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奇葩文被 PLOS One 以 10 大理由撤稿

2020-11-23 丁香園

編者按:論文遭撤稿的原因眾多,但一次牽出 10 大撤稿理由的,要數清華大學醫學院的這篇文章了。

PLOS One 雜誌最近撤銷了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的一篇論文,並列舉了文章的 10 個撤稿理由。

「Metagenomic Human Repiratory Air in a Hospital Environment」是論述利用基因測序技術掃描醫院內存在的病原體的論文,通訊作者為 Geng Tian(第一作者 Yi Yu Lai),均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中心。

這篇文章讓加州大學的微生物學家 Jonathan Eisen 在 Pubmed 和 PLOS One上都忍不住吐槽,這10條理由其中的任何一條都足以讓文章撤稿,以下為撤稿說明的詳細解釋:

1. 拼寫錯誤:文章語言未達到發布要求。編輯部審查時就告知作者需要對文章語言進行修改,但直到終稿發布作者也沒有任何回應和修改。

文中拼寫錯誤比比皆是:首先,標題中的「Repiratory」應該是「Respiratory」;其次,文中出現「postion」,「microorgnisms」,「maliganant」,「leathal」及「noncosomicol」等詞彙拼寫錯誤,在同一句話中還出現「Petri dish」和「petridish」。

2. 名詞解釋抄襲:論文中的「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部分和 wiki 百科上內容部分高度重合。

(Wiki 上的解釋)


(被撤論文有關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說明部分)

3. 論文表 一內容是抄襲自文章 Julia S. Garner: Guidelines for Isolation Precautions in Hospitals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Advisory Committee 01/01/1996 。


(Guidelines for Isolation Precautions in Hospitals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Advisory Committee 圖表截圖)


(被撤論文圖表一)

4. 論文中表二改編自文章 Pasanen, A.L., A review: Fungal exposure assessment in indoor environments. Indoor Air, 2001. 11(2): p. 87–98。

(A review: Fungal exposure assessment in indoor environments. 的圖表)


(被撤論文圖表二)

5. 引用數據未註明來源 :文中 87.7% 的 MG-RAST 測序未註明引用來源。

6. 樣本不足:文中病原體樣本檢測的證據不足。

7. 無論是採取生物信息學方法還是 PCR 等獨立方法獲得的MG-RAST 數據均無效,此外,論文中有關類群的潛在非特異性匹配結論也表述不清楚。

8. 按照現有確定的基因組學分組,大量的宏基因組應該按照 CFU/mL 數量級進行比較。文中隻字未提如何計算確認瓊脂培養板上的不同物種,也未提及文獻準備和宏基因測序中規範數據的信息。

9. 文章未說明 PhiX174 來源的結果是來自文獻準備還是試驗汙染。人類逆轉錄病毒已會讀取人類基因組,但文章相關內容並未澄清。

10. 論文圖表 e7 中宏基因讀取作業的數據不準確,列出的幾類細菌也不應當被列為病原體。

文章刊登於 2015 年 10 月,按照 SCI 的統計尚未被引用。Eisen 教授發現了這篇文章的問題,並且很快向 Retraction notes 聯繫:「當我第一次指出文章的錯誤時,僅僅是因為它的引用未註明來源,但沒有想到的是,這僅僅是個開始」

文章正式發布兩周後,PLOS 刊出文章的相關說明:「有讀者已經注意到文章存在的眾多問題,編輯部也早已獲悉,目前正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截止到發稿,Retraction Watch也並未有最新作者回應。

除震驚之餘,我們不禁要問三問:

為何在中國撤稿事件屢見不鮮?

為何文章該嚴謹清晰處理卻連拼寫錯誤都遍布全文?

為何文章會被PLOS One接受並在諸多質疑下仍舊發表出來?


相關焦點

  • 最奇葩的撤稿理由——我們的數據被新冠大流行吃掉了
    但更令人關注的是,面對質疑,第一作者聲稱由於Covid-19大流行的限制使得他們無法恢復原始數據。這恐怕是小編見過的最奇葩的撤稿聲明。根據科睿唯安的Web of Science中的記錄,這篇論文已被引用了16次。
  • PLOS ONE:神刊?水刊?我不服!
    文章DOI: 10.1371/journal.pone.01790172, 奇葩、搞笑/腦洞大開文章巨多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DOI: 10.1371/journal.pone.0079147 茅臺酒可以抑制肝癌細胞的形成。DOI: 10.1371/journal.pone.0093599 男性收入越高越不喜歡大胸女子。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的數據混亂」
    圖片來源:Science網站10 月 9 日,《科學》(論文作者在撤稿聲明中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出現問題的圖片曾作為示意圖被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因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
  • 中國地大Science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根據「撤稿觀察」網站(RetractionWatch)的報導,通訊作者之一的朱斌通過郵件向撤稿觀察表示,包括他本人在內的部分作者不同意撤稿,理由是雖然存在錯誤,但文章本身具備獨立性、真實性和可重複性;而且《科學》有時允許作者對有問題的文章進行勘誤,而非直接撤稿。
  • 哈佛知名心臟病專家被撤稿 31 篇學術稿件
    近日,心血管學術界最出名的一件事情,莫過於「心臟幹細胞治療領域創始人——Piero Anversa 教授被撤稿
  • 199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撤稿理由五花八門具體到本次事件,199 篇論文因何原因撤稿,無疑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儘管被撤稿論文都帶著一個「withdrawn」的標籤,但是其實大部分被撤稿論文應該被打上「retraction」的標籤。雖然在中文裡,上述兩種情況都被稱為「撤稿」,但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不小的區別。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撤稿,歷史首次
    兩個月前(7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東南大學朱斌教授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1)的論文。
  • 199 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撤稿理由五花八門具體到本次事件,199 篇論文因何原因撤稿,無疑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儘管被撤稿論文都帶著一個「withdrawn」的標籤,但是其實大部分被撤稿論文應該被打上「retraction」的標籤。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撤稿!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此外,學術打假專家 Elisabeth Bik 也在 PubPeer 上指出了同樣的問題。根據「撤稿觀察」的報導,通訊作者之一的朱斌通過郵件表示,包括他本人在內的部分作者不同意撤稿,理由是雖然存在錯誤,但文章本身具備獨立性、真實性和可重複性;而且《科學》有時允許作者對有問題的文章進行勘誤,而非直接撤稿。
  • 奇葩論文:胖子更有可能搞出學術不端?幸好該文章很快就會被撤稿
    因此他們做了更多的「小謊言」,而不是更多的「大謊言」。這是不誠實還是情報?使用相同的數據,您還可以得出結論,即BMI高/女性的人比苗條的人更聰明。受試者是如何招募的?他們被要求報名參加哪種類型的學習?他們都必須禁食,知道自己要吃早餐,但首先必須稱重並進行測試。這可能對肥胖者的情緒影響更大,並且可能無法通過血糖水平來衡量。
  • 這兩項研究被撤稿了
    日前,這篇引起無數吐槽的論文被正式撤稿。因此雜誌予以撤稿處理。對於這篇論文的撤稿,有網友調侃道:除非吉他盒裡裝滿了現金,不然我不覺得會增加什麼機會,這說明論文的同行評議已經變得非常鬆懈。穿高跟鞋的女性更有吸引力?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理由是,首先「整篇文章是真實的,不依賴於附件的錯誤,不會因為附件裡出現的失誤產生誤解。文章不用附件的任何支持,文章本身的自洽和結論根本不受任何影響」。
  • 《自然》封面論文撤稿,學術糾錯機制不該失靈
    作者:王鐘的據媒體報導,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自然》)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論文作者通過撤稿說明澄清,琥珀中這件標本不是「最小恐龍/鳥」而是鱗龍/蜥蜴。根據報導,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
  • 浙大北航等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
    浙大北航等機構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偽造同行評議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學術帶頭人」被撤稿7篇  施普林格(Springer)掀起的這場論文打假,讓學術不端的行為暴露在陽光下。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作者 | 胡珉琦10月9日,科學網公號推送了《 》一文,引發廣泛關注。有讀者提出:撤稿聲明最後一句顯示,論文另一通訊作者、東南大學教授朱斌等並不同意撤稿。為何最終還是撤稿?理由是,首先「整篇文章是真實的,不依賴於附件的錯誤,不會因為附件裡出現的失誤產生誤解。文章不用附件的任何支持,文章本身的自洽和結論根本不受任何影響」。
  • Science昨日首次撤稿中國學界論文
    這是中國學術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距離2020年7月22日中國學界第一次被《Nature》撤稿(文章出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時間不到三個月。Kim等作者外,其他作者都已經同意撤稿。10月9日,該文從《Science》撤下。Bik 認為,從論文數據在 PubPeer 上被質疑到《科學》撤稿僅用時 57 天,這是一個非常迅速的處理。
  • 「韓春雨事件」始末:「諾獎級研究」為何走向了撤稿
    科學家應該說,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工作,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並說明自己的理由。這才是一個科學的做法。」正如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仇子龍在果殼網的採訪中所說:「這是學術爭論,必須通過學術途徑解決(比如發表不同見解的學術文章,與第三方學術機構的公正檢驗等),而不是社交媒體或社會媒體上的爭吵來解決。」
  • 【韓春雨撤稿】數據已經說話,生物學家們怎麼說?
    科學家應該說,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工作,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並說明自己的理由。這才是一個科學的做法。」正如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仇子龍在果殼網的採訪中所說:「這是學術爭論,必須通過學術途徑解決(比如發表不同見解的學術文章,與第三方學術機構的公正檢驗等),而不是社交媒體或社會媒體上的爭吵來解決。」
  • 撤稿恐難免!中國燃料電池研究「造假」?Science:發函重點關注
    導語:今年7月10日,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在學術頂級期刊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文章。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創歷史最高
    1、中國 SCI 論文撤稿佔到所有撤稿的 44.0%截止到 2020 年 7 月,世界範圍內共有 23,425 篇 SCI 撤稿,其中中國有 10,303 篇,遠遠高於第二位的美國 4,125 篇,中國論文撤稿已佔了世界 44%,「位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