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專欄作家 宋錚)在人口快速老齡化和空帳規模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中國養老金制度何去何從一直是一個政策熱點。雖然學術論文並不必然具備現實性和操作性,但這次我要介紹的研究卻有旗幟鮮明的政策含義。首先,為了實現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性,改革實在必行。更加重要的是,儘管必須要改,但卻應當推遲改革的時點,因為這意味著(相對貧困的)當代人能獲得客觀的福利收益,而(相對富裕的)未來人群付出的福利損失卻很少。
代際共享高速增長
經濟高速增長往往伴隨收入不平等的擴大,其中代際不平等是一個重要方面。在中國,2000年參加工作的職員薪酬現值是1970年參加工作的職員的6倍。由於傳統家庭保險功能的弱化,老年人的貧困現象越來越普遍。我和三位歐洲學者即將發表在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的論文研究了不同養老金制度對代際共享高速增長的影響。我們的理論特別適合研究中國的情況。討論中國養老金制度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個制度的可持續性。給定現行法定條款和人口預期,中國養老金制度承諾的收益現值高於繳費現值。這就意味著增加繳費或降低給付的改革遲早是要推行的。一些國外經濟專家指出,為了防止未來產生危機,中國應當立即行動起來,像Augusto Pinochet政府主導的智利改革一樣,轉向基金式的養老金制度。根據我們的研究,這樣的結論太過草率。如此「嚴格」的處方忽略了廢除代際轉移支付在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中可能產生的巨大福利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