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輕,把膝關節保護好,8個動作練出強健膝關節

2020-12-06 十月知行

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出了問題以後再去後悔,再去想辦法。比如,如果你是年輕人,對保護膝關節的意識有多少?在你的膝蓋沒有疼痛到影響你的生活的時候,是否有去關注它呢?人老先老腿,與其到了不可挽回的時候才去做,不如趁年輕,從現在就開始。

膝關節會參與我們非常多的日常活動,又是人體中最大的承重關節,如果膝關節出了問題,它將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那麼想保護膝關節,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呢?

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承受重量越多,關節軟骨磨損的機率也越大,肌腱也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較快。所以要保護膝關節首先要做的就是減重。保護膝關節主要依靠我們膝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肉力量強大了,才能在膝關節的活動中,起到保護,緩衝的作用,所以要鍛鍊腿部的肌肉運動保護,在有膝關節參與的動作過程中,不要盲目進行,一定要保證動作的標準性,而且運動前一定要熱身。日常保護,儘量筆避免蹲和跪的動作,在這兩個動作中,你的膝關節會承受你的體重8倍的重。

一張表告訴你,你的膝關節承重的狀態

如果你的膝關節已經出現疼痛現象,一張圖告訴你怎麼做

加強腿部肌肉訓練,保護膝關節要防患以未然,在健康的時候就去保護它,讓你在年老以後健步如飛。

動作一:木箱半蹲

在鍛鍊腿肌力的同時還可以鍛鍊臀肌,另外也可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木箱稍高於膝關節,也可以降低木箱的高度來增加難度,收緊核心,保持上半身穩定

動作二:單腿靠箱半蹲

木箱略高於膝蓋,有助於加強臀肌和膝蓋內側肌,如果感覺輕鬆可以找到一個稍低一些的木箱,以減小穩定性方式來增加動作的難度。如果不能很好的保持身體的穩定性,可以手扶支撐物來輔助進行。

動作三:上木箱

站在木箱(小板凳)上,往後側下木箱,往側方下木箱,兩個動作,可以鍛鍊到臀肌和股內側肌,保證動作安全,如果做不到,找到支撐物來輔助進行

動作四:單腳時鐘動作

在鍛鍊膝蓋的同時也可加強臀部肌肉的訓練,一側腿支撐身體,另一側腳從距離較近的地方,依次向前側後方點地,如果能夠足夠可以把腳儘可能地向遠處伸一些。

動作五:彈力帶伸膝

鍛鍊大腿後側肌肉,在膝關節屈膝30度左右的時候,把腿伸直

動作六:彈力帶側向抬腿

在膝蓋穩定的同時也可以鍛鍊到臀肌,可以增加內側的肌力

動作七:彈力帶內向抬腿

在膝蓋穩定的同時也可以鍛鍊到臀肌,增加內側的肌力

動作八:螃蟹步

可同時加強雙腿膝關節的穩定性的一個訓練,把彈力帶綁到雙腳腳踝處,向一側走,然後再向反方向走

動作九:彈力帶深蹲

這個動作會在加強膝蓋內側肌力的同時加強臀肌,使用彈力帶會時刻提醒你膝蓋不要內扣。

以上動作每個動作10-15次,做3組。

是否要每天都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看,除了深蹲以外的彈力帶動作,每天都是可以做的,如果不能一次性系統地去做,分開來做效果也不會,關鍵要看是不是能夠長期堅持。

相關焦點

  • 成都西部痛風風溼醫院:重視膝關節的保護,遠離膝骨關節炎
    有研究指出,關節軟骨的退化其實從20歲之後就已經開始,到40歲幾乎90%人都有軟骨退變現象,只不過並不都表現出症狀。關節軟骨的自然老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如果膝關節在使用過程中缺乏保護,在各種外因的刺激下,這一進程就會被加快,即使是20、30歲的年輕人也可能患上膝骨關節炎!
  • 人工膝關節置換的長期效果如何?膝關節置換費用是多少?
    人工膝關節置換的長期效果如何?膝關節置換費用是多少? 什麼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所謂人工膝關節置換又稱膝關節表面置換術,百姓俗稱「換膝關節」,與口腔科醫生給破損的牙齒表面安裝牙套相似,用人工生物材料製作的假關節,通過精準的外科手術替換已經病廢的膝關節軟骨,從而達到消除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糾正畸形、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 練臀腿!最熟悉的陌生動作——箭步蹲
    博爾特版啞鈴箭步蹲訓練肌群: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膕繩肌,腓腸肌,核心肌群動作描述:1自然站立,雙手持啞鈴置於身體兩側,保持腰背挺直,核心收緊;2 單腳向前跨出一大步,同時重心下落,至前面的小腿垂直地面,大腿與小腿垂直
  •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CL)損傷斷裂是個什麼病?
    本文的目的是回顧的風險因素,從而可以更有效率的創造出一種預防的模式,以減少ACL損傷的風險。 風險因素: 1.體力虧空 疲勞!意味著體能不足,一直以來就與受傷的風險關係密切。
  • 膝關節「砰」一聲悶響,我從醫生變成了患者
    至於是否需要手術,需要1個月後水腫消退再拍磁共振才能判斷。很多叉友都會因為第一次磁共振的結果選擇做手術,這其實是不太準確的。 所以,不管後續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我都應該重視傷後的康復——制動保護(戴上護膝,保護膝蓋),消腫,恢復膝關節活動度,維持腿部肌肉的力量。然後,等待第二次磁共振複查結果和體格檢查,確認前交叉韌帶的受傷程度之後,再決定後續的治療方案。 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
  • 在家運動怎麼練腿?深蹲雖好,但我更推薦這個動作,腿部刺激超強
    前幾天有個小夥伴問我:在家如何訓練腿部肌肉?其實關於腿部訓練的選擇非常之多,很多人會告訴你去做深蹲,去做靠牆靜蹲,而我今天要推薦的是箭步蹲,俗稱弓步蹲。對於家庭訓練而言,如果你不進行任何負重的話,弓步蹲的本體感受是要好於自由深蹲的。
  • 協和醫學博士教你如何既鍛鍊身體又不傷膝關節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記得如下公式:膝關節總體損傷=每一步損傷✖️總步數英國廣播電臺(BBC)最近組織的一次醫學調查研究發現:在達到同樣鍛鍊效果的前提下,走路對膝關節的總體衝擊磨損比跑步要高出一倍之多!休閒跑步的優點在於既能在跑步中鍛鍊心肺功能,又能最大程度地保護膝關節。休閒健身跑步之外的兩種極端狀態,都不利於膝關節的健康。
  • 膝關節積液火針療法
    患有各種關節炎時,當膝關節長時間單一動作超量運動之後,膝關節腔內壓升高,氧分壓下降,導致滑膜組織充血水腫,紅、白細胞及纖維素滲出,當滲出速度超過滑膜代償性吸收速度時,即可出現關節積液。進而又可使關節腔內壓繼續升高,氧分壓繼續下降形成惡性循環,日久可導致滑膜退變脂肪化生等慢性無菌炎症形成。膝關節積液火針療法—取穴:阿是穴。
  • 膝關節疼痛、患骨關節炎的朋友,絕不能靠牆靜蹲?醫生闢謠說清楚
    但卻有一些聲音說運動對關節沒有保護作用,尤其是靠牆靜蹲這個動作會加重關節的疼痛,千萬不能做!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應該怎樣通過運動去應對膝關節的疼痛呢?咱們一起好好聊一聊!另外通過核磁我們也可以判斷出患者的髕骨是否位置比較低,因為過低的髕骨在做靠牆靜蹲這個動作的時候,患者的髕骨股骨之間的壓力會非常大,是不適合進行靠牆靜蹲的。●膝關節骨關節炎可以做靜蹲嗎?
  • 患者膝關節骨折,微創手術四個小孔解決問題
    但醫生僅給王先生骨折膝蓋打了四個黃豆大小孔,就解決了車禍導致左膝關節骨折問題。「我的膝蓋骨折了,還以為需要開刀做大手術,術後再打石膏……沒想到微創手術,幾個小孔就解決了骨折問題。」2日,已出院的王先生在電話裡對記者說。王先生今年59歲,因為意外車禍導致左膝關節受傷,11月15日來到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關節外一科就診。
  • 保護膝關節別忽視「預警信號」
    保護膝關節別忽視「預警信號」 原標題:   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上下樓梯疼痛加重,坐著再站起時膝部不適加重……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被膝關節症狀所困擾。如果不及時治療,會逐漸加重,出現膝關節內、外翻畸形,屈伸活動受限,甚至可能致殘。
  • 中英文字幕:膝關節解剖(Anatomy of the Knee)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此處有三塊骨頭相連:脛骨、股骨、髕骨。膝關節是「絞鏈」關節,只允許腿在一個方向彎曲。讓我們來深入觀察膝關節各個主要部分的解剖。 Bones(骨)The base of the knee is formed by the tibia.
  • 膝關節總是「打軟腿」 ,警惕前交叉韌帶斷裂
    但是長期以來,虎媽一直有個心結,12年前左腿打球時受過比較嚴重的傷,導致這些年左腿膝關節一直「打軟腿」。十個月前,小李一直小心翼翼保護的左膝再次扭傷,她也想像正常人一樣走路、跳躍、運動,於是來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尋求幫助。
  • 膝關節退變究竟是怎麼回事?好治嗎?
    半月板=緩衝墊避免大、小腿骨互相摩擦「膝關節」指的是大腿和小腿中間的關節,平常走路時大腿骨和小腿骨會互相磨來磨去,因此膝關節除了要負責承重以外,膝關節內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軟骨構造「半月板」,半月板就像是塊緩衝墊一樣,負責隔開你的大腿骨和小腿骨,避免它們硬碰硬互相摩擦,導致損傷。
  • 年紀大了容易出現膝關節退行性病變?6個好方法教你如何預防!
    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是骨科常見的慢性疾病,大多數患者為中老年人,其女性患者多於男性。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嚴重時還容易影響患者的行走功能。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年紀增長之後,就必須要預防膝關節出現退行性病變。
  • 天氣變冷膝關節更疼了?醫生教你3個小妙招緩解不適
    >>>>三個小妙招幫你緩解膝關節不適劇榮森介紹,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坐姿鐘擺腿、踩球和靠牆靜蹲這三個動作進行康復訓練,堅持練習,可延緩髕骨的衰老速度。注意擺動時,膝關節在正確的軌道上,兩個膝關節朝前,腳尖也要朝前,不要外八字或內八字。靠牆靜蹲肩、背、臀緊貼牆面,腹部收緊,大腿與地面平行,該動作可以增強膝關節周圍肌肉群的力量,需注意膝蓋不能超過腳尖,最好處在一條垂線上,否則會加重膝蓋負擔。
  • 膝關節為什麼會出現游離體?身體有哪些症狀?該如何應對?
    膝關節處於人體中部,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就容易出問題,再加上關節的壽命是有限的,只有60年,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衰退,更容易出現問題了。很多人感到膝蓋不舒服,來看的時候,聽到醫生說到游離體這個詞,滿臉的疑問,不懂到底是什麼意思。
  • 65歲老人換掉膝關節,只因一個「好習慣」,很多人還在做
    可是就在最近幾個月,每次走路膝關節莫名的疼痛,而且還越來越嚴重了,並且膝關節出現了腫脹,已經開始影響正常的生活。老杜不得不到醫院就診,醫生診斷發現老杜的膝關節已經嚴重變形,並且伴有半月板撕裂,靠傳統的治療已經很難奏效,經過醫生的評估,和患者及家屬溝通後,進行了膝關節置換。那麼問題來了?
  • 人體膝關節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其有效性驗證
    利用膝關節的核磁共振圖像,採用專業的醫學建模軟體,基於 3D 插補法,重建膝關節三維數位化模型。建立的完整的人體膝關節三維有限元模型包括骨骼、韌帶、軟骨等 14 個主要力學承載部件,結構完整、形態逼真。本文所建的模型高度模擬了膝關節的結構與材料特性,具有空間結構測量準確性高、單元劃分精細等特點。
  • 【骨麻徵途】膝關節後囊神經支配的解剖學研究
    本研究通過對15例標本進行仔細解剖,明確了支配膝關節後囊的關節分支的走行、分布、出現頻率及其與相鄰的易被超聲識別的解剖結構的關係。方法15例標本的平均年齡為72.4±22.9歲,8男7女。結果支配膝關節後囊的神經來源於閉孔神經後支(PON)、SCN、CFN和TN。在所有標本中,閉孔神經的後支支配關節後囊(未發現閉孔神經前支的分支支配膝關節後囊)。分別在8例(53%)和3例(20%)標本中發現腓總神經和坐骨神經的關節分支。脛神經關節分支遍布整個後囊。閉孔神經的後支供應後囊的上內側,與脛神經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