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需嚴防兩種急性併發症,血糖過高或過低都很危險!

2020-12-06 保健時報社

糖友需嚴防兩種急性併發症

血糖過高或過低都有危險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 王秋月

糖尿病主要是由於自身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利用缺陷導致的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徵的代謝性疾病。血糖控制不佳可以引發多種組織和器官的損害,我們稱這種損害為併發症。它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殘的最主要原因。

糖尿病併發症分為慢性併發症和急性併發症,這裡我們主要介紹一下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目前比較公認的分類包括兩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高血糖症候群。

體內胰島素不足、嚴重外傷或手術、藥物使用

都會誘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急症,是由於體內缺少胰島素或胰島素作用不足或拮抗胰島素作用的激素增多所導致的患者體內血糖過高、酮症及酸中毒為主要表現的嚴重代謝紊亂症候群。

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常見的誘因均是感染。1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誘因作用下也可以發生酮症酸中毒。

首先,體內胰島素不足。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本來應該終身應用胰島素,但是由於某種原因停用了胰島素;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了胰島功能嚴重破壞,需要用胰島素治療,但是有的患者未能及時啟用胰島素。

其次,各種應激狀態。應激狀態是指各種感染、手術、嚴重的外傷及精神創傷等。人體在應激狀態下所需要的胰島素要比正常狀態下所需的胰島素多。

最後,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是拮抗胰島素作用的激素,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應用糖皮質激素,就應及時補充相應劑量的胰島素。

出現以上情況,如不能及時補充足夠量的胰島素,將導致血中葡萄糖過高,脂肪分解增加,引起酮症及酸中毒。

糖尿病症狀加重,伴噁心嘔吐,呼氣有爛蘋果味

提示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狀

那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都有哪些臨床表現呢?最主要表現是原有糖尿病症狀的進一步加重。患者可以有嚴重的「三多一少」症狀。由於血糖明顯增高,血酮體升高,出現尿糖、尿酮增多,故引起滲透性利尿,患者尿量明顯增多,導致體內失水,口渴嚴重。但由於酸中毒的存在,患者可伴有噁心嘔吐,所以難以補足丟失的水分。進一步可以出現皮膚彈性差,甚至血壓下降,晚期可有休克甚至昏迷。

另外,因為酸中毒,患者可以有呼吸深快,呼氣中有爛蘋果味。酸中毒還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即使存在感染,體溫也可以正常,需要警惕。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腹痛。

如果患者突然出現糖尿病原有症狀加重,伴有噁心嘔吐、失水、血壓低、酸中毒,尤其呼吸中有爛蘋果味,就要首先考慮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應儘快進行血糖、血酮體、尿酮體、血氣分析等檢查。如果血糖>11.1毫摩爾/升,伴有血酮體和尿酮體增加,血pH<7.3或碳酸氫根<15毫摩爾/升,可以診斷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是終身疾病,患者平時要做好血糖管理,初診患者最好到正規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患者本身的胰島功能、血糖水平及併發症等情況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治療方案。要及時果斷起始和調整胰島素用量。一旦出現酮症酸中毒要積極給予治療,治療的原則是儘快補液恢復失水狀態、小劑量靜脈輸注胰島素、糾正離子和酸鹼失衡、去除誘因。

高滲高血糖症候群

脫水和神經精神症狀更為突出

高滲高血糖症候群是另一種糖尿病急性代謝紊亂症候群,主要以高血糖、高血漿滲透壓、脫水為特點,無明顯酮症。患者可伴有不同的意識障礙甚至昏迷。其多見於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較少見。

各種應激狀態都可以誘發本病,如感染、手術、創傷、心腦血管疾病等。另外,還有些藥物也可誘發高滲高血糖症候群,如糖皮質激素、利尿劑等。此外,一些老年人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攝入大量含糖飲料或者飲水不足也可誘發本病。

本病可以沒有明顯的「三多一少」症狀,與酮症酸中毒相比較,患者脫水和神經精神症狀更突出。患者可以逐漸出現嚴重的脫水、血壓下降等,神志表現異常,比如反應遲鈍、煩躁或者淡漠、嗜睡甚至昏迷;由於出現嚴重脫水,有的患者可以出現失語、肢體偏癱,還可以全身抽搐等等。此表現容易與腦血管疾病相混淆,病情嚴重者死亡率高。

患高滲高血糖症候群,血糖會明顯升高。血糖≥33.0毫摩爾/升、血漿有效滲透壓≥320毫摩爾/升、血清碳酸氫根離子≥15毫摩爾/升或pH≥7.30,即可診斷為本病。

◎ 概念解釋

什麼是酮體?什麼是酮症?什麼是酸中毒?酸中毒的危害是什麼?

酮體包括β-羥丁酸、乙醯乙酸、丙酮。前兩者是強有機酸,後者中性,是酮體中含量最少的成分。但是,丙酮可從呼吸道排出(爛蘋果氣味)。在糖尿病患者中主要是由於體內胰島素絕對或者相對不足導致糖、脂肪、蛋白質代謝障礙,脂肪動員和分解增加,導致酮體生成增多。

血中酮體濃度升高稱酮血症,尿中酮體排除增加稱酮尿症,兩者統稱為酮症。正常人血pH值是7.35~7.45。當血pH值<7.35,我們稱為酸中毒。如果糖尿病患者血中酮體增加,由於酮體中的β-羥丁酸、乙醯乙酸是酸性物質,當在血中達到一定濃度,體內的儲備鹼不足以將其中和時,可以導致血pH值下降,我們稱為酮症酸中毒。

酸中毒可以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進一步導致胰島素作用不足;抑制組織氧利用和能量代謝;加重組織分解,使鉀離子從細胞內逸出,降低心肌收縮力,誘發心律失常。早期酸中毒可以刺激呼吸中樞引起呼吸加快;晚期則抑制呼吸中樞和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危及生命。

參考文獻:

1.《內科學》第9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公開發表的相應的指南及文章。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範宏博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

郵箱:ln8103@cnki.net

相關焦點

  • 健康的血糖範圍是多少?血糖過高或過低,都有哪些危害?來看答案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而葡萄糖是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對許多器官和組織正常發揮作用至關重要。正常情況下,70公斤的人血液中應該始終有大約4克葡萄糖,如果高於或者低於這個數值,都說明健康出現了某些問題。現在我們就來看看血糖的正常值。
  • 血糖控制金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是多少?能否取代日常測血糖
    我們來舉個例子,假如有兩個糖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都在6%左右,屬於正常值內,但其中一個糖友其餐後血糖比較高,這就說明其血糖的變化波動就比較大。他如果連續進行血糖監測的話,可能就看到一個忽高忽低的血糖波動圖,這是很危險的,因為血糖波動越大,患併發症的風險越大,尤其是急性併發症,比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很高,所以,糖化血紅蛋白不能完全表現患者的日常血糖情況,日常血糖監測和糖化血紅蛋白一樣重要。
  • 血糖檢查報告怎麼看?標準多少?血糖異常有哪些徵兆?醫生告訴您
    #百裡挑一#很多糖友最頭疼的問題就是要隨時監控血糖,控制好血糖,確實,這是每個糖友每天都要進行的例行工作,因為糖尿病主要的問題就是血糖過高,過高的血糖對人體的血管、組織以及臟器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從而出現各種併發症,因此就需要糖友們通過日常飲食、活動,以及藥物、胰島素等來進行控制。
  • 糖友測餐後血糖出現這4種錯誤,當心血糖超標,併發症風險會加大!
    最近糖友王大爺說他堅持天天測血糖,空腹血糖一直都在6-7之間,自我感覺還挺穩定的,但是卻出現了看東西模糊,皮膚幹癢等一系列糖尿病併發症的症狀。 他不禁疑惑了,是因為自己年紀大了,還是因為自己病情嚴重了呢?於是他找到內分泌科醫生進行諮詢。
  • 可怕的糖尿病併發症
    根據發病的緩急以及病理上的差異,糖尿病的併發症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併發症包括急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低血糖症等,主要是由於血糖過高或過低以及其他代謝失調造成的。
  • 天熱時,糖友容易發生高滲性昏迷,需要嚴防脫水
    對於得病多年的糖友而言,昏迷是兇險的急症,如果搶救不及時,昏迷時間超過6小時,就會造成腦組織的不可逆損傷,甚至導致死亡。糖友發生昏迷的原因很多,其中,高滲性昏迷的後果最嚴重,特別是在天熱的時候,更需要嚴密防範。
  • 血壓、血脂、血糖並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超過一定範圍很危險
    高血壓伴冠心病的人 對於合併冠心病和心絞痛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應控制在一個區間範圍內,不能過高或者過低 血脂偏低往往是長期營養不良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惡性腫瘤的危險信號,所以更需引起重視和警惕。由此可見,血脂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應該使其處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一方面能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另一方面又不致危害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
  • 糖尿病併發症男女各不同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袁戈恆本報記者 李 爽糖友的困擾,主要來自糖尿病引起的各種併發症所帶來的威脅。近日歐洲糖尿病年會上有專家指出,男女糖友患上各種併發症的風險並不相同。法國一項隊列研究對14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發現糖腎在男性中進展更快,更易進入需要透析或腎移植的終末期階段。據分析是由於男女激素在糖腎病情進展中的作用不同:女性雌二醇可通過減少轉化生長因子-β的表達來抑制糖腎的發展,而男性睪酮的作用則相反。不過,一旦進入腎病終末期,無論是接受腎移植還是透析治療,女性都將承受更高的死亡風險。
  • 糖友監測血糖變化,緊盯三個血糖值,穩定血糖或不是難事
    糖友最擔心的事情據說是血糖值不穩定,血糖不穩定對身體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但是,很多糖友都反應自己已經很注意控制血糖了,每天都監測血糖,血糖卻總是波動很大,讓人很鬧心。所以在這個時間點監測血糖,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的血糖是否控制得很穩定。不過,夜間監測出的血糖值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你吃完晚飯後到半夜三點,已經超過8個小時,那麼這個時候就按照空腹血糖算。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血糖值,不應該大於6.1微摩爾每升,超過7微摩爾每升,就說明血糖波動大。
  • 冬季控糖從空腹血糖開始 最好小於6.1mmol/L
    冬季控糖從空腹血糖開始 最好小於6.1mmol/L發布時間: 2015-12-14 14:40:32   |  來源: 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冬季血糖易波動,除遵醫囑用藥外,飲食上要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並增加晚餐後的活動量  對於糖友來說,長期把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對於病情控制和減緩併發症的發展意義重大,這一點在多個大型的循徵醫學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證實
  • 聯合國糖尿病日|糖尿病併發症有哪些?講講糖尿病幹預管理
    胰島素是一種調節血糖的荷爾蒙,能夠給予生命所需的能量。如果糖不能進入細胞作為能量消耗掉,就會大量蓄積在血液中造成危害。 糖尿病有兩種主要形式。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島素,因此需要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二型糖尿病佔糖尿病病例總數的90%左右,患者通常自己能夠產生胰島素,但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無法妥善利用。
  • 手指監測血糖,到底取第一滴還是第二滴血?糖尿病人出現兩種現象...
    許多糖尿病病友都有這樣的困惑,似乎在醫院抽血檢查的靜脈血糖和自己在家用血糖儀測的指尖血糖,數值總是不太一致,難道是自己的血糖儀不夠準嗎?那麼,靜脈血血糖值和指尖血的血糖值究竟應該信哪個呢?自己在家快速血糖儀測定的是末梢血的血糖值,當空腹時,從理論上來說末梢血糖低於靜脈血糖。
  • 糖尿病降血糖如何運動?有併發症怎麼辦?醫生建議運動規劃四步走
    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說說對於控制血糖該如何動的事情,以及運動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01運動對於血糖控制有哪些好處?運動對於血糖有好處大家都知道,但有哪些好處,估計很多人說不出來。尤其是1型糖尿病的患者,基本上都會使用胰島素,所以他們餐後運動,不能強度過高,也不能持續太長時間。4、外界環境糖友運動需要選擇安全以及人多的地方,這樣避免出現急性併發症被搶救的機率較大,一般可以選擇學校、公園、健身房或者家裡,儘量避免去人際較少的地方,或者有交通風險的地區。
  • 血糖易升高,併發症風險提高3倍,每天2杯這種菌菇茶,簡單有效!
    4、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易發生感冒或者其他疾病,這些繼發疾病和糖尿病互相影響,不僅使糖尿病難以控制,而且繼發疾病也難以治癒。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不治,那就會成為真正的糖尿病。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
  • 6種常見的水果,卻是糖尿病最害怕的「對手」,糖友經常吃!
    一、蘋果 【每日食量】1~2個 蘋果中所含的楊梅酮、綠原酸、阿魏酸等營養物質在調節人體血糖濃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蘋果中的果膠也能減緩餐後血糖的上升,所以吃了一定量的蘋果後,糖友不必擔心血糖上升過快。
  • 「升糖王」找到了!升糖指數比米飯還高,醫生忠告:管住嘴就能贏
    都知道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殊不知我國也是一個糖尿病大國,根據現在的社會形勢分析,我國確實是一個糖尿病的重災區,我國不僅有上億的糖尿病患者,還有幾十萬的潛在糖尿病患者,最傷腦筋的是,那些潛在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危險,繼續堅持不良的飲食以及習慣,就很可能成為糖尿病大軍的一員,不要以為糖尿病聽著不嚇人
  • 糖友可多食芹菜黃瓜
    糖友可多食芹菜黃瓜 有哪些蔬菜可以降血,日常飲食關係到糖尿病能否很好地得到控制,如果只靠藥物而忽略飲食的控制,血糖會控制得不理想,如果血糖控制不及時很容易引起一些併發症,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可見糖尿病的飲食是至關重要的,那麼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應該注意什麼事項呢?日常飲食中,有哪些蔬菜可以降血糖呢?趕緊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嚴格控制血糖才能遠離糖尿病併發症!
    有一種可能,是糖尿病併發症來了!血糖控制越差,越有可能發生眼底病變。,並且根據病情輕重及血糖控制情況決定複查頻率。更嚴重一些如發生出血時,需採用雷射治療保住患者的視力。 控制好血糖,遠離糖尿病併發症!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群密集處。
  • 血糖超標的人,身體出現5異常,或在警告你:「併發症」悄悄靠近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徵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目前沒有辦法完全治癒,但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控制血糖水平,預防併發症。很多糖尿病這都知道,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併發症,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患上糖尿病。
  • 糖友吃蜂蜜有血糖升高的風險嗎?疑惑好久的問題,終於找到答案了
    其次,質量好的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約佔70%-80%,這兩種糖均為單糖,極易為人體吸收,因此,如果血糖不穩定,就不宜服用蜂蜜,以免引起血糖的波動。不過,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較理想時可適當服用蜂蜜,但要同時減少其他澱粉類食品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