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對「中國妨礙搜救」的批評並不公允
「公布疑似殘骸衛星照片」不止中國一家,就此進行批評也沒有道理
紐約時報的這篇報導,最具爭議的部分是對中國在失聯早期公布疑似殘骸衛星照片的批評。報導稱:「在搜索的第一周,中國公布了一些據稱顯示了南海殘骸的衛星照片。然而,事實證明那些物體是一些無關的碎片。此次聲明最終促使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出言指責,稱中國浪費了其他國家搜尋失聯波音777-200飛機的時間。」
這是明顯不公平的批評,在整個對MH370的搜尋工作中,有大量令人洩氣的不實線索。美聯社日前就總結了不實線索的清單:包括3月8日馬航失聯的當天,有搜索飛機在南海發現不明油汙帶;越南飛機9日在南海發現可疑物體;3月12日中國衛星機構發布圖片顯示三個白色物體漂浮物;3月19日澳大利亞總理稱衛星圖像顯示南印度洋上遊兩個大型的漂浮物; 3月23日一個法國衛星發現了122個漂浮物體;3月27日一顆泰國衛星在印度洋上發現了300多個漂浮物,等等。所有這些「發現」都無法證實與MH370有關,甚至實地就根本找不到。
這些「發現」當然有可能「好心幹了壞事」,阻礙了搜尋工作,但這是無可奈何的結果。馬來西亞交通部長的確曾稱中國公布照片浪費了時間,但這更像是面對中國媒體咄咄逼人「問真相」時說的氣話。事實上,出現這種情況的主因是失聯早期搜救力量未形成統一而權威的機構,用統一的規範來接收、研判和發布信息,這是應該吸取的教訓,但紐約時報不應單獨就此針對中國進行批評。
海巡號發現的信號在當時是「令人鼓舞的線索」,不應在事後苛刻評價
紐約時報重點報導的「對搜救行動的傷害」,是指4月5日中國海巡01號發現疑似黑匣子信號,並公布了這一消息。這個信號目前被聯合搜救中心判定為「不可信的信號」。紐約時報記者認為,這一在當天就被CNN幾位專家質疑的「信號」,讓配有先進設備的英國船艦「回聲號」白費了驗證的時間,使得被派去協助「海盾號」的時間延遲,搜尋人員可能失去了記錄更多信號並縮小水下搜索範圍的機會。

這屬於事後的苛刻評價。海巡01發現疑似黑匣子信號時,整個搜尋工作並無太多可靠進展,600公裡以外的澳大利亞「海盾號」還沒有發現另外的信號。這時儘管海巡01的設備精度也許令人懷疑,但畢竟是唯一的線索。用聯合搜救中心的總協調人休斯頓的話來說,「這是一個重要且令人鼓舞的線索」,休斯頓強調會認真對待「搜尋行動中的任何新線索」。因此,派出「回聲號」去進行核實驗證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即便最終證明這跟MH370無關,也不應稱之為「傷害」。
紐約時報的這種批評本身可能構成對搜救工作的妨礙
許多紐約時報的美國讀者也不同意這篇報導的看法。說到底,目前飛機並沒有找到,這時候就對中國表現進行批評很難讓人信服。一位讀者留言稱「找到飛機,再來評判(Find the plane, then judge)」,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還有很多讀者也認為,許多國家的做法都有誤導成分,單獨挑中國來說並不公平。
CNN也就紐約時報的報導採訪了美國前國務次卿、哈佛大學教授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他認為紐約時報的指責不當:「我覺得這(文章)格調不太高。我記得不久前,中國還被批評參與搜救的積極程度不夠,我們不能橫豎都是理……目前的失望情緒已經夠多了,因為沒有任何人成功地定位到了飛機。」
也許紐約時報自己也覺得並不合適——這篇報導最初題目要更為激烈,《中國在馬航客機搜救中的行動被認為傷害比幫助多(China’s Efforts in Hunt for Plane Are Seen as Hurting More Than Helping)》,後來才改為「傷害與幫助一樣多」。
事實上,相比起中國在搜尋工作中的做法,「紐約時報批評中國搜救工作」本身可能構成對搜救工作的妨礙,因為這有可能會影響各國之間的合作。而聯合搜救中心的總協調人休斯頓,則一貫強調搜尋工作要各國團結。他不僅多次表達對中國搜救隊伍積極參與合作的讚賞,還希望媒體「專注這些(指多國合作),不要扯東扯西(意指製造矛盾)」。
美媒批評不恰當,但中國在搜救上存在的一些問題確實需要重視
儘管可以說,在態度方面紐約時報的這篇報導非常值得商榷,但不代表這篇報導沒有價值,不代表報導的陳述是胡編亂造。多國搜救的行動的確要講究團結,但並非所有問題都應該掩蓋。在紐約時報之後,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都相繼刊文報導了中國搜救工作所存在的問題,這些意見無疑有些是非常正確,也非常值得重視,並應該加以改進的。
海巡01號探測黑匣子的努力很可貴,但方式的確有疑問
海巡01號在4月5日率先發現黑匣子「疑似信號」,這的確非常振奮國人。在CNN的美國專家表達對海巡01號所發現信號的懷疑後,中國海事專家還特意進行了回擊,稱海巡01號用的就是引進的美國設備,而且「不存在200米設備探測4000米海深的怪事。」中國海事專家還認為,雖然發現疑似信號有很大幸運成分,但這是中國人的努力所致——「幸運女神眷顧的,永遠都是認真、敬業的態度,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在每一片水域,他們(海測隊員)都不放過來自水底的任何線索,探測每一個疑似物,不管水深水淺,風大浪高。」「海測隊員們戴上耳機,打開探測儀,將頻率調至37.5kHz,心裡默默祈禱,能有聲音傳來」
這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路子,然而在看了央視畫面的美國人眼裡,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紐約時報一位對民用和軍用海事設備非常熟悉的讀者留言表示,當他看到畫面上中國人拿著手持型水中聽音器去專心致志「聽」黑匣子信號時,他不知道是該笑還是該哭,因為這種探測信號的辦法是完全不適用於當前的場景的。按美國生產商的說法,這種價值1.6萬美元的民用手持型水中聽音器的確可能從海中探測到信號,但這種設備只適合在淺水中使用,而馬航失聯航班的搜尋水域海水很深。期待用這種方法找到黑匣子信號完全不現實。

甚至有專家認為,中國海巡01輪在南印度洋偵聽到的疑似來自馬航失聯航班黑匣子的信號,可能只不過是這艘船自己發出的。有報導稱,從一段有關中國海巡01輪搜尋工作情況的視頻可以看出,這艘船上還額外配有一臺聲波發射器。報導援引聲波發射器生產商Dukane Seacom 的總裁Anish Patel的話說,那臺聲波發射器只需弄溼就能開始發射聲波,僅需很少的水分,該聲波發生器遇水才能激活的開關就能自動打開,它發出的聲音有可能被海巡01輪上的搜尋人員誤當做了馬航失聯飛機發出的信號。
按聯合搜救中心目前的說法,海巡01的信號已經是不可信的,中國搜救人員也不再關心。目前只有澳大利亞「海盾號」所監聽到4段黑匣子信號是可信的,儘管沒有最終確認,但搜救中心已經根據這些信號縮小了黑匣子的定位範圍。而「海盾號」用的是什麼設備呢,是美國海軍提供的TPL-25型拖曳聲波定位儀,與配套的「藍鰭金槍魚」自主水下航行器,合計成本360萬美元,在2009法航空難搜索黑匣子時起到了關鍵作用。
僅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黑匣子信號探測方面,中國搜救隊員在設備、觀念上與先進國家還差得遠。

承載國人期望的「蛟龍號」未能參與搜救,也存在不少遺憾
2012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曾在馬裡亞納海溝大顯身手,這使得許多國人期待「蛟龍號」也能在MH370搜救上出一把力,但直到現在,「蛟龍號」也未曾出動。有專家辯護稱,「蛟龍號」的長處在於定點作業,而不是大範圍搜尋;而且由於航程限制,載人深潛器無法像無人深潛器那樣在深海長時間作業。但據洛杉磯時報,「蛟龍號」5000米海試現場海試副總指揮、三位試航員之一崔維成對此次「蛟龍號」未能出動頗為沮喪。崔維成認為,是由於搭載蛟龍號的「向陽紅09」船引擎有問題造成的。崔維成稱,2013年6月到9月的航行中,1978年產的「向陽紅09」船多次熄火不能行進。
同樣未能符合人們期待的還有「潛龍一號」,這是我國首個實用性6000米水下無人無纜潛水器,2013年曾在5000多米深的我國多金屬結核詳細勘探區近海底潛行作業將近30小時,與美國「藍鰭金槍魚」是對應的產品。然而相關人員承認,在搜索MH370這樣的任務上,「潛龍」仍遠未到實用的階段。
在飛機搜救問題上,中國需要深度參與國際協作
在MH370目前的搜救工作中,中方人員目前所做的,主要是依靠船艦和飛機在海面上進行目視搜尋。多國空中搜尋任務的協調人克萊格·希普表示,從3月24日開始,中國空軍執行了澳方統一安排的每一次搜尋任務,聯合指揮中心和中國空軍的合作非常愉快,協調沒有任何問題,中國空軍表現出了非常高的專業素質。
然而這種程度的參與還不能讓人滿意,MH370上有最多的中國人,中國也投入了最多的資源參與搜救,希望並也理應深度參與救援工作,但為何起主導核心作用的還是澳、美、英等國呢?
技術、設備上的差距還只是一方面,不習慣參與國際合作機制更是需要反思的一方面。華爾街日報指出,今年1月份亞洲民航專家曾聚在一起研究飛機在海上失事時如何協調搜救行動,當時中國政府表示缺乏應對方案,但是並沒有派任何人參加這個會議,這已經是中國連續兩年缺席此類活動。再加上,中國本來就少參與美國幾十年來建立的深厚政治和軍事聯盟的合作活動,就更對這方面的國際合作感到陌生,更難以融進去。據一位熟悉搜索行動的西方軍方官員說,在中國「海巡01」船攜帶的探測器探測到信號後,中國調查人員將這個消息報告給了數千公裡之外的北京,而不是通知已經在南印度洋上的附近船隻和飛機。當外國記者就中國發現信號的消息詢問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負責搜索行動的官員時,他們的回答顯示,他們所掌握的情況也就是新華社那三句話的報導。
這種狀況,無疑對中國現在乃至今後參與空難、海難事故調查帶來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