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全球製藥巨頭調整CAR-T免疫細胞療法的背後

2020-12-05 界面新聞

記者 | 謝欣編輯 | 任悠悠1

一位沉寂已久的「過氣網紅」——CAR-T療法在2019年年底忽然在醫藥圈又刷了一次屏,儘管這一次刷屏算不上什麼好事。

根據多家媒體報導,製藥巨頭諾華在12月初內部宣布放棄CAR-T在實體瘤領域的研究。消息一出,便引發全世界CAR-T公司的議論紛紛,各種唱衰之聲四起——CAR-T已入冬。

沒有實體瘤,CAR-T會怎樣?

CAR-T是一種細胞治療腫瘤的技術,全稱是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細胞免疫療法。T細胞是血液中的一種淋巴細胞,扮演著「衛兵」的角色,通常會識別並殺死藏在人體中的腫瘤。T細胞是CAR-T技術對抗腫瘤的核心,CAR-T技術則通過抽血方式,在細胞製備工廠對來源於患者的T細胞用基因工程進行改造、增強,然後聯結CAR(腫瘤嵌合抗原受體),回輸給患者以攻擊腫瘤細胞,此時CAR就像一個定位導航裝置。

2017年,諾華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研發的CAR-T產品Kymriah成功在美國獲批上市,也是全球首款上市的CAR-T。由此,諾華可以稱得上是全世界CAR-T領域的「帶頭大哥」之一。

那對CAR-T而言,它與實體瘤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從患者人數看,業內觀點普遍認為,目前的癌症病人中,約有90%為實體瘤,如肺癌、肝癌等大眾耳熟能詳的癌症,而血液瘤患者數量則只佔到了10%,主要為白血病、淋巴瘤與骨髓瘤三種。

CAR-T的一大優勢便在於,其增強後的「超級T細胞」在回輸人體後擁有強大的戰鬥力,在人體血液是全身流通的,這給了T細胞可以通行全身清掃腫瘤細胞、甚至是實現治癒的條件,因此在腫瘤治療的重要指標——客觀緩解率與完全緩解率上,CAR-T的數據要明顯高於此前上市的生物藥和小分子化藥,在一些小規模的臨床試驗中,有些CAR-T的數據可以高達九成甚至百分之百。

客觀緩解率越高意味著有越多的患者從治療中獲益,完全緩解率越高意味著有越多的患者實現了治癒。

雖然對這90%的癌症患者而言,CAR-T技術在血液瘤上的優異表現曾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但現實卻是,迄今為止無論是諾華還是其他製藥公司,在CAR-T實體瘤領域的研發都還處於早期階段,困難重重——T細胞一旦進入實體瘤,就可能會因為一種「T細胞衰竭」(T cell exhaustion)的現象而停止工作。

科濟生物創始人、董事長李宗海博士對界面新聞進一步介紹,目前CAR-T在實體瘤上的技術難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靶點的選擇、二是腫瘤微環境的影響。

由於CAR-T能力強大,靶點如果選擇不好,可能產生致命性的毒副作用,為了控制毒副作用只能選擇降低劑量,進而也會降低療效;而在腫瘤微環境上,血液瘤像是「散兵遊勇」,實體瘤則更像是「黑社會團夥」,如何讓T細胞有效進入腫瘤組織發揮功能是很重要的。而從長遠看,腫瘤抗原的異質性也可能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簡單解釋,如果選擇的靶點不只是在腫瘤細胞中表達,而在正常細胞中也表達,就可能誘發T細胞攻擊正常細胞;而一些腫瘤的靶點可能只在部分腫瘤細胞中表達,這些「漏網之魚」便可能導致腫瘤復發、進展。

以上或許是外界對諾華放棄CAR-T在實體瘤方面研究的猜測。

但諾華對界面新聞回應稱,此前報導存在「誤解」,諾華的研發團隊將繼續推進CAR-T細胞療法在實體腫瘤領域的研究,其中包括探索性研究一種靶向EGFRvIII的CAR-T細胞療法與抗PD-1聯用來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等實體腫瘤。

研究實體腫瘤中強大的抑制免疫微環境的調控機制依然是諾華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諾華不僅不會放棄相關研究,反而做了更好的調整來應對挑戰」。

在實體瘤的投資前景

對於諾華的調整,業內人士也從戰略和技術層面給出了不同的解讀,此前也有報導表示,諾華將採取外部合作方式繼續在實腫瘤上的研發。

有國內投資人以及藥企高層不約而同的指出,美國的創新藥研發模式就是如此,因為大公司砸錢做研發風險太高,大部分的新藥研發是由小型的生物科技公司在做,而大藥企則在後期針對產品或小公司進行合作、收購,從而降低風險,從這種角度上看,諾華的調整並不令人意外。

也有國內CAR-T研發企業高層提出,諾華本身在實體瘤上的布局和投入就不大,外界這次有些「小題大做」了。

但無論諾華的緣由是什麼,對於CAR-T在實體瘤上的前景,投資界與產業界的觀點似乎不太一樣。

實體瘤並非就沒有希望,李宗海認為一方面要選擇高特異性靶點,另一方面,與PD-1抗體、小分子藥物、化療等的聯用也會是CAR-T在實體瘤上的一大突破路徑。「這條路是沒問題的,但是現在還在開發中,需要更多臨床試驗證實。」

2018年科濟生物針對GPC3靶點治療肝細胞癌的CAR-T臨床試驗獲批,這也是國內第一個針對實體瘤的CAR-T臨床試驗。此外還有針對EGFR/EGFRvIII雙靶點治療膠母細胞瘤的CAR-T的臨床試驗。據悉,有兩位肝癌病人在接受GPC3 CAR-T治療後已存活了4年,李宗海認為主要優勢便在於對GPC3靶點的選擇,這一靶點只存在肝細胞癌上,以及少量存在肺鱗癌上,而不存在正常細胞上。

王立群則寄希望於後續代的CAR-T技術可以攻克實體瘤難題,「現在的二代CAR在血液瘤裡想得到實體瘤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但瑞伏醫療健康基金創始主管合伙人、凱鵬華盈中國管理合伙人黃瑞瑨對界面新聞提及,CAR-T從技術提出到實現產品上市花費了差不多35年的時間,那麼誰又能知道在實體瘤上實現突破又要花多少年呢?「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大家會去看一些其他的細胞療法的原因」。

眾多CAR-T研發企業依然會毫不猶豫的把實體瘤研發納入公司的規劃中,因為血液腫瘤不僅病人總數只佔全部腫瘤病人的10%,而且目前CAR-T主要被用於血液瘤末線治療,根據復星凱特CEO王立群博士介紹,目前國內淋巴瘤的末線病人僅在一萬人左右。如此少量的患者,未來CAR-T研發企業還要面臨著支付水平等挑戰。

賽道擁擠,主導地位不變

一位匿名醫藥投資人表示,現在的狀況下,在國內肯定不會再投資CAR-T,後面梯隊的企業也會很難融到錢。

CAR-T行業內部的激烈廝殺與新技術的擠壓是兩個主要原因。

「在說國內創新藥研發扎堆的時候大家往往拿PD-1舉例子,但實際上CAR-T扎堆的情況要比PD-1嚴重的多。」王立群此前在接受採訪時如此說到。顯然「扎堆」並非只看立項的絕對數量,參考一萬人左右的患者池(淋巴瘤),兩位數的研發企業已讓這個市場相當「紅海」了。

「現在國內CAR-T研發同質化太嚴重,基本擁擠在血液瘤領域,未來真正能走出來的只有少數幾家企業,但是如果實體瘤可以開發出來那就不一樣了。」李宗海這樣認為。

王立群則認為,企業在一開始並非不知道扎堆會給商業市場帶來巨大挑戰,但CD19這個靶點技術難度不高,各家都希望先把CD19做出來,一是自證實力、也是拿來練手。

事實上,目前全球上市的兩款CAR-T產品,其限售表現都令人有些失望。諾華Kymriah今年前三季度銷售僅為1.82億美元,吉利德(凱特)的Yescarta表現略好,前三季度數據為3.34億美元,不過這顯然無法匹配吉利德在兩年前收購凱特時所花費的119億美元。而CAR-T三巨頭的另外一家——Juno還正就CAR-T專利與凱特打著官司,不過據悉這筆官司結果不會影響到復星凱特以及Yescarta在中國的上市進程。

使用的不便利、高昂的價格以及對用藥人群的嚴格篩選都是CAR-T顯而易見的劣勢所在。

在國內,復星凱特與科濟生物的CAR-T都將在2020年提交上市申請。價格方面,業內普遍預計CAR-T在中國的單次治療價格會在60萬-100萬之間,國產CAR-T可能會相對便宜一些。有投資人士認為,雖然醫保都會是各家企業的目標,但是今年的國家醫保談判的降價幅度,實際上對研發創新企業並不友好,CAR-T未來想在中國進入國家醫保難度很大。

黃瑞瑨則認為,CAR-T未來想降低成本得看工藝上能否突破,或者是在通用型CAR-T的研發上有所突破。

CAR-T目前所展現出的這些劣勢也給使得它不再像幾年前那麼處於「風口」,雙特異性抗體藥物(雙抗)與抗體偶聯藥(ADC)已成為更多業內人士所關注的前沿風口。

羅氏製藥中國區醫學部血液負責人郭智認為,與CAR-T相比,雙抗的長處在於,生產過程與患者使用都很便利;此外,細胞因子風暴的風險目前依然是業界對CAR-T的主要擔憂,但這一不良反應在雙抗上發生率要低一些。

羅氏旗下基因泰克最新公布的的兩款CD20-CD3雙特異性抗體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兩款雙特抗,在治療復發/難治性(R/R)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時表現出良好的療效,在對於CAR-T療法治療沒有響應的患者中也能夠產生緩解。

另外在價格上,雙抗與ADC的價格要明顯低於CAR-T,這將給它們帶來優勢。

康寧傑瑞董事長徐霆博士則對界面新聞表示,雙抗的應用領域可以在腫瘤,代謝,罕見病,中樞神經系統方面。而CAR-T其主要集中在腫瘤領域(Treg CAR-T在自體免疫方面才起步)。此外,雙抗在生產和供應方面具有普適性和成本相對低的優勢。CAR-T現在大多還是個性化藥物類別。

康寧傑瑞今年12月在港股作為未盈利生物醫藥股實現IPO,康寧傑瑞被認為是國內主要的雙抗概念企業,其IPO獲得近200倍超額認購,也反映出市場對雙抗的熱捧。對於投資人來說,血液瘤+實體瘤、更加低廉的成本與更加便利的使用方法,意味著更大的市場。

但這並不意味著CAR-T的未來就是一片暗淡,無論是何種新療法,都需用臨床數據說話。

幾位CAR-T、雙抗、ADC研發企業高管都指出,雖然雙抗與ADC的確是當下熱門,但從臨床數據看它們都還沒有拿出能超越CAR-T的數據。目前一般雙抗在血液瘤上的緩解率在30%左右,但多款CAR-T的這項數據已超過八成,李宗海則表示,CAR-T不需要大規模生產其實也是一個優勢所在,這樣就不存在工藝放大的挑戰,並且由於CAR-T在臨床試驗上對入組病人的數量要求較少,使得整個早期投入小、開發周期短,投資人的回報周期也更短。

徐霆認為,目前在血液腫瘤上雙抗對CAR-T在末線上的治療地位是有影響的,但是不會動搖CAR-T的地位。在雙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完全驗證之前,CAR-T主導地位還是會保持。

相關焦點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近兩年,免疫治療可謂佔盡風頭。尤其在癌症治療領域,免疫治療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免疫治療藥物中的明星——PD-1/PD-L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黑色素瘤等領域2018年依然表現不俗。然而,以PD-1/PD-L1為代表的免疫藥物僅僅是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一條腿」而已。
  • 火石研究院 │ 國內又一CAR-T臨床試驗獲批 全球CAR-T細胞療法臨床...
    藉此機會,筆者簡單梳理了當前CAR-T療法的臨床試驗情況。CAR-T細胞免疫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目前腫瘤治療領域最具顛覆潛力的新興技術之一,相較其他腫瘤治療方法,如手術切除、放化療、小分子靶向藥物、單抗藥物以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等,具備更「精準」、更「靈活」、更「廣譜」、更「持久」等多方面優勢。
  • 免疫療法之CAR-T細胞療法
    CAR-T 發展簡史 CAR-T進行治療,大致通過以下步驟進行: 從患者體內提取t細胞,全球首個使用複合雙靶點CAR-T細胞免疫療法成功臨床治癒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和紅斑狼瘡的案例。
  • 肥水流了外人田 CBMG收購解放軍總醫院CAR-T免疫療法
    的CAR-T細胞療法,這項收購包括CD19、CD20、CD30、以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重組表達載體等免疫技術,已有的臨床I/II期結果、相關專利的所有權、以及生產技術。一些早期臨床實驗表明CAR-T細胞療法對尤其是血液腫瘤非常有效,是抗癌研究的顛覆性突破。CAR-T細胞療法可能是最有可能治癒癌症的手段之一。
  • 藥企巨頭入局人體微生態,免疫療法成第一戰場
    免疫療法的熱門方向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細胞治療、治療性抗體、癌症疫苗等。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由於適應症廣、副作用小,備受追捧。現已上市的PD-1/PD-L1藥物中最為大家熟知的兩個藥物是Opdivo和Keytruda。
  • 溶瘤病毒「點燃」CAR-T療法,一半以上小鼠被治癒
    PRICEMAN/CITY OF HOPE)CAR-T療法是癌症免疫治療的重要支柱之一。自2017年以來,美國FDA已批准了3款CD19 CAR-T療法上市,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血癌,包括B細胞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 藥明巨諾IPO背後:國產CAR-T產品競速商業化「破零「
    屢敗屢戰的CAR-T「往事」藥明巨諾的主業CAR-T為細胞免疫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一種利用人體免疫細胞對抗癌症的創新性治療方法。細胞治療是將正常或生物工程改造過的人體細胞直接移植或輸入患者體內,而新輸入的細胞可替代受損細胞、或者具有更強的免疫殺傷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細胞免疫產業專題報告:CAR-T療法大顯神威
    以 CAR-T 為代表的細胞免疫療法引領抗癌治療進入新時代。CAR-T 療法大展神威,細胞免疫行業迎來市場機遇以 CAR-T 療法為代表的免疫療法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癌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特別是集採及醫保目錄 談判等新機制的出臺,顯著提升患者的支付意願及能力,細胞免疫將逐步解決目前臨床上未滿足的重大需求
  • CAR-T治療費用全覆蓋!美國宣布支付CAR-T細胞療法及其相關費用
    自2017年上市以來,這種療法的高昂價格成為了熱門議題。對此,各個國家紛紛探索醫保覆蓋CAR-T治療費用的可行性方案。最近,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宣布不僅支付CAR-T細胞療法的費用,還支付所有相關服務費用,包括藥物管理、細胞的收集和處理、細胞的回輸、以及門診或者住院的治療費用。
  • CAR-T細胞療法是什麼?一文讀懂免疫療法之星CAR-T細胞療法!
    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幾年,全球範圍內以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為基礎的細胞療法不斷取得突破,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細胞療法的大熱,也標誌著現代醫學由分子治療向細胞治療的轉變。細胞治療又稱為細胞移植或細胞移植治療,即利用患者自體(或異體)的成體細胞(或幹細胞)對組織、器官進行修復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細胞治療方式為免疫細胞療法和幹細胞療法兩種。而近兩年,CAR-T細胞療法作為腫瘤免疫治療界的黑馬,成為免疫細胞療法的大熱方向。
  • 復星凱特啟動上海細胞治療基地 CAR-T療法中國落地提速
    此前業界普遍預期,CAR-T療法在中國上市時間為2020年左右。  CAR-T細胞免疫療法是從患者的供血中分離T細胞,運用基因工程技術在體外給T細胞加入一個嵌合抗原受體基因,使其可以特異性識別和殺傷癌細胞,在體外擴增後再次注入患者體內,達到清除癌細胞的效果。  2017年無疑是CAR-T療法的大年。
  • 細胞免疫療法: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從事細胞免疫療法研發的生物技術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數以億計的資本蜂擁而至,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投資,期待產生顯著的臨床和商業獲益(圖表1)。全球頭部大型製藥公司中,有許多都在細胞免疫療法上押下重注。雖然細胞免疫療法在全球掀起了研發熱潮,並且得到了大量資本的青睞,但是目前已經上市的CAR-T療法產品的銷售額卻差強人意。
  • CAR-T細胞免疫療法副作用可被抑制
    CAR-T細胞免疫療法副作用可被抑制 最有潛力抗癌技術變得更安全 2018-05-29 科技日報 張夢然   前景可觀的CAR-T療法,標誌著腫瘤治療進入一個新時代。其本質是一種基因修飾自體T細胞的免疫治療,也是使用患者自己的T細胞進行的「定製化治療」。近期,有兩種類型的CAR-T細胞療法獲批用於治療極其難治的癌症形式,另外還有更多類型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治療效果。然而,這些治療存在嚴重的潛在副作用——可引起死亡的神經毒性和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這些仍是有待克服的主要挑戰。
  • CAR-T療法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乘風而起|金斯瑞全球產業論壇
    不斷迭代創新,CAR-T療法愈加完善在 Emily 事件之後,CAR-T 療法迅速進入大眾視野,但其實,在最開始,人們認識 T 細胞是從過繼性細胞療法開始的,早在 T 細胞還沒從免疫細胞中單獨分離出來時,人們就在小鼠實驗中發現,從胸腔和腫瘤附近的淋巴結中分離出來的細胞可抑制腫瘤的生長。
  • 實體瘤CAR-T療法被頭部企業拋棄!人類抗癌史上的「奇蹟療法」真走...
    CAR-T ,全稱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從2012年至今,CAR-T療法上演了一個又一個「醫療奇蹟」,堪稱人類癌症治療史上的裡程碑。   全球超過25個研究中心證實了CAR-T在治療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上的「實力」。
  • 一文讀懂CAR-T和TCR-T療法
    21世紀是細胞治療的時代,腫瘤免疫療法被稱為繼手術、放療、化療後的第四種腫瘤療法。腫瘤免疫治療策略主要包括四大類:過繼性免疫細胞治療、免疫檢驗點單克隆抗體治療、腫瘤疫苗治療、非特異性免疫刺激治療(細胞因子治療)。因此過繼性細胞療法(adoptive cell therapy)屬於腫瘤免疫療法的一個分支,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CAR-T療法新搭檔——STING激動劑
    長期以來,被稱為幹擾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的免疫通路一直受到腫瘤界的關注,也引起了大型製藥公司的興趣,因為激活它會產生一種炎症環境,從而提高免疫細胞攻擊癌症的能力。但在臨床試驗中,激活STING的實驗性療法結果好壞參半。
  • CAR-T(MAGE-A4陽性靶點)細胞回輸治療晚期肺癌
    藥物介紹car-t療法作為全球熱門的細胞療法,在血液瘤領域(例如白血病)的治療潛力毋庸置疑,2017年,先後有兩款car-t療法獲FDA批准在美國上市。斯丹賽致力於通過開發創新型的car-t療法根治實體瘤。針對以上實體瘤治療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公司自主開發了的治療實體瘤的coupledcartm平臺技術,並已在臨床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 中國第二個CAR-T療法遞交上市申請 細胞療法或成主流?
    在會議開幕首日名為「下一代醫藥:細胞療法,基因療法和其它」的線上論壇中, 羅氏(Roche)全球醫藥合作負責人James Sabry博士做出了這樣一個「驚人」的預測,「雖然小分子和抗體療法在30年後仍然存在,但是它們的重要性將有所降低。細胞和基因療法將成為未來療法的主流!」
  • 細胞免疫——CAR-T 技術
    在我國,每65個人當中就有1 名癌症患者,每年有超過400 萬人被確診癌症,每天有超過1萬人確診癌症,每分鐘就有超過5人死於癌症,中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癌症傳統的療法,外科手術和放化療均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外科手術很難根除腫瘤組織,而放化療又會對正常的組織產生很大的危害,所以,在分子生物學快速發展,一類新的療法也逐步的走向臨床,備受大家的關注,那就是腫瘤免疫療法,即通過一些生物手段,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達到清除腫瘤、治癒癌症的目的。細胞免疫治療,是世界目前惟一有希望完全消滅腫瘤細胞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