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就是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最常見的關係是什麼?就是友情、親情和愛情。如果一部電影能把這三種關係中的某一種表達清楚,那就是一部出色的影片;如果能出色的表達出兩種或三種,那就是一部經典的影片;如果能深入到人類情感的最深處,那這就是一部偉大的影片了。當然,最後一種除了塔可夫斯基、伯格曼等少數幾位大師能做到以外,絕大多數影人還是望塵莫及的。在我看來,《英國病人》應當就屬於前面所說的第二種情況,在這部影片中,通篇貫穿著友情、親情、愛情這些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情感關係,並且被安東尼·明格拉用一種異樣但卻精準的方式講述了出來。
首先是埃瑪沙和凱薩琳之間,其實這是一段典型的「第三者插足加已婚者出軌」的常見橋段。以埃瑪沙的智慧和人生經歷,他很清楚愛上一個有夫之婦的結局不會是幸福。但他還是不可救藥的迷戀上了凱薩琳·克裡夫頓。他愛她。他跟蹤她;他為她寫小說,他叫她K;凱薩琳內心的情慾最終被埃瑪沙點燃,他們在不開燈的房間裡做愛,汗水浸溼衣衫;他在激情中撕破了她的衣服,然後笨拙的幫她補好……然而這一切都被凱薩琳的丈夫洞若觀火,還有就是,克裡夫頓是埃瑪沙的朋友。白天埃瑪沙與克裡夫頓衣冠楚楚的談論國家大事,晚上卻摟著他的妻子睡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段被世俗所唾棄的不倫之戀。
而漢娜與基普之間雖然沒有埃瑪沙和凱薩琳那麼出格,但在我們這些俗人看看,其實也是一段沒有結果的萍水相逢,漢娜與基普之間的所謂「戀情」就像是由許多段一夜情累積起來的情慾故事,而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意義上的「愛情」。漢娜與基普之間其實缺少一般戀人間慣常的交流,他們的彼此吸引,更像是孤獨中的互相撫慰,而不是真正的談婚論嫁。所以,當基普選擇離開時,漢娜並沒有阻攔,她只是默默的注視著基普離去。按照我們中國人的邏輯,「有情人終成眷屬」才是所有純真愛情的最終歸宿。起碼男女雙方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埃瑪沙與凱薩琳之戀固然為世俗所不容,但好歹他們是千方百計的想要在一起,而漢娜和基普竟然主動選擇了放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情感的異化程度上來說,漢娜與基普甚至要比埃瑪沙和凱薩琳走得更遠。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段顯性的感情中間,還有一段隱性的感情,就是漢娜與埃瑪沙之間的感情,在人物的舉止中不難看出來,漢娜對埃瑪沙一直懷著一種莫名的愛戀,當她決定留下來獨自陪伴埃瑪沙的時候,顯然不僅僅是出自醫護人員對病人的關愛。當然男友和同事的遇難成為了漢娜選擇留下來獨自陪伴埃瑪沙的情感導火索——但這畢竟只是導火索,炸藥還是在漢娜自己那裡。漢娜對待埃瑪沙可謂是「亦父亦夫」。一方面,她照顧埃瑪沙無微不至,默默的為埃瑪沙換洗衣物,為他擦洗身體,為他煎荷包蛋。她的喜怒哀樂都急於跟埃瑪沙分享,當戰爭結束的消息傳來時,她甚至和基普、卡拉瓦喬一起抬著埃瑪沙在雨中狂歡。
一般來說,只有愛情才會讓男女之間有如此的情感共享。另一方面,漢娜在埃瑪沙面前又像個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在她眼裡,神秘的埃瑪沙就像父親一樣偉岸、高大,是個值得依靠的男人。雖說埃瑪沙臥床不起,漢娜還是原意依偎在他的胸前,以致於埃瑪沙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另一個細節時,漢娜一個人在院子裡玩跳房子,在那一刻,漢娜就是個還沒長大的小姑娘。埃瑪沙雖然是個病人,但只要他還在,漢娜就會覺得心裡有依靠。這種感情也許只有在當時那個特定的環境下才會發生,連續遭受打擊的漢娜精神支柱已經倒塌,她迫不及待的選擇埃瑪沙作為情感的依靠,而埃瑪沙作為男性的神秘和對另一個女人曾經的痴情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漢娜對於男人的所有幻想。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基普只是作為短暫的替代品出現而已——但我們無權譴責漢娜的選擇,即使是一時之選,起碼在面對基普時,漢娜是真誠的,只是這種真誠在時間的壓力面前顯得脆弱不堪。而在這三段異化的愛情線索之外,還纏繞著幾段似是而非的友情線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在馬多克斯和埃瑪沙之間,他倆之間本來有著最淳樸的友誼,馬多克斯就像是個符號一樣出現在影片裡,他與任何人沒有瓜葛,獨來獨往,只是醉心於他的探險和學術研究,甚至讓人覺得這個人物是個廢筆,但隨著故事的推近,當他繪製的地圖被埃瑪沙拿來與德軍交換以後,馬多克斯囿於良心的譴責吞槍自殺。
看到這裡,我似乎能猜度出導演的用意:馬多克斯就是世俗社會的某種隱喻。他跟克裡夫頓不一樣,克裡夫頓的隱忍和最後的爆發,只是為埃瑪沙和凱薩琳之間的不倫之戀增添了幾分道德譴責的色彩,讓他們的關係更加嚴苛的至於世俗眼光之下被審問、被鞭撻。而馬多克斯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辜者,可以說,他是死於埃瑪沙和凱薩琳的手裡,他是這段不倫之戀的犧牲品。明格拉沒有一味的為埃瑪沙和凱薩琳塗上溫情的色彩,而是赤裸裸的暴露出他們人性的陰暗面。他們的愛情就是這樣——他們不要民族、國家,不要公平、正義,他們只要能夠在一起。這是異化的愛,無法用通常的是非標準來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