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專班、強隊伍、抓值守 科學應對自然災害多發頻發

2021-01-11 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0年,面對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嚴峻形勢,四川省各救援隊伍針對不同災害種類,開展專業實戰練兵,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目前,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統籌各方力量科學編制應急管理和消防事業「十四五」規劃,加快推進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等基地和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完善自然災害救援專班運行實效,抓緊修訂編製冰雪災害等各類應急預案,常態化組織森林草原火災撲救和地震、礦山救援等演練,繼續強化值班值守,全面提高救援處置能力。

專班實體化運行 探索災害事故應對新戰法

2020年汛期,四川應急搶險機制迎來了空前考驗。

30餘條江河先後出現超警戒超保証水位,8月16日,成都金堂遭遇50年一遇洪水,造成大量群眾被困﹔8月17日晚,受強降雨影響,青衣江出現百年一遇洪水,導致樂山市市中區鳳洲島大佛壩村1020名群眾被困。全省先後5次啟動防汛應急響應,歷史首次啟動防汛I級應急響應。

面對各地頻發的險情,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統籌安排救援力量,多點多線開展搶險救援,抽調救援力量輾轉跨區支援樂山、金堂、雅安,採用沖鋒舟救援、沖鋒舟與船隻配合、大船和小船接力的方式對被困人員實施營救。在這次救援中,四川應急管理廳自然災害應對工作專班發揮了很大作用。

2020年以來,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為優化提高應急效率和應急能力,形成防範應對自然災害強大合力,組建工作專班,實行實戰化運行,打造應急決策指揮的全新作戰平臺。

作為廳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事故應對工作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樞紐,專班發揮牽頭抓總作用,主要負責統籌協調做好地震、地災、水旱、森林草原火災、低溫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應對中重要時段、重要節點的重點工作,實行定崗位、定職責、定點位、定標準,在實戰中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指揮效能,還通過各項具體工作舉措,推動市(州)局、區縣應急部門和鄉鎮基層單位,全面提升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處置能力。

「在省氣象臺發布暴雨藍色及以上預警信息後,專班會與基層應急部門一道,24小時在崗在位,不間斷協調調度,準確掌握緊急避險等動態信息,為搶險救援贏得先機。」據悉,專班每天都會實時跟蹤氣象過程,指導、推動市州應急管理部門有針對性地做好救援力量、救災物資、應急預案方案等應急救援準備,確保在災害事故發生後科學、安全、精準搶險救援救災。同時,督促基層黨委、政府把「三個避讓」和「三個緊急撤離」等措施落到實處。

據悉,為推動自然災害應對工作專班有效運行,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建立了工作例會、聯合準備、聯動應對、信息共享等工作機制﹔將系統謀劃、整合資源,聯合做好救援力量統計與編成、應急物資統計與配置、應急預案綜合演練、指導檢查市(州)等自然災害應對準備工作。同時統籌協調救援救災力量和資源,根據應急響應等級,對接各自然災害指揮部辦公室及廳各工作組,多方協同,綜合聯動,有序、高效開展自然災害應急救援救災工作。

以練為戰 錘煉隊伍過硬技能和作風

2020年6月,在四川雅安也上演著一場錘煉應急隊伍實戰能力的抗震救災綜合演練。

演練模擬雅安市寶興縣發生7.3級地震,造成震中及周邊地區部分房屋倒塌,道路、橋梁損毀,礦井坍塌,山體滑坡,電力、通信中斷,數百名群眾被埋廢墟和被困江河,上千名群眾受傷,數千名群眾亟需疏散轉移,載有危化品的車輛在某隧道內發生交通事故。

一時間,隊伍迅速集結趕往災區參與廢墟救人、礦井救援、山體滑坡塌方路段搶通、危化品洩露排險、水上救援等搶險救援工作,直升機轟鳴盤旋上空,挖掘機不停歇在洩流槽軸線兩側翻渣,16個演練科目檢驗了救援隊的專業能力。

演練通過桌面推演、隊伍拉動和現場實操相結合,全要素、全流程對抗震救災各類場景進行演示,也全面檢驗了《四川省地震應急預案》最新修訂成果,並強化災害現場信息獲取和通信保障,使科技支撐作用在輔助指揮決策中更加彰顯。

2020年11月,四川盆地寒風凜冽,但距成都近400公裡的大涼山卻陽光普照。由於氣候乾燥,涼山地區此時正處於秋冬季森林草原防滅火關鍵時期,一場「硬核」的「守護青山·2020」滅火行動綜合演練正精彩上演。

「報告!這裡發現雷擊火。」從巡山員一聲喊叫開始,社區、鄉(鎮、街道辦)、縣、州按照火情變化逐級啟動應急預案和應急響應,村義務撲火隊、半專業撲火隊、專業撲火隊、涼山州森林消防支隊等先後進入火場撲救,直升機、無人機、氣象設施、各種消防水車等滅火裝備參與到戰鬥中,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奮力撲救,大火被成功撲滅。

2020年,四川省、市、縣三級陸續開展應急演練,其中,省、市層面共開展應急演練50餘次,磨合了協同聯動應急機制,錘練了各類應急隊伍的實戰技能和作風,深入檢驗了各類應急預案的有效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6月7日,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8個省(區、市)應急管理廳(局)負責同志齊聚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共同在《應急聯動工作備忘錄》上簽字。8個省(區、市)將在工作互聯、預案互補、能力共建、信息互通、力量互援、救援互動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

過去一年裡,四川強弱項、補短板、鍛長板,加快推進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組建49支社會應急救援隊伍授旗,整合組建礦山救援隊、危化救援隊﹔推動出臺《四川省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職業保障實施細則》﹔推動實施「智慧大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在多措並舉的工作開展中,全省應急能力有效提升。

(責編:李強強、彭博)

相關焦點

  • 汛期自然災害頻發!暴雨、洪水、颱風...怎麼應對?快戳進來
    正值汛期期間,自然災害層出不窮江西洪澇已致682.1萬人受災遇到不可抗的自然災害我們應該怎麼辦?今天(7月17日)上午9點禪城區應急管理局主辦佛山新聞網承辦的應急微講堂進行了新一期的直播課程禪城區三防專家組組長祖廟街道三防辦主任黃文剛為我們帶來關於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措施
  • 民政部長:中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取得顯著進步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近些年是我國歷史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時期之一,災害多發並發,大災突發連發。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組織開展了多次救援速度快、動員範圍廣、投入力量大的抗災救災鬥爭,奮力奪取了抗擊南方低溫雨雪冰凍、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偉大勝利。目前,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效有序地進行四川蘆山地震災區各項抗災救災工作。
  • 進入春季雷擊頻發,我們該如何預防雷擊火災?
    春季來臨,全國多地氣溫攀升,乾燥少雨,春雷也開始打響,雷擊頻發,極易造成森林火災。 2020年3月30日四川涼山州西昌市突發森林大火,大火共計造成19名參與撲火的人員犧牲,過火面積超過2000公頃,起火原因經初步判斷為雷擊造成。
  • 四川地震多發,是巧合嗎?原因到底為何?
    根據統計,在過去五年之中,四川地區四級以下的地震就發生了400多次,4級以上5級以下的地震則達到了80餘次,5級到5.9級的地震有十幾次,而6級以上的地震發生過兩次,這兩次6級以上的地震分別為九寨溝地震和長寧地震,由此可見,四川地震的確頻發。
  • 為何涼山州山林火頻發?
    據資料顯示:每年2月到4月是四川林火的高發季節,高發區域主要位於川西高原的甘孜州南部、涼山州和攀枝花市境內。為何這裡山林火災多發?今天我們共同來探討一下木裡火災多發的原因。 首先來了解一下西昌和木裡所在的地理環境: △*西昌、木裡火場周邊地形示意。
  • 湖南緊急啟動省級自然災害應急救助Ⅳ級響應
    針對此輪災情,省應急管理廳、省減災委辦公室根據《湖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於6月9日上午8:30緊急啟動自然災害應急救助Ⅳ級響應,及時調度上報災情,積極商省財政廳緊急下撥生活救助資金,組織指導地方各級政府和應急救災部門積極開展救援救助,切實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 兩江新區召開2021年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工作會議
    會議集中觀看了《生命重於泰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重要論述》專題片,通報了兩江新區2020年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工作並部署2021年工作。會議還通報了2020年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和全區安全生產考核結果,表彰了2020年度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先進單位。兩江新區應急局、兩江產業集團、兩江新區消防救援支隊、重慶建工集團在會上交流發言。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鄭國光 (原載《求是》雜誌2009年第23期)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未來全球極端氣象災害可能出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包括農業生產在內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巨大威脅。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全球和我國農業生產都將出現大幅波動,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會增大。    研究表明,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高溫條件下作物生育期縮短,生長量減少,可能會抵消全年生長期延長的效果。氣溫每升高1℃,我國水稻生育期將平均縮短7—8天,冬小麥生育期將平均縮短17天。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四川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是餘震頻發主因
    省地震局專家:地質構造縱橫交錯是餘震頻發主要原因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鍾振宇)長寧6.0級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對災區群眾的安危非常關心,同時對餘震頻發、地震預警等方面也非常關切。6月18日,記者帶著公眾的關心關切,採訪了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杜方研究員和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杜斌。
  • 布裡斯託大學自然災害科學碩士專業介紹
    編者按:隨著世界自然災害的頻發,人們對這類學科的關注也是越來越高。布裡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 就開設有專門的然災害科學碩士專業。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火山爆發,泥石流,洪水,海嘯,地震,雪崩等嚴重影響著人類生產和生活乃至人類生命的安全。面對目前正日益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迫切需要更準確地預測各種自然災害以及更有效地進行災後援救和重建。
  • 突發事件應對案例之自然災害篇
    自然災害篇 湖南地處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省境東南亞邊境距海400千米,氣候受東亞季風環流的密切影響,特點明顯。一是光、熱、水資源豐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大範圍的強降水常使江河水位猛漲,大片農田被淹,是造成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二是氣候年內與年際的變化較大。冬寒冷而夏酷熱,春溫多變,秋溫陡降,春夏多雨,秋冬乾旱。氣候的年際變化也較大,極大值與極小值的地區差值比平均值的地區差值大1.29倍,最多年幾乎為最少年的3倍。三是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湖南年氣溫高,年平均溫度在16 ℃-18 ℃之間。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提高全球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氣象部門通過世界氣象組織這一強有力的機構,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 我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仍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與災害抗爭的歷史。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不僅戰勝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妥善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還成功抵禦了國際金融危機等經濟社會領域的風浪。在危機險隘面前,「眾志成城」成為中國人最響亮的口號。
  • 新冠「頻發多發」,防疫大考驗,疫苗怎麼打?曾光全解讀:非常時期用...
    從2020到2021,「新冠肺炎」對我們早已不是陌生的詞彙,儘管抗疫之戰已持續一年之久,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在國外,病毒變異,英國醫院面臨崩潰,英格蘭宣布第三次「封鎖」;在國內,寒冷的冬季讓多座城市壓力倍增,頻發多發態勢已顯,北京防控升級,推出入境人員「14+7」管控……現如今,新冠疫情已經進入了疫苗與病毒賽跑的第二階段,這個冬天我們如何打好防疫戰?
  • 洪水未平,地震又起,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如何保護自己的財產?
    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什麼保險可以保護我們?面對無常的自然災害,我們要如何保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呢?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學會應用保險來對付災害事故。公元前2500年前後,古巴比倫王國國王命令僧侶、法官、村長等收取稅款,作為救濟火災的資金。而現在保險依然是風險管理的有效方式。 人命關天,我們先要考慮人身安全。在人身險產品中,絕大部分產品對涉及常見的自然災害導致的損失都會賠償。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全球溫度升高主要是由於強厄爾尼諾和全球變暖的共同作用。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
  • 瀘州:首個較大自然災害評估報告出爐,抓實防災減災救災「後半篇...
    瀘州應急自然災害調查評估組歷時兩個月,勘探受災現場260餘處,搜集數據10萬組,入戶調查13000餘戶,大數據比對5000餘次,比對歷史案例3個,總結整個洪峰過境中應急處置的經驗和不足,分析評價洪澇災害的性質和特定環節責任,提出針對性防範措施和整改建議,形成了瀘州市首個《較大自然災害評估報告》。這將為我市積極探索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調查評估制度,科學防災、智慧應急提供決策支撐。
  • 印尼自然災害頻發 外交部提醒中國遊客注意安全
    中新網8月8日電 中國領事服務網7日發布消息稱,近期印尼峇里島和龍目島等地地殼活動活躍,自然災害頻發。外交部領事司和中國駐登巴薩總領館提醒擬前往和已在當地的中國公民合理規划行程,注意出行安全。目前印尼氣象部門再發海浪預警,近期,印尼多處海域將出現大風天氣,峇里島、龍目島、松巴哇島等島嶼的南部海域、峇里海峽、龍目海峽和阿拉斯海峽等海域可能出現2.5米至4米高海浪。外交部領事司和中國駐登巴薩總領館提醒中國遊客密切關注印尼官方發布的海浪預警,合理調整行程,遠離近海海岸,勿在海浪預警期間出海活動。
  • 中國移動發布重大自然災害網信安全法律風險合規指引
    近日,中國移動在業內創新發布了《中國移動重大自然災害網信安全法律風險合規指引(2020版)》,圍繞基礎電信企業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工作涉及的網信安全典型應用場景,梳理相關法律要求,並提出合規建議。我們國家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基礎電信企業在重大自然災害防災減災救災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指引》分析提出,基礎電信企業參與防災減災救災,主要在四個場景涉及到網信安全工作,包括發布預警公益信息、治理災情相關謠言與詐騙信息、通信網絡設施安全保障、大數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