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地質調查助力新型地熱資源綠色開發

2020-11-23 騰訊網

《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刊發了「城市地質調查」工程下設「西安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項目近年來取得的重要地質調查成果。通過對陝西地區地熱地質構造及中深層地熱熱儲特徵研究,項目組評價得出新型地熱開發模式的資源儲量,推導出中深層地埋管地熱能取熱式,為提高地熱資源利用率提供了技術支撐。

地埋管供熱地面熱泵機組

據介紹,該項目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承擔。主要任務是圍繞「取熱不取水」新型地熱開發模式中存在的地熱地質條件不清、井群設計缺乏地學理論支撐等關鍵問題開展研究,編制陝西省中深層地熱地埋管供熱系統應用技術規程中地熱地質調查評價部分;進行陝西地區地熱地質構造及中深層地熱熱儲特徵研究,為中深層地熱資源綠色開發利用提出地學建議。

一是查明西安周邊關中盆地中深層地熱熱儲特徵。關中盆地地熱資源熱儲結構可分為新生界砂巖孔隙型、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巖溶型和構造活動斷裂型三類。地溫梯度多在2.5℃~4.5℃/100m之間,相對較高,地熱資源較豐富。

二是建立了區域地熱儲層地熱資源參數。通過收集和整理不同區域地熱井測溫曲線,匯總形成了區域地溫梯度查詢表,關中地區在西安凹陷(西安、鹹陽)、固市凹陷(渭南)具有較高的地溫增溫梯度,是地熱資源開發優勢區。通過對巖心樣品及野外露頭樣品的熱導率、熱擴散係數、體積比熱容進行測試分析及收集以往數據,初步構建了不同熱儲層巖石熱物性資料庫。從巖石熱物性角度來看,關中盆地地層有利於傳熱,是地熱資源優勢開發區。

中深層地熱地埋管開發模式示意圖(a.直井同心管型;b.U型水平對接管型)

三是評價了新型地熱開發模式的資源儲量。近年來,以西鹹新區為起點,「取熱不取水」新型地熱開發模式興起,使缺乏地熱流體的熱儲層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成為可能。根據相關標準計算,關中盆地熱儲層總熱量為2.20×1018kcal,按開採100年消耗15%左右地熱儲量計算的可採資源量為6.86×1015kcal,估算地熱資源可供熱面積為3.02×1010m2。

四是推導出中深層地埋管地熱能取熱式:

其中,J為熱流量,M1、M2分別為取熱地層的頂面和底面深度,λ為導熱係數,Tc為地層常溫層溫度,t0為流體初始溫度,t1為流體抽取溫度,Δt為地溫梯度,R為影響半徑,r為地熱井半徑,M為取熱層厚度。利用該公式,可以為地熱井群設計提供井間距、井深及取熱功率等關鍵參數。

五是評價了新型地熱開發模式推廣潛力。陝北地溫梯度多在2.5℃~3.5℃/100m之間,在延安以西、黃陵-宜君局部有大於3.5℃/100m的地溫梯度分布區,地溫整體為正常-低溫區,具備地埋管開發地熱資源的條件,可優先在延安-宜君地段布置地埋管探採結合井。陝南秦巴基巖山地構造活動強烈,山脈間呈斑塊狀分布著漢中、安康等小型新生代山間斷陷盆地,可作為未來地熱開發利用選區。

請點擊此處,進入《中國礦業報》數字報

(本文刊登於2020年9月25日《中國礦業報》第3版)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礦業報社

ID:zgkyb01

中國礦業權威信息發布平臺

相關焦點

  • 央視新聞: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地熱資源被畫重點
    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中國地調局)了解到,經調查,發現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較好。目前,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初步建成,可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優良!雄安新區地質調查亮出「家底」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
  • 地熱開發助力能源轉型
    中國大陸本土緊鄰需求主體的336個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可採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水熱型地熱能年可採資源量折合近19億噸標準煤(回灌情境下);埋深3000米至1萬米幹熱巖型地熱能基礎資源量折合高達856億噸標準煤。從淺到深,中國地熱資源體量巨大,開發潛力巨大。  石油公司勘探開發油氣,一個油氣田從開發上升期—穩產期—遞減期—衰竭,一般不到30年的時間。
  • 2020年中國地熱紀要
    7月7日 陝西延長國勘與地調局西安中心籤署合作協議陝西延長石油國際勘探公司與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渭河盆地地熱資源領域創建聯合技術團隊,展全方位合作。9月1日 西安石油與中石化綠源(陝西)籤署合作協議西安石油大學與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陝西)開發有限公司在雁塔校區第二會議室舉辦戰略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下,推動地熱能開發利用領域深度合作。
  • 張來斌委員:發電、供暖、旅遊:地熱資源應加快開發利用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劉奕湛)「發展地熱產業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校長張來斌說,地熱資源對於培育新興產業、新型城鎮化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以及增加就業均具有明顯的拉動效應,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 魯北院莘縣新城深層地熱及淺層地熱能資源調查項目野外驗收穫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波 通訊員 李東亮11月12日,省地礦局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實施的「莘縣新城深層地熱及淺層地熱能資源調查項目」順利通過莘縣發展和改革局組織的野外驗收,並被評為優秀。審查組對深層地熱採、灌井及抽水、回灌試驗進行了仔細查看詢問,該項目先後完成1:5萬野外深層及淺層地溫能地質調查,利用大地電磁測深、物探電測深、抽水、回灌試驗,巖土、水質樣品分析測試、水位、水溫動態監測等地質技術手段開展工作,最終實施完成1901米深層地熱開採井1眼、1903米定向造斜回灌井1眼、526.4m淺層地溫能地質勘查孔5孔、120m水文地質孔1眼。
  • 打造「中國溫泉之城」臨沂地熱資源大開發
    ,適應臨沂城市特點和建設新農村的需要。臨沂市有地熱異常區49處,預測遠景地熱資源總量約為5.4×1018J,相當於1.84億噸標準煤的產熱量(標煤量按燃效100%的產熱量計算,下同),為大型地熱田,地熱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 中深層地熱能無幹擾清潔供熱技術將在西鹹新區全面推廣
    灃西新城探索新型供熱模式破解城市清潔供熱難題西鹹新區作為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堅持綠色發展是國家賦予的重要使命。自新區成立以來,西鹹新區灃西新城按照「高品質建設、低影響開發」的開發建設理念,重點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綜合服務新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製冷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製冷本報記者 李如意「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目前「透明雄安」城市地質信息平臺已初步建成,實現了地下水位、水質、土壤環境質量等自然資源多要素調查監測,可為自然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問題防控提供有效支撐。
  • 自然資源部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 這幾點基本查清
    自然資源部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成果 這幾點基本查清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21日)對外發布,經過將近4年的努力,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基本查清了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的分布。
  • 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雄安地熱可為1億平方米建築供暖...
    來源:中國證券網「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土壤環境質量優良,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經過近四年努力,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已基本查清。
  • 專業加持,自然資源部用「地質調查+」走出扶貧和民生保障「特色路」
    找水打井、特色農業、防災減災、地質旅遊、綠色礦業……這些看上去和脫貧似乎沒多大關聯的事情,卻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在今天(15日)下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表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揮專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
  • 我市著力做好地熱能開發利用大文章
    在冬天能將地下的熱量引入建築物內實現供熱(相當於傳統鍋爐)、夏天能將建築物內的熱量傳到地下實現供冷(相當於中央空調),地熱空調具有能效高、零汙染的特點,完全不需要使用化石能源,且能大大減少對電能的過度依賴。淺層地溫能作為戰略性新能源,具有儲量大,清潔無汙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勢,是北方城市冬季清潔取暖領域替代燃煤的最佳選擇。
  • 探索城鎮資源承載力 南通市海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啟動
    日前,南通市海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正式啟動,就海門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等多要素開展調查,系統評價南通市海門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環境承載力,以期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服務城市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全過程。
  • 共同開發利用海南地熱資源!海墾集團與中國南海能源集團等企業舉行...
    原標題:共同開發利用海南地熱資源!3月18日下午,海墾集團與中國南海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廣域綠色能源研究開發有限公司、海南豐兆投資有限公司四方在海口舉行座談,圍繞海南地熱資源開發應用項目進行深入交流,並達成合作共識。 海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思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何繼善,中國南海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樊興龍,深圳市廣域綠色能源研究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程連英,海墾集團副總經理張志堅、楊志成出席座談。
  • 雄安打造「地上地下」立體開發示範區 調查地下萬米地質結構
    雄縣、容城、安新,近千年未發生6級以上地震;地下百米以內結構均勻,工程條件好,適宜地下空間開發;這是我國中東部地熱資源最豐富區域,地下熱水資源年可開採量折合標準煤220萬噸。雄安新區,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從萬米深處地質調查開始,打造國土空間立體開發的第一個示範區。 日前,安新縣大王鎮3個工程地質標準孔同時開工。
  • 地熱資源信息服務上線「地質雲」
    日前,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發的地熱資源信息服務專題上線「地質雲」並正式運行,為地熱資源的科學規劃和開發利用提供基礎數據支撐。該專題整合了全國、各省(區、市)及重點城市等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地熱資源信息,構建形成集淺層地熱能、水熱型地熱資源和乾熱巖型地熱資源於一體的綜合型地熱資源專題信息服務。
  • 省地礦局魯北院地熱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助力區域新舊動能轉換
    ,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推進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該工程的成功實施,為砂巖熱儲地熱供暖尾水回灌提供了示範,有效解決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悖難題,為地方防治大氣汙染、促進節能減排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魯北院以此為契機,密切聯繫德州市自然資源、水利等相關單位,編制完成《德州市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專項規劃(2018-2022年)》,協助制定《德州市地熱資源管理辦法》《地熱尾水回灌工程建設驗收辦法》等10餘項制度,配合開展地熱井調查摸底和專項督導整治行動,助力德州市地熱資源開發秩序不斷規範。
  • 科學高效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推進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洛陽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地熱資源開發,在構建「565」現代產業體系中,把地熱清潔能源產業作為發展新能源產業的重要抓手,納入六大新興產業之一重點推進。洛陽市還組成專題調研組,赴京考察北京奧運村、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地熱供暖(冷)項目進行調研。
  • 王登記:陝地熱資源亟待規範
    近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對新上任不久的陝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登記進行了專訪,他從能源開發和保護的角度談了陝西關中地熱資源的現狀:「在能源緊缺的今天,儲量豐富、品質優良的地熱資源,很有可能成為陝西省未來能源開發的一個重要來源。」     陝西省地跨黃土高原、關中盆地和秦巴山地,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