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超高儲能密度新型無鉛弛豫反鐵電...

2020-11-23 中國高校之窗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左如忠教授科研團隊和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張樹君教授合作,成功製備出具有正交Pnma對稱性、納米電疇形貌的鈮酸鈉(NaNbO3,NN)基無鉛弛豫反鐵電固溶體陶瓷材料,其放電儲能密度值到達W~12.2 J/cm3,是迄今塊體陶瓷材料儲能密度文獻報導的最高值,實現了介質陶瓷放電儲能性能的新突破。該研究工作近期以題為「Ultrahigh energy storage density in NaNbO3-based lead-free relaxor antiferroelectric ceramics with nanoscale domains」被接收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上(影響因子15.621,Nature Index收錄期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祁核博士。

固態介質電容器因其高功率密度和超快充放電速率而成為脈衝功率系統的核心部件。其中,反鐵電陶瓷在電場下可逆的相變過程使其具有高儲能密度,在介質儲能材料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然而,該可逆相變過程的滯後性同時也會給正常反鐵電陶瓷帶來儲能效率較低且疲勞特性差的弊端。左如忠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反鐵電電疇尺寸的降低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反鐵電-鐵電相變的驅動電場,進而提高充電儲能密度,而且可以降低充放電過程中的極化滯後性而顯著提高儲能效率。同時,相變電流的降低使得反鐵電材料具有更高的擊穿場強。

該研究團隊採用傳統固相合成技術,在具有高禁帶寬度的鈮酸鈉反鐵電基體的基礎上,通過(Bi0.5Na0.5)TiO3(BNT)部分取代NN,引入局域隨機場來調控反鐵電陶瓷的電疇尺寸,從而在室溫下獲得了具有納米尺度電疇(~30-50 nm)的弛豫反鐵電陶瓷。通過原位電場同步輻射研究發現大的局域隨機電場能夠明顯抑制反鐵電納米電疇在電場下的長大過程以及其後的反鐵電-鐵電的相變過程,使得該材料能夠在高達36 kV/mm電場以下具有幾乎無滯後的類線性極化響應;而只在電場>36 kV/mm的第二階段才會表現出反鐵電-鐵電相變以及低滯後的電疇取向。研究表明,同時具備了高的相變驅動電場和高的擊穿場強是NN基弛豫反鐵電陶瓷具有優異儲能性能的重要物理基礎。另外,該體系材料的儲能密度(>7.4 J/cm3)和儲能效率(>73%)在25-200 oC範圍內保持良好的穩定性。這些優異的儲能性能使得NN基無鉛弛豫反鐵電陶瓷在脈衝功率系統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這一研究工作是該團隊繼近期發表在J. Mater. Chem. A, 7, 3971-3978 (2019)(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html/2019/ta/c8ta12232f)上有關BNT基無鉛弛豫反鐵電儲能介質陶瓷材料之後的又一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論文信息:He Qi, Ruzhong Zuo,* Aiwen Xie, Ao Tian, Jian Fu, Yi Zhang, and Shujun Zhang,* Adv. Funct. Mater., doi: 10.1002/adfm.201903877, (2019)

http://ceramics.hfut.edu.cn/2018/1221/c5063a203536/page.htm

相關焦點

  • 合肥工業大學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同時具有超高能量密度和效率的...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左如忠教授科研團隊在固態介質儲能電容器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題為「Superior Energy-Storage Capacitors with Simultaneously Giant Energy Density and Efficiency Using Nanodomain Engineered BiFeO3-BaTiO3-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反鐵電單晶生長難度大,目前有關研究報導主要集中在陶瓷體系,關於反鐵電單晶的較少。該研究還深入探討了晶體的相結構、結晶學取向及微觀結構特徵與高儲能密度等優異電學性能的關聯關係,為探索新型反鐵電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合肥研究院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振洋團隊實現了宏觀厚度石墨烯晶體膜大面積製備,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研究人員採用雷射誘導加工法,將聚醯亞胺前驅體直接原位轉化為石墨烯晶體膜;針對其直接用作儲能電極時所面臨的體積效應技術瓶頸,通過優化前驅體的分子構型和熱敏感性,大幅增加了雷射與聚合物薄膜的作用深度,進而實現了多孔石墨烯晶體膜的宏觀厚度製備;以此作為電極構築的超級電容器,在儲能密度和循環穩定性方面得到顯著提升。
  • 我國科學家研製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所王振洋研究員課題組實現了宏觀厚度石墨烯晶體膜大面積製備,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新進展。,進而實現了多孔石墨烯晶體膜的宏觀厚度製備;以此作為電極構築的超級電容器,在儲能密度和循環穩定性方面得到顯著的提升。
  • 目前世界最高AgNbO3基反鐵電陶瓷的能量密度
    介電儲能電容器由於其高功率密度和充放電速率在電子、通訊、汽車等領域皆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常規的反鐵電材料擁有近零的剩餘極化強度且較高的最大極化,是一類極其有希望獲得較高儲能能量密度的材料。但是偏低的反鐵電-鐵電相轉變電場嚴重地限制了該系列材料的高儲能密度。
  • 南京工業大學吳宇平:高安全電化學儲能體系的探索
    9月24—26日,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聯合200餘家機構共同支持的第十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在深圳鵬瑞萊佛士酒店召開。此次大會主題是「共建儲能生態鏈,開啟應用新時代」。 來自行業主管機構、國內外駐華機構、科研單位、電網企業、發電企業、系統集成商、金融機構等不同領域的1621人參加了本屆大會。
  • 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打開APP 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環球創新智慧 發表於 2019-12-12 15:45:45 人腦處於全方位的互聯狀態,其中的邏輯(處理信息)和記憶(存儲信息)功能緊密關聯,其密度和多樣性均是現代計算機的數十億倍。因此,科學家們希望從人腦結構中汲取靈感,來解決傳統計算機所固有的問題。他們試圖模仿人腦的神經元與突觸,在同一地點處理和存儲信息。為此,他們努力打造了許多新型器件,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憶阻器、光學類腦計算晶片等。
  • 西安交大採用軋膜工藝製備出高質量的鈦酸鋇基薄層化陶瓷
    科技日報記者 史俊斌 記者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電信學部電子學院魏曉勇教授團隊無鉛弛豫鐵電陶瓷組分設計中,提出了「極化失配」理論,採用軋膜工藝製備了高質量的BT-BMT薄層化陶瓷,展現出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
  • 無鉛儲能陶瓷:從「小眾」走近「大眾」
    「介電儲能電容器各項指標相對更優。」汪宜昌綜合分析發現,如果能提高介電儲能電容器儲能密度,則可減小儲能裝置的體積,使得其在小型化、集成化的電路系統中的應用更廣泛,甚至有可能超過化學儲能裝置和電化學超級電容器在儲能裝置中的應用水平。
  • 無鉛儲能陶瓷:從「小眾」走向「大眾」
    上述結果得到了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授劉崗的肯定,他及其團隊在統計相關論文時,也得到類似的結論。「近五年來,無鉛儲能陶瓷的論文發表量雖然不是直線上升,但一直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劉崗告訴《中國科學報》。巧合的是,2014年後也是能源領域論文增長的階段。
  • 《納米能源》:超高儲能密度PVDF – 通過內應力調控極性納米結構
    但由於BOPP是線性電介質材料,介電常數( ε r:1-2 at 1 kHz)和儲能密度(1-2 J/cm 3 at 500-700 kV/mm)都很低,無法滿足現代電子設備微型化的需求,因此開發具有高介電常數和高極化強度的新型聚合物介電材料成為了熱門研究方向。
  • 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原標題: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國際合作,在鐵電材料中發現了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以及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並發現了閉合結構核心處存在巨大彎電效應,有望使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功能,相關成果4月16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我國科研人員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
    新華社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與暨南大學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近期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突破了微藻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關鍵瓶頸。微藻是單細胞生物,可以用作生產能源、食品、飼料的原料,在工業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異養培養是一種新型的微藻生物質生產方式,與傳統的光自養培養相比具有效率高、可控性高、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優勢。受技術水平所限,當前微藻在異養培養條件下能夠達到生物量濃度仍然很低,制約了微藻的工業化應用。
  • JACS:合肥工業大學孔祥華團隊研發鋰硫電池高效單原子鈷催化劑
    點擊上方小程序報名加群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孔祥華副教授與有關單位合作,
  • 反鐵電陶瓷研究獲進展
    脈衝功率技術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兆瓦級功率的電能量,在很多特殊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作為脈衝功率電源的關鍵部件,高性能電容器對減小設備的重量和體積,滿足小型化、高功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反鐵電陶瓷具有儲能密度高、放電電流大和放電速度快等優點,是新一代高性能脈衝電容器的重要候選材料。深刻理解反鐵電陶瓷的物理本質和構效關係對研發高性能反鐵電陶瓷電容器具有重要意義。
  • 合肥工業大學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
    原標題:合工大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記者8月30日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首次成功將石墨相氮化碳(g-C3N4)應用於下一代量子點顯示技術。團隊合成石墨相氮化碳(g-C3N4)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並以其作為發光層,製備出全新的量子點顯示(QLED)器件。
  • 內蒙古大學趙世峰課題組在區分鐵電材料電位移貢獻新進展
    隨著信息技術與集成化器件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新型多功能材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中多鐵性材料由於同時擁有鐵電性和鐵磁性吸引了很多關注,而鐵電材料可以存在於11個點群之中。因此擁有更多的實際應用,例如鐵電儲能、鐵電光伏以及電卡效應等。
  • 北航科研團隊在基於原子自旋效應的超高靈敏磁場與慣性測量研究中...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批准號:61227902)的資助下,我校房建成院士、江雷院士及樊瑜波教授等組成的北航交叉學科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褚君浩院士團隊、山西大學張天才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王春儒研究員團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劉伍明研究員團隊、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張紀峰研究員團隊合作,成功研製出了一套基於原子自旋效應的超高靈敏磁場與慣性測量實驗研究裝置
  • 復旦微電子學院研製出高密度存算一體化非易失性鐵電單晶疇壁存儲...
    因此,高密度、低功耗的新型存儲器亟待開發。當前計算機架構基於「馮?諾依曼」體系,計算與存儲相互分離,二者間的數據反覆交換和速度差異佔據了大量冗餘時間,被稱為「存儲牆」,直接導致整個晶片系統運算速度下降和功耗增加。眾所周知,計算機存儲架構涉及到多種揮發性和非揮發性存儲器,其中揮發性存儲器讀寫速度快(0.2-20ns),但是存儲密度低(幾十Mbit至幾個Gbit)。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劉芸團隊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陳龍慶團隊合作,結合透射電鏡分析、壓力條件下原位中子衍射分析和唯象理論計算,揭示了AKN鐵電陶瓷爆電換能行為的物理機制為壓力誘導的氧八面體旋轉從a-a-c+型轉變為a-a-c-/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