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陳慧
「河灘上原來是人的吵吵聲、抽砂的轟轟聲,現在也熱鬧得很,但主角變了。」2020年12月29日,來到孟津縣會盟鎮黃河灘,還未看到黃河水,便聽見鳥鳴聲此起彼伏,馬朝紅停下腳步說,「你聽,像小孩叫的,那是赤麻鴨。」
51歲的馬朝紅是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家就在會盟鎮。從小長在黃河邊與野鴨子為伍,長大後又跟隨同是林業人的父親觀鳥、識鳥,她對黃河、對鳥兒的愛深到了骨子裡。
在保護區搞鳥類監測20年,馬朝紅的心情好似坐過山車。「有一段時間,情況特別差,人為幹擾太大了。」指著前方一馬平川的草地,她說:「想不到吧,以前這裡的沙堆有三四層樓高,附近1.1萬畝全是採砂場的地盤。」
2016年以來,馬朝紅的心裡越來越暢快。政府把採砂場清走了,畜禽養殖業整治了,河灘裡不再種莊稼了,隨之而來的是退地還溼、水系連通、綠植栽培等一系列措施,先後建成3個共1.9萬畝的溼地恢復示範區。
人退鳥進。她驚喜地發現,多年不見的普通燕鴴、普通燕鷗等數百隻夏候鳥回來了,它們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在此「生兒育女」。
鳥兒青睞「溼」情畫意,「鳥況」日益豐富多樣。如今,保護區鳥類數量已超10萬隻,增加了黑雁、火烈鳥等6種鳥類新記錄。更讓馬朝紅興奮的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也結伴來了。「這就是我們去年12月17日那天看到的黑鸛,有76隻。全世界也就3000隻左右!」指著手機裡拍攝的國寶級珍禽,她的話語裡難掩興奮。這些年,黑鸛與保護區一直堅守著這個「冬天之約」,一方不遠千裡趕來,一方守好家園以待。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相信黃河溼地的生態環境會越變越好,人水和諧、人鳥相親,見到珍稀鳥類將不再是稀奇事!」馬朝紅充滿信心地說。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