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快報》高介孔碳/硫石墨烯氣凝膠,穩定鋰硫電池約束基質

2021-01-09 Macromolecule

【科學背景】

具有較高的理論比容量(1675 mAh g–1)和出色的能量密度(2600 Wh kg–1)的鋰硫(Li–S)電池已被廣泛認為是替代傳統鋰離子電池的有前途的替代能源存儲系統(LIB;石墨/ LiCoO2電極小於400 Wh kg-1)。Li-S電池除了具有高能量能力之外,還具有與LIB相比獨特的環保和廉價特性。儘管具有這些有利屬性,但鋰硫電池的商業化仍受到與大量使用硫有關的幾個嚴重問題的困擾,例如,不滿意的活性硫利用率,「穿梭效應」現象以及活性炭的大量膨脹長期循環中會產生硫。顯然,迫切需要開發一種新的電極,以充分利用Li-S電池中的活性硫,同時減少LiPSn的穿梭並保持結構完整性。

【科研摘要】

限制聚硫化鋰(LiPSn)穿梭的能力和提高硫的利用效率的能力,是朝著鋰硫(Li–S)電池實際應用的重要努力。最近,喬治亞理工學院林志群教授團隊發表了Carbon/Sulfur Aerogel with Adequate Mesoporous Channels as Robust Polysulfide Confinement Matrix for Highly St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y一文在《Nano Letters》上。他們報告了一種穩固的3D石墨烯包裹,氮摻雜,高介孔碳/硫(G-NHMC/S)分層氣凝膠的製作工藝,該氣凝膠是一種高度穩定的Li-S電池的有效聚硫化物限制基質。NHMC的豐富極性位點將LiPSn牢固地錨定在基質表面上。多孔NHMC為容納硫和緩衝其體積膨脹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此外,包裹在NHMC/S上的石墨烯不僅在物理上阻礙了LiPSn穿梭,而且使分離的NHMC/S相互連接,從而提高了電子傳輸速率。兩者合計,G-NHMC/S氣凝膠的三重限制協同作用可保留可溶性LiPSn,並顯示出1322 mAh g-1的比容量和1000循環壽命。因此,合理設計的3D碳/硫氣凝膠提供了獨特的平臺,可為能量存儲設備提供高能量密度和穩定的電極。

【圖文解析】

作者開發了堅固的3D石墨烯包裹,氮摻雜,高介孔碳/硫(表示為G-NHMC/S)氣凝膠,用於高度穩定的Li-S電池。具體而言,將活性硫負載在摻氮的高介孔碳納米材料(表示為NHMC/S)中,隨後將其塗有石墨烯的超薄層,從而形成G-NHMC/S氣凝膠。引入了大量氮原子,賦予了足夠的異極性位來吸附LiPSn(見圖1)。此外,NMHC基質提供了大量的介孔通道,用於裝載活性硫並提供充足的空間以容納硫的體積膨脹。更重要的是,由自立式3D石墨烯網絡和NMHC基質封裝而成的G-NHMC/S氣凝膠提供了互連的導電路徑,極大地提高了所製備硫磺陰極的電導率。因此,無論在低電流密度或高電流密度下,G-NHMC/S氣凝膠陰極都可提供1322 mAh g-1的高比電容,出色的倍率能力以及高達1000次的極大改善的循環壽命。G-NHMC/S陰極的卓越性能使人們可以洞悉先進電極材料的合理設計和製造的重要性,這些電極材料可同時實現高度多孔的結構,明顯改善的電導率以及對Li–S活性納米材料的出色限制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壽命。

圖1.(a)合成G-NHMC/S氣凝膠的合成路線示意圖。(b)NHMC/S納米材料的SEM圖像和(c)TEM圖像。G-NHMC / S複合材料在(d)低和(e)高放大倍率下的SEM圖像。(f)G-NHMC/S氣凝膠的TEM圖像,其中NHMC/S納米顆粒用虛線圓圈標記。(g)在不同的測試周期後,G-NHMC/S氣凝膠的應力-應變曲線。

製備的NHMC/S納米顆粒和G-NHMC/S複合材料的形貌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表徵。圖1b顯示了平均尺寸為600 nm的NHMC/S納米顆粒的代表性SEM圖像。TEM圖像清楚地揭示了NHMC/S納米顆粒內的有序介孔通道陣列(圖1c)。圖1e顯示了G-NHMC/S納米顆粒形態的特寫SEM圖像,其中,中孔NHMC/S納米顆粒被石墨烯包裹後可以清楚地看到,這證實了塗層石墨烯片的超薄性質。G-NHMC/S氣凝膠的代表性TEM圖像清楚地表明,石墨烯片成功包裹了NHMC/S納米顆粒(圖1f),其中幾乎透明的碳片反映了石墨烯塗層的超薄層。此外,G-NHMC/S氣凝膠在90%壓縮應變下顯示出顯著的機械性能,最大壓縮應力為15 kPa,即使循環100次後強度也保持不變(圖1g)。

為了通過窄的介孔通道進行物理限制,摻氮的極性位點進行化學吸附以及外部塗覆的石墨烯層進行進一步的物理限制來闡明LiPSn的限制,作者組裝了一系列光學透明的Li–S電池,並對其電化學行為進行了監測,如圖4a所示。顯然,循環使用5小時後,帶有純S陰極的Li-S電池中電解液的顏色從無色變為亮黃色,表明大量LiPSn釋放到電解液中。另一方面,MC/S陰極的電解質顏色變為淡黃色,這意味著MC的狹窄碳通道無法有效抑制LiPSn的穿梭效應(圖4b)。相比之下,NHMC/S陰極的電解質也呈現淡黃色,但比MC/S陰極的電解質淺,這表明NHMC的氮摻雜極性位點顯示出比MC更強的LiPSn吸附。相反,由於有效地捕獲LiPSn,基於G-NHMC/S陰極的Li-S電池的電解質顏色幾乎沒有變化,只看到非常淺的黃色,這是由於電解質中LiPSn的濃度低得多由G-NHMC/S混合動力車製造(圖4d)。基於這些觀察,可以如下合理地解釋可能的LiPSn限制機制,該限制機制解釋了G-NHMC/S陰極極好的長期循環穩定性。G-NHMC/S提供了有效限制LiPSn擴散的三重限制。首先,NHMC的中孔通道不僅可以負載大量的活性硫,而且可以限制LiPSn的快速擴散(第一禁閉;物理限制)。其次,由氮摻雜產生的極性位點可以通過界面相互作用(第二禁閉;化學作用)吸附異極性LiPSn。第三,具有小孔的石墨烯塗層可以進一步限制LiPSn的擴散,同時提供Li+的轉移途徑(第三禁閉;物理)。G-NHMC/S陰極顯示出與其他碳/硫陰極相當或更高的電化學性能,包括其比容量,長期循環壽命,活性硫的質量負載和庫侖效率(圖4d)。

圖4.(a)目視確認不同的硫陰極(即純S,MC/S,NHMC/S和G-NHMC/S)截留LiPSn。(b)LiPSn從MC基質擴散和(c)G-NHMC基質捕獲的LiPSn的示意圖。(d)將這項工作的電化學性能與文獻中報導的其他材料進行比較。

為了確認LiPSn/S8與NHMC之間的強親和力,進行了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以評估LiPSn(n = 1,2,4,6,8)和S8在NHMC和MC上的相關吸附行為。首先,分析典型電荷密度的差異,以可視化LiPSn(和S8)與NHMC之間的吸附相互作用(圖5a)。LiPSn最有利的結合位點是易於與NHMC上的N原子鍵合的Li原子,其中Li–N鍵的長度在2.069–2.285的範圍內。同時,S8的S原子可與NHMC上的N原子連接,形成3.358的S–N鍵。在我們的DFT計算中,電子密度增加的黃色區域表示形成了Li–N鍵或S–N鍵。此外,電子密度降低的青色區域表明,在Li–N鍵或S–N鍵的形成中提供了電子(圖5a)。此外,通過計算吸附能(Eads),研究了各種吸附的LiPSn對NHMC和MC的影響。如條形圖(圖5b)所示,NHMC上LiPSn和S8的所有Eads值分別為-1.041,-1.166,-1.06,-0.865,-0.792和-0.459 eV(n = 1、2,LiPSn)的4、6和8值比MC上的LiPSn和S8的要高,這表明NHMC具有出色的吸附能力。此外,進行了Bader電荷分析,以定量檢查NHMC和MC吸附前後LiPSn的電荷和總電荷轉移。在吸附過程中,電子從LiPSn轉移到NHMC。圖5b還顯示,吸附在NHMC上的LiPSn的總電荷轉移大於MC。

圖5.(a)通過在MC(左)和NHMC(右)上吸附Li2S2得出的電荷密度差的示意圖。顏色區域的等值面值為0.002 Bohr–3。黃色和青色區域分別表示增加和減少的電荷分布。(b)條形圖分別比較了NHMC(藍色)(和MC;紫色)在不同n值(和S8)下的吸附能LiPSn。圓圈符號分別表示LiPSn和S8吸附在NHMC(藍色)和MC(紫色)上的轉移電荷。

【陳述總結】

總而言之,作者開發了一種簡單而穩健的策略,用於製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壽命的Li-S電池的具有3倍LiPSn約束的分層結構的碳/硫(即GNHMC/S)氣凝膠陰極。所製備的GNHMC/S分層氣凝膠為LiPSn的中間產物提供了三重保護,使其不擴散到電解質中,即,狹窄的中孔碳通道,由氮摻雜效應產生的異極性活性位和石墨烯包裹。總的來說,所製備的GNHMC/S陰極具有超高的比容量(1322 mAh g-1),近100%的庫侖效率,出色的倍率性能以及極長的循環壽命(1000個循環)。有趣的是,DFT計算還表明,摻雜的N雜原子在LiPSn和NHMC/S之間形成靜電Li-N鍵,在抑制LiPSn穿梭和延長Li-S電池的循環壽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為有效和快速設計具有高能量和功率密度的Li-S電池和其他儲能系統的分層結構電極開闢了道路。

參考文獻:

doi.org/10.1021/acs.nanolett.0c03203

版權聲明:「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石墨烯氣凝膠應用於高體積比能量鋰硫電池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查默斯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利用石墨烯氣凝膠 或有利於推進鋰硫電池的...
    (圖片來源:Yen Strandqvist/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學)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為了適應電氣化未來的需求,需要研發新型電池技術,其中一個選擇就是鋰硫電池,與鋰離子電池相比,理論上來說,此種電池能量密度要高5倍。
  • 復旦等製備出新型碳納米管/石墨烯氣凝膠!
    導讀:本文通過一種簡便的原位水熱法和冷凍乾燥方法,開發製備出一種新型的碳納米管/還原型氧化石墨烯氣凝膠吸波材料。該氣凝膠具有極低的密度,並在18–26.5 GHz頻率範圍內實現了極強的介電損耗能力。針對上述問題,復旦大學Hualiang Lv等研究人員通過一種簡便的原位水熱法和冷凍乾燥方法,開發製備出一種新型的碳納米管/還原型氧化石墨烯氣凝膠(CNTs/GA)吸波材料。所製備的CNTs/GA吸收劑具有多孔的三維(3D)網絡結構,不僅大大增強了電磁波吸收能力,而且有助於形成超低密度和導電滲透閾值。
  • 關於石墨烯應用於鋰硫電池的研究進展詳解
    該電池優異性能主要來源於材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和良好的導電性,氮與多硫化物鍵能作用抑制了穿梭效應。 除了氮摻雜以外,硼摻雜石墨烯也能製備性能優異的鋰硫電池正極材料。Yang等利用水熱法製備硼摻雜石墨烯氣凝膠3D網絡結構的正極材料。相比二維石墨烯,3D結構氣凝膠含有豐富的介孔與大孔可以更好地吸附硫和多硫化物。另一方面硼摻雜可以提高材料導電性和多硫化物的吸附性。
  • 石墨烯氣凝膠獲得*輕材料金氏世界紀錄
    氣凝膠是一種用途廣泛的物質,是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體,密度僅為3千克每立方米。這種海綿狀的物體也是絕佳的熱與光學絕緣體,據了解,近年來利用3D印表機就可以製造出這種凝膠。在各種氣凝膠中,石墨烯氣凝膠是關注度最高的一種,因為它可以應用在電子部件的電池和觸媒中。     3D列印石墨烯氣凝膠的正方形樣品非常輕便,可以掛在麥芒上而不會彎曲。
  • 學術乾貨 | 全面回顧碳質材料在鋰硫電池中的應用
    ,同時在正極和普通聚合物隔膜之間再夾一層石墨烯膜。> WANG 等[30]在水溶液中將氧化石墨和納米硫混合,利用冷凍乾燥的辦法得到 S/GO氣凝膠,再在還原氣氛中熱處理得到S/rG複合物的自支撐柔性電極。
  • 常溫發泡法連續製備石墨烯氣凝膠及其AI應用
    揭示了二維氧化石墨烯的溶致塑性,實現了由固態氧化石墨烯膜連續化、大規模發泡製備氣凝膠,為其它納米材料氣凝膠的製備提供了新原理和新方法;且通過經典氣泡成核與生長定律可實現氣凝膠壁厚與孔徑的精確控制,為氣凝膠的產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2)所得石墨烯氣凝膠具有優異的機械穩定性。
  • 走進石墨烯小世界之石墨烯氣凝膠
    但是,由於石墨烯片層間強的範德華力和π-π鍵作用力,使其容易發生不可逆堆疊和團聚,嚴重降低石墨烯本身的性質和有效面積,從而限制了其在某些方面的應用,而將石墨烯片作為基本的構築單元,通過鍵接連接在一起,構建三維宏觀體—石墨烯氣凝膠,是解決石墨烯片層堆疊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 多功能V3S4納米線/石墨烯複合材料用於高性能鋰硫電池
    具有高理論比容量與能量密度的鋰硫電池被認為是一種頗具前景的新一代能量儲存系統,但其目前仍面臨一定挑戰。
  • 北京化工大學:基於3D石墨烯氣凝膠快速響應的壓阻傳感器
    石墨烯氣凝膠通常通過氧化石墨烯的還原與冷凍乾燥製備的但是,氧化石墨烯在製備過程中容易發生團聚,使得氣凝膠孔隙結構不穩定,在較大形變使用時容易發生坍塌,限制其在壓阻傳感器領域的應用。目前,通過控制石墨烯氣凝膠的孔隙結構、對石墨烯進行化學改性、引入納米材料等多種方法來提高石墨烯氣凝膠的傳感性能。此外,研究表明,不同納米材料的引入可協同提高石墨烯氣凝膠的感應性能和力學性能。因此,製備具有良好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的石墨烯氣凝膠傳感器仍然是一個挑戰。
  • 北京化工大學潘凱《AFM》:新型具有3D互連的分層微觀結構的納米纖維增強石墨烯氣凝膠
    上發表了題為「1D/2D Nanomaterials Synergistic, Compressible, and Response Rapidly 3D Graphene Aerogel for Piezoresistive Sensor」的研究論文,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具有3D互連的分層微觀結構的納米纖維增強石墨烯
  • 北化工:3D石墨烯氣凝膠,用於壓阻傳感器的1D / 2D納米材料
    本文要點:一種新型的納米纖維增強石墨烯氣凝膠成果簡介 基於石墨烯的氣凝膠作為壓阻傳感器具有高的孔隙率然而,同時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優異的感測性能的石墨烯氣凝膠傳感器的製造仍然是一個挑戰。本文,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潘凱研究員團隊在《Adv. Funct.
  • 鈉離子電池及鋰硫電池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ACS Nano:用於高硫負載量鋰硫電池的蜂巢狀Co@N-C複合材料鋰硫電池因其高理論容量(1675 mAh·g-1)、高能量密度(2600 Wh·kg-欲實現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的商業化應用,除提高複合正極材料的硫含量(HSC)外,還要提高硫複合電極的硫負載量(HSL)。廈門大學董全峰教授和鄭明森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利用仿生學原理,採用模板法構築了一種新型的準二維多孔蜂巢狀Co@N-C材料作為鋰硫電池的載硫基體。
  • 3D列印新工藝 石墨烯氣凝膠更精細
    好消息是,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已經展示了他們新開發的一種 3D 列印石墨烯氣凝膠方案,且其解析度遠高於此前的水準。通常情況下,石墨烯只需要以「單層厚度的碳原子片」的形式出現。儘管其在某些情況下得到了應用,但距離實際投入還很遙遠。
  • 科學家研發世界最輕的3D列印結構——石墨烯氣凝膠
    據了解,由法羅大學、堪薩斯州立大學和中國蘭州大學的三位研究員開發的3D列印石墨烯氣凝膠被金氏世界紀錄評為「最密集的3D列印結構」。3D列印石墨烯氣凝膠重量極輕,每立方釐米僅重0.5毫克,放在棉花或花瓣頂都可以,可以製造出就有複雜微觀結構的超輕石墨烯氣凝膠。
  • 北化:Na3V2O2(PO4)2F石墨烯氣凝膠用於鈉離子電池
    與碳材料複合是一種很好的改善方法,但是與碳材料的複合勢必會降低電池的容量與能量密度。因此,如何在提升電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同時保持較高的能量密度是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文北京化工大學於中振教授、曲晉副教授團隊在《ACS Appl. Mater.
  • Nature子刊:石墨烯氣凝膠的終極光熱效應
    本文要點:證明石墨烯氣凝膠的最終光熱聲(PTA)效率,取決於它們的特定熱和光學性質,可以通過降低其質量密度來實驗性地實現。在這裡,我們證明了石墨烯氣凝膠的最終PTA效率,取決於它們的特定熱和光學性質,可以通過降低其質量密度來實驗性地實現。此外,我們說明氣凝膠在整個可聽範圍內表現為全向源點,沒有諧波失真。
  • Interfaces 青島科大張建明教授團隊在規模化製備石墨烯氣凝膠取得重要進展
    石墨烯氣凝膠是由二維石墨烯納米片組裝搭接而成的三維多孔宏觀體材料,其具有極低的密度
  • 超輕型雙網的組裝石墨烯氣凝膠及其在選擇性吸油中的應用
    、纖維素、木質素等添加劑,通常可以得到內部結構發達的高性能石墨烯氣凝膠,這不僅增加了成本,而且使製備過程複雜化。因此,以一種可行的方法來裁剪原始石墨烯氣凝膠的內部結構,以獲得高性能,對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超快長循環壽命鋰硫電池:基於石墨烯的三明治結構
    近年來發現,以單質硫為正極活性材料的鋰硫(Li-S)電池能夠突破傳統的過渡金屬氧化物基正極物質的理論儲鋰容量限制(當發生電池反應S + 2Li = Li2S時,相應的理論比能量為2567 Wh/Kg及正極理論比容量高達1675 mAh/g,且硫和鋰的反應具有可逆性),且鋰硫電池中的正極材料硫具有儲量豐富、無毒、廉價等特點而倍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