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空氣球:為高空氣象「搭脈」的醫者
現代探空氣球世界各國目前進行高空氣象觀測的手段主要包括衛星、飛機、地面雷達和探空系統等,並相互結合以期獲得最準確的氣象數據。其中,只有探空氣球能夠升到高空直接「搭脈」氣象環境,堪稱高空氣象環境中的「醫者」。其獲得的「診療數據」通常被認為是最準確的,因此在大氣遙感觀測真實性檢驗和校準檢驗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基準作用。而且,探空氣球具有成本低、相對載重量大、飛行時間長、攜帶儀器姿態穩定等優點,其升放過程受地域和氣候因素影響相對較小,獲取的觀測數據資料精度高、用時短。
-
揭秘探空氣球:「有去無回」 飛到3萬米高空爆炸
【解說】位於長春市綠園區的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每天都會放飛探空氣球,探測到的高空基本氣象資料還需參與國內、國際氣象資料交換。那麼,什麼是探空氣球?它對氣象觀測又起什麼作用?記者8月12日走進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一探究竟。 眼前這個正在充氣的氣球可不是普通氣球,而是一個底部帶有無線電探空儀的氣球。
-
探訪長春百年氣象站探空氣球:萬米高空的聽診器
8月12日,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氣象觀測員孫克敏在放飛探空氣球。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是世界氣象組織認定的「百年氣象站」,是全國八個長期保留人工觀測的臺站之一。探空氣球攜帶的探空儀猶如一個聽診器,從低空逐層掃描至高空,從而獲得空中各個層次的氣壓、溫度、溼度、風向、風速等氣象要素值,探測的高空基本氣象資料要參與國內、國際氣象資料交換。早上6點45分,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氣象觀測員孫克敏在為探空氣球充氣。
-
暴雪中氣象人頂狂風「高空把脈」,施放探空氣球……
" 不胖點兒真整不住它 ",電話那頭,視頻主角、哈爾濱國家高空氣象觀測站觀測員蘭朝生傳來憨厚的笑聲。在惡劣天氣下採集氣象信息全靠這個 " 大氣球 "。每隔 1~2 秒,升上天的探空氣球將氣象要素數據傳回地面,解讀後成為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
-
【科普時間】 探空氣球
當然,高空氣球可不能靠嘴吹,除非你是個活的快速氦氣發生器,其一是因為空氣是不能產生升力的,目前的浮空器基本都採用氦氣;其二是因為每次發放使用的氦氣排得用卡車來拉,而且充氣操作往往要持續幾個小時之久。所以說,浮空器與咱小時候玩過的氣球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但是等真正參與到飛行試驗中,發現原來這裡還是有一種和玩具氣球類似的東西,也就是今天要介紹的探空氣球了。
-
中科院課題組丟失的探空氣球,為什麼重要? | 科學加
什麼是探空氣球?探空氣球為何會丟失?都2017年了為什麼還在用氣球當探測設備?與失而未得的探空氣球相比,許多人對探空氣球本身,也充滿了好奇。「其實不是找氣球,是在找氣球攜帶的探測儀器,也可以理解為找探測數據。」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中心業務科技處處長雷勇告訴記者,氣球本身價值並不高,但所獲取的數據卻是十分重要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人員陳先生也表示,飄走的氣球內攜帶有數臺儀器,儀器中保存有相關的探測數據,目前氣球仍未找到。
-
探空氣球的自白-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高空氣象觀測作為氣象行業的一項基礎工作,一直以來為社會大眾所關注。但基於觀測時次的限制,許多人並不能在氣象科普開放活動中參觀到高空氣象觀測的全過程。本篇文章以探空氣球為主角,通過探空氣球的口吻詳細、客觀地介紹了我國高空氣象觀測的全過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高空氣象探測的準備工作、放球過程、數據收集整理等進行了深入淺出地描述,從普及氣象科技知識的角度出發,讓公眾簡單明白地了解高空氣象探測工作。
-
到平流層「打卡」——長沙平漂式探空氣球放飛試驗現場見聞
乳白色的霧,一團一團溢出,散成片片薄紗,將長沙氣象觀測站攬入懷中。 景很別致,但大氣探測觀測員許海軍和宋偉卻無暇欣賞。取出探空氣球、計算配重、監測探測儀器……兩人正準備把探空氣球「送」去平流層「打卡」。 探空氣球是採集氣象信息的重要載體。日前,長沙市氣象局成功試驗平漂式探空氣球,在我省率先實現平流層(距離地面1萬米至5萬米)連續觀測。
-
揭秘探空氣球
—揭秘探空氣球 邀請了成都氣象微博的3位粉絲全程參與並通過新浪微博平臺為粉絲直播了「揭秘探空氣球」現場是什麼樣子的呢?相信看了直播的小夥伴兒是很清楚的現在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現場情況吧3位可愛的粉絲已經到了氣象小姐姐在給大家介紹基本情況等不及要看探空氣球了別著急還沒到時間呢來到氣象局不看看氣象觀測場豈不遺憾?
-
各種傳感器在氣象探空儀器中的原理解析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工具被用到氣象預測上,搭載了氣象探空儀的探空氣球便是其中較為廉價、方便的一種。 探空氣球依靠空氣浮力上升,通過搭載的各類氣象探空儀器收集、測量所需的數據,然後傳回地面中心。其中,溫度傳感器、溼度傳感器和數字壓力傳感器是這些儀器中比較常見的測量元件,它們分別用於獲取氣球在上升時溫溼度和氣壓數據。但僅僅只測量是還不夠的,同時還需要知道測量所在的區域。
-
「北鬥+氣象」應用廣效益顯 北鬥探空、水汽探測、海風海浪探測...
其中,我國北鬥探空系統(以下簡稱「北鬥探空」)技術達到國際主流技術水平,北鬥水汽探測已準業務化運行。在北鬥探空方面,自2008年以來,我國開展了多次探空比對試驗,積累了大量探空新技術儲備,並對系統持續改進完善。中國氣象局新型北鬥導航探空系統在今年7月「海燕觀測試驗計劃」中得到應用,效益顯著。
-
氣象局為啥每天放氣球?
寶山氣象臺副臺長李用宇心中默數著節奏,手一松,一個碩大的白色氣球緩緩飛向天空。38.6℃!這是上海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下午1時15分,在寶山氣象臺的草坪之上,李用宇正在執行一次加密探空氣球放飛任務。氣球越飛越高,數據不斷出現在後臺的電腦之上。
-
「北鬥+氣象」應用廣效益顯 北鬥探空、水汽探測、海風海浪探測、預警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明祿 簡菊芳 通訊員郭啟雲 塗滿紅報導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運行。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獲悉,氣象是最早應用北鬥系統的重要領域之一,已形成北鬥全面應用新局面。其中,我國北鬥探空系統(以下簡稱「北鬥探空」)技術達到國際主流技術水平,北鬥水汽探測已準業務化運行。
-
特邀|魏科:關於氣象氣球的科普
,採用的氣球長約2米,寬約1米,不充氣看起來像是個飛機,充氣後長得像個胖頭的鯨魚。2017年9月25日走失的氣球本尊此氣球主要用於氣象探測,下方攜帶有5臺儀器。這些設備主要是用來測量觀測點的空氣氣體成分、汙染物氣溶膠和常規氣象參數。
-
株洲院產品氣象氣球通過第二批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覆核
自主研發的「800克探空氣球」榮獲中國化工科技進步二等獎;1600g氣球獲得中國化工科學技術三等獎,填補了國內空白;「2000克氣象氣球」取代日本產品;2018年「一種氣象氣球及其生產方法」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
-
他們天天放氣球 風雨無阻分秒不差
那麼,陪伴我們每天出行的氣象預報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時大家感覺預報不準?氣象工作除了大家知道的預報天氣,還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工作,其中蘊含著什麼小秘密? 今日起,南寧晚報開設《氣象有奧秘》專欄,探索氣象秘密、揭秘天氣知識,敬請關注。而第一站,我們首先探訪南寧國家高空氣象觀測站,揭開這個隱沒在氣象預報背後、默默觀察老天「臉色」的探測站神秘面紗。
-
還記得那隻飛跑的中科院氣球嗎?其實不是探空氣球
十一前幾天,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走失的氣球成了大新聞,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山東濟南章丘氣象局探空站做實驗時, 探空氣球的線斷了,氣球隨風飄走。中科院隨即發布懸賞,一經證實找回氣球,將獎勵線索提供人4000元。
-
四川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 每日三放氣球 自動觀天識雲
原標題:四川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 每日三放氣球 自動觀天識雲原標題:每日三放氣球 自動觀天識雲 3月22日19時15分,溫江國家基準氣候站工作人員在釋放探空氣球。21世紀00年代自動氣象觀測站興建,觀測手段和儀器設備逐步走上現代化。3月22日19時15分,經過一系列準備工作後,溫江國家基準氣候站工作人員將一顆高2米、直徑1.5米的探空氣球釋放到天空。
-
北鬥探空探水測風浪 北鬥+氣象應用廣效益顯
發布會上提及到了關於北鬥系統在氣象探測方面的應用。事實上,氣象領域是最早應用北鬥系統的重要領域之一,已形成北鬥全面應用新局面。 其中,我國北鬥探空系統技術達到國際主流技術水平,北鬥水汽探測已經準業務化運行。
-
氣象氣球萬米高空與客機相遇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3日報導,近日,一隻內部安裝有GoPro高清相機的氣象氣球在3.7萬英尺(約1.1萬米)的高空中捕捉到了其上方約150米處的一架達美航空飛機一閃而過的畫面。在相機捕捉到的畫面中,一架飛機迅速從高空掠過,很快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了兩條白色的「尾巴」,在蔚藍的天空中格外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