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2 01:11:1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陸佳麗 每經編輯 楊 翼
每經記者 陸佳麗 每經編輯 楊 翼
近日,有關東風將對東風裕隆做出「撤人不撤資」的消息不脛而走,將這家近年來頗為低調的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
對此消息,有東風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東風方面派駐的管理層人員確實要退出,並返回東風集團;此後東風只作為投資方參與其中,現階段還會對東風裕隆有所支持。」
6月17日,東風裕隆發布的《東風裕隆合資模式再創新,5年內打造10款新車型》公告顯示,從7月開始,東風裕隆將在人、事、財、物等方面,以及從資金到企業文化,進行重新梳理與整合。
而就在上周,東風汽車發公告稱擬轉讓鄭州日產51%的股權;此前,東風還進行了一系列涉及到合資和自主板塊的人事調整。業內有分析認為,此次變動背後反映的是,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竺延風在動刀「大自主」板塊,在東風汽車的規劃中,未來將對當前的6個自主乘用車板塊進行取捨。
「東風裕隆亟須改革,但東風撤出管理團隊恐怕不是一個利好信息。」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在技術支持、採購成本談判與渠道建立等方面,缺乏東風汽車背書的東風裕隆,未來發展恐將遇到不少難題。
與經營業績欠佳有關?
「其實,此前在東風『大自主』戰略中,東風裕隆地位不太高。」上述汽車行業分析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所以說,東風的管理團隊撤離釋放的不是一個好信號,近年來,東風裕隆不斷下滑的業績,或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的數據顯示,去年,東風裕隆銷量達4.05萬輛,同比下滑32.8%,未完成7萬輛的銷量目標;今年前5個月,東風裕隆累計銷量不到7500輛,同比下滑60.33%,其中最重要的銷量支撐全新優6僅銷售5116輛,同比下滑68.3%,月均銷量已下滑至千輛左右。
而這家定位於中高端的合資車企也曾創造過輝煌。2010年,東風裕隆正式成立,2011年迎來首款車型——納智捷大7 SUV上市;此後在SUV熱潮下,2012年憑藉此一款車型,東風裕隆的年銷量達3.1萬輛。
此後,東風裕隆雖連續推出MPV與轎車等車型,但因未抓住SUV機遇,加上稍顯弱勢的品牌與產品競爭力,東風裕隆被快速邊緣化。
調整還涉及渠道、產品和技術
記者了解到,在東風公司相關人員退出後,未來,東風裕隆的事務將由臺灣裕隆集團主導。
上述東風裕隆公告指出,「東風汽車公司與臺灣裕隆集團,為使合資合作的關係與發展進一步加深,雙方將注入更多資源,在產品平臺共享、資源整合利用上加強合作。同時為提升管理效率,對管理階層簡化,精減組織、減少層級,提升企業效能,啟用職業經理人團隊,落實人才市場化,並建立『業績導向』的績效考評體系。」
「職業經理人不是靈丹妙藥,可能對於短期業績提升有幫助,但可能他們缺乏對企業長期發展的關注。在東風裕隆現有的情況下,職業經理人不一定能讓東風裕隆重回上升通道。」上述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在其看來,導致東風裕隆銷量低迷的主要原因還是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整不僅涉及人事變動,還涉及渠道、產品和技術等方面。
上述東風裕隆公告指出,在渠道上,為更進一步將網絡下沉至4~6線空白城市,提出創新渠道經營模式,其中包括鼓勵開設創業店、優化一級館建店規模、規範多品牌經營模式等方面;在產品技術革新上,東風裕隆提出「510計劃」,即每年將至少投放1款全新車型,2022年前,投放至少10款全新車型。
「因為沒有太強的技術與品牌積累,東風裕隆若想回歸主流,還是要依靠東風集團的體系優勢。接下來,東風集團能否繼續在產品研發、渠道建設和供應鏈採購上提供支持,對東風裕隆未來走向至關重要。」上述汽車行業分析師認為。
據悉,本周內,東風汽車或將針對此事發布更詳細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