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通過國家驗收
央廣網上海7月29日消息(記者 周洪)當今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上海設施」)自開工之日起就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昨天(28日),這座集各種大型科學儀器和先進技術於一體、被譽為探索生命奧秘的「國之利器」通過國家驗收、即將「亮劍出鞘」。
-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作為國家大科學平臺,上海光源在科學界和工業界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價值,截至目前,上海光源首批線站已累計進行5406個課題研究,用戶累計發表論文1500多篇,全力支持國家重大項目關鍵科技問題的解決,涉及領域涵蓋廣闊,堪稱國內基礎科研「全能王」。 支撐這個科研「大塊頭」的,卻是最精細入微的「小眼神」。
-
冬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完工6個
其餘4個進入最後衝刺階段自8月3日河北張家口寧遠機場新建的T2航站樓啟用後,在半個多月時間內,該機場不僅新開通了廣州-張家口-哈爾濱航線,還恢復了成都-石家莊-張家口航線,航線網絡愈加完善。從有關部門獲悉,截至8月25日,河北省10個冬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完工6個,分別是張家口寧遠機場改擴建工程、崇禮鐵路、崇禮城區至萬龍公路、崇禮城區至長城嶺公路、萬龍至轉枝蓮公路、張家口南綜合客運樞紐(北廣場);其餘4個也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正在抓緊建設中。
-
主要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戰略發展分析及啟示
蛋白質科學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的核心領域,並對人口健康、農業、環境生態、國家安全等重大問題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蛋白質科學研究及相關設施的建設已成為發達國家激烈競爭的熱點
-
上海將建綜合性花卉科學中心,打造3個市級花卉產業集聚區
同時,實現花卉產業由單一的生產型向生產服務融合型發展轉變,逐步建成國內領先的品種創新、技術研發、生產經營、市場流通、社會化服務和花文化等六大體系,打響上海花卉品牌,使花卉產業成為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生態之城」的靚麗名片。
-
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
11月1日,小編從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集體採訪中了解到,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將誕生在這裡。 據上海自貿區張江管理局副局長付軍介紹,目前上海已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個、在建9個,共14個,數量、投資額和建設進度均領先全國。
-
上海汛期要來了!預計6月中旬入梅,影響颱風2至3個、強度偏強
上海擁有24米以上高樓1.5萬多座、戶外招牌設施35萬多塊。汛期將至,老百姓的「頭頂安全」再度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今年影響上海的颱風數量正常偏多,強度偏強。除了線下排查整改之外,上海重點引入智能技術,通過線上「一網統管」防範高空墜物,房屋建築高空墜物管控場景將在6月底前開發完成。今年颱風北上概率增大今年汛期為6月份至9月份。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包含海科路園區技術系統和位於上海光源內的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俗稱「五線六站」,即複合物、微晶體、高通量晶體結構分析線站和X射線小角散射、時間分辨紅外譜學、紅外顯微譜學與成像蛋白質動態分析線站)2 個部分,主體建築面積約為 3.3 萬平方米。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
-
擬在建55個煤焦化項目(附名單)
形成年產120萬噸焦化規模,現有焦爐升級改造為炭化室高度7米的頂裝焦爐生產裝置,改造幹熄焦裝置、裝煤推焦除塵裝置、煤氣淨化回收裝置及配套的公輔助設施。目前該項目已在汝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備案,項目代碼為2020-410482-25-03-008784。汝豐焦化現有TJL4350D型50孔搗固焦爐兩座(70萬t/a焦化工程),配套有備煤、煉焦、運篩焦、煤氣淨化和水、電、氣等公輔設施。
-
上海光源點亮大科學夢想之「光」
截至2020年7月,上海光源完成了通過專家評審的實驗課題1.4萬多個,服務了遍布全國575家單位3116個研究組的30308名研究人員,已成為我國用戶和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鸚鵡螺」裡孵出科研結晶上海光源能讓我們「看到」物質的內在結構,洞悉原子分子運動的規律,照亮微觀世界的科學大門。這束光是許多中國科學家心目中照進科學前路的「夢想之光」。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蛋白質設施」)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蛋白質設施包含海科路園區技術系統和位於上海光源內的蛋白質結構與動態分析系統(俗稱「五線六站」,即複合物、微晶體、高通量晶體結構分析線站和X射線小角散射、時間分辨紅外譜學、紅外顯微譜學與成像蛋白質動態分析線站)2 個部分,主體建築面積約為 3.3 萬平方米。蛋白質設施於 201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後正式開放運行。2017 年 9 月蛋白質設施正式加入張江實驗室。
-
申城首個母乳庫運行一年:哪些愛心媽媽在捐乳?-足月兒 上海兒童...
原標題:上海首個母乳庫,這些媽媽在捐乳 曾經失去過一個孩子的上海媽媽玲玲(化名),上周平安生下一個女寶寶。如今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把多餘的母乳存起來捐到上海兒童醫院母乳庫,挽救那些有需要的早產兒和病兒。玲玲說:「如果早一年有這樣的母乳庫,我的孩子或許就有救了。」
-
創見| 「十四五」期間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主要突破口
二、加快推動大科學設施從建好向用好轉變作為支撐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公共平臺,大科學設施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其建設和運行管理水平直接體現了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高低。通過大科學設施建設,發起大科學計劃,設立國家實驗室,集聚全球頂尖科學家,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是歐美國家經常採取的做法,也形成了一批享譽全球的國家實驗室。
-
上海浦東:到2025年將培育6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上海浦東:到2025年將培育6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2020-03-26 21:28:39浦東新區官方供圖 上海浦東:科技創新拉動產業能級「倍增」 欲培育6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中新網上海3月26日電 (李姝徵 鬱玫)上海市浦東新區26日出臺科技創新功能倍增和產業能級倍增行動方案。
-
合肥何以擊敗武漢南京和北京上海並列為國家大科學中心
我國目前先後批建了三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綜合國家科學中心,合肥市綜合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北京是一個區,唯獨合肥是全市域建設國家科學中心,可見國家定位之高。合肥擁有4個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以及自建的7個大科學平臺。
-
接軌大上海︱大陳颱風「捕捉」基地落成,欲打造國家級觀象臺
立於山巔,眺望東海12月3日上午在東海之濱的大陳島上一個專門「捕捉」颱風的氣象基地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大陳颱風綜合探測基地揭牌並投入運行標誌著大陳已成為我國華東區域1981年,大陳海軍氣象站通過轉制,既有探空、又有地面觀測功能的大陳氣象站。60多年來,大陳氣象站已成為浙江東海之濱第一站,為航線氣象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愛因斯坦首次提出光量子概念113年後,上海崛起光子大科學設施群這...
光子科學與產業論壇,是今天在上海滴水湖畔拉開帷幕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重頭戲。 這一選擇蘊含深意。去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張江實驗室,初期擬採取「1+2+1」布局,其中第一個「1」代表的正是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及相關基礎研究。
-
解讀新冠肺炎病毒密碼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開放
圖說:新冠肺炎病毒的29種蛋白質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世界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增強我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蛋白質庫。
-
投入科學運行!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建成首個探測器陣列
位於四川省稻城縣海子山海拔4410米處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已建成首個探測器陣列並投入科學運行。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拉索」的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WCDA)三號水池注水達到正常工作水位,標誌著該探測器陣列全部建成。
-
首個國家實驗室花落上海合肥北京,張江國家實驗室方案初定
此外,張江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方案已初步形成,覆蓋光子科技、集成電路、生命科學、類腦智能4個領域,有望成為第二個獲批的國家實驗室。 上海團隊研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 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向本市各民主黨派市委、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相關群團組織、部門通報:經中央批准,上海已論證並啟動量子與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分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