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是怎麼發現π的呢?

2020-12-04 天文在線

人們是怎麼發現π的呢?我們又是怎麼知道π近似於3.14...的呢?

《物理學家》雜誌早在2018年8月24日發文稱:很遺憾,π的使用時間比歷史上的記載時間還要早,所以,這個問題沒人能解答。但是據歷史記載,π在最開始使用時還不算太複雜,因此我們可以進行大膽猜測。

眾所周知,π是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一切與圓相關的內容都能和π扯上關係。

測量任意一個圓的周長與直徑,然後將兩數相除,你就可以得到π了。

任意一個固定形狀的直徑都與其周長成正比,但這沒什麼特別的。此定論適用於任意形狀。如果將任意圖形擴大一倍,則其直徑與周長都將擴大一倍,它們之間的比率仍保持不變。

將一個正方形的周長除以其邊長永遠等於4。

圓的周長與其直徑的比例是一個定值,而人們認識到這一點卻早於歷史記載。但該不完全等於三的數值還需不斷精確。要計算出這個具有無限不循環特點(以3.14159265358979323846264...開頭)的數值還需要一點數學和時間。

約4000年前,古巴比倫石碑上記載π=3。可這個數值看起來似乎不是那麼準確。

如果你將一根繩子一端固定住,另一端綁上鵝毛筆或木炭,那麼你就可以畫出一個近乎完美的圓。如果用一根更長的繩子(至少得是之前那根繩子的2π倍)和一把尺子,你就可以測量出所畫的圓的周長。只要你仔細些,你就可以發現,很顯然π≠3。只要測量誤差低於4%,你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古巴比倫人編寫了《漢謨拉比法典》,建造了許多令人驚嘆的建築,由此可見,他們有可能很早就有了以釐米為測量刻度的米尺。事實證明,上述的石碑很可能就是一個記錄了圓近似值大致區間的「備忘錄」。我們知道,古巴比倫人已經得出25/8=3.125,而這個近似值的誤差在0.5%以內。得出這個值對於青銅時代的人們來說,已經很了不起了。

只要你在做涉及圓的數學內容,π就會無時無刻不出現在你眼前,因此古代得人們有千千萬萬次機會發現π的存在,所以我們無法確定究竟是哪一次偶然機會使得人們真正發現了π(這一點正是比歷史記錄還早的研究發現的缺點)。例如,有一個高為h,直徑為d的桶的,容量為

所有的證據都說明了儘管π充滿了數學的神秘色彩,但其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值。這是一個你可以切實測量出來的數據。 但不論怎樣,它都不等於三。雖然圓越大,計算出來π的值越精確,但其用處會越來越小且枯燥,就好像連續吃一周的壽司自助餐一樣,吃多了總會膩。

如果你將π精確到小數點後無窮位數,那麼你就可以測算出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約為1:10N。例如,已知π≈3.14,我們就可以將自行車輪胎安裝到輪輞上1釐米以內得範圍。已知π≈3.1415,則可以計算出一英畝的圓形田地外所需的圍欄長度。當然,已知π≈3.1415926535,則可以不浪費一釐米電纜線而將電纜繞地球一周。可以說,將π精確到小數點後10位是毫無意義的,但這並沒有讓數學家停下其嚴苛的演算。一次也沒有過。

定義π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實際的測量方法,還提供了數以百計的數學方法,而這個過程就是數學的精巧所在。 像阿基米德和劉徽這樣的數學家,以及與他們相距幾千年的一些不知名的古埃及人,都曾使用切割法來得出π的近似值。劉徽將π精確到小數點後四位數,這比他早約一千年的阿基米德得出的近似值還要精確些。還真是奇怪了。

在羅馬對錫拉丘茲的圍攻中,馬塞勒斯將軍以為知識無國界遂下令活捉阿基米德。遺憾的是,直到最後阿基米德也沒將幾何學原理傳授給羅馬人。

要麼是阿基米德和歷史學家失誤了,要麼是古希臘人比我們獲知了更精確的π的近似值。對於給定的圓,「內接正多邊形」是指其各頂點接觸圓(位於圓的內部),「外切正多邊形」是指其各邊相切於圓(位於圓的外部)。阿基米德通過在圓內相接和圓外相切正九十六邊形計算出圓的周長,以此獲得π的近似值。想要確定π的值,可以由內接正多邊形得出一個下限,而由外切正多邊形得出一個上限。

但問題就在於:阿基米德不僅找到了正九十六邊形的周長,還發明了一種迭代算法可通過已給定n個角的圖形周長來計算2n個邊的圖形的周長。也就是說,他從正六邊形(六個角)開始,然後引導至12角,24角,48角,令人費解的事,最後他推導出96角後就不再繼續了。很顯然,他還有比計算出更多位數的π更重要的事要做。講道理,這並不是一個非常精確的數值。但到此,他可能就宣稱問題已得到解決了,因為任何人按照他的程序進行操作,都可以得到他們想要π的位數,然後繼續投入熱射線或類似的事物研究中去(說真的,當時的有錢人們甚至想製造太陽熱射線來保衛錫拉庫扎)。

每當人們運用阿基米德的迭代算法時,得出的π得近似值精確度都會提高約4倍(其收斂速率為1/4)。可事實上這並沒有聽起來那樣令人振奮。因為每5次迭代就會得出小數點後約3數字。從六邊形到96邊形阿基米整整算了4次,最後將π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如果他再辛苦一點,重新計算該過程(例如再重複10次),那麼他將會將π精確到小數點後9位數。雖然這毫無用處,但覺得值得到處吹牛。

與現代計算方法得出的精確值相比,這些先輩們得出的近似值,不再讓人感到驕傲。阿基米德運用技術線性收斂可得出π的精確值(每次使用該算法,得出的π的位數大致相同)。直到我們發明了二次收斂算法後,事情的發展才真正進入正題,二次迭代算法使已知π位數的數量翻倍。也就是說:如果你將π精確到十位數,那麼在下一次迭代之後,你將得出π的二十位數。當今最快的算法莫過於非常規地收斂。(每一次計算將比前一步計算結果的精確九倍)。

π的定義為圓周長與圓直徑之比,這使我們可以直接但不準確地對圓進行測量,抑或對其進行精確而但卻毫無意義的計算。 π還有更抽象的屬性(例如,它能無限不循環下去(事實確實如此)或其他任何具有可能性(也只是可能)的形式),但這些抽象屬性需要的不只是直接粗暴的數字計算。想得出這些更為抽象的屬性,就要立足於π的定義而不是其數值多少,忽略哪怕一個數字,我們可能得出結果但也可能被輕易推翻。在物質世界中數學的確很有用,但數學並不是「原本就生活在這裡」。 雖然π具有物理意義,但是我們主要依據其數學特性來了解它。

答案很簡單:古代人非常聰明,如果能他們能長生不老的化,他們很可能會一直算下去,知道算出來為止。而這就是阿基米德算法所蘊含的數學基礎。老實說,這其實不是阿基米德的計算方式。所以很顯然,古希臘數學家受到了錯誤理念的影響,即小詞彙蘊含大玄機。因此,即使再翻譯過後,他們的譯文仍然像希臘文那樣難以理解。

梅德斯先生的方法如下所示。如果In是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而Cn是外部n邊的周長,則:

你可以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再運用大量方程式計算來證明,隨著圖形邊的數量增加,該圖形周長將無線接近π(圓的周長),或者你可以直接畫一幅畫說「看……這是真的」。

先用虛線畫一個圓,其有內接和外切n角(藍色)和2n角(紅色)的正多邊形。正多邊形每段的長度是總周長除以段數(因此,所有段均除以n)。

如果將六個等邊三角形粘在一起,則會得到一個正六邊形,並帶有一點三角,您會發現,如果您的圓的直徑為1,則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為I6 = 3,而外切正六邊形的周長為C6 =2√3≈3.46 。

要算出正十二邊形的周長,就將C6和I6插入迭代方程式:

而這個周長都比迭代前的任何一個結果都更加接近於π,並且由於所有n的I_n <\ pi <C_n,因此我們可以找到π的範圍越來越小。以下是其運算原理:

在圓上畫內接或外切的正多邊形會形成某種對稱性。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繪製一些三角形來快速地找出它們的各個角度。

也就是算出內接正多邊形的一條邊或者外切正多邊形的一角。內接正多邊形裡面的邊長可以由2n角地正多邊形推導出。紅色陰影三角形都相似(因為它們都有相同的角度),藍色三角形也都相似。

一個完整的圓為360°,因此正多變邊形的每一邊都跨度為360° / n度。那麼∠a就是這些角度的一半,因此∠a = 180 °/ n。

因為三角形中內角之和為180°,所以兩∠b之和與∠a互補(二∠b之和為90°),第三個角度為90°(以直徑為斜邊的圓內切三角形對角為90°)。因此,∠b = 90°-180 °/ n。

∠c和∠b互補,因此∠c =∠ a = 180° / n。

∠c + ∠d = 180°,因此∠d = 180°-∠c = 180°-180° / n。

三角形中的角度之和為180°,因此∠d + ∠e +∠ e = 180°,∠e = 90°-∠d / 2 = 90 °/ n。

最後,∠b + ∠e +∠ f = 90°,所以∠f = 90°-∠b-∠e = 90° / n。

由於∠f = ∠e,所以兩個紅色三角形角度相等:它們是「相似的三角形」。類似地,由於∠c = ∠a,所以兩個藍色三角形角度相等並且也相似。當兩個三角形相似時,其邊的比例相同。

關於邊長計算如下。

利用藍色三角形的相似點,我們可以推導出:

當然,紅色三角形計算過程如下:

因此,我們從一個已知的幾何形狀和π的定義入手,找出一個計算方法,投入大量時間進行演算就可以求得一個無限趨近於π的數。

乘法和長除法比較簡單,可以手動計算。 對於古人來說,迭代算法中最難的部分是平方根以及製作計算所需的草稿紙。幸運的是,古人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如果要取S的平方根,只需假設一個x,然後計算

,然後你就會得到一個比您最初的猜測x更接近

的結果。 這種方法是古巴比倫人和阿基米德人所熟知的(實際上是「巴比倫方法」),通過二次收斂,幾乎可以立馬得到你所想要的任何(合理的)精度。

所以重點就是,你可以通過運用理性思維,投入大量時間不斷進行演算,最後找到你所需要的π位數。

作者: The Physicist

FY: 加鹽牛軋糖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人們是怎麼發現π的呢?
    人們是怎麼發現π的呢?我們又是怎麼知道π近似於3.14...的呢?《物理學家》雜誌早在2018年8月24日發文稱:很遺憾,π的使用時間比歷史上的記載時間還要早,所以,這個問題沒人能解答。得出這個值對於青銅時代的人們來說,已經很了不起了。
  • 圓周率π是怎麼算出來的,用程序怎麼算
    下午在看一個算法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個關於圓周率的問題,如果問你圓的周長怎麼算,你肯定毫不猶豫是2πR,但是π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 圓周率的涵義你知多少(四):π的音樂、π的文學
    這篇關於圓周率的涵義講一點有關π的音樂與文學的趣聞趣事。π的無窮奧秘不僅是數學家們關心的事,音樂家、文學家們也希望能從它那裡得到靈感。所以,有了π的音樂(π music)、π的文學(π literature)。
  • 圓周率π的計算曆程
    密率與 π 的近似程度很好,但形式上卻很簡單,並且很優美,只用到了數字1、3、5。數學史家梁宗巨教授驗證出:分母小於16604的一切分數中,沒有比密率更接近 π 的分數。在國外,祖衝之死後一千多年,西方人才獲得這一結果。  可見,密率的提出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情。人們自然要追究他是採用什麼辦法得到這一結果的呢?他是用什麼辦法把圓周率從小數表示的近似值化為近似分數的呢?
  • 黃金比φ與圓周率π有關係嗎?
    最近有幾位長期關注我文章的朋友提到讓我寫一寫有關黃金數φ與圓周率π之間的關係。我個人的觀點是兩者沒有本質的關係。這點我深信不疑。那今天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寫這個題目呢?也是碰巧最近看到有寫兩者關係的內容,所以一時產生了興趣,迫切想知道兩者是怎麼聯繫起來的,是不是真的有一種內在的關係。下面我就把我所看到的介紹給您,由您自己判斷兩者的這種關係是一種什麼類型的關係。
  • 「π日」說π:這麼複雜的一個數,是什麼來歷?
    比如,π是無理數——你只能不斷地靠近、卻永遠無法達到「真實」。算π算了好幾千年,卻發現「無理」竟然是深刻本性,π的神秘或許因此又多了一分。而且,它不僅僅是無理數(根號2也是無理數),還是「超越數」——它並不能表達為任何一個有理代數方程的根,跟整個有理數的世界都是割裂的,獨立高冷到一定境界。
  • 3月14日「π日」:我們總是與π這個數學常數不期而遇
    數學家們為什麼用一個晦澀的符號來表示一個數呢?為什麼不把這個數直接寫出來呢?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學到 π=22/7 ,但認真的老師會說明它只是近似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用一個精確的分數來表示 π 呢?因為這樣的分數不存在。π 是無理數中最著名的例子。就像根號2一樣,無論分數有多複雜,都不能用來精確地表示 π。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它揭示了地球未來的命運
    在使用從地面觀測的網絡望遠鏡SPECULOOS系統歸零調節時,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顆白矮星,並且在它的周圍,發現了一顆圍繞著其運行的行星。什麼是白矮星呢?簡單來說,就是質量較小的恆星在生命末期,經過紅巨星階段後,最終坍縮變成的一種,散發著白光,看起來也呈現白色的,表面溫度在7000K左右的天體。
  • 天文學家發現地球大小的「π行星」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以令人愉悅方式將天文學和數學結合,發現了一顆「π行星」。這是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每3.14天繞其母恆星旋轉一周,其軌道周期讓我們聯想到通用數學常數π。研究團隊於2017年在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K2任務獲取的數據中發現了該行星的信號。今年早些時候又使用地面望遠鏡進行進一步觀測,證實了該信號是行星繞其恆星運行的信號。
  • 如何成長為一個「π形人才」?
    你看,就算你不能把第二技能修煉到一流水平,你也可以通過幾個技能的疊加,來獲得屬於「π形人才」的成功。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們還沒有說到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新加坡為啥會有這種「π形人才」的想法?以及他們是怎麼批量培養「π形人才」的?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數學與天文學的「宇宙巧合」
    宇宙之中充滿奇蹟,而科學家發現的π行星,讓天文學和數學出現了奇蹟般的宇宙巧合。π行星作為一個外星世界,每隔3.14個地球日繞恆星一周,這個數值和我們計算出來的圓周率非常接近,因此被稱之為「π行星」。除此之外,π行星也是克卜勒K2拓展任務中,第315顆被發現的行星,這個數值也非常接近圓周率,根據克卜勒的官方編號,π行星的官方名為——K2-315b。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3.14天繞恆星一周,移民過去會發生什麼?
    最近,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行星」,大小與地球相仿,距離地球185光年,繞其恆星一圈3.14天,與圓周率π正好接近。 有網友建議:那就叫它派大星吧。
  • 追尋蘊藏在圓周率 π 之中的無限美麗
    再後來 1882 年,德國數學家費迪南德·馮·林德曼證明了 π 是一個超越數,即不是任意整係數代數多項式的根。現在人們可以肯定地說 π 是超越數,因為數學家金田康正(Yasumasa Kanada)發現圓周率的前面萬億個數字在統計學上是隨機的。如果你查看下表,你會發現每個數字發生的事件是獨立的,發生的概率約是十分之一。
  • 只為「π飛花令」折服還不夠,數學界對於「π」的熱愛,才令人驚嘆
    被誤解或激發人們的興趣。」尤其是π的兩個近似分數,是數學界當之無愧的冠軍,直到16世紀,德國數學家奧託、荷蘭數學家尼斯才發現π的密率355/113。唯一可惜的是,由於祖衝之所著的《綴書》一書早已經失傳了,後人無法得知它究竟是通過何種方法計算出π的後七位數,他又是怎樣得出精確又方便的密率?這個問題至今都是科學界未解難題之一。
  • π和e
    那時沒有計算器,直接計算比較大小或通過作差比較或求商比較,都還真不是很容易辦到。發現,x=e ( 它使得1-ln x = 0 ) 是唯一使y'=0的點。即x=e是唯一的駐點。注意,我們在前面出現過e,也就是在下式中:
  • 圓周率「π」是真的算不盡嗎?
    換言之,π等於圓的周長除以直徑。反過來,圓的周長等於π乘以直徑。無論圓的大小,π總是同一個數。  在1761年,德國數學家約翰·海因裡希·蘭伯特首次證明了π是一個無理數,即無盡不循環小數,它無法用兩個整數的比值來表示。這意味著,π的小數位將會無限延續下去,小數點後面有無限多個不循環數字。因此,π沒有一個精確的值。
  • π是個無理數,小數點後面會不會出現連續3個0或者更多的情況呢?
    π是個無理數,小數點後面會不會出現連續3個0的情況或者更多呢?看看網友們是怎麼回復的吧:網友1:圓周率π是個無理數,而且它還是一個超越數。這個計算可以做到非常高的精度,如果你有一臺超級計算機,只要你的內存不會溢出,你可以計算π到五百億位。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數組,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字符串。這個字符串裡有非常多的數字。其次,我們使用哈希算法來檢驗這個字符串裡有沒有000這樣的組合。這個在計算機編程裡是有的。很多講信息學奧林匹克的書都講了這個算法。
  • 科學家發現「π星」 與地球大小一樣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9月22日消息,日前,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遙遠的行星,該行星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次,其軌道周期讓人聯想到著名的數學常數π。麻省理工學院在周一的一份聲明中將這顆巖石般大小的「K2-315b」行星稱為「π星」,半徑為地球半徑的0.95倍,大約與地球大小相當。研究人員將該星球描述為「炙熱」且「不宜居」。
  • 如果圓周率π被算盡了,會發生什麼?不誇張地說:地球會毀滅
    圓周與直徑之比,在數學上叫做π,大約是3.1415926535……,是人們最早接觸的無理數。自遠古以來,很多人沉迷π的計算,在4000年前的一個名叫古巴比倫的王國就記錄過圓周率=3.125,而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劉徽和祖衝之利用到了割圓術,把圓周率精確計算到小數點後的七位數3.1415926,而到了現在,超級計算機將圓周率的計算已經算到了10萬億位,這也就證明了圓周率是一個無理數。
  • π把小數點去掉大還是葛立恆數大?
    葛立恆數到底有多大呢,大到用科學計數法已經完全不足以去表示,甚至用指數的指數次方也很難表示,為此計算機學家高德納發明了一種新的↑表示方法, 勉強可以把葛立恆數「寫」出來。但是大家看一下葛立恆數是怎麼定義的:也就是說之前試探性的計算裡大到難以想像的那個數和葛立恆數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甚至連葛立恆數最初級的第一層也遠遠不上,更遑論還有64層的高德納箭頭表示的真正的葛立恆數了!毫無疑問這個數字的大已經超過我們宇宙裡任何可以表述出來的數了,基本上任何數字在葛立恆數面前都是幾乎可以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