崛起的過程中,長期而言,臺灣的選項只有香港模式。

  我們可以不同意其觀點,但必須了解,國際關係結構是臺灣前途的一個先天性限制。

  臺灣不能決定的第三件事是全球化的浪潮。臺灣只是一個小島,本身資源有限,市場也有限,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是對外貿易,因此全球化的浪潮,臺灣根本沒有選擇參與與否的空間。除此之外,大陸現在也是全球化浪潮中的重要角色。臺灣與大陸如此接近,兩岸經貿關係已十分緊密,再加上全球化的浪潮,因此臺灣也不可能在經濟與大陸所所切割。

  任何人都可以高喊「臺灣的前途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但這不是自己喊爽而已,不論政黨或學者,更不應該用這種空虛的口號來滿足群眾。我們認為,以上所說的三件事,臺灣都沒有決定的空間,唯在這樣的前提下思考臺灣的前途,我們才能找到臺灣生存與發展之道。

 

來源:中央日報網絡報  www.cdnews.com.tw (www.cdnews.biz)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治癒全球化② | 全球化浪潮中的航向標:新加坡自貿港的經驗對海南...
    一、新加坡自由貿易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發展成長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南端的出口處,地理位置優越。馬六甲海峽(Malacca Strait),地處東南亞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 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溝通亞洲與大洋洲,是世界著名的商貿航運通道。
  • 開放美豬牛換國際地位?蔡英文被問:能不能保證八件事
    衛福部門主管陳時中日前表示,開放美豬、美牛是因臺灣有需要,衛福部門也認為安全所以就去做,且開放可以換來一個臺灣(地區)在國際上的地位。對此,前國民黨「立委」孫大千直言,為換一個國際地位,有必要讓臺灣民眾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嗎?他更提出八件事,問蔡英文能不能提出保證。
  • 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國關係再思考
    儘管如此,疫情並未阻滯全球化進程,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全球化新路徑成為對傳統進路遇到障礙的補償。疫情發生之後,網際網路課程、網絡會議方便快捷地把人們聯繫在一起,疫情事實上在促進全球化以另一種形式展開,那就是數據的全球化。同時,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疫情彰顯了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建構新型國際關係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的必要性。
  • 欣賞臺灣墓園:地理位置、傳統殯葬文化影響了臺灣獨特墓園環境
    可以說,國內墓園環境與政府的政策和人們環保意識的轉變有很大關係。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臺灣墓園的環境,其地理位置和傳統殯葬文化也影響了其獨特的臺灣墓園環境。一、地理位置、人口數量影響墓園環境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島嶼,其地勢是中間高,沿海地勢平坦,因此,臺灣的墓園一般都建設在山上,面朝大海,風景秀麗。臺灣也是人口眾多的一個地方,土地稀少,所以殯葬用地也特別的有限。
  • NMT機器翻譯技術,或將開啟第二次全球化浪潮
    原標題:NMT機器翻譯技術,或將開啟第二次全球化浪潮 隨著其翻譯準確度的提升,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推動下,高度成熟的翻譯技術或將開啟第二次全球化的浪潮。 而究竟是否達成推動,那麼我們就需要來觀察一下,到底NMT技術發展到了何種階段,應用到了何種階段,以及當前的全球化時代背景又是怎樣?
  • 全球化還是被全球化,讀《全球化的悖論》-虎嗅網
    阿根廷領導人多明戈·卡瓦略儘管從哈佛畢業,其背後的政府班子初始擁護全球化,但當遭遇政治危機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拋棄全球化。羅德裡克說:「阿根廷遇到的是世界經濟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國家民主制度和深度全球化不能兼容。」羅德裡克最可貴的地方是沒有將全球化這個本身很籠統的詞宏觀化,而是將全球化與每個國家、個體的利益結合在一起。
  •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
    顯而易見,無論是全球化的貿易規則還是全球化的資本流動規則,其本質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發達經濟體內部跨國企業的利益。  1.2全球化規則下發達國家與非發達國家經濟不平衡加劇  全球化的浪潮為全球各國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強大的動力,然而發達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獲取的好處遠遠大於非發達國家獲取的好處。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李曉教授在演講中指出,長期以來經濟學界對經濟全球化的認知存在著三個誤區,可以將其稱為「全球化幻想」:一是把經濟全球化當做全球化,忽視了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政治選擇;二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去國家化」的進程,嚴重忽視了國家具有強烈的技術能力、政治意願及其選擇來影響全球化進程;三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的線性發展過程,不會出現重大的衝突或轉折。
  • 徐堅:全球化浪潮下拯救傳統文化、知識和記憶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全球化浪潮下拯救傳統文化、知識和記憶」。當然我們不知道這種努力的地理大發現背後的動因是什麼,動因是各種各樣的,但是這個可以看成是全球化最早的一個起點。比如絲綢之路,這可以看成是我們在公元前二世紀開始的不斷向外探尋發現未知世界,並且與未知世界的人建立某種經濟、文化、政治的聯繫,這樣是最早的全球化潮流。每個時代的全球化都有它不同的特徵,我們今天所講的現實生活中的全球化浪潮,如果我們稱之為最新一輪的全球化潮流,一般會追溯到二戰之後。
  • 全球化時代哪個國家地理位置最好?哪個最差?沒有中國
    全球化時代哪個國家地理位置最好?哪個最差?沒有中國在這個全球化大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頻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每一個大國的崛起都與國家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地理位置甚至影響文明的誕生與發展,比如屬於海洋文明的一些歐洲國家在古代以貿易為主,而為大河文明的古中國則是從亞細亞的經濟轉變到小農經濟,並以其為主。而受地理位置影響的經濟基礎決定了社會的上層建築,決定該時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可見地理位置對一個國家發展多麼重要。
  • 2020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成功舉辦
    中美關係緊張升級,逆全球化浪潮襲來。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嚴重衝擊國際經濟秩序,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大幅上升。而這些全球危機更加凸顯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程度,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更加迫切的需求。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明確了新型國際關係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建立的新型國際關係與傳統國際關係不同。報告對新型國際關係的內涵做了明確闡述,包含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相互尊重。強調的是要擯棄傳統的以強凌弱的叢林法則,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各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情只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去管,尊重各國根據各自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幹涉國家內政。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全球國際關係學的基本思想是兼容並蓄,根本原則是多元主義 (pluralism)。它質疑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主導地位,提倡非西方國際關係世界發展新的理論和思想。但與此同時它也認為,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依然是全球國際關係知識大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排斥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 疫情後的全球化與中國對策
    以政治集團利益為導向的國際關係將變得更加複雜,存在向「二戰」前國際關係回歸的危險。疫情發生後,世界上兩個最為主要的經濟大國美中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摩擦衝突領域加速向政治領域拓展,上升到意識形態對錯、國家制度優劣的高度。
  • 面對魚缸裡的硝化細菌,有三件事你必須做,有三件事你千萬不能做
    家裡有魚缸的朋友們請坐好,聽譁仔說說硝化細菌那些事。本文適合玩龍魚錦鯉金魚的朋友們,也適合玩孔雀魚鸚鵡魚羅漢魚的朋友們。預計閱讀218秒。水泡金魚面對魚缸裡的硝化細菌,這三件事你是必須做的孔雀魚面對魚缸裡的硝化細菌,這三件事你是一定不能做的
  • 吳士存:警惕海洋治理的「逆全球化」
    接著有日媒稱日本政府將在本月底前宣布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洋的決定,雖然最新消息說日本暫緩做出決定,但仍無法打消人們的擔憂。這些國家將海洋公域視為免費垃圾處理廠,嚴重背離讓海洋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資源寶庫和動力源泉的目標。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類對生物、石油和交通資源的無度索求已令海洋生態環境不堪重負。
  • 「全球化沒有死」
    (新華社/越通社/圖)在全球化陷入低谷之時,全球多邊貿易卻迎來了難得的轉機。2020年11月15日上午,在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上,包括東協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內的15個成員國正式籤署協議。歷經八年的談判,RCEP最終宣告達成。
  • 逆全球化大浪潮下,為什麼中國企業必須堅持打造全球品牌?
    21世紀:您認為心智資源和企業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在企業進入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時候,是否需要根據具體心智資源的特徵進行戰略方向的調整?裡斯張云:一般企業進行戰略思考和研究的時候,通常都會關注有形的東西,比如帳面資金、技術、產品和團隊等,但對於無形的心智資源往往不夠重視。
  • 2021年是無春年,又叫寡婦年,有三件事不能做,是真的嗎
    2020年的腳步越來越遠,2021年馬上就要到了,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對未來都充滿了期盼,希望新的一年能夠事事順心如意,但明年又是無春年,在民間是有一些禁忌的,聽農村老人們說,無春年有三件事最好不要做
  • 馬雲VS 川普: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較量
    據英國《金融時報》11 月 11 日中午消息,阿里巴巴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蔡崇信(Joe Tsai)發表講話,直言不諱地提醒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稱,任何顛覆對華關係的行為都會不利於美國並波及全球。在這條消息更早的中文版本中,《金融時報》的用詞是「嚴厲警告」,隨後的版本該措辭被改為了「直言不諱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