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 過程性、程序性行為在最終行政決定作出後不再具有複議訴訟的必要性和實效性

2021-01-13 老梁市監論壇

最高法判例|| 過程性、程序性行為在最終行政決定作出後不再具有複議訴訟的必要性和實效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17)最高法行申4409號

 

案件基本情況

 

再審申請人(一審起訴人、二審上訴人):沈志華。

 

再審申請人沈志華訴江蘇省公安廳行政撤銷及履行法定職責一案,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於2016年10月24日作出(2016)蘇01行初527號行政裁定,對沈志華的起訴不予立案。沈志華不服提起上訴後,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於2016年12月30日作出(2016)蘇行終1486號行政裁定,駁回上訴,維持一審裁定。沈志華仍不服,在法定期限內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由審判員白雅麗擔任審判長並主審、審判員耿寶建、馬東旭參加的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查,現已審查終結。

 

一、二審法院查明:2016年9月29日,江蘇省公安廳作出蘇公復不受字[2016]1號《行政複議申請不予受理決定書》。該決定書稱:延長辦理期限審批屬於公安機關辦理行政處罰案件過程中的一個程序,你的行政處罰案件已經經過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在訴訟過程中,對該案的實體和程序進行了全面審查並依法作出了判決。因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七項之規定,你的行政複議申請不屬於行政複議受理範圍。決定不予受理。另,如果你認為延長辦案期限程序和行政處罰決定違法,對行政訴訟判決不服,可以依法提起上訴。另查明,沈志華以無錫市公安局新吳分局、無錫市人民政府為被告,向江蘇省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無錫市公安局新吳分局作出的新公(旺)行罰決字[2015]753號行政處罰決定書及無錫市人民政府作出的[2015]錫行復42號行政複議決定書。

 

 

一審法院認為

 

一審法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已經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請行政複議。本案沈志華已就所訴事項提起行政複議及行政訴訟,因此,沈志華再次以同一事由向江蘇省公安廳提起行政複議申請,江蘇省公安廳作出蘇公復不受字[2016]1號《行政複議申請不予受理決定書》並無不當。綜上,沈志華的起訴不符合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理條件。據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第十六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第二款之規定,裁定對沈志華的起訴,不予立案。

 

二審法院認為

 

二審法院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第六項的規定,對「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案件受案範圍。本案中,沈志華認為無錫市公安局延長辦案期限行為違法,向江蘇省公安廳申請行政複議,江蘇省公安廳作出蘇公復不受字[2016]1號《行政複議申請不予受理決定書》,以延長辦案期限是行政處罰案件中的程序,且因相關行政處罰案件已經人民法院審理為由,決定不予受理。該複議決定書的內容對沈志華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故沈志華對該複議決定書不服提起的訴訟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沈志華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一審裁定不予立案並無不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裁定駁回上訴,維持一審裁定。

 

再審理由

 

沈志華向本院申請再審,請求撤銷一、二審裁定,依法發回重審。其申請再審的事實與理由為:再審申請人在起訴無錫市公安局新吳分局、無錫市人民政府治安行政處罰一案庭審中,無錫市公安局新吳分局出示《呈請延長辦理期限報告書》,無錫市公安局負責領導審核批示同意延長辦案期限60日,明顯違反法律規定。本案所訴行政行為與處罰決定指向行政行為並不相同,承擔責任就不相同,一、二審法院沒有依法立案審查錯誤。

 

 

本院認為

 

本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複議申請,行政機關受理行政複議申請、作出行政複議決定,適用本法。一般而言,可申請行政複議的行政行為,應當是行政主體直接設定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或者對相對人權利義務直接產生影響、對外發生法律效果的行為,也即行政管理活動的最終行政決定。一般不包括行政主體在作出最終行政決定過程中針對程序性事項所作的決定和處理。此類針對程序性事項所作的行為以及過程性行為雖具有一定法律意義,也會間接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但它的法律效果是依附並被最終的行政決定所吸收,除非過程性行為具有獨立的價值且對當事人權利義務產生重大影響。對過程性行為合法性的評價,可以在對最終的行政決定合法性評價中一併進行,過程性、程序性行為存在違法情形的,可能會導致最終的行政決定被認定為違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第二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第七十條、第七十四條的規定,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行政複議機關和人民法院審查行政行為合法性的重要方面,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複議機關和人民法院有權予以撤銷並可責令重作;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當事人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確認違法而不撤銷行政行為。因此,行政主體在行政程序中所作的程序性行為以及過程性行為的合法性問題,可以在對最終的行政決定的合法性審查中予以解決。對於是在最終行政決定作出後,甚至行政相對人已對最終的行政行為申請複議或提起訴訟的情況下,當事人再對過程性行為、程序性行為單獨提起行政訴訟,顯然已不再具有訴的利益,不再具備訴訟的必要性和實效性。因此,行政主體程序性行為、過程性行為,通常不能單獨申請行政複議或提起訴訟,除非該程序性行為具有事實上的最終性,並影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本案中,再審申請人沈志華認為無錫市公安局批准延長辦案期限行為違法,向江蘇省公安廳申請行政複議。無錫市公安局批准延長辦案期限,屬辦理治安行政處罰案件中的程序性行為,不直接對沈志華增加義務或減損權利,即使存在超過辦案期限的問題,也只能在針對行政處罰所提起的案件中進行審查,而不能單獨就行政處罰案件辦案期限問題申請行政複議。事實上,沈志華已就無錫市公安局新吳分局作出的新公(旺)行罰決字[2015]753號行政處罰決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在該案中對延長辦案期限問題進行了審查並作出評價。嗣後,沈志華又單獨就延長辦案期限問題向江蘇省公安廳申請行政複議,江蘇省公安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第十六條第二款有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已經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請行政複議的規定,決定不予受理,符合法律規定。一、二審法院對沈志華不服江蘇省公安廳不予受理決定提起的訴訟,應當依法判決駁回訴訟請求,但一、二審法院分別以裁定方式不予立案和駁回上訴,適用法律錯誤。但考慮到江蘇省公安廳對被訴行政行為作出不予受理決定符合法律規定,沈志華的訴訟請求從實體上不能支持,為避免訟累,本案不再啟動再審程序。

 

綜上,沈志華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百零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之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再審申請人沈志華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白雅麗

審判員  耿寶建

審判員  馬東旭

二〇一七年八月三十一日

書記員  周志興

——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相關焦點

  • 最高法判例:過程性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延長辦案期限行為是否可訴?)
    一、二審法院查明:2016年9月29日,江蘇省公安廳作出蘇公復不受字[2016]1號《行政複議申請不予受理決定書》。該決定書稱:延長辦理期限審批屬於公安機關辦理行政處罰案件過程中的一個程序,你的行政處罰案件已經經過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在訴訟過程中,對該案的實體和程序進行了全面審查並依法作出了判決。
  • 過程性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延長辦案期限行為是否可訴?)
    最高法判例:過程性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延長辦案期限行為是否可訴?)因此,行政主體在行政程序中所作的程序性行為以及過程性行為的合法性問題,可以在對最終的行政決定的合法性審查中予以解決。3.對於是在最終行政決定作出後,甚至行政相對人已對最終的行政行為申請複議或提起訴訟的情況下,當事人再對過程性行為、程序性行為單獨提起行政訴訟,顯然已不再具有訴的利益,不再具備訴訟的必要性和實效性。
  • 最高法:法律適用中需注意的受案範圍、裁判方式」問題
    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無需經過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程序情形。《最高人民法院行政法官專業會議紀要(一)》提出:已通過行政訴訟程序確認行政行為違法的,當事人再行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無需經過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程序。國家賠償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也可以在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併提出。
  • 最高法:未經充分調查核實,勞動監察把投訴推向勞動仲裁,違法!
    享有管轄權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未經充分調查核實,便告知舉報人申請勞動仲裁解決爭議的,屬於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行政違法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19)最高法行申5262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曾健雄。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 如何理解「不予行政處罰」和「不得給予行政處罰」?
    ,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決定:(一)確有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二)確有違法行為,但有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情形的,不予行政處罰;(三)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
  • 台州市行政複議局 普法專欄⑬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
    無論被徵求意見單位的最終意見是什麼,都只是牽頭製作的行政機關的最終決策參考因素,不是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負責公開的行政機關可自行決定是否公開。第三十五條 申請人申請公開政府信息的數量、頻次明顯超過合理範圍,行政機關可以要求申請人說明理由。
  • 網店銷售「笑氣」被行政處罰不服 法院:應急管理局依法作出決定...
    上海市嘉定區應急管理局根據查明的事實,認定某貿易公司的行為違反了《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危險化學品」的規定,依法對該貿易公司作出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900元,罰款人民幣10萬元的處罰決定。貿易公司收到處罰決定後不服,向上海靜安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 行政允諾和民事允諾之間的六點區別!
    行政允諾,又稱為行政承諾,是指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在其職權範圍內採取或者不採取行政措施,具有法律效果的單方意思表示。民事允諾,又稱為懸賞廣告,是指廣告人以廣告的方法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給予報酬或者其他優惠的意思表示,基於該意思表示,懸賞人對完成指定行為的人負有給付報酬或者其他優惠的義務。
  • 最高法出臺暫行規定規範行政案件案由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印發《關於行政案件案由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案由暫行規定》),就人民法院在行政立案、審判及執行工作中進一步規範行政案件案由作出相關規定,並就準確適用《案由暫行規定》下發通知。行政案件案由是行政案件名稱的核心組成部分,起到明確被訴對象、區分案件性質、提示法律適用、引導當事人正確行使訴訟權利等作用。準確確定行政案件案由,有利於人民法院在行政立案和審判中準確確定被訴行政行為、正確適用法律,提高行政審判工作的規範化程度,提高行政案件司法統計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為人民法院司法決策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提升人民法院服務大局、司法為民的能力和水平。
  • 最高法明確:非法進入中國領海 這幾種「情節嚴重」
    《規定一》明確,有關部門對非法進入我國內水從事漁業生產或者漁業資源調查的外國人,作出行政強制措施或行政處罰決定,行政相對人不服的,可向有關機關申請複議或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規定一》明確,因在我國管轄海域內發生海損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管轄該海域的海事法院、事故船舶最先到達地的海事法院、船舶被扣押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海事法院管轄。
  • 最高法:土地權屬有糾紛怎麼處理?
    請參看最高法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三合鎮太安村委會茅坡山村民小組訴被申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人民政府和一審第三人、二審被上訴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三合鎮太安村委會楠木根村民小組林地行政裁決及行政複議決定案。
  • 最高法判例:如何區分是宏觀意義上的管理職權行為還是不履行法定職責行為
    該項規定的地方人民政府職權是宏觀意義上的管理職權,不針對具體的行政領域,由哪一級政府履行、如何履行相應職責,亦需要法律法規或規章的具體規定。而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的不履行法定職責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基於特定的事實和條件應為一定行為的具體法律義務,行政主體不履行相應義務的,將直接導致特定相對人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 最高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案件年度報告(2017)摘要
    」,應當對專利授權和確權階段技術特徵的審查進行客觀全面的判斷,著重考察權利人對技術方案作出的限縮性陳述是否最終被裁判者認可,是否由此導致專利申請得以授權或者專利權得以維持。原則上,作出被訴行政決定的合議組應由該行政機關具有專利行政執法資格的工作人員組成。即使異地調配執法人員,也應當履行正式、完備的公文手續。
  • 對普寧市生裕隆織造製衣有限公司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行政處罰決定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2019年1月15日,深圳海關官網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蛇口海關對普寧市生裕隆織造製衣有限公司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行政處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蛇口海關對普寧市生裕隆織造製衣有限公司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行政處罰決定深關知罰字[2018]第7082號當事人:普寧市生裕隆織造製衣有限公司地址:流沙東湖東工業區(即保安隊南面)法定代表人:肖江生2018年
  • 最高法:認定工傷時職工無需確認與被掛靠單位存在勞動關係
    璧山區政府2016年9月5日作出璧山府復〔2016〕11號《行政複議決定書》,針對和美公司要求複議的璧人社傷險認決字〔2016〕334號《認定工傷決定書》回復稱,璧山區人社局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張勇與和美公司之間具有勞動關係,故其作出的《認定工傷決定書》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決定撤銷該《認定工傷決定書》,並責令璧山區人社局在收到該決定書之日起
  • 普遍性行政措施的可訴性研究
    在德國,行政行為僅是「行政活動」的一種,儘管在二戰前的相當一段時期,「行政行為不僅是允許提起撤銷訴訟的前提,而且是允許進入行政訴訟程序的前提」。但自1960年《聯邦行政法院法》頒布後,所有行政行為都可訴訟,劃分行政行為的標準已經不重要了。
  • 只有納稅人才是稅款徵收行為的相對人麼?
    上訴人黃韜因訴被上訴人國家稅務總局武漢市稅務局(以下簡稱市稅務局)行政複議一案,不服武漢市江漢區人民法院(2019)鄂0103行初153號行政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後,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現本案已審理終結。
  • 王敬波:論政府行為作為行政協議訴訟中的不可抗力
    從合同性的角度看,行政協議和民事合同具有共性,對於不可抗力的基本構成要件並無本質差異,都可以從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角度進行討論,但行政協議的特殊性及與政府行為的高度關聯決定其具體標準並不相同。行政協議是行政機關為了實現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務目標,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行政機關對於行政事務具有高於一般公眾的專業能力。行政機關的勤勉注意義務和專業能力意味著其具有更強的預見能力。最後,行政程序決定行政機關合理預見的可能性更大。行政協議和其他行政行為一樣,在行政系統或者行政機關內部都需要經過多個行政程序。
  • 宗婷婷:論美國行政法上說明理由即時性原則 |《行政法學研究》2019年第3期
    出於防範權力濫用,制約行政裁量權的考慮,美國行政法上確立了說明理由制度,標誌為1943年的SEC v. Chenery Corp.案。在該案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簡稱SEC)針對公益公司重組過程中的股票買賣作出行政命令,規定原公司管理者不具有股票優先購買權且持有的股票應變價後歸於新公司,Chenery 公司不服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
  • 應松年:關於行政法總則的期望與構想 | 行政法學研究202101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由於立法本身具有的滯後性,有可能一時跟不上快速發展的需求,國家制定行政法總則和編纂行政法典,確立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正是為了促使政府在變革發展過程中能夠堅守公平正義的底線,確保政府公權力規範行使,保障公民權利不受侵犯,最終滿足改革發展的法治要求,加速法治政府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