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蛋白質「製造機器」阻斷耐藥細菌感染

2020-12-04 生物谷

2014年9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針對如何消滅有害細菌最大的挑戰就是許多細菌已經對抗生素產生了抗性,近日,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細菌細胞中製造蛋白質機器的形成進行靶向作用來有效阻斷細菌的感染,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上。

文章中,研究者Culver表示,沒人知道在一個完整的細菌細胞中到底發生著什麼樣的反應,如果我們不去深究細菌細胞內的改變,我們就不會開發阻斷細胞中核糖體形成的方法來有效阻斷細菌的感染。

核糖體是由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分子結合而形成,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結合使得核糖體發揮作用,RNA需要削減其尺寸以達到最適尺寸,然而發生這一過程的速度非常之快,從而使得研究人員很難捕捉到RNA進行「修身」的中間階段;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Neha Gupta就在大腸桿菌細胞中利用遺傳標籤作為標誌物的方法實現了RNA中間狀態的捕捉過程。

為了將遺傳標籤吸附到未被修飾的RNA的非功能區域上,研究人員分離得到了不成熟的RNA鏈條,通過分析這些RNA中間片段,研究者發現,核糖體RNA並不會遵循一種連續的反應階段,當處於早期階段時,一部分中間態的RNA鏈就會從一側開始失去核酸片段,而處於相同階段的其它RNA分子則會從另一側開始斷裂;

RNA片段發生改變的不同方式往往是同時發生的,這就導致了RNA鏈可以和蛋白質分子非常合適地進行結合,進而形成具有完整功能的核糖體分子。以核糖體為靶點來殺滅耐藥性的細菌是一個新的概念,過去科學家們主要關注的是成熟的核糖體,從而開發了一些攻擊成熟核糖體的抗生素,導致細菌最終對這些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為開發治療耐藥性細菌的新型抗生素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如果細菌會以不止一種方式來製造核糖體,那麼阻斷單一核糖體的製造路徑或許並不能夠完全殺滅耐藥細菌,但是本文的研究發現為下一步開發新型策略來阻斷細菌的核糖體產生,最終殺滅耐藥性細菌提供了新的希望。(生物谷Bioon.com)

Multiple in vivo pathways for Escherichia coli small ribosomal subunit assembly occur on one pre-rRNA

Neha Gupta & Gloria M Culver

Processing of transcribed precursor ribosomal RNA (pre-rRNA) to a mature state is a conserved aspect of ribosome biogenesis in vivo. We developed an affinity-purification system to isolate and analyze in vivo–formed pre-rRNA–containing ribonucleoprotein (RNP) particles (rRNPs) from wild-type E. coli. We observed that the first processing intermediate of pre–small subunit (pre-SSU) rRNA is a platform for biogenesis. These pre-SSU–containing RNPs have differing ribosomal-protein and auxiliary factor association and rRNA folding. Each RNP lacks the proper architecture in functional regions, thus suggesting that checkpoints preclude immature subunits from entering the translational cycle. This work offers in vivo snapshots of SSU biogenesis and reveals that multiple pathways exist for the entire SSU biogenesis process in wild-type E. coli.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SSU biogenesis in vivo and offer a general strategy for analysis of RNP biogenesis.

相關焦點

  • 靶向藥奧希替尼耐藥,基因療法來助力!
    對於EGFR突變的患者而言,近些年新藥不斷湧現,其中第三代靶向藥奧希替尼2018年在美國升級為EGFR突變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然後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如同其他靶向藥一樣,奧希替尼也會出現耐藥。
  • 了解靶向蛋白質降解的抗性機制
    傳統藥物主要作為抑制劑起作用,通過與可接近的口袋結合來攻擊導致癌症的疾病相關蛋白質。遵循這一策略,只有約20%的蛋白質在化學上是可尋址的,因此一些最相關的靶標無法進行治療開發。靶向蛋白質降解(TPD)是藥物開發中可以克服該限制的新方法,並且目前代表了針對例如癌症治療的有希望的治療策略。
  • 靶向藥有人管用幾年,有人兩月耐藥:原因在這
    幾乎所有的靶向藥,最終都會出現耐藥現象。但是,服用同一種靶向藥的不同病友,出現耐藥的時間卻很不相同。 有的幸運的病友,服用一種靶向藥,就管用了數年甚至更久,臨床工作中經常遇見服用二代ALK抑制劑的晚期ALK融合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管用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傳奇案例。
  • 為什麼有人靶向藥一用好幾年,有人倆月就耐藥?一旦耐藥了腫麼辦?
    前言 幾乎所有的靶向藥最終都會出現耐藥現象,但是,患者出現耐藥的時間卻各不相同。有人服用一種靶向藥數年都有效,例如臨床工作中經常有晚期ALK融合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服用靶向藥5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有效。但也不乏服用靶向藥幾個月就出現疾病進展的患者。
  • 中國醫生取得克服癌症靶向耐藥新成果
    新華社廣州8月30日電(記者胡林果)國際著名雜誌《臨床腫瘤學》30日發布了一項由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領銜的克服癌症靶向耐藥的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並證實了EGFR基因突變耐藥的第二種類型—cMET擴增的治療策略。
  •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聚焦癌細胞耐藥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功,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細胞耐藥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這些發現最近發表在《PNAS》雜誌上,該研究有助於開發KSHV腫瘤的治療方法,因為預期阻斷該LANA區域的功能可消除病毒持久性,從而消除癌細胞。
  • 靶向藥研究再出新成果,肺癌雙靶向治療有望代替化療,療效確切
    靶向藥物的問世讓很多具有敏感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人獲得了生存期的極大延長,一代靶向藥耐藥後可以選擇用二代、三代靶向藥。研究顯示,一線直接使用奧西替尼可以獲得更長的疾病進展時間和總生存期。三代奧西替尼問世也有許多年了,使用人群逐漸增加,雖然效果不錯,但仍然無法擺脫耐藥的問題,第四代靶向藥還沒上市,奧西替尼耐藥之後到底怎麼辦?
  • 媽媽肺癌化療失敗之後,靶向治療效果很棒!但如何解決耐藥問題?
    這裡我想說的是一開始我是比較反對靶向的,因為總覺得如果耐藥了就沒有出路,但很多癌友都對我說「你還沒開始用,有沒有效果都不知道,怎麼就想到耐藥了呢?」確實,當前的情況都控制不住,還想什麼以後呢?也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 道培檢驗--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 最成功的靶向治療 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BCR-ABL1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
  • 第四代EGFR抑制劑有望攻克奧希替尼耐藥難題!
    而且,無論是C797S還是CDK4或者HER2,各種耐藥機制下,U3-1402都能實現有效「逆轉」。 03 JNJ-372 c-MET擴增是第三代EGFR靶向藥產生耐藥的主要原因,只要阻斷EGFR-cMET信號通路,防止EGFR-cMet配體結合,就能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
  • EGFR突變後靶向藥該怎麼吃?耐藥後該怎麼辦?
    對於有del19、L858R這兩種突變的人群來講,口服靶向藥的效果顯著,而對於有罕見突變的人群口服靶向藥效果較差。 一般來講,口服第一代靶向藥後1年左右會出現耐藥。 第二代靶向藥:第二代靶向藥針對的基因位點與第一代無區別,在臨床運用中其效果並沒有優於第一代靶向藥。但是有研究表明:阿法替尼對EGFR罕見突變有一定的效果。
  • 擊敗耐藥性細菌感染!噬菌體在組裝過程中會形成強韌的鏈甲 可靈活...
    擊敗耐藥性細菌感染!,但對著抗生素的濫用,耐藥現象越來越常見。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參與的一項合作研究近日又取得了一項與之相關的令人興奮的發現,這可能最終導致針對耐藥性細菌感染的靶向治療。
  • 人工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質,製造出超級材料
    ,按照我們的需求設計並製造蛋白質,有可能實現多種神奇功能。Roseetta蛋白質模型設計軟體可以確定最有希望的候選者:即摺疊出目標結構的最低能量狀態的胺基酸序列。接下來,這些序列從計算機轉移到實驗室中,製造合成蛋白質並進行測試。目前,還沒有任何技術能與蛋白質執行的奇妙功能相媲美。合成蛋白的無限可能性,讓蛋白質設計能極大地拓展蛋白質技術的能力。
  • 陸道培醫學團隊 | 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最成功的靶向治療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 BCR-ABL1 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
  • 首個第三代肺癌靶向治療藥泰瑞沙(奧希替尼AZD9291)突破耐藥瓶頸
    數據表明,自2005年一代靶向藥進入中國,十多年來,累積發生耐藥的患者數量龐大,很多患者不得不轉為化療或是處在無藥可治的困境中。近日,阿斯利康宣布首個第三代肺癌靶向藥物泰瑞沙(甲磺酸奧希替尼片)在中國獲批,並於4月中旬進入中國市場,可解決經EGFR-TKI藥物治療發生耐藥的治療難題。
  • 禮來與萬春子公司達成泛素化靶向蛋白質降解新藥合作開發協議
    (萬春醫藥子公司,簡稱「萬春Seed」)是一家專注於獨特「分子膠」(MoleculeGlue)研發的全球性研發公司,這類產品旨在靶向降解致病蛋白。萬春Seed今天宣布與美國禮來公司(以下簡稱「禮來」)籤訂開展研究合作和授權協議,共同研究開發一類通過靶向蛋白降解(TPD)而發揮治療作用的新化學實體(NCE)。
  • 程序化阻斷癌細胞EGRFR、誘導DNA損傷和抑制PARP的三元體系分子的...
    他的研究項目集中在一種新的腫瘤靶向方法上,這是在他的癌症藥物研究實驗室發起的,被稱為「綜合靶向概念」。這種方法尋求賦予強有力的DNA損傷劑信號抑制特性,目的是幹擾導致細胞凋亡的機制。針對酪氨酸受體、PARP與化療耐藥相關的不良代償信號,作者設計了一種「組合分子」來研究其抗癌作用。
  • 母女倆同患肺癌用靶向藥,母親已活七年,靶向藥基礎知識了解一下
    目前主要的有優異效果靶向藥的驅動基因主要是EGFR、ALK、ROS1基因,其他如MET、HER2等基因突變也可以使用靶向藥物治療,其他如BRAF、KRAS或者TP53等基因,目前國內還沒有可以獲得的相應靶向藥。
  • EGFR-TKI 耐藥處理共識
    ,但其無可避免的原發性和繼發性耐藥現象,成為進一步提高靶向藥物療效的瓶頸。2013 年3 月8~9 日,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專業委員會(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聯合主辦了第十屆「中國肺癌高峰共識會」,最終形成了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小分子靶向藥物耐藥處理共識[1]。
  • 胃癌多藥耐藥研究進展
    人類基因組DNA有75%的序列轉錄為RNA,其中僅2%的基因組編碼蛋白質,而98%的轉錄產物是非編碼RNA。大於200個核苷酸的非編碼RNA被稱為長鏈非編碼RNA(lncRNA)。lncRNA已經成為生物科學領域研究的焦點,最新研究顯示lncRNA在乳腺癌、胃癌和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耐藥性中起重要作用。lncRNA引起的多靶點、多通路失調導致化學耐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