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算法改造過的植物肉,有興趣試試麼?

2020-12-10 騰訊網

By 超神經

內容概要:一直以來人類都是以動物蛋白為主要能量來源,隨著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觀念的深化,不少企業開始探索動物蛋白的植物替代品。

關鍵詞:植物基食物 可持續發展 人造肉

本月初,麥當勞宣布,將於 2021 年推出植物肉全新產品線 McPlant,新品品類將包括漢堡、雞肉替代品以及早餐三明治。

事實上,麥當勞並不是嘗試植物基產品的首家快餐店,McPlant 也並非麥當勞在植物肉漢堡上的首次試水。

植物肉:從理念到餐桌的飲食新寵

去年 9 月-2020 年初,麥當勞就曾與美國植物肉生產商 Beyond Meat 合作,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部分門店低調發售植物肉漢堡 P.L.T.,測試消費者對人造肉漢堡的接受程度。

今年 10 月 12 日,肯德基在國內北上廣深杭武漢等 6 個城市的 210 家門店,限時限量試售植物基新品——植物肉漢堡和植物肉雞塊。

新品系列被稱為「植世代」,共包括兩款植物肉食品:牛肉芝士漢堡(牛肉風味的植物蛋白製品)及黃金雞塊(雞肉風味的植物蛋白製品)。

肯德基植世代系列包括兩款新品:牛肉漢堡和雞塊

沒有吃到肯德基和麥當勞的植物肉漢堡也沒關係,我們收集了國內市場上部分仍在售的植物肉食品和植物奶飲品,並標註了參考售價,大家可以前往門店或在網店購買嘗鮮。

植物肉食品的售價明顯高於動物肉食品

以周黑鴨為例,素肉鴨脖單價高出近 36%

「植物肉」引領健康生活新方式

植物肉食品顧名思義,是指用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而製作的食品。相較於肉、蛋、奶等富含動物蛋白的食物,植物肉食品的售價更高。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由於植物基食品的開發尚處於早期,成本高,規模效應不明顯;其次植物基食品代表了一種更環保、更健康的生活理念,商家希望通過提高售價吸引中高消費人群。

巴德學院科研人員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將 1 位美國人 1 年消耗的牛肉替換成蔬菜後,佔用耕地面積、溫室氣體排放、氮肥需求等均會降低 90% 以上

以「人造肉第一股」Beyongd Meat 為例,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從植物(大豆蛋白、豌豆蛋白)中選擇蛋白質和營養元素,然後加入諸如大豆血紅蛋白等從植物中提取的著色劑和調味劑,模擬真肉的口感、外觀和營養。

在植物中尋找替代蛋白,也成為當下人造肉、人造奶等食品的主流研發思路。但是這實現起來並不簡單。

萬種胺基酸,算法匹配更營養美味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公布,可供人類食用的植物種類多達 25 萬種,而動植物之間在某些化學構成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因此拆解動物蛋白食品,用源自植物的營養元素替代,就成為了可能。

然而動物蛋白食品成分複雜,人類每次只能識別出其中的 2-3 種成分,要想僅依靠人類分解,無疑效率低、效果差。

藉助人工智慧,可以很好地簡化這個問題。成立於 2015 年的智利食品科技公司 NotCo,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叫做 Giuseppe。

團隊核心成員與已上線的 Not 系列產品合作

利用這個算法,可以從一個包含 7000 種植物胺基酸結構的 7 個數據集中,為動物蛋白匹配理想的替代品。

這些分子數據包括食材色澤,以及口感、觸感、酸度、濃鬱度等科研參數,為植物基食品研發提供了不同維度的參考標準。

根據科研人員輸入的食品名稱,Giuseppe 會輸出 50-60 個配方。研發團隊測試所有配方版本後,依據味道、質地、顏色等屬性的數值給配方排序,將其交由 Giuseppe 進行迭代,最終找到在口感、外觀、營養元素等方面,更接近動物性食物的配方。

點擊觀看 NotCo 的產品研發故事

截止目前 NotCo 已經成功推出了「以假亂真」的 Not 系列食品,包括牛奶、蛋黃醬、冰激凌、肉餅等,現在他們還在著力開發金槍魚替代品。

除了工業界,學界也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2019 年美國聖母大學科研人員發表論文「Amino acids distribution in economical important plants: a review」,探討了重要經濟作物的胺基酸分布情況。

進行胺基酸分析時用到的技術手段

對植物肉合成具有指導意義

科研人員通過 Google Scholar、 Scopus 和 Google 等渠道,收集了 142 種重要經濟作物的胺基酸分布情況,大到國家地域,小到植物部位,分門別類匯總了植物所含有的必需胺基酸、非必須胺基酸、胺基酸種類等詳情,對研究動物蛋白的植物替代品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52072119300449

高單價單一形態,你願意為植物肉買單嗎

如今,植物基食物在歐美國家更受歡迎,植物肉供應商龍頭企業 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也都是美國本土企業。Beyond Meat 自 09 年創立,目前市值已經接近百億美元。

去年美國植物基食品零售額增長了 11%,而同期美國整體食品市場的增速僅為 2.2 %。

歐美消費者對肉類食品需求大,在飲食中多以肉丸、肉餅等單一形態出現,因此植物肉在歐美國家起步早、接受度高。

肯德基上線植世代漢堡和雞塊的時候,超神經的多位小夥伴曾買來嘗鮮。從風味上來說,植物牛肉的味道跟真肉相差無幾,加上漢堡多種調料和配菜的味道,因此並不能單從味道上做區分。

圖為超神經的小夥伴購買的肯德基植世代產品

但是口感上植物肉跟真肉有明顯差別,植物肉餅更鬆散。而植物雞肉塊則為了增加口感,添加了馬蹄等配料。整體來說味道很好,但是跟真雞肉仍有差別。

國人對肉類烹飪方式多樣,紅燒、清蒸、燉煮、爆炒……對於肉類的口感要求更為複雜,這也對國內植物肉廠商和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國內的植物肉廠商星期零和 Z-Rou Meat (株肉)為例,推出了肉丸、肉鬆、肉醬不同形態和風味的產品,適用於中西餐廳和家庭烹飪場景。

滑動查看國內部分植物肉產品

目前星期零和 Z-Rou Meat (株肉)都以連鎖餐飲和素食社區供應原料,或定製出品聯名款以主要銷售方式,不少植物肉菜品已經上市銷售。

近年,植物肉新品出現在了喜茶、星巴克、周黑鴨等連鎖餐飲店的菜單上,不難看出他們都是在創新方面走在前列的消費升級品牌。植物肉代表了一種更環保的飲食理念,也吸引了眾多對植物肉有興趣、有需求的消費者為之付費。

不過在早期用戶中,也有不少是為嘗鮮而來的年輕群體,要想讓植物肉成為大眾餐桌上的有力競爭品,恐怕還要走很長的路。

—— 完 ——

相關焦點

  • 【健康】「植物肉」概念又來了?它和一度風靡的人造肉有何區別?
    顧名思義,他是通過人工手段造出來的肉,目前人造肉有兩種,一種是是通過人工將植物蛋白、植物纖維、植物油、調味料和營養素重新組合排列製成的植物人造肉。植物人造肉被視為前景廣闊的產業,目前在美國最知名的兩大人造肉品牌Impossible和Beyond均屬於此。
  • 揭秘「人造」植物肉
    怎麼造?從植物中提取血紅素最關鍵「植物中其實含有很多肉類的元素」,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擔任生物化學教授的Patrick研究發現,肉類中含有的植物脂肪、糖等都能輕易從植物中找到。而肉與植物最大的區別,就是肉中含有血紅素,使得肉鮮紅並有香味。豬牛羊雞等肉類的味道、顏色不同,也是因為血紅素的含量不同。Patrick在豆科血紅素植物的根瘤中提取豆血紅蛋白,而血紅素是血紅蛋白分子上的主要穩定結構。有了血紅素,植物肉就擁有了色香味。
  • 研究稱實驗室培育的肉類可以用植物營養素進行基因改造
    據外媒報導,來自塔夫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牛細胞進行了基因工程改造,最終獲得了含有β-胡蘿蔔素的實驗室培育牛肉。β-胡蘿蔔素是一種植物營養素,在人體內會轉化為維生素A。研究人員建議,未來實驗室培育的肉類可以通過營養工程來傳遞多種健康益處。
  • 特色食材行業思考:3D列印肉或成為未來食糧?你敢嘗試麼?
    國內唯一針對「特色」餐飲食材的專業展會--歐亞特色食材節,也是中西部、北方市場規模最大的餐飲食材展會,已經成功舉辦過六屆,2021年將舉辦第七屆、第八屆展會。
  • 「人造肉」怎麼造?造出來的「植物肉」和「動物肉」有什麼區別?
    而我們的今日話題:人造肉怎麼造?在人造一塊肉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人造肉只是個籠統叫法,人造植物肉或者人造動物肉,才更能表明你嘴裡這塊人造肉的真實屬性。其次,就算人造動物肉也可以分為人造牛肉、人造肌肉,甚至人造魚肉和豬肉等等。人造植物肉,顧名思義就是以植物蛋白為原料,人造的肉,它的主要原料來自大豆、豌豆、綠豆等豆類蛋白,但這跟你在菜市場買的素雞等素肉又不是一回事兒。
  • 餓了麼用了這個神器,美團坐不住了!
    前陣子,接觸到一個黑科技,Zing,讓我突然對JVM有了興趣,為了弄明白,我逼著自己啃了一本厚厚專業書,有些心得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系統眼裡,只有算法,而在算法眼裡,只有效率,沒有例外,貌似,這一切又皆因客戶體驗。   再回到外賣訂餐這事,為了讓用戶訂餐時體驗更好,背後不知有多少程式設計師和架構師,在不斷的優化應用代碼和系統架構,只為訂餐高峰時,流程順暢,沒有卡頓。
  • 麼馬攻略:會玩,鴕鳥肉你吃過沒有
    這一次,小麼馬膨脹到飛起,帶大家來打卡一家能吃鴕鳥肉的店!鴕鳥肉營養價值豐富,富含高蛋白,易消化,肉質鮮嫩滑潤,屬純紅肌,汁多味鮮,口感好,無異味。在廣東的吃法就是把鴕鳥肉蒸個桑拿,煲個湯,這種再正常不過的操作啦~清蒸鴕鳥肉真正的美食,往往樸實無華。清水作湯底,芋頭或者南瓜作底,放上鴕鳥肉。經過桑拿後的鴕鳥肉一點都不腥,中翅爽口彈牙,鮮甜多汁。鴕鳥展肉,幾乎不帶脂肪,鮮嫩多汁,又香又嫩。
  • 植物肉未來洞察:一路「披荊斬棘」後,植物肉將成為誰的生活方式?
    早前,我們曾探討過「疫情之後,更多人會轉向消費植物肉嗎」這一話題,著重分析了「植物肉第一股」Beyond Meat別樣肉客的發展模式和未來市場布局。《報告》顯示,超過96.8%的消費者聽說過植物肉,僅3.2%的人對它還比較陌生。其中,通過線上社交媒體(72.9%)、親友介紹(31%)、餐廳推薦(25.8%)、線下門店推廣(17.4%)和聯名產品的推出(16.1%),是人們獲知植物肉的主要渠道。
  • 肯德基宣布與3D生物列印公司合作,3D列印人造肉你會吃麼?
    該計劃利用雞肉細胞和植物材料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非天然肉製品。近年3D列印技術不斷的在醫療行業進行臨床試驗,從骨骼組織、牙齒到人造活體組織技術不斷的突破,甚至有部分醫療案例。此次肯德基率先宣布利用3D生物列印技術生產可食用產品,可見3D列印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 用植物「生產」的「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不過,這種新型素肉的口感比傳統素肉更接近真肉。  這是因為其採用了極為複雜的加工過程與生產工藝,添加了通過發酵技術從植物中提取的血紅蛋白和粘合劑,可以模仿真肉的口感,甚至可以看見「血」,帶來與食用真肉相似的體驗。  另一種「人造肉」則是真正的動物肉類,但此肉並非動物身上「長」出來的,而是在實驗室裡「培養」出來的。
  • 一塊美味的植物肉背後,有農業生產的變革和創新
    但是它們又有本質上的區別:這些所謂「雞塊」「牛排」「肉餅」,都是「植物肉」做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豌豆等植物。 近年來,國內外對植物肉的研究其實一直沒有停過。
  • 肯德基星巴克都賣起「人造肉」,植物肉距離你家餐桌還有多遠?
    圖/視覺中國兩天後,星巴克聯合Beyond Meat推出5款「植物膳食」餐食,不過價格沒有肯德基親民——一份含有植物牛肉碎的「別樣牛肉千層面」就要69元。據了解,星巴克在產品宣傳中很避諱用「人造肉」的字眼。
  • 星巴克的植物肉 我先吃為敬
    大家打卡之前記好以下3個關鍵詞:植物肉、燕麥奶、可再生。先給大家普及下什麼是植物肉:用大豆、豌豆、小麥等植物中提取植物蛋白,採用現代化食品加工技術與裝備製造,植物肉和動物肉的營養成分、口感和風味都相當接近,是目前食品市場上的新寵。植物肉價值在技術和原料,「從豆做成植物肉,整個過程比較長,有相當的技術含量,部分關鍵原料要從國外進口,所以成本也比較高。」
  • 業內解釋"人造肉":如何把大豆等植物變得像肉
    深圳這家人造肉企業的創始人之一吳雁姿告訴記者,最起碼需要解決風味、組織結構、顏色、植物蛋白吸收率和價格方面的問題。其中,前三項是當務之急。風味就是味道,這是李健研究的重點。他解釋,所有物質都可以解析成分子,肉是由數百種分子組成的。它之所以有肉味兒,是因為它具有某些「肉味」分子。
  • 市場前景大 植物肉「香」嗎
    新華社上海11月25日電(記者有之炘)以植物為原料,卻媲美動物肉的口味,並富含蛋白質營養,植物肉開始走上百姓餐桌,受到「想大口吃肉又怕胖」的年輕人以及環保人士的歡迎。誘人的色澤、多汁的口感……日前,全球植物性肉類品牌別樣肉客在中國市場首發植物豬肉,並在上海5家人氣餐廳推出定製菜餚,供人們嘗鮮。
  • [娛樂] 超無聊迪斯尼人物辨析敢試試麼? (雙語)
    原標題:[娛樂] 超無聊迪斯尼人物辨析敢試試麼?(雙語) 灰姑娘、白雪公主、花木蘭、美人魚……相信大家對這些經典迪士尼動漫形象都非常熟悉,但是你真的有仔細觀察過他們麼,如果給你兩張不同的照片,你真的能分辨哪個才是你真正的童年夥伴麼
  • 沒有光照植物也能生長麼?燈光要給多少才能讓植物健康生長
    大部分的植物愛好者都面臨著一個養花問題,就是室內光線不足,有的朋友家裡陽臺也沒有啥光照,室內不開燈就一片黑,這種情況能養花麼?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著非常多的光線的,有沒有不需要光照生長的植物呢?2、植物沒有陽光時會怎麼樣?植物生長沒有足夠的光照,它們就會徒長,徒長就是葉片的間距拉大,莖和葉都長得特別長、特別嫩,但這相當於揠苗助長,看起來很嬌弱。慢慢地植物的莖葉就會失去顏色,變得暗淡,乃至透明。如果植物的附近有光源,它們就會向著有光線的地方傾斜生長,這就是植物趨光性了。
  • 你吃過松鼠肉嗎?傳說松鼠肉的味道像雞肉,並帶有堅果的香味
    與你可能知道的相反,世界上有超過200種不同的松鼠。 松鼠通常有不同的大小和重量。 最小的是非洲小松鼠,只有7-10釐米長,最大的是雄性大松鼠,有將近35-50釐米長。 根據毛的顏色和圖案,人們很容易從它們毛茸茸的尾巴、纖細的身體和大眼睛中辨別松鼠的類型。 松鼠味道如何?
  • 源森生物:關於植物肉在中國發展的一些思考
    植物肉在國內銷售已一年有餘,這一年的市場嘈雜熱鬧,有初創企業融資成功,有二級市場的概念炒作,有消費端的各種聯名,更有國外大品牌在國內的生產落地。在中國要研究大豆類蛋白的消費歷史,得從豆腐說起,豆腐在國內有幾千年的消費歷史,因此豆腥味在中國人的味蕾記憶中已上升到基因層面,幾乎我們測試過的每一個消費者都會以第一感覺有沒有豆腥味作為判斷植物肉好壞的評判點。其次是以豆腐為衍生的其他豆類製品,比如豆乾、腐竹,接受測試消費者提到的第二個問題是,咀嚼起來是不是跟豆乾很像?
  • 實驗室裡「養大」的肉,吃起來有危險嗎?
    『三頭六臂』的變異雞又要來了麼?」,人造肉和傳統肉類仍有一定差距3.人造肉技術對於緩解人口增長壓力及保護環境意義深遠人造肉的分類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超市拿起一包零食,上面寫著「手撕牛肉」,包裝袋不起眼的地方卻又標著「素食」兩個字,看一下配料表,儘是些植物原料,哪有一點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