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所在氧自由基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氧自由基是一類典型重要的化學反應中間體,它們廣泛存在於大氣、化學、生命等過程,氧自由基的捕捉與研究非常困難。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的資助下,化學研究所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把氧自由基製備到具有明確分子結構的團簇上,通過調控團簇組成、尺寸、電子結構等因素認識氧自由基的結構與反應性,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最近,科研人員受邀為美國化學會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撰寫關於氧自由基化學的研究綜述(Acc. Chem. Res. 2012, 45, 382)。

科研人員首先提出定義「氧缺陷指數」對金屬氧化物團簇進行分類(Theor. Chem. Acc. 2010, 127, 449),實驗結合理論發現其中一類團簇(該指數為1的團簇)以氧原子自由基為反應活性中心與甲烷(Chem. Commun. 2010, 46, 1736)等非常穩定的小分子在室溫下發生化學反應;進一步發現了氧分子吸附中的單電子轉移是氧自由基自發產生的重要機制(J. Phys. Chem. A ,2010, 114, 10024; 2011, 115, 10245)。通過研究二元複合氧化物團簇,發現在一系列團簇中氧自由基與主族元素鋁(Chem. Eur. J. 2011, 17, 3449)、矽(J. Phys. Chem. C, 2010, 114, 12271; Chem. Eur. J. 2010, 16, 11463 / VIP article)、磷(Phys. Chem. Chem. Phys. 2010, 12, 12223)而並非與過渡金屬元素釩成鍵,這表明V2O5/Al2O3、V2O5/SiO2等催化劑中的載體成分也可能會參與表面化學反應。通過深入分析氧自由基的反應性,發現了團簇上氧自由基局部的自旋密度分布(Phys. Chem. Chem. Phys. 2010, 12, 3984; J. Phys. Chem. C. 2011, 115, 13329)和局部的電荷分布(Chem. Eur. J. 2011, 17, 11728)可以顯著影響自由基與一氧化碳、烷烴等分子反應的速率,這為調控氧自由基與穩定小分子的反應活性與選擇性建立了理論基礎。

調節氧自由基局部的自旋密度分布和電荷分布,有效控制其反應性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王新平課題組自由基合成與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化學加
    自由基在化學反應、催化、生物化學和功能材料等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新平課題組自2011年以來一直致力於自由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今年上半年,課題組在雙自由基、主族金屬自由基以及基於自由基的磁性多穩態等方向再次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研究成果以若干篇論文形式發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近期取得一系列科研進展
    導讀 近期,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取得一系列科研進展:不對稱合成科研團隊在催化不對稱自由基-偶極交叉反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遊勁松教授團隊在基於高度扭曲的七元環二醯亞胺聚集誘導延遲螢光材料構建高效非摻雜OLED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餘孝其課題組在基於聚集誘導發光的快速、超靈敏的細胞膜成像探針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自由基異構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慧眼探視微觀秘境
    自由基異構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慧眼探視微觀秘境 2017-10-24我們的研究就好比使用由實驗和理論組成的『眼睛』看微觀世界中自由基的運動過程。」24日,四川大學原子分子所教授馬建毅對記者表示。  馬建毅參與的科研成果《亞乙烯基異構化過程的光電子譜編碼》在世界著名科學雜誌《科學》上發表,這項成果為從量子態層面理解和調控化學反應提供依據,對理解化學反應中自由基的異構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識別與功能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程靚團隊長期從事該領域的基礎研究,發展了一系列針對重要RNA表觀遺傳修飾的高選擇、高靈敏、時空分辨的化學轉化、螢光標記的原理和方法。
  • 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取得新進展
    》(JACS)發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陳鵬課題組在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化學生物學系陳鵬課題組,巧妙地將一種特異的有機過氧化物識別蛋白(OhrR)與環化的黃色螢光蛋白(cpVenus)相對接,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能夠有效地對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產生螢光響應,但不與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單線態氧、羥自由基等物質發生反應。
  •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7-03-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研究員葉長輝團隊在高品質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在極性材料光催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在具有內建電場的硼氧結構基元的極性光催化材料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人員分析了該類材料對氯酚類汙染物的去除能力,結合開爾文探針力顯微實驗證實了內建電場的存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4, 26, 3169);藉助密度泛函理論(DFT)手段確證了極性材料電子結構及光生電荷轉移過程(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12179);考察了在不同金屬離子半徑作用下導致的不同極化場對有機汙染物降解性能的影響
  •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李峰教授團隊在有機發光自由基領域再次取得重要...
    自從2015年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李峰教授課題組創新性地提出並實現自由基的雙線態電致發光以來(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7091-7095),有機發光自由基因其集光、電、磁性質於一身而引起了廣泛關注。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其中,芬頓/類芬頓反應由於其可以原位產生大量•OH自由基並對汙染物具有較高礦化能力而被廣泛關注,然而,對非均相芬頓反應機理認識的不足一直制約著其發展。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致力於對非均相芬頓反應主要活性物種「Fe」的配位環境、價態、自旋態演變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化學所在纖維素基固態螢光材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纖維素高分子鏈上周期性分布著豐富的羥基基團,具備優異的化學可修飾性,通過纖維素的均相反應,可將不同功能基團引入到纖維素鏈上,從而賦予纖維素新的性能,是實現纖維素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徑(Mater. Chem. Front., 2017, 1, 1273)。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篇,《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哈工大(深圳)學者在疏離型自由基負離子領域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深圳)學者在疏離型自由基負離子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學者實現SOMO-HOMO軌道翻轉的疏離型自由基負離子從氣相測試、理論計算到有機方法學的應用轉化,利用非共價相互作用,實現了亞氨酸酯和脒類化合物的
  •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朱戎課題組在金屬催化自由基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18日訊(記者 候智 通訊員 白楊)從簡單烯烴出發,高效、高選擇性地合成高價值化合物一直是有機化學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過渡金屬催化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烯烴官能團化反應一般可分為兩類:極性過程和自由基過程,二者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
  • 化學學院施章傑教授課題組在惰性脂肪族C-H活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2014/09/17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傳統的有機化學的合成策略是通過官能團化學轉化合成有用的化合物。
  • 化學所在漆酶生物電化學和電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這些特點決定了在常規的電化學體系中,很難實現漆酶分子的直接電子轉移和基於此的生物電化學催化,儘管這些研究在生物電化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活體分析化學實驗室毛蘭群課題組研究人員較早即致力於漆酶的電化學和基於此的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
  • 中科院高能所在光催化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課題組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固氮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員石偉群團隊報導了兩例基於紫精配體的自由基MOFs材料Gd-IHEP-7和Gd-IHEP-8。 此MOFs材料均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固氮活性,氨生成速率分別為128和220 μmol h-1 g-1,其中Gd-IHEP-8固氮效率與文獻同類材料相比提高17倍。
  • 半導體所等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等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6-04-19 半導體研究所 【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譚平恆研究組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的物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研究組和南加州大學教授汪涵等合作,通過拉曼光譜和光致發光光譜表徵了平面內各向異性的二維材料ReSe2。
  • 中國科大在仿螢火蟲高強度長時間化學發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目前大多數化學發光反應都是「閃光」型光發射,發光在短時間內完成,限制了其在冷光源、分析化學和生物成像等方面的應用。高強度和長時間的「輝光」型化學發光一直是化學發光領域追求的目標。 研究團隊採用天然的殼聚糖、化學發光試劑N-(4-氨丁基)-N-乙基異魯米諾(ABEI)和催化劑Co2+,製備了水凝膠。研究發現,99.8 % Co2+被固定在水凝膠骨架上,而89.5 % ABEI分散在水凝膠孔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