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劉凱軍團隊在磁層中氧離子迴旋諧波的激發問題上取得成果

2020-11-24 南方科技大學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教授劉凱軍課題組在磁層中氧離子迴旋諧波的激發問題上取得研究成果,發表在空間物理領域權威學術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氧離子迴旋諧波是一種在內磁層中觀測到的等離子體波動,其顯著的特徵是在氧離子迴旋頻率的整數倍附近有離散頻譜峰值。這種波動的激發機制尚存爭議,主要是因為衛星波動數據分析中常用的奇異值分解(SVD)方法計算出的波的傳播方向為準平行方向,而等離子體動力學理論得出的在氧離子迴旋頻率整數倍附近的不穩定波模為準垂直傳播。劉凱軍課題組利用自洽的混合模擬,證明了環狀速度分布的超熱氧離子可以激發氧離子迴旋諧波。他們的三維混合模擬結果表明氧離子迴旋諧波的傳播方向為準垂直傳播,但由於不同方位角的波模疊加,使得SVD方法給出了錯誤的準平行傳播估計。此外,模擬結果還顯示這種波可以通過迴旋共振加熱較冷的背景氧離子,並可以與輻射帶能量電子相互作用。

氧離子迴旋諧波是地球內磁層中觀測到的眾多等離子體波動的一種,它因在氧離子迴旋頻率及倍頻附近存在離散的頻譜峰值這一特徵而得名。基於對觀測到的波動磁場的奇異值分解(SVD)分析,前人研究認為氧離子迴旋諧波準平行於背景磁場傳播。後續的等離子體動力學不穩定性研究發現與波動同時觀測到的環狀速度分布的超熱氧離子可以在氧離子迴旋頻率的諧波頻率上激發不穩定波模,產生的波很多性質也與觀測一致,但一個很大不同在於這些波是準垂直於背景磁場傳播。

圖1. 一維混合模擬給出的磁場波動的功率譜。

劉凱軍課題組對此開展了混合模擬研究。他們首先利用一維混合模擬證實了等離子體動力學不穩定性線性理論分析的預測,即氧離子環速度分布可以在多個氧離子迴旋頻率的整數倍上激發波動(圖1)。更重要的是,該研究通過三維混合模擬證實,雖然激發的波動為準垂直傳播(圖2),但多個不同方位角波模的疊加使得SVD方法中的平面波近似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SVD方法給出準平行傳播的錯誤結果(圖3)。最後,模擬結果還表明氧離子迴旋諧波可以通過迴旋共振引起冷的背景氧離子的垂直加熱,並可以與輻射帶中的能量電子相互作用。

圖2. 三維模擬給出的波數空間的磁場波動功率譜等值面圖顯示激發的波動為準垂直傳播。注意背景磁場在z方向,而z方向與x、y方向的坐標軸比例不同。

圖3. (a)三維模擬的磁場波動頻譜圖;(b) 奇異值分解方法計算的波動傳播角。

南科大為論文的第一通訊單位,劉凱軍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該成果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深圳市科技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29/2020GL090575

相關焦點

  • 南方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在磁層中氧離子迴旋諧波的激發問題上取得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教授劉凱軍課題組在磁層中氧離子迴旋諧波的激發問題上取得研究成果,發表在空間物理領域權威學術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這種波動的激發機制尚存爭議,主要是因為衛星波動數據分析中常用的奇異值分解(SVD)方法計算出的波的傳播方向為準平行方向,而等離子體動力學理論得出的在氧離子迴旋頻率整數倍附近的不穩定波模為準垂直傳播。劉凱軍課題組利用自洽的混合模擬,證明了環狀速度分布的超熱氧離子可以激發氧離子迴旋諧波。
  • NC: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震蕩磁層和極光
    許多極光現象都與磁層中的ULF波動相關,如亞暴膨脹相起始、極光弧、極光強度波動等。由磁層頂表面波激發的ULF波是向內傳播的(指向地球),在磁暴期間能穿透到內磁層,但相反的過程能否發生目前仍未知。 地球內磁層的主要部分是等離子體層,它是由繞地球共轉的緻密冷等離子體組成。
  • 南科大科研成果匯總
    在泵浦光垂直入射的條件下,超構表面上產生的非線性二次諧波的強度相比於ITO薄膜本身有近10000倍的增強。陳曉龍團隊在二維材料中紅外發光器件方向取得進展南科大電子與電氣工程系助理教授陳曉龍、講席教授王太宏及南京工業大學教授王琳合作,首次基於二維黑磷異質結構實現了中紅外光致發光與電致發光器件,成果發表在
  • 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儀揭示高硫原油的生物降解機理
    全球已探明的油藏中很大一部分是含硫原油,有不少高硫原油經歷了生物降解。此外,全球供給的原油含硫量呈逐年上升趨勢,高硫原油洩露引發的環境問題也相當突出,微生物修復技術已被成功地應用於漏油事件的處理中。
  • 研究發現極光邊界波動是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的光學表象
    許多極光現象都與磁層中的ULF波動相關,如亞暴膨脹相起始、極光弧、極光強度波動等。由磁層頂表面波激發的ULF波是向內傳播的(指向地球),在磁暴期間能穿透到內磁層,但相反的過程能否發生目前仍未知。  地球內磁層的主要部分是等離子體層,它是由繞地球共轉的緻密冷等離子體組成。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開槽波導3次諧波迴旋行波放大管非線性理論與數
    Key words:Gyro-TWT;slotted wave guide;self-consistent nonlinear;high harmonic wave;velocity spread一、引  言  迴旋行波放大管屬於毫米波放大器件,它以高功率、高效率、寬頻帶而著稱,在雷達與通訊等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前景,自七十年代末以來,在理論和實驗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 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及其應用方向取得了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中國化學會會刊》(CCS Chemistry)、《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磁層頂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函數研究取得進展
    目前文章已經在線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雜誌上。  在之前的研究中,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通常發現在磁場重聯的電子擴散區或其附近區域,是反映電子尺度動力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在2017年9月20日MMS的一次磁層頂穿越中,研究團隊發現了在磁層頂非重聯電流片中同樣也會存在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
  • 南開大學李福軍教授Angew光激發氧還原與氧析出反應提升鋅空氣電池性
    註:文末有研究團隊簡介及本文科研思路分析研究背景太陽能的利用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將光能引入到經典的電化學反應體系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那麼,能否在可充電鋅-空氣電池中同時實現光能向電能和化學能的轉化與有效存儲呢?
  • 南科大的2019年:創新,再創新!
    2019年,南科大科研成果繼續彰顯實力,在論文發表、科研立項、院系學科建設、科研平臺建設、產學研等方面取得亮眼的成績。學校以創知推動創新,創新帶動創業的科研工作大格局正在形成,正在國內外的學術領域發揮越來越突出的影響力,以一流學術成果推動一流大學建設。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Soc. 2020, 142, 4329[3] )課題組在基於稠環雙噻吩醯亞胺和雙並噻吩醯亞胺的穩定n型有機醌式雙自由基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具有開殼結構的自由基有著獨特的光學、電學和磁學性質,在有機電子學、自旋磁電子學、非線性光學和儲能器件等眾多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磁洞的觀測與重構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這一工作為理解太空中磁洞的形成及其在空間等離子體湍流過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啟示。相關成果以「Self-consistent kinetic model of nested electron- and ion-scale magnetic cavities in space plasmas(空間等離子體中嵌套電子-離子尺度磁洞的自洽動理學模型)」為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與此同時,研究還發現過量的PEABr可以填補鈣鈦礦結晶過程中產生的離子空位,降低鈣鈦礦的缺陷態密度。最終,基於鈣鈦礦相分布調節以及缺陷鈍化的策略製備出高效(EQE=7.51%)的鈣鈦礦藍光器件,比對照樣PeLED(EQE=3.46%)提高了117%。課題組訪問博士後任振偉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愷、南科大電子系教授陳銳和香港大學教授Wallace C. H. Choy為共同通訊作者。
  • 南科大本科生接連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
    在南科大,所有本科生都有機會參與教授課題組進行科研學習,提升基礎科研能力及相關技能。近期,南科大本科生接連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今天,小編帶你一覽他們的風採。 跳轉閱讀 創建一張化學加電子名片,可受邀加入五個維度的醫藥化工群 1
  • 南科大的兩篇科研成果登上《科學》《自然》
    &nbsp&nbsp&nbsp&nbsp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金洪竹 見習記者 梁榆其)連續兩天,南方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南科大」)喜訊連連。南科大教授的科研成果在《科學》《自然》連續發表,分別在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植物小RNA領域中獲得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
  • 近日激波動理學研究取得進展
    激波是空間和天文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物理現象,在能量耗散和高能粒子加速中發揮作用。太陽風暴(CME)驅動的激波可產生持久的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和射電暴,具有重要的空間天氣效應。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CME驅動激波的三維形態和運動學、激波粒子動理學、激波特徵與高能粒子釋放的關係、激波與日冕波動的關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該體系隨著烷氧基苯基、烷基噻吩基、酯基等取代基吸電子能力的增強,分子的最低非佔有軌道能級逐漸降低,從而實現了吸收波段從近紅外一區(NIR-I)至近紅外二區(NIR-II)的紅移。其中,酯取代的半導體聚合物分子(BDT-TQE)具有較強的扭曲分子內電荷轉移(TICT)效應,在激發狀態下顯示出極具減弱的螢光以及增強的光聲信號。
  • 非彈性中子磁散射方法簡介之自旋波激發
    在自旋晶格系統中,磁性離子自旋的有序排列狀態就是系統的基態,比如常見的鐵磁有序、反鐵磁有序和亞鐵磁有序基態。如果系統的基態受到微擾,例如某一個初始格點上的自旋偏離量子化軸的方向,那麼系統將處於一個低能激發態。由於相鄰自旋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就會使臨近初始格點的自旋取向也發生改變,並且繼續影響次近鄰格點自旋,最後以集體偏離軸向的運行形式擴散和傳播。
  • 北京大學郭少軍團隊在強耦合作用鉬基金屬雜化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
    新能源轉換和儲存技術是當今世界解決目前化石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問題的核心途徑。廉價的電解水產氫催化劑和高容量的儲能材料成為大規模推廣此類新能源技術的關鍵。對於電解水產氫而言,貴金屬鉑基催化劑的產氫活性最好,但其有限資源無法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