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歷史淵源的大國,總是在人們的眼中充滿了神奇的色彩,不少外國友人都來到中國遊覽體會她的美。誰能想到在遙遠的大唐盛世,也有這樣一批異國之人,早早的踏上了中華土地。可是他們不遠萬裡來到這裡的原因卻沒那麼簡單,而這一切要從洛陽考古出土的文物說起。
在長江流域,出土了許多歷史瑰寶。而在古都洛陽卻挖掘出一批造型別致,與眾多陶俑完全不同的文物,這便是唐代時期的崑崙奴陶俑。為什麼說這些陶俑與眾不同呢?光聽名字,或者很多人便覺得這一定和崑崙山有很大的聯繫了。可是此「崑崙」卻非崑崙山,而是代表一類人。這些陶俑整體都是黑色的,而且很清楚的可以看到他們的頭髮並不像唐朝人一般,是捲曲的拳發,並且高度要比其他陶俑高的多。通過這麼一形容,相信很多人都能由此聯想到黑人。
原來,崑崙奴所指代的意思便是古代時期的非洲人。可是非洲離我們如此遙遠,他們又怎麼會想著來大唐。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在當時的南洋海域裡,有許多的小島,人們把那些島嶼和區域就統一稱作崑崙,而出海經商還有探險的人很快就發現在這些地方還有著一些智力並未完全開發的野人,他們一個個都黑色的膚色,而且體格巨大,力量也要比常人來的兇猛。對於這些發現的人來說,這些野人是多麼好的勞動力啊。所以他們採用了食物誘導或者是直接擒拿的方式,將這麼一批人從遙遠的海域運送到了大唐。
還有的說法是並非大唐人士將這些黑人帶來中原,而是善於經商的阿拉伯人在非洲將其大量捕獲,然後來到大唐一部分低價售賣賺取錢財,一部分便將其作為朝貢之物獻給宮中使用。甚至有的歷史還記載著,有的是跟隨來唐的使節後被拋下的人。被拋下後的他們也沒有錢財支持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只能留在這樣陌生的土地。
除了這樣被人為誘導抓捕來到大唐的人之外,還有這麼一些人是出於自願而來。當時的唐朝正處於最強盛的時期,光是各個小國的朝貢就令人嘆為觀止。唐朝的繁榮自然而然也會吸引很多人來挖掘財富,不少的印尼和南亞的異族人都主動來到唐朝,為人們服務,來得到報酬。
不論是自願還是被迫,人民都將這些黑人稱作「崑崙奴」,這便是「崑崙奴」的由來。
崑崙奴被運送到了大唐,立刻形成了專門的蠻人販賣市場。他們有的被送去船頭港口做搬運工,還有的給達官貴人作為家中的護衛看守,比較具有天賦和學習能力的則送去學習歌舞器樂,來供觀賞。而用那些受過專業的培訓,習得了大唐語言和文化的崑崙奴作為自己的下人,也成為當時王公貴族權力的象徵。不少貴族甚至重金買下崑崙奴,來給自己做婢女,她們便和如今的保姆菲傭有很大的相似。
其實在如今很多影視作品中,也能反映出來。最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大明宮詞》,夜市之中,崑崙奴形象的面具陳列售賣,名門公子的身後還有崑崙奴作為護衛保護安全。還有的文學作品裡,黑人的奴僕也有刻畫。
由此可見崑崙奴在當時的常見性,即使穿越回大唐,會發現多數人看到黑人也不足為奇。不論崑崙奴來到唐朝究竟是何原因,總歸反映出的都是當時唐朝的地位,可惜朝代的變遷,不好好維持,也如戲劇演出一樣有落幕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