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病人點評,這部電影就是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2021-01-09 福庭娛樂圈

這部電影就是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最常見的關係是什麼?就是友情、親情和愛情。如果一部電影能把這三種關係中的某一種表達清楚,那就是一部出色的影片;如果能出色的表達出兩種或三種,那就是一部經典的影片;如果能深入到人類情感的最深處,那這就是一部偉大的影片了。當然,最後一種除了塔可夫斯基、伯格曼等少數幾位大師能做到以外,絕大多數影人還是望塵莫及的。在我看來,《英國病人》應當就屬於前面所說的第二種情況,在這部影片中,通篇貫穿著友情、親情、愛情這些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情感關係,並且被安東尼·明格拉用一種異樣但卻精準的方式講述了出來。

首先是埃瑪沙和凱薩琳之間,其實這是一段典型的「第三者插足加已婚者出軌」的常見橋段。以埃瑪沙的智慧和人生經歷,他很清楚愛上一個有夫之婦的結局不會是幸福。但他還是不可救藥的迷戀上了凱薩琳·克裡夫頓。他愛她。他跟蹤她;他為她寫小說,他叫她K;凱薩琳內心的情慾最終被埃瑪沙點燃,他們在不開燈的房間裡做愛,汗水浸溼衣衫;他在激情中撕破了她的衣服,然後笨拙的幫她補好……然而這一切都被凱薩琳的丈夫洞若觀火,還有就是,克裡夫頓是埃瑪沙的朋友。白天埃瑪沙與克裡夫頓衣冠楚楚的談論國家大事,晚上卻摟著他的妻子睡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段被世俗所唾棄的不倫之戀。

而漢娜與基普之間雖然沒有埃瑪沙和凱薩琳那麼出格,但在我們這些俗人看看,其實也是一段沒有結果的萍水相逢,漢娜與基普之間的所謂「戀情」就像是由許多段一夜情累積起來的情慾故事,而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意義上的「愛情」。漢娜與基普之間其實缺少一般戀人間慣常的交流,他們的彼此吸引,更像是孤獨中的互相撫慰,而不是真正的談婚論嫁。所以,當基普選擇離開時,漢娜並沒有阻攔,她只是默默的注視著基普離去。按照我們中國人的邏輯,「有情人終成眷屬」才是所有純真愛情的最終歸宿。起碼男女雙方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埃瑪沙與凱薩琳之戀固然為世俗所不容,但好歹他們是千方百計的想要在一起,而漢娜和基普竟然主動選擇了放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情感的異化程度上來說,漢娜與基普甚至要比埃瑪沙和凱薩琳走得更遠。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段顯性的感情中間,還有一段隱性的感情,就是漢娜與埃瑪沙之間的感情,在人物的舉止中不難看出來,漢娜對埃瑪沙一直懷著一種莫名的愛戀,當她決定留下來獨自陪伴埃瑪沙的時候,顯然不僅僅是出自醫護人員對病人的關愛。當然男友和同事的遇難成為了漢娜選擇留下來獨自陪伴埃瑪沙的情感導火索——但這畢竟只是導火索,炸藥還是在漢娜自己那裡。漢娜對待埃瑪沙可謂是「亦父亦夫」。一方面,她照顧埃瑪沙無微不至,默默的為埃瑪沙換洗衣物,為他擦洗身體,為他煎荷包蛋。她的喜怒哀樂都急於跟埃瑪沙分享,當戰爭結束的消息傳來時,她甚至和基普、卡拉瓦喬一起抬著埃瑪沙在雨中狂歡。

一般來說,只有愛情才會讓男女之間有如此的情感共享。另一方面,漢娜在埃瑪沙面前又像個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在她眼裡,神秘的埃瑪沙就像父親一樣偉岸、高大,是個值得依靠的男人。雖說埃瑪沙臥床不起,漢娜還是原意依偎在他的胸前,以致於埃瑪沙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另一個細節時,漢娜一個人在院子裡玩跳房子,在那一刻,漢娜就是個還沒長大的小姑娘。埃瑪沙雖然是個病人,但只要他還在,漢娜就會覺得心裡有依靠。這種感情也許只有在當時那個特定的環境下才會發生,連續遭受打擊的漢娜精神支柱已經倒塌,她迫不及待的選擇埃瑪沙作為情感的依靠,而埃瑪沙作為男性的神秘和對另一個女人曾經的痴情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漢娜對於男人的所有幻想。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基普只是作為短暫的替代品出現而已——但我們無權譴責漢娜的選擇,即使是一時之選,起碼在面對基普時,漢娜是真誠的,只是這種真誠在時間的壓力面前顯得脆弱不堪。而在這三段異化的愛情線索之外,還纏繞著幾段似是而非的友情線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在馬多克斯和埃瑪沙之間,他倆之間本來有著最淳樸的友誼,馬多克斯就像是個符號一樣出現在影片裡,他與任何人沒有瓜葛,獨來獨往,只是醉心於他的探險和學術研究,甚至讓人覺得這個人物是個廢筆,但隨著故事的推近,當他繪製的地圖被埃瑪沙拿來與德軍交換以後,馬多克斯囿於良心的譴責吞槍自殺。

看到這裡,我似乎能猜度出導演的用意:馬多克斯就是世俗社會的某種隱喻。他跟克裡夫頓不一樣,克裡夫頓的隱忍和最後的爆發,只是為埃瑪沙和凱薩琳之間的不倫之戀增添了幾分道德譴責的色彩,讓他們的關係更加嚴苛的至於世俗眼光之下被審問、被鞭撻。而馬多克斯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辜者,可以說,他是死於埃瑪沙和凱薩琳的手裡,他是這段不倫之戀的犧牲品。明格拉沒有一味的為埃瑪沙和凱薩琳塗上溫情的色彩,而是赤裸裸的暴露出他們人性的陰暗面。他們的愛情就是這樣——他們不要民族、國家,不要公平、正義,他們只要能夠在一起。這是異化的愛,無法用通常的是非標準來評判。

相關焦點

  • 《英國病人》電影交響音樂會在滬全球首演
    從英國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到美國拉維尼亞音樂節戶外草坪,「電影交響音樂會」這種浸入式的觀影方式,正在成為一種風潮。9月13日,《英國病人》電影交響音樂會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全球首演。16:9高清大幕,交響樂團現場伴奏。從聲到色,電影打開多重感官,帶領觀眾感受了一場烽火紛飛中埋藏於沙漠的愛情史詩。
  • 《英國病人》一部耐人尋味的電影!
    如果不是《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我可能不會那樣迷戀Ralph Fiennes;如果不是Ralph Fiennes,我可能也不會如此鍾愛這部電影。1996年,根據普立茲獎小說改編的史詩巨片《英國病人》橫空出世,一舉獲得了第6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等九項大獎。
  • 《英國病人》的經典化之路
    顯而易見,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構成了《英國病人》經典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麼這部情節十分複雜的作品,在小說和電影之間,是如何實現生成與傳播的經典化過程的呢?影片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女主人公凱薩琳的愛情與死亡:用動情的音樂烘託了她和阿爾馬希之間的浪漫愛情,用悽美動人的場景烘託了她的死。電影利用視覺和聲音效果,超越了小說的文學性,凸顯了文化意義,使得觀眾更深入地感受到作品蘊含的深層美,進而擴展了《英國病人》的影響,播散了其中的人文價值,激起受眾對原著小說中隱含的人性和生命的崇高性的思考。
  • 奧斯卡經典《英國病人》:一部超越了世俗,像詩歌一樣唯美的電影
    電影《英國病人》於1996年上映,獲得了9項奧斯卡大獎。該電影篇幅宏大,特別是艾瑪殊和凱薩琳的愛情被世俗不容,然而他們的愛情非常唯美,讓人感動。《英國病人》這部電影像一首詩,是一部超越了世俗,像詩歌一樣唯美的電影。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北非,盟軍發現有一架英國飛機被德軍炮火擊落,隨後盟軍救下機師,但機師被燒傷,受傷嚴重,以至於失去記憶。
  • 《英國病人》:無疾而終的邂逅,卻綻放出了悽美且絢爛的愛情花朵
    一部經典電影誕生的意義是什麼?《廊橋遺夢》給出了答案——1995年,倫理愛情電影《廊橋遺夢》在加拿大上映,其後風靡全球,引發全球離婚潮,而這部奧斯卡電影的意義在於引發人們對婚姻與愛情的探討與思考。但在1996年,誕生一部堪比《廊橋遺夢》,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戰爭愛情電影——《英國病人》,同樣以婚外戀為主題。
  • 「背叛」下的偉大愛情,看《英國病人》挑戰道德底線的藝術
    1996 年,初出茅廬的美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將加拿大作家麥可·翁達傑於1992年出版的小說《英國病人》搬上了大熒幕。在第69屆奧斯卡上,這部電影包攬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9項大獎,成為文學作品改編電影歷史上的一部傑出之作,也讓人們重新關注起小說原著。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一架飛機墜毀,飛機上的人被燒得面目全非。
  • 愛情:《英國病人》仿佛絕望之中的曙光,耀眼而溫暖!
    雖然戰爭讓人的生命變得渺小,但英國病人把愛情放在戰爭背景下,並不是說的什麼大愛呀,捨生取義呀,而是平等的、嚴肅的、尊敬的將每個生命個體放在戰爭中討論,電影顯得更深刻、更具象、更微觀。《英國病人》採取了大量蒙太奇的敘事方式,將過去和現在完美銜接,將男主的過去與現在的病態相融合,總會讓人生出一種慘澹的味道。誰也沒想到,過了幾年後,男主毀了容、生了病,也許再也站不起來。
  • 曹文軒《蜻蜓眼》:表現人的高貴情感
    《蜻蜓眼》發表在《人民文學》雜誌第六期,小說故事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寫的是之後三四十年間發生在中國上海、法國馬賽、中國宜賓三座城市之間,中法結合的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及遭遇。小說以中法混血兒孩子阿梅的成長為線索,以孩子的視角勾勒出那個特殊年代中一家人的相扶相幫。人類無法避免亂世的傷殘,但人類永遠珍視初心和童真。
  • 《狼嚎》這部電影是關於潛艇之間的戰鬥
    乍一看,這部電影是關於潛艇之間的戰鬥。的確,深海是一種安靜而致命的感覺。畢竟,潛艇不靈活也不兇猛。生與死常在魚雷之間。然而,前面的過程,如何不被發現,如何讀出聽到的聲音,以及如何決定下一步行動都是壓力的來源。這部電影很好地控制了氣氛。此外,它還有一些特別的故事。
  • 《英國病人》:「沙漠裡的愛情」背後是對父權制社會的對抗
    《英國病人》挖掘了人性中的背叛、欲望、激情、危險、隱秘,頌揚了愛情,描寫了冒險和懸疑,反對西方殖民霸權,同時也是一部反戰小說和女性成長小說。①對戰爭的抨擊:藉助二戰的背景,來展現個人在戰爭中的痛苦遭遇,表達對安寧和平的生存環境的嚮往與追求從某種角度分析,影片《英國病人》看似在表現男女主人公之間悲情的愛情故事,然而究其悲情愛情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卻表達了影片對戰爭無聲的控訴。
  • 藏在經典電影《英國病人》中的「三觀」
    一架英國飛機在飛越撒哈拉沙漠時被德軍擊落,機師由於受傷,想不起自己是誰,因此被叫做「英國病人」。考古學家艾馬殊伯爵跟隨探險家來到撒哈拉沙漠考察,結識了繪製地圖的飛機師傑弗和他妻子凱薩琳。凱薩琳的才氣和美麗讓艾馬殊深深著迷,兩人在沙漠一個幽深的洞穴參觀壁畫時,更加發現彼此志趣相投。道德最終戰勝了激情。
  • 回顧電影:《地球停轉之日》和《英國病人》,你喜歡哪一部呢?
    這部科幻災難片的一個長處在於其商業化並非出自本意,影片中不搞笑的地方簡直乏味得要命。斯考特·德裡克森精心打造的《地球停轉之日》,成本昂貴,外表受看,卻於事無補。影片的「無趣」與基努·裡維斯的表演無關,要怪只能怪編導無法勝任這個題材、從而無法在他周圍構築氣質兼容的科幻氛圍。在整體故事氛圍的改編方面,編劇還是費了一定的心思。
  • 他是"伏地魔""納粹"也是"英國病人"
    他是《辛德勒的名單》中,讓人望一眼便瑟瑟發抖的納粹軍官;是《哈利·波特》系列中,視人命如草芥、「連名字都不能提」的大反派黑魔王伏地魔;是《英國病人》中,即使越過道德邊境出軌有婦之夫,也會讓人心生憐憫的考古學家;還是《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閃爍著人性之光的飯店主人。
  • 《英國病人》不止於愛情的偉大
    愛情令人沉醉,戰爭讓人清醒。看《英國病人》,你將暢遊撒哈拉大沙漠,住進邊疆的修道院,在顫動人心的歲月裡收穫浪漫、溫暖和感動。去年夏天我的朋友珍跟我說:「你一定一定要去看《英國病人》,真的特別好看。」後來在導師的課堂上也聽說了它。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呢?
  • 在人類的關係中,人與人之間外表與內涵的並容—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也展現出了非常強烈的階級觀念,這部電影通過一群瘋子的表現,來達到了豐裕和警示的目的,非常明顯,並且極為,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指出了當時社會中一些普遍的消極現象,所以說,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完全展現了美國70年代的社會政治景象。
  • 《英國病人》:一個真摯的靈魂與你相伴!
    作為一部備受歡迎的影片,《英國病人》榮獲不少獎項,至今經典留傳。該片劇情很有吸引力,充滿了人性的美感,能夠觸動觀眾內心深處的靈魂。目前豆瓣得分8.5,非常值得重溫賞析。從影片自身的劇情來看,《英國病人》圍繞兩段交織纏互的愛情糾葛展開劇情。
  • 奧斯卡最佳影片《英國病人》:戰火中跨國界的愛情,美的讓人心痛
    戰爭使國界無比分明,但國與國始終都是人海,人與人也總會有跨越戰爭仇恨的存在。<<英國病人>>這部電影就圍繞著艾瑪殊這個英國病人展開了一部戰爭中愛戀的回憶錄,他的愛情最後以這樣的形式述說出來,留給我們很深的感慨,而他自己在病床上請求護士漢娜以安樂死結束了最後的生命,在他安詳的眼裡滿是溫柔和無憾,痛苦了如此之久的他,終於可以去見天堂的所愛之人了。
  • 很多人說今年最好的電影很有可能就是這部《羅馬》
    金獅獎頒獎典禮結束,評為主席託羅迫不及待地告訴所有人:《羅馬》獲得金獅獎是評委會九人全票通過的結果,這不是墨西哥人或Netflix的勝利,這是電影的勝利。熟悉卡隆的人都知道,他和託羅、岡薩雷斯並稱「墨西哥電影三傑」,最近今年,這幾位大哥四次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在美國出盡風頭。卡隆的電影一向注重畫面的視覺效果,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等7項大獎的《地心引力》就是最好的證明。
  • 《英國病人》:如若相遇不相識
    眾所周知,歐美化妝師的化妝技術堪比真正的換頭,所以當他們下狠手時,費因斯長這樣:其實人家長這樣:殊不知,早在1994年,他就憑藉在《辛德勒的名單》中出色的表演,拿下當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1996年,又因與克裡斯汀·斯科特·託馬斯、朱麗葉·比諾什合作拍攝的愛情片《英國病人》,被提名當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 《官方機密》:這部取材於現實的電影卻讓人很難相信真實發生過
    這是一部與戰爭有關的電影,卻幾乎沒有硝煙;這是一部與間諜有關係的電影,卻沒有諜戰的戲份,整部電影用非常平緩的節奏向觀眾講述了一個真正發生過的故事,一個關於差點以一己之力阻止一場戰爭的女性的故事。《官方機密》中女主角受審劇照這部《官方機密》所貼的標籤是:傳記、劇情、驚悚。實際上這部電影一點都不驚悚,除了結局有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整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